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对于一个电影制作机构或者一个导演个体来说,无论是创作“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似乎都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单一的张艺谋或者冯小刚,单一的《英雄》、《十面埋伏》或者《天下无贼》,无论它们取得如何辉煌的票房,都无法完成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无法在整体上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实施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同时,只有在纵向上完成多元形态的电影文化建构,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㈡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七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它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
此时,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但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电影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㈢ 中国的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1]世界电影与电影业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英国、美国等地。
中国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拉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序幕。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任庆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4]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18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高达1082部,年总票房达到607亿元人民币,全国共有银幕60079块。
㈣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㈤ 谁知道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中国电影的来萌芽(1896-1921年)
第一节中国源早期的电影放映
第二节摄制中国影片的尝试
第三节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第四节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失败和最初三部长故事片的摄制
第二章在混乱中发展(1921年-1931年)
第一节游离开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明星影片公司的初期电影创作
第三节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与天一影片公司的不同制片倾向
第四节“长城派”、“神州派”及民新影片公司
第五节田汉和南国电影剧社
第六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国电影界
第七节苏联电影和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中国
第八节联华影业公司的成立及其初期制片活动
第九节有声电影在中国
第二编党领导了中国电影文化运动(1931-1937年)
第三章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及其成就(1931年-1933年)
第一节向电影阵地进军
第二节面目一新的明星影片公司制作
第三节联华影业公司创作的新成就
第四节艺华影业公司的成立及其电影创作
第五节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的天一公司及各小公司
第六节反动派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迫害
㈥ 中国电影电视发展历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9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114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㈦ 中国近代电影发展历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诞生,人类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理想进入了崭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取得了辉煌成就,铸就了历史丰碑,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
民俗电影时期
这一阶段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以及《霸王别姬》、《活着》为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大奖。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
独立电影时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的历史背景下,第6代中国电影人从边缘文化姿态、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发制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头发乱了》等。
跨国电影时期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使得电影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仅去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通过电影这一巨大的广告载体,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为海外所知悉。
(7)电影院的中国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㈧ 我想知道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1905 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9 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亚细亚影片公司,并派梁少坡到香港拍摄了短片《偷烧鸭》。
1912 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黎民伟拍摄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
(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结束)
1922 张石川、郑正秋在上海成立明星影片公司。
1923 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引起轰动。
黎民伟在香港成立民新公司。
1925 邵醉翁等兄弟四人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为香港邵氏公司之前身。
黎民伟将民新公司迁至上海。
1926 明星、大中华、百华等六家公司组成扼制天一公司的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8 明星公司出品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轰动一时,并连续拍了近二十部续集。
1929 六合公司宣告解体。
1930 联华影片公司成立,创业作品为《故都春梦》和《野草闲花》。
国民政府颁发电影检查法。
1931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
(九.一八事变)
1932 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上海,多家电影公司毁于战火。
1933 上海天一公司于薛觉先在上海拍摄首部粤语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
1934 蔡楚生推出《渔光曲》,卖座鼎盛,并于次年成为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
吴永刚编导《神女》。
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宣传委员会成立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
1935 《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服毒自尽。
1937 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上映,女主角周璇一鸣惊人。
上海沦陷,上海制片事业陷入停顿。
(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 中制完成《八百壮士》等三部抗战故事片,同年武汉沦陷,中制迁往重庆。
1941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轰动一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1945 日本投降。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卖座鼎盛,产生很大政治影响。
1948 《小城之春》上映。
1949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
香港第一部黄飞鸿电影,关德兴主演的《鞭风灭烛》上映,后来成为中国最长的系列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南洋影业改为邵氏父子公司。
1951 批判《武训传》的运动开始。
1952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后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3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完成。
1958 邵氏公司成立,邵逸夫出任总裁,同时在清水湾兴建邵氏影城。
1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同年出品大批优秀电影。
1960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完成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1 《大众电影》杂志举办第一届电影百花奖。
1963 邵氏出品,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地区上映,引起轰动。
李行、李嘉导演《蚵女》,掀起台湾地区“健康写实主义”风潮。
1964 李翰祥离开邵氏,在中国台湾创办国联,创业作品为《七仙女》。
1966 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开创新派武侠电影潮流。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 胡金铨导演《龙门客栈》。
张彻的《独臂刀》上映,影响到日后香港电影向男明星为主导的路线发展。
