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我们常见的汽油机、柴油机是典型的内燃机,所以汽车和摩托车很少使用燃气轮机,只有部分赛车装用过燃气轮机。
往复式发动机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各种新型的发动机不断地被研制出来,但由于很难精细地调节输出的功率,从而输出动力。燃气轮机使用范围很广,包括变速齿轮、引擎和传动轴等等。
燃气轮机
此外还有燃气轮机,这种发动机的工作特点是燃烧产生高压燃气,利用燃气的高压推动燃气轮机的叶片旋转,从而完成了热能向动能的转变,不管哪种发动机,但这总是很特殊的例子,并不存在批量生产的适用性,在空中使用的多是后者。当然有些汽车制造者出于创造世界汽车车速新纪录的目的,也在汽车上装用过喷气式发动机,在地面上使用的多是前者,然后这种高压又推动机械做功。我们不常见的火箭发动机和飞机上装配的喷气式发动机也属于内燃机。不过。一般地,由于动力输出方式不同,前两者和后两者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内燃机
明白了什么是外燃机,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内燃机。这一类型的发动机与
外燃机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燃料在其内部燃烧。内燃机的种类十分繁多,它的基本前提都是要以某种燃料燃烧来产生动力,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外燃机,当大量的煤燃烧产生热能把水加热成大量的水蒸汽时,高压便产生了,可见引擎只是整个发动机的一个部分,但却是整个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因此把引擎称为发动机也不为过,就是说它的燃料在发动机的外部燃烧,发动机将这种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动能。所以,以电为能量来源的电动机,不属于发动机的范畴。
回顾发动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它经历了外燃机和内燃机两个发展阶段。
外燃机
所谓外燃机,人们不断地研制出不同用途多种类型的发动机,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动机是一整套动力输出设备发动机简介
有人把引擎称为发动机,其实
2. 汽油发动机的历史
汽车发动机历史发展回顾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十佳发动机VQ35
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我国的汽车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教材难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车教材还是以东风汽车的发动机来作为范例,而东风发动机还是带化油器的老式发动机,与如今全电子化的发动机简直就隔了几个世纪。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回到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N.J.Cugnot)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蒸汽机汽车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N.J.Cugnot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奔驰1号配的是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
1886年被视为汽车的诞生日,那辆奔驰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是其动力单元却实在“寒酸”:第一辆“三轮奔驰”搭载的卧式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16KM每小时。这就是第一辆汽车的发动机,那时勇敢卡尔奔驰的夫人驾驶这辆奔驰1号上坡还需要儿子推车,当然沿途不停的熄火,转向也不灵,回娘家100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一整天。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图
四冲程发动机其实早就由德国人奥托研制出来了。但应用的汽车上不得不提戴姆勒,他由于协助奥托研制四冲程发动机的原因而成为了第一个将四冲程发动机装上汽车的人。显然,从四冲程到二冲程是个巨大的进步。四冲程发动机的平衡性与燃烧效率都更加好。如今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已经基本全部用的是四冲程技术。而在发动机的基本运行方式确定后,却有人又向传统发出了挑战。
马自达专用的转子发动机1957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活塞发动机,这是汽油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转子发动机的特点是利用内转子圆外旋轮线和外转子圆内旋轮线相结合的机构,无曲轴连杆和配气机构,可将三角活塞运动直接转换为旋转运动。它的零件数比往复活塞式汽油少40%,质量轻、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大。1958年汪克尔将外转子改为固定转子为行星运动,制成功率为22.79千瓦、转速为5500转/分的新型旋转活塞发动机。该机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日本东洋公司(马自达公司)买下了转子发动机的样机,并把转子发动机装在汽车上,可以说,转子发动机生在德国长在日本。如今转子发动机依然只是马自达一家公司在用,不知道马自达这门独门技术何时能全面开花。
