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核武发展历史

核武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7 03:53:21

① 以核武器的发展和历程为话题的论文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胖子(投向长崎的原子弹)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 和“胖子”。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 洲际导弹、“侏儒”小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美、苏两国还研制了适于战场使用的各种核武器,如可变当量的核战斗部,多种运载工具通用的核战斗部,甚至设想研制当量只有几吨的微型核武器。特别是在核战争环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敌方的破坏,更受到普遍重视。此外,由于核武器的大量生产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关注。
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增强辐射武器”与“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都属于这一类。前一种将高能中子辐射所占份额尽可能增大,使之成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通常称之为中子弹;后一种将剩余放射性减到最小,突出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但这类武器仍属于热核武器范畴。至于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2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继续进行,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
核武器的实战应用,虽仍限于它问世时的两颗原子弹,但由于40年来核武器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它有关的多种投射或运载工具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通过上千次核试验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对其特有的杀伤破坏作用已有较深的认识,并探讨实战应用的可能方式。美、苏两国都制订并多次修改了强调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种种战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断改进和提高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时,美、苏两国也一直在寻求能有效地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提高核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广泛构筑地下室掩体和民防工程等以减少损失的措施外,对于更有效的侦察、跟踪、识别、拦截对方核导弹的防御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导弹系统。1972年 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不久,美国停止“卫兵”反导弹系统的部署。1984年初,美国宣称已制订了一项包括核激发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拦截弹、电磁炮等多层拦截手段的“战略防御倡议”。尽管对这种防御系统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美、苏对核优势的争夺仍将持续下去。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的作用,与其说它可能会改变未来全球性战争的进程,不如说它对现实国际政治斗争已经和正在不断地产生影响。70年代末,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它最适于战场使用,理应属于战术核武器范畴,但却受到几乎是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对。从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争的复杂性。
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② 中国核弹发展史(要有多详细就多详细)

我认为,《简氏战略武器》的编辑之擅长制造有关中国出售导弹的谣言。他们这样做有着特别的目的,我将在后面详细阐述。根据简氏太空飞行词典,中国第一代侦察卫星(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发射(DF-5洲际导弹)同样的推进器CZ-2C发射。这一信息被中国提供用CZ-2C助推器发射2000公斤国际卫星所证实。500公斤的差值是由于卫星外表有保护其穿过大气层的覆盖物。FSW-1侦察卫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体强度要能重返大气层,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层防护。相比之下,法国的阿利亚纳Ariane-4有更长更宽的覆盖物,重达900公斤和520公斤用于飞行控制和制导的媒介设备舱(VEB)。可以合理的假设CZ-2C的媒介设备舱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级火箭发动机4000公斤的干重,至少7000公斤的卫星加上媒介舱,发动机被加速到7900米/秒将卫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对于8000英里范围的洲际导弹,燃料燃尽速度大约7200米/秒。(下面是一段有关洲际导弹射程的论证,从略)中国知道,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人的卫星定位,而且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是不完备的,报警中发射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认识到,加强、坚固发射井是必败之道,于是中国核潜艇技术于美、苏之后产生。中国为避免非常脆弱的发射井基地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取而代之的将洲际导弹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峡谷中加固后的洞穴。那些导弹在洞穴中得到保护,移出来发射。这种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

1995年初,中国媒体报道了在北方着名山脉中经过十多年建设,完成了为中国战略导弹的“长城工程”。仔细的看看地形图读一读新闻报道,可以推断出,地下网络隧道工程在着名的太行山脉位于河北和山西省之间。根据新闻报道,数万名工程兵花费十多年在那里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队士兵(大约100人)每月大约能挖100米隧道(根据有关铁路隧道的新闻报道)不用任何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于是上万工程兵(=数百队)经过十多年在太行山脉构筑了数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网络,隐藏着一部份中国战略导弹。我猜想之所以叫“长城工程”不会没有长城有至少5000公里长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脉拥有提供给中国战略导弹的地下隧道网络,太行山脉有许多悬崖绝壁和山谷,在1000到2000米短距离内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网络。

