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湾的历史
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自有史籍记载以来,台湾的开拓、发展和疆域的完整统一,始终是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先后在台湾修筑城和普鲁文遮堡(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它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不断激起台湾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台湾军民发动的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6000人在起义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愈发坚定了台湾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九年以后,他们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亲自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农历四月二十九日,郑军在台南鹿耳门内禾寮港登陆,在台湾同胞的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将荷兰殖民总督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围城9个月之后,荷兰殖民总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自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宝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楼为承天府,置2县,设安抚司于澎湖,戍以重兵,总称台湾为东都。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堡为安平镇。同时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肆垦荒,在台湾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
但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即不幸于1662年农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爽前后治理台湾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台湾,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在台湾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政府陆续在台湾增设行政机构。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设项目,在当时全国尚属创举。例如台湾铁路不但是全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自己集资修成的
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但与此同时,台湾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不断高涨,且与大陆人民的反清斗争遥相呼应。事实表明,凡较大的起义组织几乎都是从大陆传入的。如1786年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大陆人民的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传入台湾后,由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起义军众达十数万。清政府调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数省兵力驰台镇压,历时1年2个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后,台湾天地会、小刀会,又与之呼应,多次起义。
台湾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在鸦片战争期间,台湾同胞动员组织了人数2倍于当地戍兵的抗英民团,并捐资输银,共赴国难。他们和官兵一道击退了入侵的英军,粉碎了敌人试图侵占台湾的阴谋,赢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当时台湾兵备道姚莹在其《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中写道:“台湾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卒得保守岩疆,而获安,未烦内地一珍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鸦片战争之后,台湾同胞还先后击退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腐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台湾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作为统治台湾的最高机构。并在各地建立乡镇公所,实行警察、保甲制度,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台湾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台湾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政策,又进一步在台湾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台湾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据统计,抗战结束前夕,台湾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初期的约占7%上升到约占18%。与此同时,台湾劳工阶级也在此转变中逐步萌芽发展起来。1920年,台湾约有劳工4万多人;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增至8万余人;到了1943年,台湾劳工已达20余万人。
㈡ 台湾的发展历史什么
台湾,古文典籍中称夷,是我国的第一大岛。汉晋南北朝时称夷州,南宋时澎版湖已属福建权路,元明设巡检司,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清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95(清光绪11)年台湾建省。同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
㈢ 台湾历史发展的简史(急需!!!)
无人居住
孙权谴使
荷兰强占
明将收复
清廷设省
被割日蛮
8年回归
蒋氏败逃
努力一统
㈣ 台湾的历史,谁知道啊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出处: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23/content_1095322.htm
㈤ 台湾的历史发展过程
福建,春秋战国时分属越、楚;秦设闽中郡;汉属扬州;唐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置回福建观察使答;南宋福建置一府五州,并有八闽之称;元初为江浙行省福建道,后改设省。台湾,古文典籍中称夷,是我国的第一大岛。汉晋南北朝时称夷州,南宋时澎湖已属福建路,元明设巡检司,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清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95(清光绪11)年台湾建省。同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
㈥ 台湾的历史简介
大家都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居民呢?台湾这些年又经历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首先三国时期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等人前往台湾,并且将当时台湾的生活情况记载下来。这就是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载,到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就有很多汉人开始移民到台湾岛上定居。
但当时的台湾依旧在日本人的手上,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才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后面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台湾的经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㈦ 台湾的历史
,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
,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
。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
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
南部地区的
,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
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
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
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
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
的《
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
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
(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
,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
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
伸向东方。
初,荷兰
乘
和东北
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
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
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
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
的统治,激起了
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
,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
以南
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
,由金门进军台湾。
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
迫使荷兰
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
,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
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
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
和
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
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
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
率军重创,到
6月《
》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
,于
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
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
,购买轮船,架设
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
,增设
,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
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
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
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
“,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
12月
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
》,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宣布
。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
,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
中国
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
已正式重入中国
,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㈧ 台湾发展历史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