A. 大理的名胜古迹
南诏古抄城遗址
南诏古袭城遗址,南诏德化碑是唐碑中的精品,在这里花点时间,有助于你更多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白族风格为主的民居建筑群,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整座古城背靠苍山面对洱海。城内的街道呈棋盘式分布,石板路面青瓦坡顶的民居为白族建筑风格。古城内有民居、店铺、寺庙、博物馆、教堂、学校,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民俗,身处其中能感到白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虽几经修缮,但仍保留原有的格局。古城南北保留着完整的城楼,巍峨的南城门有块匾,上书“文献名邦”。
崇圣寺三塔
它曾经是南诏的象征,如今也是大理的标志性景点。三塔原是南诏时期一组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的一部分,后因战乱等原因其他的建筑被毁,只剩下了三塔,成了后人凭吊历史的依据。主塔又名千寻塔,正东砌照壁,镌有“永镇山川”4字。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 想了解云南大理的风俗,历史文化,传说等...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巂唐、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越析诏(今宾川)。。公元737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诏国”。公元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国共传13代王,历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诏权 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
公元927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帅大军灭大理国,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见了云南行中书省,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区设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
公元1381年,明军攻占大理,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现今的永平县、南涧县则分属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仍沿袭明朝建制,大理 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属厅。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爆发了以回族杜文秀为首的滇西各民族大起义,在大理设政权公元1911年,昆明“重久起义”后,云南成立军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后为腾越道。1929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祥云、弥度、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个县。
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成立,大理专区辖大理、下关、邓川、洱源、云龙、漾濞、蒙化、凤仪、弥度、祥云、宾川、及现属临沧地区的云县、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共十五个县市。
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区成立。区划几经调整现辖大理市、鹤庆县、剑川、洱源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共12个县市。
198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国务院又将大理列为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西汉武帝曾在大理设置郡县,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公元738--902年),
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曾在这里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有驰名中外的大理崇圣寺
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剑川石钟山石窟、弥渡南诏铁柱等重要的文化古迹,被誉为"西南的敦煌"。
"玉洱"、"银苍"是苍洱风景区的重要景观。风、花、雪、月为大理的四大名景。
大理的著名景点有: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海游船,喜州民居,白族民俗三道茶歌舞表演等。
C. 云南大理的一 个古老的城,叫什么
大理古来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自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记得采纳啊
D.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哪里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大理。
1982年2月,经国务院批回准,我国24个由重大历答专史价值和革属命意义的城市,被定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大理位列其中。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4)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扩展阅读
大理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由苍山洱海风景区、巍宝山风景区、石宝山风景区、鸡足山风景区、茈碧湖风景区组成。
苍山洱海风景区由气势恢弘的苍山、秀丽的高原明珠洱海及山海之间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田园风光构成。有世界知名的唐代三塔、蝴蝶泉、南诏德化碑、三月街、喜洲白族民居等文化景观,还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景观、独特罕见的天气景观、地质景观等。
E. 大理有怎样的历史与发展
大理东临洱海,西至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地通往身毒(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时期,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从公元8世纪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境内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汉等民族。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城外另一个显著的标志。走在苍山洱海之间,不经意地抬头就会看见挺立在山脚下的三座白塔。走近三塔,这古旧而略略倾斜的塔体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沧桑感,散发出震撼人心的神奇魅力。
F. 大理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刺激汉武帝探索从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经营西南边疆。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是中原王朝最早在云南设县的地区。东汉时隶属于南中地区的永昌郡。
大理地区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当时,白族已大致形成,并在洱海边建筑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边有6个部落,称为六诏。唐高宗时,蒙舍诏以外的五诏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兼并五诏,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段氏自称是汉人后裔,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并与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国历经了316年后,在1253年,为忽必烈亲征所灭。1274年,元朝为便于统治,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及太和县,隶属于云南行省。从此云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1856年(清咸丰六年)爆发云南回变,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1950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了县级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约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6)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扩展阅读:
大理地势西高东低,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6毫米。农业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猪、牛、禽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花、苍山杜鹃花、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目前工业主要集中于洱海南岸的下关镇附近,有烟草、茶叶、食品、纺织等门类,盛产大理石。
位于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的"太和村"是古南诏国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遗址,规模较大,是国家级文物。位于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镇则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当地的民族风情浓郁,民居颇具特色。
位于洱海北岸的上关镇古代为大理古城的军事屏障,境内遍植朝珠花,以“上关花”而闻名。此外,附近还有鸡足山和巍山等景区。
G. 求云南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序号 名抄 称 级 别 批准袭时间 批准机关
1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1982年2月 国务院
2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1982年2月 国务院
3 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1986年2月 国务院
4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1994年1月 国务院
5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1994年1月 国务院
石屏县郑营村、禄丰县黑井镇、孟连县娜允古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已于2003年9月上报建设部,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H. 求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大理州 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3年12月 省政府
宾川县州城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洱源县凤羽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云龙县诺邓村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2002年1月 省政府
剑川县沙溪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2年1月 省政府
祥云县云南驿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3年12月 省政府
洱源县双廊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3年12月 省政府
楚雄州 大姚县石羊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1995年8月 省政府
禄丰县黑井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1995年8月 省政府
禄丰县炼象关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2002年1月 省政府
保山市 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3年1月 省政府
腾冲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87年7月 省政府
保山市板桥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迪庆州 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2年1月 省政府
维西县叶枝乡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曲靖市 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5年6月 省政府
会泽县娜姑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1995年8月 省政府
文山州 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9年1月 省政府
广南县旧莫乡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红河州 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9年1月 省政府
石屏县郑营村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1999年1月 省政府
思茅地区 孟连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1年4月 省政府
昭通市 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87年7月 省政府
合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4座
云南省剑川县城、洱源县双廊镇和祥云县云南驿村等3个城(镇、村)正式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通海县城、姚安县光禄镇和盐津县豆沙镇3个城镇,被定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
I. 要大理人文风光和文化风光
描写的是大理白族居民的风土人情和人文习俗,但是词曲作者都为汉族艺术家喔!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省级元世祖平云南碑、苍山神祠、佛图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大理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荣戴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双重桂冠。大理风景名胜区主要含苍山、洱海、白族风情以及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坝区,西倚一字横列的苍山,东濒碧波荡漾的洱海,这种“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使古城增辉添彩。横列如屏的苍山,雄伟壮丽;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镜,加之坝区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优美绚丽的高原景观,这山山水水之间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更富灵气和迷人的魅力。 总之,大理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特色显著,苍洱风光优美动人,白族风情浓郁奇丽,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区是脱开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这就使得大理既古风犹存,又能全面地持续发展,在苍洱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 大理属高原型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四季皆宜旅游。但夏秋之交雨后气温下降很快,当地有“一雨成秋”的说法,因此那时来大理旅游的游客最好带上几件秋衣,以防着凉。 不过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样:“大理三月好风光”,春季,无论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苍山、游洱海都是再适合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