在美、苏兵工厂,一个典型的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能够在地上挖”一个70米深300米宽的大坑,远能够足以摧毁导弹发射井或机场。如果特别强化了针对地下目标,它可以制造一个有200米直径的球状弹坑于地下。如果要摧毁有1公里厚度土层覆盖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颗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在同一点上连续渗透爆炸。即使俄罗斯的巨型2000万吨级核弹SS-18,也至少需要2颗在同一点上。而且,用三颗核弹,每颗只能破坏少于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脉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长,一个就需要用10000颗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以保证隧道网络的彻底摧毁。你要知道精确的隧道网络地区划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这只是中国几个导弹基地中的一个。

中国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术,只要炸药和混凝土,加上热情的从不缺乏的年轻士兵。中国各地有许多巨大的山脉。所以在中国的中部和南方山脉也有着用于战略导弹力量的地下隧道网络。即使你可以用数万颗核武器把它们统统扫除,问题是,这么多的核弹头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尘埃被抛入高层大气,在平流层中向全球扩散,阳光将被阻挡,我们将进入真正的“核冬天”,这显然是个很不美妙的画面,即使我们在美国的“朋友

③ 中国核武器的历史

和爱因斯坦有大大的关系,他也是反纳粹所以给美国搞除了核武器,用来威慑法西斯主义

1,拥有核武器的国家8个(括号内为第一次核爆时间):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2,有3个是前苏联分出来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苏联分裂前这3个地方就已经库存了一些核弹头和核技术人员,有重新制造核弹头的条件。但这3国都已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开承诺退还俄罗斯核武器,宣布为无核国家(他们认为这样更安全)。

3,绝对有能力生产核弹头的国家有2个:
日本:一方面坚持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另一方面秘密进行准备。世人普遍认为,日本是准有核国家,一年内就可生产出核武器,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核大国。
德国:德国是最早拥有核技术的国家,战败后被美国人抢先研制出核弹。现在有25座核电站,德国要想拥有核武器是易如反掌的事。

4,有核计划,有核技术,有生产核武器潜力的“核门槛”国家(地区)有44个之多:
巴西、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鲜、韩国、中国台湾、利比亚等等。

5,美国在西欧7个国家部署境内部署了不少核武器,如在法国、英国、德国、土耳其、意大利、荷兰、比利时。

④ 核弹发展史

中国核武器大事记表
--------------------------------------------------------------------------------

核武发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 中国安全部门负责人康生倡导招募海外华裔科学家,特别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专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恼羞成怒的美国多次威胁要对华动用核武。

1951年, 中苏开始联合在新疆进行铀矿勘探。

1953年,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学家钱三强率领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7月,朝鲜战争结束。

核武急速发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

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发展战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和150名旅居欧美的华裔科学家返华服务。

1956年,中国从苏联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并在与会上讨论通过。

5月26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发展原子弹的目标;航空航天部的前身

--弹道导弹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设计院成立,钱学森任导弹研究院院长。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聂荣臻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导弹研究战略。

1957年,苏联赠送给中方2枚更先进的R-2型导弹。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进行仿制。

10月15日,聂帅在“中苏核技术合作协定”上签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指导方针”。

同年,中国开始对R-2进行仿制,即东风-1。

三月三日,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导弹试验靶场,在辽西建立海上导弹试验靶场。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同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开始取消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首次进行了成功的试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试射成功。

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东风-2制导系统完成升级工作,改进后的导引系统采以电解积分仪为核心的全惯性制导。

同年,中国展开东风-3的设计工作。

文革滞后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做出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当时经论证确定为液体洲际导弹。

5月,东风-4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东风-5的项目可能同时上马。

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成功地实现了空爆。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11月,东风-2A增程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

10月,首枚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10月27日,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唯一一次携核弹头实弹发射试验在甘肃双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万当量装药的东风-2导弹在900公里外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东风-3进行了首次试射。

1967年3月,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命令七机部立即展开具有二级固体火箭的巨浪-1的研制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总理批准在东北地区建设中远程地地导弹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5月,正式部署东风-2A。

4月14日,由东风-4衍生的“长征-1”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射入近地轨道。

12月26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下水。

1971年5月,东风-3开始服役。

11月15日,东风-4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197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导弹作战指挥体系。

