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岛历史简介
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1)青岛市教育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青岛地质特征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北岭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Ⅱ 青岛市十二年义务教育从何时开始
青岛什么时候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Ⅲ 青岛市教育局的介绍
青岛市教育局是青岛市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起草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负责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制定全市中等及以下学历教育招生政策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承办市属高校、民办学历高校、中等专业学校等有关招生工作。负责全市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主管全市中等及以下学校的教师工作,指导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导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政策,监测全市中等及以下学校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规定管理国内外对我市的教育援助和教育贷款。指导全市中等及以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德育、体育、卫生健康、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督查、指导、协调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和防范、处理突发应急事件,负责直属单位安全稳定工作。负责对外及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拟订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市语言文字管理工作。责对在青高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局属单位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建设、统战和人才工作。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Ⅳ 青岛的悠久历史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著名文化遗址有: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遗址(即墨金口镇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李沧区古城顶遗址,距今也有3000年历史。
西周时期,青岛境内建立了夷国(今蓝村)、莒国(都城计斤,今胶州)等诸侯国。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岘镇)为齐国第二大都市,东部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今胶南琅琊镇)。
秦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胶东郡的郡治即墨均位于今青岛境内。琅琊(胶南)还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临琅琊(胶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队从琅琊起航采仙药。
西汉,设胶东国,定都即墨,汉武帝即位前被封为胶东王,即位后封其弟刘寄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王陵。汉武帝三临不其城(今城阳区),“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女姑山设明堂祭海。西汉琅琊郡皋虞县(今即墨温泉镇)人王吉任博士谏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吉祖孙墓所在的即墨温泉皋虞,被奉为琅琊王氏祖庭。东汉,郑玄在不其县创立康成书院。
西晋,不其城(今城阳区)成为长广郡的郡治,法显印度求经回国,于崂山登陆,由长广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不其城为东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桥镇(胶州)成为著名贸易港口,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关),宋朝更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
明朝设立鳌山卫、灵山卫(胶南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许铤奏请青岛口、沧口、金口镇等港通商获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胶州为山东三大直隶州之一,平度州为散州,隶属于莱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镇总兵府(当时山东共设三镇总兵)从蓬莱迁到青岛,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
Ⅳ 谁有青岛二中的发展历史
1925年
青岛市公立两级女子小学
连索兰卿同志任校长
1926年
连索兰卿同志任校长
1927年
校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
李岫华同志任校长
1928年
吴淑娴同志任校长
职员5人,教员7人
1929年
校名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初级中学"
吴淑娴同志任校长
1930年
增设高级班,改校名为市立女子中学
设校长、教务处、训育处、事务处。
吴惠波同志任校长
五溥泉(即刘顺元党员、现中纪委付书记)同志任青岛市立女中()训导主任
1931年
1931年3月至12月夏景陶同志任校长
徐宝梯(现名陶钝、全国曲协顾问)同志于6月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即来青岛女中中任国文教员和教务主任
王秀兰同志任副主席
刘光运同志任学生自治会主席
12月杨桢(杨兼康)同志到校任校长
1932年
杨桢任同志任校长
8月韩仁同志任校长
王溥泉同志担任训育主任
1933年
韩仁同志任校长
1934年
韩仁任同志任校长
1935年
1936年
诚冠贻同志任校长
1937年
诚冠贻同志任校长
1930-1937年学校先后属青岛市政府和青岛特别市政府教育局领导。
1938年
改校名为"青岛治安委员会会立女子中学校", 属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总务部"领导。
连索兰卿同志任校长
1939年
1939年改属伪"青岛特别市政府教育局"领导。
设教导处和事务处。
由日本人木村兵三担任指导,控制、监督学校工作。
1942年
设训育处、教务处、事务处。
1943年
丁秀菱同志任校长
1944年
丁秀美同志任校长
1945年
学校属青岛市政府教育局领导。林湖同志任校长
1946年
增设省体育主任一职。
江雪雯同志任校长
沣疑舒同志任教务主任
王深汀同志任训导主任
王恒珍同志兼任训导处组长
王深汀(女)同志任训导主任
王玉珍同志任训导主任
吕爱身、丁肇贺、曲淑莠等同志任常务理事
1947年
江雪雯同志任校长
1948年
江雪雯同志任校长
王祖坡同志任顾问
王玉珍同志任训导主任
龚慧贞同志任体育主任
刘玉杰同志任调研员
1949年
1949年解放后,即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和青岛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双重领导,后文教局分为文化局和教育局,学校即属省厅和教育局双重领导。
王鸿俊同志任校长
9月6日,由市政府市长马保三任命迟欣朴为校长
罗芒任同志任副校长
路文淑同志任工会主席
王玉珍同志任教导主任
王秀娴同志任教导副主任
杜祝三同志任总务副主任
1950年
学校实行校长责任制。
迟欣朴同志任校长
路文淑同志任工会主席
市人民政府任命沣疑舒同志任教导主任
原教导主任王玉珍同志任第一副主任
吕常英同志任团委书记
毕克芝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1年
1951年3月罗芒任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路文淑同志任工会主席
吕常英同志任团委书记
卢 荣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2年