发动机的工作形式确定后,就是发动机技术的完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发动机的经典设计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3. 汽车发动机的历史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汽车发动机大多是热能动力装置,简称热力机。热力机是借助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1876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 Otto)在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基础上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由于采用了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发动机的热效率从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降低了70%。
1892 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Rudolf Diesel)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由于采用高压缩比和膨胀比,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又提高了1 倍。
1926 年,瑞士人布希(A. Buchi)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压气机,给发动机增压。50 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在车用内燃机上逐渐得到应用,使发动机性能有很大提高,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1]
汽车发动机
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Wankel)发明了转子式发动机,使发动机转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64年,德国NSU公司首次将转子式发动机安装在轿车上。
1967 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首次推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EFI),开创了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历史。经过30年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ngine Management System,EMS)已逐渐成为汽车(特别是轿车发动机)上的标准配置。由于电控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燃油消耗大幅度地降低,改善了动力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第四次重大突破。[3]
1967年,美国进行了一次氢气汽车行驶的公开表演,那辆氢气汽车在80公里时速下,每次充氢10分钟可运行121公里。该车有19个座位,由美国比林斯公司制造。1971年,第一台装有斯特林发动机(Strling)的公共汽车开始运行。1972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在市场售出装有复合涡流控制燃烧(CVCC, Compound Ve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的发动机的西维克(Civic)牌轿车,打响了稀薄气体燃烧发动机的第一炮。
1977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电动汽车会议。会议期间,展出了各种电动汽车一百多辆。1978年,日本研究成功混合动力汽车。1979年8月,巴西制造出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巴西是现在世界上使用酒精汽车最多的国家。
汽车发动机曲轴疲劳试验方法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液态氢气车。在后部装有保持液态氢低温和一定压力的特制贮存罐。该车用85公升的液氢,行驶了400公里,时速达135公里。
1980年,美国试制成功了一种锌氯电池电动汽车。
1980年,西班牙试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汽车。
1980年,西德汉堡市西北伊策霍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利用电石气(乙炔气)作动力的汽车。先将电石变成气体,然后用这种气体燃烧推动喷气式发动机来驱动汽车,其速度和安全性均不亚于汽油车,20公斤电石块可以使汽车至少行驶300公里。
1980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约翰.库伯和埃尔文.贝伦开始研究“烧铝”的电动汽车。
1983年,世界上第一辆装备柴油陶瓷发动机的汽车运行试验成功。所装发动机是日本京都陶瓷公司研制的,其主要零部件由陶瓷制成,省去了冷却系统,重量轻,节能效果显著,在同样条件下可比常规发动机多走30%的路程。
汽车发动机
1984年,前苏联研制出一种双重燃料汽车。当汽车发动时,首先使用汽油,然后专用天然气。
1984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阿莫柯比化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叫杜隆塑料的合成材料,该公司采用这一塑料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塑料汽车发动机,其重量只有84公斤。美国的洛拉T-616GT型汽车用的就是这种全塑发动机。
1984年,澳大利亚工程师沙里许研制成功了一种OCP发动机。
1985年,澳大利亚彼兰丁研制出一种安全可靠、启动灵活、高速而又不冒烟的蒸汽机汽车。
1986年,日本的三洋电气公司研制成功首辆太阳能电池汽车。
1994年,英国的戴维.伯恩发明了另一种风力汽车,并已投入批量生产。
4. 发动机种类以及发展史
我看见,来这个问题就别愁了。种类从形自式分有直列式国际通用l型,水平对置式H,v型,w型,转子。大多数都用直列4缸。直列6,8缸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卡车,大型越野应用较多,优点制造,结构简单。缺点笨重,占用体积大。从做功形式分有2冲程,4冲程。从燃料分有柴油汽油。回归正题:豪华车大多采用v型,奔驰s,宝马7,还有不少车的高端型号。保时捷,斯巴鲁用H。w型据我所知有大众辉腾,奥迪的a8顶配。马自达rx-8用转子。还有什么问题补充吧