《清宫秘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全国性的批判。
1970 新中国恢复生产影片,本年出品两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
邹文怀离开邵氏自组嘉禾公司。
1971 李小龙返港拍摄《唐山大兄》,掀起功夫片热潮,同时挽救了嘉禾,使之成为实力仅次于邵氏的大公司。
1972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打破香港票房记录。
李翰祥重返邵氏,拍摄许冠文主演的《大军阀》,十分卖座。
1973 李小龙猝死。
1975 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获得第28届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
中国电影大事记
(1896—2005)
1896年 电影传入中国。
1905年 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1908年 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短纪录片。
1909年 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
1911年 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共7条。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纪录片《武汉战争》在上海谋得利戏园上映。
1913年 中国人自组的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
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
1916年 幻仙影戏公司在上海徐家汇成立。
1917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电影业。
191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偷烧鸭》等一批喜剧短片(时称为滑稽短片)。
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在南通成立。
1920年 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摄制了由梅兰芳主演并导演的京剧短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这是梅兰芳涉足电影的开始。
1921年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
1922年 《海誓》、《掷果缘》《红粉骷髅》上映。
1928年 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
1929年 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
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
1933年《狂流》、《春蚕》、《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姊妹花》、《渔光曲》上映。
1935年 《大路》、《新女性》上映。后者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
1936年《化身姑娘》、《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上映。
1937年 《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上映。
1938年 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
1939年 《木兰从军》,连映85天。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孤城喋血》、《中华儿女》、《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战电影。
1940年 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1941年 《西施》、《家》(上、下集)上映。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
1943年 《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1947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天堂春梦》、《假凤虚凰》、《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上映。
1948年 抗日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乘龙快婿》、《夜店》、《艳阳天》、《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生死恨》上映。
1949年 《丽人行》上映。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
1950年 《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作者: 银幕魅影 2005-12-20 10:4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中国电影百年简史
1953年 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1954年 惊险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完成,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电影院正式上映。
1957年 《柳堡的故事》、《女蓝五号》、《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1958年《黄宝妹》公映,被评价为“纪录性艺术片”的代表作。
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风筝》(中法合拍)问世。1958年出品的故事片高达105部。
1959年中国电影代表团携片参加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老兵新传》获电影节技术成就奖,《小鲤鱼跳龙门》获动画片银质奖。
1960年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完成。
1962年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红色娘子军》获最佳故事片奖。
1963年 本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1964年 《英雄儿女》、《雷锋》、《小铃铛》、《霓虹灯下的哨兵》、《阿诗玛》等一批优秀影片问世。
1965年 《地道战》、《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等文革前最后一批经典影片问世。
1970年 摄制完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彩色京剧艺术片《智取威虎山》。
1971年 完成“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和《红色娘子军》(舞剧)的拍摄。
1974年 全国上映《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影片。
1975年《春苗》在全国公映。
1976年《欢腾的小凉河》在全国公映。
《创业》、《海霞》、《园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帮”批判的电影在全国恢复上映。
1978年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一等奖。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在英国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
197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归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
1980年 《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
198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变》、《喜盈门》、《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等。
1982年 《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骆驼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3年 《泉水叮咚》在意大利第13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被评为一等奖。
本年度较有影响的影片包括《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夕照街》、《我们的田野》等。
1984年 《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1987年 《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红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阳雨》、《我只流三次泪》、《最后的疯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8年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芙蓉镇》在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1989年 《金猴降妖》、木偶片《神医》分别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动画短片一等奖。《开国大典》问世。该片对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 2月,《本命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赵丽蓉因《过年》一片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禄》、《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龙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1991年 《哦,香雪》获得41届柏林电影节儿童片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狮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包括《大决战之一—平津战役》《大决战之二—淮海战役》、《过年》、《火焰山来的鼓手》《留守女士》等。
1992年 《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站直啰,别趴下》、《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阙里人家》、《大撒把》、《新龙门客栈》、《蒋筑英》、《三毛从军记》等。
1993年 《香魂女》和台湾《喜宴》同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重庆谈判》、《霸王别姬》、《无人喝彩》、《炮打双灯》等。
1994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被告山杠爷》、《背靠背、脸对脸》、《二谟》等。
1995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孔繁森》、《九香》、《七七事变》、《大辫子的诱惑》、《赢家》等。
