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7 14:22:33

Ⅰ 从心肺复苏的更新历程看,为什么越来越强调按压

从心肺复苏指南来的制定上源来看,对胸外按压的重视和强调是多方面的。包括提高按压频率,加大按压深度,以及将按压这一操作步骤提前为第一位等。这一切都说明复苏学研究发现早期实施“有效”的按压对患者的最终复苏和预后是有较大意义的,并且近几年在此方面很可能有不少研究在进行。需要提醒的两点对于上一份指南的改变,按压虽然为第一位,但是对目击的心源性猝死,直接进行按压并不会导致缺氧,而且按压本身因为胸廓起伏动作有一定通气,所以也可以起到一定通气作用。而对于最新的15版指南,在经过5年应用后,可见10版中原先那些“至少100次/分”,“至少5厘米”都被划定了上限,这说明临床实践才能得出真知,目前要求按压不能超过120次/分,以防止按压深度不足,按压深度不超过6厘米,以防骨折。

Ⅱ 人工呼吸是谁发明的

华佗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

《金匮要略》中明确记载了“救自缢死”的方法,“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

但书中并没有口对口的记录,是用的吹耳法,和现今我们所说的人工呼吸有较大差异。其所载的“手按揉胸上,数动之”,是胸外按压的手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中藏经》里。这本书原署华佗,华佗是和张仲景同时代的,都是东汉末年。但其有伪托之嫌,是后代医生假托华佗所著,目前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创作于公元四世纪左右。



(2)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当患者有口腔外伤或其他原因致口腔不能打开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其操作方法是:首先开放患者气道,头后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颌使其口闭住。

深吸一口气,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内吹气,直到胸部抬起,吹气后将患者口部张开,让气体呼出。如吹气有效,则可见到患者的胸部随吹气而起伏,并能感觉到气流呼出。

Ⅲ 张仲景是历史上最早发明人工呼吸的人吗

张仲景医学手段高明,不仅仅体现在是六论辩经,还有一些救助手段的发明,其中就包括现在广为熟知的人工呼吸。
有一天,张仲景出门给别人看病,正巧路过一家诊所,门口围着一群人,门口的地下还躺着一个人,旁边是亲属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边,也毫无办法,因为害怕被病人家属迁怒,躲在门板边发抖。

张仲景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死者”和家里人闹矛盾,一时气愤之下想不开,一尺麻绳上吊了,板凳倾倒的时候惊到了家里人,然后赶紧把人弄了下来,一看脸面发紫,已经没有了呼吸,不见动弹,于是抬着去医馆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这都没气了,束手无策。悲痛欲绝的“死者”家属迁怒于医生无能,把医馆围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陪个说法。
张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况,然后探了一下脉象,知道距离上吊时间不长,应该还有救的可能。于是大声吩咐大家帮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后盖上棉被保持温暖。一个人抬起手臂,一个人按摩胸部,张仲景则自己用手撑着“死者”的胸腹部,有节奏的按压。

随着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压之下,“死者”居然一颤抖活了过来!张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动作,继续这样好几十次之后,病人终于醒了过来,周围的家属抱着死者大哭不止,然后不停的对张仲景磕头谢恩,这就是最初的人工辅助呼吸法。

Ⅳ 人工呼吸的产生历史 发源地是哪里中国吗洗冤录集里有这记载,是那个意思吗/

人工呼吸,似乎西医才有。然而,中国古代早就有了。

关于人工呼吸急救,中国在约两千年前专东汉属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匾要略》里就已见证载了。当时是用于急救自溢窒息而体温尚存者。

其法为安置患者于仰卧位后由三人施术:一人按住患者两肩以固定体位;一人将手置于患者胸部有节律地交替按压与松弛;一人摩将屈伸运动患者四肢,并有节奏地按压其腹部。“如此一炊顷,(患者)气从口出,呼吸眼开”。张仲景记述的这种人工呼吸法,在今天看来,仍相当合理。