1952年8月罗芒任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52年9月张子石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石兰亭同志任工会主席
卢 荣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吕常英同志任团委书记
1953年
1953年3月张子石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1953年3月李少奇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
高国华同志任团委书记
卢 荣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4年
李少奇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
张子石同志任校长
张铎同志任工会主席
高国华同志任团委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5年
李行之同志代理校长
李少奇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张铎同志任工会主席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6年
开始设人事干事(也称人事室)
李行之同志代理校长
李行之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张铎同志任工会主席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7年
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李行之同志代理校长
李行之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庄金蒂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8年
虽试设武装部。"文革"中由"革委会"统管一切,下设若干个"组",师生则按营、连、排编制,分别设营长、连长、排长等。
孙启珊同志任校长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谢淑娥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59年
孙启珊同志任校长
谢淑娥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1960年
1960年3月隋世民同志任校长兼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谢淑娥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61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谢淑娥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62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谢继鸿同任任副校长
王怀倜同志任付书记、团委书记
温阿娜同志任团委书记
张传芳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63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王怀倜同志任付书记、团委书记
张传芳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64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王怀倜同志任团委书记
刘芸桂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65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刘广信同志任团委书记
1966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967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968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969年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970年
党的组织生活正式恢复,并开始接受新党员,在"革委会"内部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但实际上仍是"造反派"掌权,"核心小组"起不了领导作用。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隋世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孙景栋同志任革委会付主任
刘天成(军代表)任革委会党的领导小组付组长兼任革委会第一付主任
许国祥(军)任革委会委员
隋世民同志任支委会书记
刘天成同志任支委会付书记
1971年
开始恢复党支部,学校开始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党的领导经历实际陷入大量的事务性行政工作中去,出现了"党不管党"的局面。
贺文光同志任校长
1971年4月李伴农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
刘国茂(军)同志任党支部付书记、革委会付主任
魏寿山同志任革委会付主任
李君顺同志任团委书记
1972年
李伴农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刘广信任政工组付组长
臧兆钦任教育组付组长
郝维疑任总务组组长
李基顺增补党支部成员
1973年
张志发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
李伴农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魏寿山任党支部付书记
李君顺同志任团委书记
1974年
张志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李君顺同志任团委书记
1975年
开始设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
张志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李君顺同志任团委书记
王国利同志任教导副主任
1976年
张志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李君顺同志任团委书记
1977年
撤销政教处,恢复教导处。
张志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王井、郭运衡同志增补为党支部委员
殷鹰同志任团委书记
1978年
我校是我市在"文革"后任命校长而且书记不兼任校长的第一所学校,但领导体制仍然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谢继鸿同志任校长并任二中革委会主任
张志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殷鹰同志任团委书记
孙继书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79年
谢继鸿同志任校长
张志发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沣疑若(又名沣思祖)任教务主任
李贤台任教导处副主任
刘贤清任总务处副主任
孙继书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80年
谢继鸿同志任校长
张志发任党支部书记
孙继书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
1981年
谢继鸿同志任校长
王文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李荣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
1982年
王祖坡同志任校长
王文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汪志诚同志任副校长
李殿芳同志任副校长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
1983年
王祖坡同志任校长
王文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李殿芳同志任副校长
姜万校同志任副校长
刘玉香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
赵殿茹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
1984年
姜万校同志任校长
王文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王祖坡同志任顾问
刘同安同志任总务副主任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
因校办工厂已发展为多种经营,校办工厂改称"青岛教育仪器厂",另设校办企业主任一职,校办企业不再属教导处或总务处领导,校办工厂及校办企业独立为中层机构。