5. 电控发动机的历史背景
1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背景
在40年代,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拜耳发动机制造厂首次将燃油喷射系统装备汽车发动机上,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是在德军飞机上采用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
50年代,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在其生产的奔驰300l型汽车装备机械式燃油缸内喷射系统。1953年美国bendix(朋迪克斯)公司开始开发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1957年朋迪克斯公司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问世,并装备在克菜斯勒轿车上。
6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发展非常活跃,加之一国家对汽车废气排放浓度限制,一度出现世界能源危机,各国汽车制造厂家对化油器做了各种改进,仍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限制。1967年,德国bosch(波许)公司首次开发一jetronic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并应用伏克斯瓦根vw-1600轿车上,对美国大量出口,率先达到一些国家废气排放浓度的限制。
1973年,德国bosch(波许)公司推出l—jetronic型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质量流量控制lh—jetronic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1979年,德国bosch(波许)公司生产了集电子点火和电控燃油喷射于一体的motronic数字式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1980年美国gm(通用)公司ford(福特)公司首先推出spi单点喷射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新技术的进展,大有取代传统式化油器的趋势。
80年代,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在汽车上应用已广泛。据统计,1993年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比重:美国100%,日本80%,德国98%。不仅在轿车上,而且在个种类型车上采用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充分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电子燃油喷射代替传统化油器,大大改善了发电机的动力性能,提高了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高空燃控制精度是电子燃油喷射的最大优点,无论是环境中气温=大气压等条件变化或是加速、减速、过度等非稳定工况以及起动、暖机、高温行使、再起动等冷热工况时,发电机都能获得精确符合要求的空燃比,从而全面地改善了使用性能。在稳定工况下,电子控制喷射利用氧气传感器反馈控制空燃比,集合三触媒反映器的作用,可以获得最佳的排气净化效果。而在其他工况,由于空燃比的精确控制,能实现按需供油,因而降低了燃油消耗量。
电喷技术的出现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结果。今后随着微型计算机功能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发电机控制将会向全面集中控制的方向发展,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将作为集中控制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与之配合发展。同时,随着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在电控技术中新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用化也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
电喷发动机是21世纪我国车用发动机发展的方向。按照汽车电子装备产品“十五”规划,我国将在“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汽车电喷系统、abs和安全气囊三大电子装备。efi系统是我国集中发展、扶植的汽车产品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目前国内efi系统产品有单点喷射式和多点喷射式,控制方式即有单独控制,也有集中控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关键部件国产化进程缓慢,部件关键工艺有待国产化,中央处理器正在过产化过程中。我国的目标是经过“十五”技改后,产品水平和工艺水平达到国外20实际90年代水平。
2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概况
早期的汽油喷射系统采用机械式控制方式,在飞机发动机上得到应用。二战结束后,汽油喷射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得到应用,但由于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只应用于一些高级轿车及赛车。
6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汽车排放法规的影响,汽油喷射技术向一般汽车推广使用。