这,是不是人工呼吸的起源,待考证。然而,2000年前书上记载的,的确是早的了。

《洗冤录》,是宋朝法官宋慈所著,比东汉张仲景晚多了。不了解《洗冤录》是怎么写的。

Ⅳ 人工呼吸最早是什么时候在中国使用的

东汉时期

张仲景在抄南阳、修武一带行医,始终放不下写书传播医理的心愿。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除了寻找、研究各种祖国的医学典籍外,还尽力采集民间的验方,不断积累资料。有一天,他听说邻近老乡们把一个上吊的人救活了,便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回来后,他在书上这样写道:“把自缢的人抱住,再轻轻地解下来。在死者挂着时不可截断绳索,以免跌伤。然后将死者仰放在床板上,两人蹲在死者的头两旁,揉摩他的臂部和颈部,并拿起两手一起一落的运动。另外一个人反复按死者的胸脯,和抬手的人节拍一致。这样进行了约煮熟一顿饭的功夫,死者若能恢复呼吸,运动仍然继续进行,但这时动作不可太猛,以免患者过于劳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的记载。

Ⅵ 心肺复苏仪的发展历程

机械式CPR的发展主要分为手动式和自动式两大类。这里主要针对自动式心肺复苏设备展开回顾 。第一代机械式CPR主要以模拟徒手CPR原理发展而来,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按压,以美国密歇根公司的萨勃心肺复苏机Thumper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图:
这种方式很好的改善了徒手CPR容易疲劳、中断按压的情况,但在整体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其对心和脑的灌注血流量的改善没有显著表现。
之后Lund大学推出的LUCAS心脏辅助系统对点式按压进行了深化,对按压头进行了改良,采用了吸盘式按压头,它在按压胸腔的同时可以向上拉升胸廓,使得其充分回弹,在减压其给予胸廓向上力量使得胸腔内产生一个较大的负压,从而促进血流回流到心脏。 第二代机械式CPR突破了单调按压的方式,采用全胸腔覆盖,使得按压力在胸腔上部均匀负荷分布,主要以美国ZOLL公司的AutoPulse 自动心肺复苏系统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下:
2006年在JAMA上发表的一份关于该设备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报告,一项关于弗吉尼亚Richmond市EMS人员的非随机历史性对照队列研究中,共有499名患者接受手动CPR和284名患者使用AutoPulse,研究表明使用AutoPulse的患者总体复苏效果比徒手CPR好:自主循环恢复率(前者34.5% vs. 后者20.2%),存活入院率(前者20.9% vs. 后者11.1%),出院存活率(前者9.7% vs. 后者2.9%)。但新版2010年AHA心肺复苏指南又明确指出AutoPulse的应用对于复苏效果的提高没有明显改善,所以对于AutoPulse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第三代机械式CPR采用了全胸腔包裹式的三维按压方式,在做重点点压的基础上,同时挤压胸腔。美国Weil危重医学研究院于近期推出了一款名为Weil MCC的小型化心肺复苏机就是对该技术的应用。其工作原理如右图:
这款设备的尚没有更多临床研究,但从已经开展的对于猪运用Weil MCC的一些研究表明,与徒手CPR相比使用Weil MCC可显著提高心肌和灌状动脉灌注压。在一个与Thumper对照的猪的动物试验中,运用Weil MCC能够:①用一半的按压深度实现同样的灌注效果(CPP),②能够获得更好的复苏后神经系统表现,③肋骨骨折等并发症比例大幅降低。这款设备的临床应用值得期待。
Weil MCC小巧便携,将使得移动心肺复苏成为可能。使得第一现场心肺复苏和贯穿整个生存链的全称心肺复苏成为可能。