1985年
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起保障监督作用。
姜万校同志任校长
王文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王祖坡同志任顾问
李殿芳同志任副校长
汪志诚同志任副校长
刘玉香同志任调研员
李荣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王国到同志任教导主任
王建忠同志任教导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总务副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总务副主任
赵殿茹同志任大队辅导员
王振民同志任校长 办企业主任
曲治邦同志任工厂厂长
1990年
根据青教发[1990]7号文件,我校支部委员会由刘科锡、李殿芳、汪志成、王国利、李荣芳5位同志组成。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李殿芳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汪志成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王国利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林志新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主任;
潘存光、孙楠令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11月2日,根据青教团组发[1991]5号文件,共青团青岛市教育委员会决定赵殿茹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范磊同志任青岛二中兼职大队辅导员;
1991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李殿芳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2月12日,根据青教发[1991]19号文件,增补潘存光同志我校支部委员;
2月12日,根据青教干字[1991]1号文件,市教育局决定潘存光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8月12日,根据青教干字[1991]5号文件,决定汪志成任9中校长,免去二中副校长一职,12月3日根据青教干字[1991]3号文件,决定选派隋志强同志到青岛二中任副校长锻炼,任职一年。
王国利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林志新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主任;
王淑霞、孙楠令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副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根据青教团组发[1991]5号文件,赵殿茹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书记;
范磊同志任青岛二中兼职大队辅导员。
1992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李殿芳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潘存光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10月,根据青教工字[1992]11号文件,青岛二中第六届工会委员会改选,由王国利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林志新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主任;
孙楠令、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赵殿茹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周燕同志任青岛二中兼职大队辅导员。
1993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李殿芳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2月23日,根据青教发[1993]88号文件,李殿芳同志任青岛市教育委员会党委委员;
10月12日,根据青教发[1993]74号文件,增补李安刚同志为支部委员;
潘存光、李安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王国利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主任;
孙楠令、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处副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赵殿茹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周燕同志任青岛二中兼职大队辅导员;
1994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1月4日,根据青教干字[1994]1号,邹积经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免去青岛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职务,3月26日,根据青教发[1994]10号文件,增补邹积经同志为支部委员;
潘存光、李安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根据青教工字[1994]11号文件,我校第七届工会委员会由9人组成,李荣芳同志任工会主席;(1994年8月王国利调离青岛一中);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主任;
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处副主任;
孙楠令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主任(1994年8月调到教委);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周燕同志任青岛二中兼职大队辅导员;
1995年
10月7日,根据青教发[1995]65号文件,我校成立党总支委员会。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邹积经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1月根据青教干字[1995]2号文件,潘存光、李安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7月6日,根据青教组干字[1995]3号文件,孙增信、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助理;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于寅生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主任;
孙先亮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孙洄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副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6月2日,根据青教团组发[1995]1号文件,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根据青教通字[1995]139 号文件 ,成立青岛二中分校。
潘存光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副校长;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办公室副主任;
蓝华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教导处副主任;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校长助理,兼总务处主任;
1996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邹积经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6月27日,根据青教干字[1996]4号文件,李安刚、王淑霞、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李荣芳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于寅生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孙先亮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孙回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副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潘存光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校长;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副校长;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办公室主任;