1996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鸦片战争》、《大转折》(上下)、《红河谷》等。
1997年 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大进军》系列:《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安居》、《长征》等。
1998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不见不散》、《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等。
199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黄河绝恋》、《紧急迫降》、《大战宁沪杭》、《洗澡》等。
2000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生死抉择》等。
200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寻枪》、《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兄弟姐妹》等。
2002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邓小平》、《美丽的大脚》、《冲出亚马逊》、《和你在一起》、《卡拉是条狗》等。
2003年 中国第一部数字电影《冬至》摄制完成。《英雄》创下了2.5亿元的票房纪录。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英雄》、《惊涛骇浪》、《暖》等。
2004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十面埋伏》、《手机》等。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48219007
㈨ 电影院线的发展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电影行业对院线制认识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影院和民营影院的实践。1999年12月,香港百老汇影城北京新东安店正式开业。随后,百老汇影城又陆续在国内创建了14座系列影城。大陆出现了与国内传统的礼堂式和多厅式影院有很大不同的新型电影院。根据《外商投资影院暂行规定》,外资对影院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49%,但在北上广等七个试点城市,则可以高达75%。
2004年初,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与万达集团宣布,将合作共建“华纳万达国际影院”,并很快在大连等5个城市建立了5座具有五星级水准的多厅影院。这些影院“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四统思路”构成了中国电影行业现代院线制的雏形。
2005年,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影院市场,旗下影院由万达集团收回。随后,万达集团全资投建成立了国内首个民营院线公司——万达院线。与国内其他36个电影院线不同,万达院线在“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下发展迅猛,并在2009年创下八亿元票房纪录,跃居国内电影院线票房榜首。
2012年,在并购美国AMC之后,万达院线成功晋级亚洲第一大电影院线。万达院线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国内影院投资商纷纷认识到现代院线制的巨大优势。浙江的横店院线以及广东的大地院线等民营的“四统”院线逐步成为中国电影院线的生力军。 随着电影行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电影院线发展迅猛。得益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民营院线和国有背景院线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例如,中影星美院线是由中影集团与星美集团联合组建而成,而金逸珠江院线是有金逸集团和珠江院线联合组建而成。前者一直稳居国内电影院线榜单前三,后者与中影南方新干线不分伯仲。
院线制实施十多年来,中国电影院线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运营理念均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包括万达院线、大地院线、横店院线和金逸院线在内的直营院线在依靠“四个统一”提高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同时,逐步开始整合各方资源,输出先进的院线经营管理经验,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即使一些中小型的院线如河南的奥斯卡院线和四川的太平洋院线也在实现“四个统一”的基础上,逐步打破地域限制,成长成为全国性的院线公司。
㈩ 求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发展的历史
1905 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9 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亚细亚影片公司,并派梁少坡到香港拍摄了短片《偷烧鸭》。
1912 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黎民伟拍摄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
(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结束)
1922 张石川、郑正秋在上海成立明星影片公司。
1923 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引起轰动。
黎民伟在香港成立民新公司。
1925 邵醉翁等兄弟四人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为香港邵氏公司之前身。
黎民伟将民新公司迁至上海。
1926 明星、大中华、百华等六家公司组成扼制天一公司的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8 明星公司出品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轰动一时,并连续拍了近二十部续集。
1929 六合公司宣告解体。
1930 联华影片公司成立,创业作品为《故都春梦》和《野草闲花》。
国民政府颁发电影检查法。
1931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
(九.一八事变)
1932 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上海,多家电影公司毁于战火。
1933 上海天一公司于薛觉先在上海拍摄首部粤语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
1934 蔡楚生推出《渔光曲》,卖座鼎盛,并于次年成为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
吴永刚编导《神女》。
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宣传委员会成立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
1935 《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服毒自尽。
1937 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上映,女主角周璇一鸣惊人。
上海沦陷,上海制片事业陷入停顿。
(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 中制完成《八百壮士》等三部抗战故事片,同年武汉沦陷,中制迁往重庆。
1941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轰动一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1945 日本投降。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卖座鼎盛,产生很大政治影响。
1948 《小城之春》上映。
1949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
香港第一部黄飞鸿电影,关德兴主演的《鞭风灭烛》上映,后来成为中国最长的系列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南洋影业改为邵氏父子公司。
1951 批判《武训传》的运动开始。
1952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后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3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完成。
1958 邵氏公司成立,邵逸夫出任总裁,同时在清水湾兴建邵氏影城。
1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同年出品大批优秀电影。
1960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完成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1 《大众电影》杂志举办第一届电影百花奖。
1963 邵氏出品,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地区上映,引起轰动。
李行、李嘉导演《蚵女》,掀起台湾地区“健康写实主义”风潮。
1964 李翰祥离开邵氏,在中国台湾创办国联,创业作品为《七仙女》。
1966 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开创新派武侠电影潮流。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 胡金铨导演《龙门客栈》。
张彻的《独臂刀》上映,影响到日后香港电影向男明星为主导的路线发展。
《清宫秘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全国性的批判。
1970 新中国恢复生产影片,本年出品两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
邹文怀离开邵氏自组嘉禾公司。
1971 李小龙返港拍摄《唐山大兄》,掀起功夫片热潮,同时挽救了嘉禾,使之成为实力仅次于邵氏的大公司。
1972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打破香港票房记录。
李翰祥重返邵氏,拍摄许冠文主演的《大军阀》,十分卖座。
1973 李小龙猝死。
1975 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获得第28届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
中国电影大事记
(1896—2005)
1896年 电影传入中国。
1905年 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1908年 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短纪录片。
1909年 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
1911年 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共7条。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纪录片《武汉战争》在上海谋得利戏园上映。
1913年 中国人自组的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