Ⅶ 人工呼吸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

1.做人工呼吸须具备5个条件: ⑴患者呼吸道畅通,空气容易入出。 ⑵解开患者衣扣,防止胸部受压,使其肺部伸缩自如。 ⑶操作适当,不能造成肋骨损伤。 ⑷每次压挤胸或背时,不能少于1/2的正常气体交换量。 ⑸必须保持足够时间,只要病人还有一线希望,就不可随意放弃人工呼吸。 2.进行人工呼吸前应注意事项 ⑴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泥、痰、呕吐物等,如有假牙亦应取出,以免假牙脱落坠入气管。 ⑵解开病人衣领、内衣、裤带、乳罩,以免胸廓受压。 ⑶仰卧人工呼吸时必须拉出患者舌头,以免舌头后缩阻塞呼吸。 ⑷检查患者胸、背部有无外伤和骨折,女性有无身孕,如有,应选择适当姿势,防止造成新的伤害。 ⑸除房屋倒塌或患者处于有毒气体环境外,一般应就地做人工呼吸,尽量少搬动。 3.人工呼吸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口对口吹气法:病人应置于仰卧位,急救者跪在患者身旁(或取合适姿势),先用一手捏住患者的下巴,把下巴提起,另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子,不使其漏气。进行人工呼吸者,在进行前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嘴贴紧病人的嘴,吹气入口;同时观察病人胸部是否高起;吹完气后嘴即离开,让病人把肺内的气“呼”出。最初吹的5-10口气要快些,以后则不必过快,只要看到患者高起的胸部下落,表示肺内的气体已排出时,接着吹下一口气,就可以了。如此往复不止地操作,直到病人恢复自动呼吸或真正确诊死亡为止。每次吹气用力不可过大,以免患者肺泡破裂;也不可过小,以免进气不足,达不到救治目的。 ⑵口对鼻吹气法:如果碰到伤病患者牙关紧闭,张不开口,无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法。口对鼻吹气法与口对口吹气法相同,但必须将病人的嘴巴用手捏紧,防止气从口内排出。在进行此法时,要先将患者鼻内污物清除,以防阻塞气道。用此法吹气时,应比口对口吹气法用力大些,时间长些。 无论用口对口还是用口对鼻吹气方法,最好都用纱布或手帕将病人口、鼻隔一下(但不能影响通气)。吹气次数每分钟成人不少于14-16 次,儿童不少于20次,婴儿不少于30次。 ⑶俯卧压背法:此法古老但仍在普遍使用。由于病人俯卧,舌头易向口外坠出,救治者不必另花时间拉舌头,可赢得更多更快的抢救时间。此法简单易行,在救治触电、溺水、自缢者时常用。此法虽进气量不及口对口和口对鼻大,但比以后几种人工呼吸法效果好。 其操作方法是: ①将患者胸、腹贴地,腹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或一臂枕在头下,使胸廓扩大。 ②救治者两腿跪地面向患者头部,骑在患者腰臀上,把两手平放在患者背部肩胛下角的脊椎骨两旁,手掌根紧贴患者背部,用力向下压挤。 ③救治者在压挤患者背部时应俯身向前,慢慢用力下压,用力方向是向下向前推压,这时患者肺内空气已压出(即呼气),然后慢慢放手松回,使空气进入患者肺内(即吸气),如此反复便形成呼吸。每分钟可作14-16次。 ⑷仰卧压胸法:此法不适于牙关紧闭舌向后坠的患者,对溺水、胸部创伤、肋骨骨折患者也不宜采用。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观察病人表情,气体交换量较俯卧法为大。 在行人工呼吸前应先将病人舌头拉出(最好设法固定,以防后缩阻喉)。其操作方法如下: ①患者取仰卧位, 背部稍垫高,使胸部凸起。 ②救治者双膝跪在患者大腿两旁,将双手平放于患者乳房稍下部位(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双大拇指向内,靠近患者胸骨下端,余四指微弯向外,手掌根贴紧患者胸廓肋骨上,用力压挤其胸。 ③挤压方向、压挤方法同俯卧压背法。做此法时,救治者两臂伸直,依靠体重和臂力推压患者胸廓,使其胸腔缩小,迫使气体由其肺内排出(即呼气),在此位置停2秒钟;然后再将双手松开,身体向后,略停3秒钟,使患者胸扩张,空气进入其肺内(即吸气),如此反复压启,每分钟14-16次,直到患者恢复正常呼吸为止。 ⑸仰卧伸臂压胸法:如伤员下肢或腰臀部负伤,无法用仰卧压胸法时,可采用此法。此法仍将患者仰卧,救治者双膝跪在患者头顶端,将患者双臂置胸前,握紧患者双腕,将其双臂向上与躯体呈直角,再向外拉与地平,维持2秒钟,使其胸廓扩张,引气入肺(即吸气);接着再将患者两臂收回,使之屈肘放于胸廓的前外侧,对着肋骨施加压力,持续2秒钟,使其胸廓缩小,挤气出肺(即呼气)。如此往复,直至患者恢复自动呼吸为止。此法仍为每分钟14-16次。 病人呼停止时要确保呼吸道畅通,马上进行人工呼吸。