蓝华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教导处主任;
马志平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教导处副主任;
1997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邹积经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王淑霞、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李荣芳同志任调研员;
于寅生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助理;
孙先亮同志任青岛二中党务助理;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王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金战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王祖荣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孙回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刘铁军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缴利萍同志任青岛二中大队辅导员。
潘存光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校长;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副校长;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办公室主任;
蓝华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教导处主任;
马志平同志任青岛二中分校教导处副主任;
1998年
刘科锡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邹积经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根据青教发[1998]45号文件,孙先亮同志为青岛二中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
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李荣芳同志任调研员;
根据青教组干字[1998]2号文件,马志平同志为青岛二中校长助理;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王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金战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王祖荣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孙洄同志任青岛二中政教处主任;
刘同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
刘铁军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刘林山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岛二中校办企业副主任;
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缴利萍同志任青岛二中大队辅导员;
1999年
根据青教发[1999]42号文件,潘存光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刘科锡同志不再担任我校党总支书记,原职级不变;
邹积经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
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孙增信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1月21日,根据青教干字[1999]1号文件,市教委决定孙先亮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会主席;
6月26日,根据青教组干字[1999]1文件,市教委决定李方进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助理;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赵坚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王祖荣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主任;
黄涛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学管处副主任;
王元红同志任青岛二中学管处副主任;
刘铁军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张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闫洪全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2000年
6月19日,根据青教通字[2000]195号文件,成立青岛育才中学
7月13日,根据青教发[2000]50号文件,市教委党委决定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潘存光同志不再担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原职级不变;
孙先亮同志不再担任青岛二中党总支副书记;
孙先亮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6月22日,根据青教干字[2000]8号文件,市教委决定不再聘任孙增信同志为青岛二中副校长;
7月13日,根据青教干字[2000]9号文件,市教委决定聘任李方进同志为青岛二中副校长,不再聘任潘存光、王淑霞同志为青岛二中副校长,免去邹积经同志青岛二中校长,原职级不变;
7月13日,根据青教组干字[2000]3号文件,市教委决定王祖荣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助理;
7月13日,根据青教组干字[2000]4号文件,市教委决定免去马志平同志校长助理职务;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赵坚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黄涛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2000年12月18日,根据青二中发[2000]12号文件,校党总支决定孙刚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吴大刚同志任青岛二中学管处副主任;
王元红同志任青岛二中学管处副主任;
刘铁军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张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闫洪全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2001年
王淑霞同志任青岛二中党总支书记;
孙先亮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李方进同志任青岛二中副校长;
王晓明同志任青岛二中工作主席;
王祖荣同志任青岛二中校长助理;
张连云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主任;
闫洪全同志任青岛二中办公室副主任;
2001年8月13日,根据青二中发[2001]5号文件,校党总支决定孙刚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全面主持教导处工作,项俊同志任青岛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2001年8月13日,根据青二中发[2001]5号文件,校党总支决定王元红同志任青岛二中学管处副主任,全面主持学管处工作,李建新同志任青岛二中学管处副主任;
2001年8月13日,根据青二中发[2001]7号文件,校党总支决定孙伟建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全面主持总务处工作,刘铁军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张辉同志任青岛二中总务处副主任;