进入70年代,能源危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控汽油喷射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经历了从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微机控制,从模拟式到数字式的发展过程。1967年,德国bosch公司bendix公司专利基础上,率先开发出一套d-jetronic汽油喷射系统,并于70年代首次批量生产,率先达到当时美国加州汽车排放法规的要求,开创了汽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历史。为了改善d-jetronic系统工况变化时的不良控制效果,bosch公司又开发出质量流量控制的l-jetronic电控喷油系统。之后,l-jetronic系统进一步发展成lh-jetronic系统。lh-jetronic系统即可精确测量空气流量,又能补偿大气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又进一步减小了进气阻力,响应速度更快,性能更加优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为汽车发动机达到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综合控制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979年,bosch公司开始生产集电子点火和电子喷油于一体的motronic数字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能对空燃比、点火时刻、怠速转速和废气再循环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随后,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厂家相继推出自己的产品,包括gm公司的efi系统和tbi系统、ford公司的eec系统、chrysler公司的cfi系统、日产eccs系统、丰田tccs系统、三菱ect-jet系统和lucas的ems系统,与此同时,传感器和汽车专用控制芯片得到了迅速发展。
80年代以前,汽油机喷射多采用多点汽油喷射系统,1980年,gm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tbi系统,该系统采用低压喷射,使用更低的喷油压力和较少的喷油器就能够满足当时的法规要求,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1983年,bosch也推出了mono-jetronic单点汽油喷射系统。
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对发动机性能结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法规要求的进一步严格,多点汽油喷射系统重新显现出优势并再次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微处理器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各种性能指标确定发动机系统的最佳特征,可以相应于各种工况、环境和状态自动作相应调整和补偿,使发动机始终保持在最优状况运行。
目前电控的内容主要包括:燃油喷射控制、点火及爆震控制,此外还有怠速控制、超速保护、减速断油、废气再循环控制、增压控制、可变气阀定时控制、发动机故障自诊断和故障安全系统等。
3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汽油机电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作为一种新技术已在汽车工业中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汽油机电子控制的发展趋势还十分强劲。汽油机电控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3.1 控制器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动机的控制器在小型化的同时功能越来越强。目前,电控单元的硬件不断丰富,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采集、计算和通讯速度不断提高,对燃烧压力的瞬态变化也能进行实时处理。发动机控制向综合控制方向发展,不仅是实现对发动机本身的控制还同时兼有车辆自动变速、主动悬架及车速控制等的汽车综合管理系统。当前,16位机取代8位机成为车用微机的主流机型,而且向32位机迈进,这将有力地支持控制系统发展更多、更高级的功能。
3.2 传感器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小型化、集成化及智能化,能够对温度、电压进行自动补偿,并自动恢复由于长期使用造成的性能衰退;具备自诊断及自修复功能,并直接输出数字信号,简化控制单元;传感器本身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目前新型传感器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燃烧数据传感器研制和发动机输出参数检测两个领域。
3.3 控制软件的发展 突出表现在新型控制理论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汽油机的控制理论从开环控制走向闭环控制,从最优控制走向自适应、自学习控制,最终走向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未来一段时间内,控制软件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为新的变量开发控制算法;
②为开发控制算法进行仿真研究;
③为车外诊断的专家系统和在车内使用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应用研究。
新一代电控发动机的研制包括:
a)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
b)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研究。
总之,电子控制在当前发动机控制发展中起了核心作用。今后的发动机电控将随着社会的各种要求和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向高精度、紧凑化方向发展。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6. 汽车发动机缸体的发展史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想了解汽车,有必要先对发动机进行一个大概的认识。