要注意吹入的气量大人和孩子是不同的。人工呼吸要有节奏地进行。 1. 操作者坐在病人一侧,张开病人嘴巴。 2. 为防止吹入气向外漏,要掐住病人鼻孔。 3. 深吸气,张大嘴,操作者与病人口对口地像吹气球似地给病人送气。 4. 一边吹气,一边要观察病人胸部是否随着鼓动。 5. 吹一口气,将口松开,检查病人是否自主呼气,每隔5秒钟一次,反复进行。比起空气中的含氧率,呼出气中的氧气要低,但已足以维持生命。这种不用任何器具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十分有效、简单。 碰到嘴张不开的病人时可以掐住病人嘴巴,从鼻腔送气作人工呼吸。 1. 将下巴突出,开通鼻腔及咽喉部。 2. 将下巴托起,闭紧嘴唇,以防漏气。 3. 深深吸气,对着鼻腔送气。 4. 松开嘴,用脸颊体察病人有否自主呼气。 5. 这种方法适宜下巴、口腔外伤的病人。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昏迷病人或心跳停止病人在排除气道异物,采用徒手方法使呼吸道畅通后,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予以人工呼吸,以保证不间断地向患者供氧,防止重要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损伤。 正常空气中氧浓度约为21%,经呼吸吸入肺后人体大约可利用3~5%,也就是说,呼出气中仍含有16~18%的氧浓度,只要我们在进行人工呼吸时给病人的气量稍大于正常,使氧含量的绝对值并不少于自主呼吸,这样就完全可以保证身体重要器官的氧供应,不至于由于缺氧而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损害。 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两种,即口对口呼吸和口对鼻呼吸。 1)口对口呼吸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打开气道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另一手握住颏部使头尽量后仰,保持气道开放状态,然后深吸一口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婴幼儿可连同鼻一块包住),向患者口内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吹气量1000毫升左右,直到胸廓抬起,停止吹气,松开贴紧患者的嘴,并放松捏住鼻孔的手,将脸转向一旁,用耳听有否气流呼出,再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为第二次吹气做准备,当患者呼气完毕,即开始下一次同样的吹气。如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则要进行持续吹气,成人吹气频率为12次/分,儿童15次/分,婴儿20次/分,但是要注意,吹气时吹气容量相对于吹气频率更为重要,开始的两次吹气,每次要持续1~2秒钟,让气体完全排出后再重新吹气,一分钟内检查颈动脉搏动及瞳孔、皮肤颜色,直至病人恢复复苏成功,或死亡,或准备好做气管插管。 2)口对鼻呼吸 当患者有口腔外伤或其它原因致口腔不能打开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其操作方法是:首先开放患者气道,头后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颌使其口闭住。深吸一口气,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内吹气,直到胸部抬起,吹气后将患者口部张开,让气体呼出。如吹气有效,则可见到患者的胸部随吹气而起伏,并能感觉到气流呼出 张仲景在南阳、修武一带行医,始终放不下写书传播医理的心愿。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除了寻找、研究各种祖国的医学典籍外,还尽力采集民间的验方,不断积累资料。有一天,他听说邻近老乡们把一个上吊的人救活了,便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回来后,他在书上这样写道:“把自缢的人抱住,再轻轻地解下来。在死者挂着时不可截断绳索,以免跌伤。然后将死者仰放在床板上,两人蹲在死者的头两旁,揉摩他的臂部和颈部,并拿起两手一起一落的运动。另外一个人反复按死者的胸脯,和抬手的人节拍一致。这样进行了约煮熟一顿饭的功夫,死者若能恢复呼吸,运动仍然继续进行,但这时动作不可太猛,以免患者过于劳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的记载。