辛磊同志任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
Ⅵ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时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1、古代教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欧美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17 世纪英国革命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国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教育。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
二、教育特点:
1、古代教育特点: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近代教育特点:
以大机器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普及义务教育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6)青岛市教育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Ⅶ 青岛历史
古代
今青岛市所在地区在旧石器时代为温带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在新石器时代,东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从事农耕生产活动,进而发展出狩猎、畜牧及海洋捕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龙山[注 3]和岳石文化[注 4]。夏朝时,此地居民多为莱夷;商朝时,系莱国领地;西周时期,分属莱、夷、莒、介等封国。春秋初期,系介、夷、莱等国属地。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青岛市多归於齐国。齐国为防备外国侵犯,在其南部边境修筑了千里长城,遗址今日尚存。战国时期,即墨成为齐国五都之一;琅琊[注 5]是重要海港城邑;前476年,齐吴两国在此海域发生中国史上首次海战。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东渡朝鲜、日本。曾为胶东王的刘彻即位汉武帝,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阳区),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东49郡国发生大地震,死6000馀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汉行宫、宗庙、港口全部毁坏;自此,琅琊衰败,郡治外迁。
公元623年,胶西县并入高密县,置板桥镇,该镇商船往来频繁,有著与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广泛贸易,成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对高丽用兵的军需转运站,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国时期,由於战乱政权更替频繁,板桥镇及其周边地区趋於萧条。宋朝时,经济又繁荣起来,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後因宋辽对峙,登州、莱州港封闭,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海上对外联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临海军设置於此。板桥镇在对与高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恶,板桥镇的贸易受到威胁,经济趋弱。1142年,宋金协定设置海上贸易唯一的胶西榷场以互市互易,其下设置板桥镇、张仓镇等分榷场。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开凿胶莱运河,历时2年修通了这条世界最早的地峡运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胶州、平度州。1372年,为防御倭寇,在今灵山湾畔设立灵山卫,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灵山卫本所;1374年,卫所官兵击退倭寇并追至琉球,有力打击了外来侵扰。1402年,在今即墨东部沿海设立鰲山卫,辖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胶莱运河,并开凿马濠运河,缩短了航程700馀里,促进了航运和商贸发展。
建置初期
1734至1735年,灵山卫和鰲山卫被裁撤,但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为清军驻泊之地。1859年,青岛口设立厘税局分局。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岛地区设立9个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港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物,青岛口街市逐步繁荣起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愈占胶州湾,清政府急令口岸戒严调兵200人驻防青岛口,事後随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决定在胶州设防,修建了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即今日前海栈桥的前身;当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颁发上谕,批准胶州设防,後被确定为青岛城市建置的开始。1892年,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於青岛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总兵率部参战,胶澳防务停滞。1895年末,总兵回防胶澳,继续修建防务工程,并修通了至胶州的大路,青岛口发展成为港口重镇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国太平洋舰队借口越冬,驻泊胶州湾,试图建立海军基地,终未果;同年12月,德国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胶州湾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在青岛湾登陆,并将其占领。1898年3月6日,中德两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建自由港、筑山东铁路,此举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创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将在租借地内新建的市区设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当月,中国划界委员於希杰、彭虞孙与德方勘界委员罗绅达订立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政府高价收购并拆除原来的中国村落,斥巨资按照其都市计画新建了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
民国大陆时期[编辑]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贵族、旧臣高官迁居青岛,在此策划并实施了癸丑复辟和丁巳复辟,但均遭失败。1914年夏,日英联军对德国宣战,德国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无暇东顾。於是,联军乘势於11月7日攻占胶州湾租借地,其後日本通过《二十一条》对胶州湾地区(日本称「胶州湾租借地」)进行军事统治,其势力范围承袭原租借条约规定的德租境域。设置了隶属於天皇的守备军司令部。数万日本人移民青岛,并在青岛投资,青岛开始成为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1919年1月,巴黎和会承认日本在胶州湾地区的权益,引发五四运动,学生要求「还我青岛」[参 6]。