1975年5月,中央决定抓紧东风-5洲际导弹的研制,同时积极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8月4日,东风-3战略核导弹定型生产。

11月26日,长征-2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侦察卫星),该卫星在3天后按预定指令返回地面。

核武研制恢复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 2,000吨级核弹头试验,从此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

10月,文革结束。

11月27日,发射一枚限程洲际导弹,载有一枚400万当量的核弹头。

12月7日,用试验型的全程洲际导弹发射第七颗卫星。

1977年12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将以发展常规武器装备为主,有重点的发展导弹核武器。

1978年,邓小平提出“以战略导弹打游击”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东风-21的产生。

10月14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爆。

1980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4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5月18日,东风-5洲际导弹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成功。

1981年初,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下水。

同年,中国开始“试验性”部署2个东风-5陆基发射井。

9月21日,“风暴-1”型运载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显示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载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用一艘苏制Golf级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

1983年,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开始服役。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

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担起战略值班的神圣职责。

4月8日,长征-3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开亮相。

1985年5月20日,东风-21试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潜射巡航导弹试验。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发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广泛报道。据西方情报机构的披露,9、10月前后中国共进行了四次巨浪-1试射,均告失败,其中一艘夏级核潜艇在发射中被全毁。

12月,据信,东风-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导弹射程从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体制改革跃进期:1986-至今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

同年,东风-31/41/JL-2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3月21日,中国对外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侦察卫星。

12月16日,东风-5洲际导弹设计定型。

1987年,中国向沙特阿拉伯秘密输出了36枚东风-3战略导弹,此举震惊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对中国战略导弹生产能力质疑的西方核武专家跌破了眼镜。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当量为20万吨级。

1988年4月,中国访问学者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回国,使得几项中子弹技术获得了突破。

9月7日,长征-4A运载火箭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潜艇上发射了巨浪-1型弹道导弹,此枚导弹落在了半径为65公里

的目标区内,其中心为北纬123。53度,东经28。13度。巨浪-1导弹设计定型。

9月28日,中国进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当量仅为1~20千吨,美国率先报道中国刚刚试爆了一枚中子弹。

90年中情局参院听政会上承认中国掌握了从劳伦斯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带走的技术机密。

同年,M-9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对外出口。

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千吨。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当量为50-200千吨。

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

3月9日,中国签署反核子扩散条约,成为该条约第174个会员国。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当量测得为1,000-2, 000千吨。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20千吨。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当量为80-90千吨。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0-40千吨。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1995年,中国可装载战术核武器的歼轰-7进入预量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7月21-23日,江西乐平的二炮基地向台湾外岛澎屿附近发射了4枚东风-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5月29日,美、日国防部同时传出消息,中国的新型东风-31洲际导弹从山西太原向新疆库尔勒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高弹道的试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

1996年,东风-31洲际导弹研制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乐平、福建永兴岛与东山岛,向台湾海域各发射2枚改良型东风-15。

6月8日,第44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黄色炸药。

7月29日,中国抢在禁止核试前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为1-5千吨。同日,中国宣布从即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⑤ 核武器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

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

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

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

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

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

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

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二战通过硫磺岛一战,美国估计要彻底打垮日本,在日本本土登陆,至少还要付出100万美军的牺牲?

这样沉重的包袱美国背不起?也不想背,用原子弹是最好的方式?

美国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T·H·弗廖罗夫和K·A·佩特扎克发现的?

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N·B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

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

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

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维持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

裂变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铀—235或钚—239从亚临界态向超临界态转变,也就是使核装置产生中子的速度大于中子从核装置逸出的速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转变:一种方法是把核装置分成两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后用炮式设备把两部分击成一块;另一种方法是用烈性化学炸药包住处于亚临界态的球形核装置,通过引爆将核装置压成超临界态?

聚变核武器是使氢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锂这类热核燃料中产生起爆条件,用裂变核弹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热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温,从而引起核聚变?

原子弹和氢弹通常以千吨或兆吨梯恩梯(T·T)当量作为单位来表示?如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裂变核弹,不到50公斤的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化学炸药?