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
1916年 幻仙影戏公司在上海徐家汇成立。
1917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电影业。
191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偷烧鸭》等一批喜剧短片(时称为滑稽短片)。
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在南通成立。
1920年 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摄制了由梅兰芳主演并导演的京剧短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这是梅兰芳涉足电影的开始。
1921年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
1922年 《海誓》、《掷果缘》《红粉骷髅》上映。
1928年 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
1929年 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
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
1933年《狂流》、《春蚕》、《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姊妹花》、《渔光曲》上映。
1935年 《大路》、《新女性》上映。后者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
1936年《化身姑娘》、《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上映。
1937年 《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上映。
1938年 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
1939年 《木兰从军》,连映85天。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孤城喋血》、《中华儿女》、《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战电影。
1940年 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1941年 《西施》、《家》(上、下集)上映。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
1943年 《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1947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天堂春梦》、《假凤虚凰》、《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上映。
1948年 抗日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乘龙快婿》、《夜店》、《艳阳天》、《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生死恨》上映。
1949年 《丽人行》上映。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
1950年 《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1953年 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1954年 惊险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完成,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电影院正式上映。
1957年 《柳堡的故事》、《女蓝五号》、《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1958年《黄宝妹》公映,被评价为“纪录性艺术片”的代表作。
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风筝》(中法合拍)问世。1958年出品的故事片高达105部。
1959年中国电影代表团携片参加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老兵新传》获电影节技术成就奖,《小鲤鱼跳龙门》获动画片银质奖。
1960年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完成。
1962年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红色娘子军》获最佳故事片奖。
1963年 本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1964年 《英雄儿女》、《雷锋》、《小铃铛》、《霓虹灯下的哨兵》、《阿诗玛》等一批优秀影片问世。
1965年 《地道战》、《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等文革前最后一批经典影片问世。
1970年 摄制完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彩色京剧艺术片《智取威虎山》。
1971年 完成“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和《红色娘子军》(舞剧)的拍摄。
1974年 全国上映《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影片。
1975年《春苗》在全国公映。
1976年《欢腾的小凉河》在全国公映。
《创业》、《海霞》、《园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帮”批判的电影在全国恢复上映。
1978年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一等奖。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在英国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
197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归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
1980年 《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
198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变》、《喜盈门》、《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等。
1982年 《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骆驼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3年 《泉水叮咚》在意大利第13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被评为一等奖。
本年度较有影响的影片包括《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夕照街》、《我们的田野》等。
1984年 《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1987年 《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红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阳雨》、《我只流三次泪》、《最后的疯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8年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芙蓉镇》在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1989年 《金猴降妖》、木偶片《神医》分别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动画短片一等奖。《开国大典》问世。该片对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 2月,《本命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赵丽蓉因《过年》一片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禄》、《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龙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1991年 《哦,香雪》获得41届柏林电影节儿童片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狮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包括《大决战之一—平津战役》《大决战之二—淮海战役》、《过年》、《火焰山来的鼓手》《留守女士》等。
1992年 《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站直啰,别趴下》、《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阙里人家》、《大撒把》、《新龙门客栈》、《蒋筑英》、《三毛从军记》等。
1993年 《香魂女》和台湾《喜宴》同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重庆谈判》、《霸王别姬》、《无人喝彩》、《炮打双灯》等。
1994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被告山杠爷》、《背靠背、脸对脸》、《二谟》等。
1995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孔繁森》、《九香》、《七七事变》、《大辫子的诱惑》、《赢家》等。
1996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鸦片战争》、《大转折》(上下)、《红河谷》等。
1997年 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大进军》系列:《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安居》、《长征》等。
1998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不见不散》、《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等。
199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黄河绝恋》、《紧急迫降》、《大战宁沪杭》、《洗澡》等。
2000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生死抉择》等。
200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寻枪》、《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兄弟姐妹》等。
2002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邓小平》、《美丽的大脚》、《冲出亚马逊》、《和你在一起》、《卡拉是条狗》等。
2003年 中国第一部数字电影《冬至》摄制完成。《英雄》创下了2.5亿元的票房纪录。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英雄》、《惊涛骇浪》、《暖》等。
2004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十面埋伏》、《手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