1922年2月4日的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收回胶澳租借地,设立中央政府直辖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下辖胶澳商埠局),随後颁布《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拟成立青岛特别市,使青岛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设市的城市,但由於军阀混战和高层意见不一导致自治令延迟公布。1925年,张宗昌擅自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撤销,将胶澳商埠局改由山东公署管辖。192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青岛接收专员公署接管胶澳商埠;7月2日,青岛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辖[参 7],成为抗战以前中华民国的五个院辖市之一。1930年,改称青岛市,建制不变。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县路事件为由第二次侵占青岛市,成立青岛市治安维持会,辖於中华人民临时政府,後於1939年1月设立青岛特别市公署。1939年6月,为实施青岛都市计画,将即墨县、胶县划归青岛市,称为「大青岛市」,1940年进行统计,青岛市陆域面积达6052.39平方千米。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恢复了之前的境域。1946年,全市划分为台东、台西、市南、市北4个区和四沧、李村、崂东、崂西、夏庄、浮山、阴岛、薛家岛等8个乡区。1947年,随著中华民国海军官校的迁至,青岛成为中华民国海军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陆海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1949年,因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被解放军占领,山东省政府迁播寄置於青岛市;6月,受国共内战形势影响,国民政府第11绥靖区部队奉命撤离青岛。
共和国当代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青岛市区,青岛市被降为地级市,归属山东省管辖,境域大幅缩小。1950年,韩战爆发後,青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派出志愿赴朝医疗队、慰问团开赴前线服务,市民集资捐献飞机、大炮,捐献物资款项处於全国前列。195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重建教育体系,期间青岛没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撤并或外迁,给青岛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先後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支援边疆,截至1981年,人数达到12万之多,为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12月23日,胶南县、胶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市。1983年8月30日,平度县和莱西县划归青岛市。1984年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开始恢复发展。1985年,为解决青岛市自1970年代起发生的严重供水危机,引黄济青工程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工程翌年开工,1989年的通水使青岛市结束了居民限时限量供水、工农业停产或半停产的历史。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1990年12月,原市郊6县全部撤县建市(区),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两级市城市群。1992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部,市级行政中心随即东移,东部新城区开始建设。1994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01年3月,市政府决策经济重心向西海岸转移。2007年11月,市委正式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将青岛这个与胶州湾相伴而生的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环湾都市」,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2008年8月和9月,青岛作为北京的夥伴城市,举行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帆船比赛。200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在黄海青岛浮山湾海域举行。同年9月,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会员大会原则决定青岛举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11月,青岛签订《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权确认书》,世园会的承办工作正式启动。11月30日,青岛地铁奠基,青岛22年的地铁梦想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2010年7月1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了《关於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确定支持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2011年6月30日,青岛胶州湾大桥和青岛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结束了胶州湾两岸「青黄不接」的历史。2012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在青岛奠基,阔别青岛54年的山东大学终将於2014年再度落户青岛
Ⅷ 青岛的发展历史
青岛的发展历史:
1、1891年,清朝在胶澳设防,这也是青岛建设的起始。后来德国派兵占领青岛,并在此建造了德国建筑群,以殖民地为目的为青岛制定了镇区规划布置,依照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社会运行秩序,出资修造交通运输通道,为以后城市建立奠定了基础。
2、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青岛,并且利用青岛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开辟对外贸易港口,加快建设工业企业,此时青岛的经济发展达到空前繁荣,人口、基础设施及物质需求承载达到饱和,城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扩张。
3、抗战时期结束后,青岛回归中国,降格为地级市,归属山东省,地域大幅减少。青岛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技术产业的开发区,运用这里众多特色的旅游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濒海城市,籍此开始大发展之路,城市规模再一次扩大。
4、青岛在城市规划史上融入了西方管理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对其他都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近代时青岛的社会形态参考西方国家经验也进一步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充满人文特征的地方,城市个性独特。
5、大面积的城市建筑群与汪洋大海相连,隽永美观,经济产值逐渐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之一,社会结构逐步趋于完善,滨海楼屋栉次鳞比,高大壮观,城市与自然形态和谐统一。近代的青岛城市从无到有,慢慢变成如今繁荣兴盛的模样,把青岛建设成文明美丽的海滨之城。
(8)青岛市教育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青岛人口发展状况:
青岛建置前夕,仅有数处渔村350馀户人家;建置后人口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达1万馀人。德国侵占后,全市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宣统二年(1910年),青岛市全市人口增至16万1140人。其中,市区3万4180人,李村10万1939人,薛家岛、阴岛、黄岛等地2万5021人。
此后,青岛的人口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区划扩大,1935年有夏庄、崂东、崂西三个地区划入青岛市,人口增加12万馀人;1946年,浮山、黄岛、薛家岛等地划入青岛,人口增加8万馀人。二是外地人口迁入,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人口仅3万4180人,1925年增至16万3010人,增长3.8倍,每年净增8600馀人。