各种聚变核弹即热核弹(氢弹),其威力最高可达60兆吨?在核武器爆炸时,1公斤铀—235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T释放的能量,而一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变时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所放出能量的3~4倍?

⑥ 求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1.1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就开始了铀矿的勘探,并找到了丰富的铀矿。

2.1956年,国防部成立了第五 研究院,即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院长由科学家钱学森担任。

3.1958年秋天,34岁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院的理论部主任。他在 北京大专 院 校选择了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4.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获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厂长、姜圣阶任总工 程师的核工业企业的建设也初获成效。在苏联撤走专家之后,中国重新调整计划,代号为“596”工程。

5.1964年10月,中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组装。 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⑦ 原子弹的发展历史

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从1938年发现核裂变现象到1945年美国制成原子弹,只花了6年多时间。1945年以来,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美国用于203毫米大炮的W33M422核炮弹,重量110~120千克,直径203毫米,长度940毫米,但威力仍可有约1万吨梯恩梯当量。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中的“扳机”,具有重要意义。在改进原子弹的性能方面,发展了助爆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热核材料,以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提高裂变装料的利用率。在威力方面,为适应战场使用的需要,发展了多种低威力(千吨、百吨、十吨级梯恩梯当量)的和威力可调的核武器。例如,美国代号为W54/M129的特种核地雷,其威力可调,范围在10~103吨梯恩梯当量,核战斗部重量只有26.6千克。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一方面提高高能炸药的利用度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以增大核爆炸威力,节省核装料;另一方面提高核装置的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及可靠性。为提高原子弹的安全性能,核装置中敏感的高能炸药已逐渐被钝感高能炸药所代替。这种钝感高能炸药即使在受散弹射击或载机坠毁这类事故中也不易起爆,从而可防止意外的核爆炸,也可防止象钚这种具有放射性和化学毒性物质的散落所造成的污染。

⑧ 战术核武器的发展历史

美国于1952年部署第一种适合于战术飞机携带的轻型核炸弹和第一种280毫米加农炮原子炮弹,1953年开始把战术核武器部署到西欧,1954年开始装备战术地地核导弹,1955年开始设计与生产各种反潜核武器。6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更小、更安全的战术核弹头。70年代,开始研制新的性能更好、威力可调的通用核弹,以取代固定威力的近程核导弹弹头和老式核炸弹。80年代,开始致力于实施战术核武器现代化,包括提高射程和命中精度,提高打击目标能力,增强机动性和分散性,研制更安全、可靠的核弹等。同时,为适应作战要求,还致力于研制特殊性能的战术核武器,即增强核爆炸的某一种杀伤破坏效应、削弱其他杀伤破坏效应的战术核武器。如W79型的中子炮弹核战斗部、W70型的地地“长矛”导弹中子弹头核战斗部以及弱剩余放射性弹(即冲击波弹)等。90年代以来,美国战术核武器发展的重点转向更加实用的高精度、低威力的钻地核武器,用以打击地下生物、化学武器库和地下指挥所等军事目标。
苏联50年代开始发展战术核炸弹。1955年,第一种近程核导弹开始服役。1957年,开始在东欧部署战术核武器。1977年,首次部署了机动式固体燃料ss一20多弹头中程核导弹,进一步提高了战术核武器的射程、命中精度、可靠性和生存能力,缩短了战备反应时间和再装填时间,显著增强了战术核武器的实力。90年代以来,俄罗斯重点发展更加实用的低威力战术核武器。
1986年,美、苏两国的战术核武器数量之和达到历史上最高峰(41400多枚),约占全世界42500多枚战术核武器总数的95%以上。
随着军备控制形势的发展,1987年12月8日,美、苏两国签署了《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按此条约的规定,两国核武器库中的中程(射程1000~5500千米)和中短程(射程500~1000千米)战术核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备将全部销毁。
法国于1996年宣布撤销陆基中程核导弹的部署。英国也于1998年宣布撤销其核炸弹的部署。
2012年5月,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因对朝鲜继续进行核武器和导弹研发计划不满,美国国会众院军事委员会日前通过一项修正案,提出在西太平洋地区重新部署战术核武器 。1991年,在冷战结束的背景下,作为撤出部署在全球战术核武器努力的一部分,老布什政府撤出了部署在韩国的战术核武器。在此之前,美国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长达33年。但随着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发展,韩国政坛不断有人要求美国重新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以应对朝鲜“威胁”。