首先来看看最常见的一个发动机参数———发动机排量。发动机排量是发动机各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一般用升(L)表示。而汽缸工作容积则是指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所扫过的气体容积,又称为单缸排量,它取决于缸径和活塞行程。发动机排量是非常重要的发动机参数,它比缸径和缸数更能代表发动机的大小,发动机的许多指标都同排气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排量越大,发动机输出功率越大。
了解了排量,我们再来看发动机的其他常见参数。很多初级车友都反映经常在汽车资料的发动机一栏中见到“L4”、“V6”、“V8”、“W12”等字样,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些都表示发动机汽缸的排列形式和缸数。汽车发动机常用缸数有3缸、4缸、6缸、8缸、10缸、12缸等。
一般说来,排量1升以下的发动机常用3缸,例如0.8升的奥拓和福莱尔轿车。排量1升至2.5升一般为4缸发动机,常见的经济型轿车以及中档轿车发动机基本都是4缸。3升左右的发动机一般为6缸,比如排量3.0升的君威和新雅阁轿车。
排量4升左右的发动机一般为8缸,比如排量4.7升的北京吉普的JEEP4700。排量5.5升以上的发动机一般用12缸发动机,例如排量6升的宝马760Li就采用V12发动机。在同等缸径下,通常缸数越多排量越大,功率也就越高;而在发动机排量相同的情况下,缸数越多,缸径越小,发动机转速就可以提高,从而获得较大的提升功率。
以上是有关发动机缸数的知识,下面我们接着了解“汽缸排列形式”这个重要参数。一般5缸以下发动机的汽缸多采用直列方式排列,常见的多数中低档轿车都是L4发动机,即直列4缸。另外,也有少数6缸发动机采用直列方式排列。
直列发动机的汽缸体成一字排开,缸体、缸盖和曲轴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低速扭矩特性好,燃料消耗少,尺寸紧凑,应用比较广泛,缺点则是功率较低。一般1升以下的汽油机多采用直列3缸,1至2.5升的汽油机多采用直列4缸,有的四轮驱动汽车采用直列6缸,因为其宽度小,可以在旁边布置增压器等设施,例如北京吉普的JEEP4000就采用直列6缸发动机。
另据专业人士介绍,直列6缸发动机的动平衡较好,振动相对较小,所以也为一些中、高级轿车所采用。6到12缸的发动机一般采用V形排列,其中V10发动机主要装在赛车上。V形发动机长度和高度尺寸小,布置起来非常方便。一般认为V形发动机是比较高级的发动机,因而成为轿车级别的标志之一。
V8发动机结构非常复杂,制造成本很高,所以使用的较少,V12发动机过大过重,只有极个别的高级轿车采用,比如上面提到的宝马760Li。而大众公司近来还新开发出了W型发动机,有W8和W12两种,即汽缸分四列错开角度布置,形体紧凑,大众的顶级轿车辉腾就有一款采用了排量6.0升的W12发动机。
机体是构成发动机的骨架,是发动机各机构和各系统的安装基础,其内、外安装着发动机的所有主要零件和附件,承受各种载荷。因此,机体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机体组主要由气缸体、曲轴箱、气缸盖和气缸垫等零件组成。
7. 汽车发动机历史
回顾发动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它经历了蒸汽机、外燃机和内燃机三个发展阶段。
外燃机,就是说它的燃料在发动机的外部燃烧,1816年由苏格兰的R.斯特林所发明,故又称斯特林发动机。发动机将这种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动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外燃机,当大量的煤燃烧产生热能把水加热成大量的水蒸汽时,高压便产生了,然后这种高压又推动机械做功,从而完成了热能向动能的转变。
内燃机
明白了什么是外燃机,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内燃机。
这一类型的发动机与外燃机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燃料在其内部燃烧。内燃机的种类十分繁多,常见的汽油机、柴油机是典型的内燃机。不常见的火箭发动机和飞机上装配的喷气式发动机也属于内燃机。不过,由于动力输出方式不同,前两者和后两者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般地,在地面上使用的多是前者,在空中使用的多是后者。当然有些汽车制造者出于创造世界汽车车速新纪录的目的,也在汽车上装用过喷气式发动机,但这总是很特殊的例子,并不存在批量生产的适用性。
燃气轮机
此外还有燃气轮机,这种发动机的工作特点是燃烧产生高压燃气,利用燃气的高压推动燃气轮机的叶片旋转,从而输出动力。燃气轮机使用范围很广,但由于很难精细地调节输出的功率,所以汽车和摩托车很少使用燃气轮机,只有部分赛车装用过燃气轮机。
8. 汽车发动机有怎样的发展历史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
9. 引擎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发动机(Engine),又称为引擎,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能的机器,通常回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答械能。
发动机最早诞生在英国,所以,发动机的概念也源于英语,它的本义是指那种“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
发动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蒸汽机
2、外燃机
3、内燃机
10. 汽车发展史上,都诞生过哪些经典的发动机呢
汽车发展史上,都诞生过很多经典的发动机,例如:大众经典的EA888、斯巴鲁水平对置发动机、马自达转子发动机。
一、大众经典的EA888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技术其实并不是马自达自己发明的,而是购买了德国人菲加士·汪克尔的专利后解决了转子发动机拉缸的问题才成功上市。
转子引擎优势是转子每转一圈就做功三次,与普通四冲程发动机每转两圈就做功一次相比,马力更大但体积更小。此外,由于其转子引擎的轴向运动特性,使其无需精确的曲轴平衡就可达到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