至1935年市区人口又增至30万1192人,比1925年增长84.77%,每年净增13800人。1945年市区人口增至51万4956人,比1935年增长71.0%,每年净增51496人。
1948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青岛市人口为75万9057人,至1948年底,青岛城市人口突破100万大关。
Ⅸ 青岛市教育局的教育概况
青岛现辖六区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面积1.1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全市回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答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教育向内涵发展转型的要求,统筹抓好事业发展和软件建设,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做到按规律办教育,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以改革促发展求突破,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抓队伍练内功提品质,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11年,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78所,学生150.66万人,教职工13万人。其中,全市有幼儿园2476所,在园幼儿21.87万人,教职工2.08万人;小学894所,在校学生47.95万人,教职工3.37万人;普通中学300所,在校学生37.33万人,教职工3.67万人,包括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56所、在校学生11.99万人,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244所、在校学生25.3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附设中职班72所(不含劳动部门技校),在校学生11.67万人,教职工0.91万人;各类高校23所,在校学生31.7万人。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入学率分别达到95%、100%和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
Ⅹ 青岛的历史资料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著名文化遗址有: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遗址(即墨金口镇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李沧区古城顶遗址,距今也有3000年历史。
西周时期,青岛境内建立了夷国(今蓝村)、莒国(都城计斤,今胶州)等诸侯国。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岘镇)为齐国第二大都市,东部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今胶南琅琊镇)。
秦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胶东郡的郡治即墨均位于今青岛境内。琅琊(胶南)还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临琅琊(胶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队从琅琊起航采仙药。
西汉,设胶东国,定都即墨,汉武帝即位前被封为胶东王,即位后封其弟刘寄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王陵。汉武帝三临不其城(今城阳区),“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女姑山设明堂祭海。西汉琅琊郡皋虞县(今即墨温泉镇)人王吉任博士谏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吉祖孙墓所在的即墨温泉皋虞,被奉为琅琊王氏祖庭。东汉,郑玄在不其县创立康成书院。
西晋,不其城(今城阳区)成为长广郡的郡治,法显印度求经回国,于崂山登陆,由长广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不其城为东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桥镇(胶州)成为著名贸易港口,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关),宋朝更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
明朝设立鳌山卫、灵山卫(胶南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许铤奏请青岛口、沧口、金口镇等港通商获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胶州为山东三大直隶州之一,平度州为散州,隶属于莱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镇总兵府(当时山东共设三镇总兵)从蓬莱迁到青岛,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
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界条约》。11月,宣布青岛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为青岛市,设青岛、鲍岛、李村等区。大港码头、胶济铁路相继开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员七十多人以及恭亲王等人移居青岛。1913年发动癸丑复辟失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11月,日英联军占领青岛。
1919年,巴黎和会将青岛租界主权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后改胶澳商埠局),下辖青岛市,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青岛特别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沈鸿烈以东北海军司令兼任青岛市长,1932年正式担任青岛市长,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学校、定规划、兴建设、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岛发展的坚实基础。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39年,即墨、胶州划归青岛市管辖,统筹规划建设。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直属民国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军攻占青岛。青岛改为山东省辖市,辖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李村7市区和崂山郊区。
1978年,胶县、胶南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同时设立黄岛区。
1983年10月,平度县、莱西县划归青岛。
1984年5月4日,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1987~1990年,青岛市郊五县先后改为县级市;1988年,崂山县恢复为崂山区。
1986年,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设立国家级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
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为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和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2003年,设立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
2004年设立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园区。
2006年,设立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
2008年设立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港区。
2011年1月,国家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作为其核心城市、龙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