⑨ 中国核武器研究史

http://tieba..com/f?kz=198823611
中国从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现在,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潜地导弹,与其配套的核弹头也先后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国核大国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在总体上规模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三百三十多个核弹头,而且技术陈旧,实际的威慑能力有限。

一、中国的陆基弹道导弹
中国第一代战略核力量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主要由东风二、 三、四和五共四个型号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导弹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命中精度也较差。此外,所有四型导弹都使用液体推进剂,不仅体积大,难于机动,不便贮存,而且发射时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

东风二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近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六四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里;该型导弹可携带两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一枚,现已退役,但估计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东风三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六七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公里;一九八五年又进行增程改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里左右;该型导弹由陆地机动射,至今大约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东风四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四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试验成功,一九七六年又进行了增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里;该型导弹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发射,携带三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东风五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首次科研飞行试验成功,一九八零年实弹飞行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可达一万两千公里;该型导弹也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中发射,可携带五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目前部署了约十枚。
二、潜射弹道导弹

中共在一九五八年决定研制核潜艇,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才相继研制成功,建成了水下战略核力量。

夏级导弹核潜艇:中国于一九六五年正式开始研制核潜艇工程,考虑到自己的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中国决定核潜艇制造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一九六八年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开工建造,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交付中国海军使用,西方称其为汉级核潜艇。导弹核潜艇则从一九七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八一年下水,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西方称其为夏级导弹核潜艇。该导弹核潜艇排水量为八千吨,一百二十米长,航速二十二节左右,最深潜水可达三百米。该潜艇有十二个导弹发射筒,装有十二枚巨浪一潜射弹道导弹。到一九九零年,中国已建成两艘夏级核潜艇,还有三艘在建造中。 据估计整个夏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将在四到六艘之间,以维持经常有两艘到三艘进行战备巡逻。

巨浪一型导弹: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七年正式开始研制,一九八二年在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发射试验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级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时失败,三年后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试验终获成功; 该型导弹与中共其它的战略导弹不同,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剂,载有二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个;该型导弹的最大弱点是射程仅有三千公里,必须迫近敌方海岸才能进行攻击,因此很容易受对方的反潜力量的牵制。巨浪一型潜射导弹现已生产了近五十枚。
三、中国的空中核武力

中国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轰六型轰炸机和强五型强击机所携带的核炸弹所组成。据估计中国现有近一百五十枚供飞机投放的核弹。轰六和强五都是以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研制出的飞机,对付现代空防的能力不足。而且这两种飞机也没有装备带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因此能发挥的实际核作战能力有限。

轰六型轰炸机:中国仿制苏式图十六轰炸机生产的亚音速中型轰炸机。一九五九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两架图十六轰炸机的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一九六三年中国开始仿制图十六轰炸机,经过五年在一九六八年生产出轰六型轰炸机。该型飞机最高时速一千公里,最多可载弹九吨,作战半径近三千公里,能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和俄国的远东与中亚地区。该机稍经改装可投放核弹,中国首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空爆试验都是由该型飞机进行的。中国现有一百二十多架轰六型飞机在服役。
中国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

近年来中国加紧进行核试验,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根据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则, 开始了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展的预先研究和理论设计。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检验了设计原理的正确性,突破了如多弹头分导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发展已进入最后的阶段。中国目前发展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每枚导弹将至少可携带三枚核弹头,多者达六到十枚,每个弹头均可攻击独立的目标,准确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绝大多数导弹将用固体推进剂代替液体推进剂,从而使整个导弹体积变小,发射反应时间缩短,并且易于保存和机动运输;

第三,提高导弹射程,陆上机动导弹和潜射导弹将达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发射导弹将达一万五千公里: 第四,加速研制射程超过两千公里的装有核弹头的空地巡航导弹,以延长了空中核打击力量,并避免面对突破敌方空防的危险。

阅读全文

与核武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