Ⅷ 我国引进心肺复苏第一人是谁

我不得不告诉你的是徒手心肺复苏其实不仅仅是老外的发明……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其实早已有类似于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抢救技术的记载了,而且这些记载远远早于现代西方徒手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建议你读读附件中的这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国内急诊医学界和复苏学方面的大家,这能帮助你进一步地了解我国心肺复苏学体系创立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依靠的绝不是一个人,更不是靠西方医学传入那么简单。

Ⅸ 心肺复苏器的发展历程

机械式CPR的发展主要分为手动式和自动式两大类。这里主要针对自动式心肺复苏设备展开回顾 。 第一代机械式CPR主要以模拟徒手CPR原理发展而来,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按压,以美国密歇根公司的萨勃心肺复苏机 Thumper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图:
这种方式很好的改善了徒手CPR容易疲劳、中断按压的情况,但在整体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其对心和脑的灌注血流量的改善没有显著表现。
之后Lund大学推出的LUCAS心脏辅助系统 对点式按压进行了深化,对按压头进行了改良,采用了吸盘式按压头,它在按压胸腔的同时可以向上拉升胸廓,使得其充分回弹,在减压其给予胸廓向上力量使得胸腔内产生一个较大的负压,从而促进血流回流到心脏。 第二代机械式CPR突破了单调按压的方式,采用全胸腔覆盖,使得按压力在胸腔上部均匀负荷分布,主要以美国ZOLL公司的AutoPulse 自动心肺复苏系统为代表 。其工作原理如右下:
2006年在JAMA上发表的一份关于该设备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报告,一项关于弗吉尼亚Richmond市EMS人员的非随机历史性对照队列研究中,共有499名患者接受手动CPR和284名患者使用AutoPulse,研究表明使用AutoPulse的患者总体复苏效果比徒手CPR好:自主循环恢复率(前者34.5% vs. 后者20.2%),存活入院率(前者20.9% vs. 后者11.1%),出院存活率(前者9.7% vs. 后者2.9%)。但新版2010年AHA心肺复苏指南又明确指出AutoPulse的应用对于复苏效果的提高没有明显改善,所以对于AutoPulse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第三代机械式CPR采用了全胸腔包裹式的三维按压方式,在做重点点压的基础上,同时挤压胸腔。美国Weil危重医学研究院于近期推出了一款名为Weil MCC的小型化心肺复苏机 就是对该技术的应用。其工作原理如右图:
这款设备的尚没有更多临床研究,但从已经开展的对于猪运用Weil MCC的一些研究表明,与徒手CPR相比使用Weil MCC可显著提高心肌和灌状动脉灌注压。在一个与Thumper对照的猪的动物试验中,运用Weil MCC能够:①用一半的按压深度实现同样的灌注效果(CPP),②能够获得更好的复苏后神经系统表现,③肋骨骨折等并发症比例大幅降低。这款设备的临床应用值得期待。
Weil MCC小巧便携,将使得移动心肺复苏成为可能。使得第一现场心肺复苏和贯穿整个生存链的全称心肺复苏成为可能。

Ⅹ 心肺复苏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967年7月,美国佛州杰克森维尔市郊区一位名叫锡安平的电修工在抢修高压线路时触电昏迷,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另一名电修工汤姆森爬上了电线杆,在电线杆上给锡安平做了口对口呼吸。此景正好被当地《杰克森维尔晚报》的摄影记者莫洛比托摄下,这张《生命之吻》的照片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成为人类历史的经典之一。
生命之吻赐予锡安平35年的生命,锡安平已于2002年去世,汤姆森仍然健在。生命之吻的先驱,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美国医生莎华,也已于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术的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
心肺复苏术(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在1966年10月,美国科学院组织的特别专家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报告,将心肺复苏术总结为ABCD四大步骤,A是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维持循环,D是D e f i n i t i v et h e r a p y——后续决定性的抢救措施(包括诊断、药物、除颤与进一步治疗)。

最早的心肺复苏术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术最早可追溯到1 9世纪末。那时,现代医学在细胞细菌学说的推动下,正处在医学史上的加速期, 外科灭菌术与麻醉技术的产生, 让外科手术成为潮流,外科医生在不停地扩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当时不受任何医师法的限制。外科医生时常被麻醉意外困挠,当麻醉药品过量时,病人会猝死在手术台上,以当时的急救技术,大多数的病人因此而丧失生命。肺复苏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渐成为急救的常规,医生发明的急救技术多是针对产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年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导外科医生在急救时以呼吸节奏按压心脏部位,其目的仍然是通过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
1 8 9 1 年, 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

阅读全文

与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