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陕北名族风情文化历史名人
首先最出名的当属陕北民歌,陕北人性格豪爽,大气,不拘于小节回,地方文化突出,除答民歌外陕北的剪纸,腰鼓,秧歌,唢呐,道情,说书都很有特色,陕北的另外一个突出就是农村的窑洞,红色革命老区,现代而言陕北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煤气油盐是优势能源。陕北地理位置也突出,属于多省交界地带,文化包容元素丰富,交通优势也很突出。 历史名人很多,有当地的 也有曾经在此有过故事的,宋将韩世忠夫妇,吕布貂蝉,李自成,杨家将等,扶苏,蒙恬,范仲淹等
❷ 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具体特色文化如下:
1、陕西方言
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历史文物遗存相当丰富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4、历史名城
陕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
陕西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2)陕北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❸ 陕北古代史纪略的作品评价
周国祥:甘当历史的“砖瓦匠”
《延安日报》记者 牛敏 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干部周国祥编写的《陕北古代史记略》近日终于完稿。这部花费了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时间顺延为轴心,全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末各个朝代陕北地区政权机构设置与职官、军事建制与职官、边防设施建筑、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与墓葬遗址等综合资料。
无意间与历史结缘
今年61岁的周国祥,退休前曾担任过市统计局副局长。一生与行政工作为伍的他,自己也没想到竟在8年前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陕北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处都蕴藏着神奇的故事。周国祥说,很多年前,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喜欢听那些老人讲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传说,每次听完,都要用孩子天真的思维独自思考和回味很久。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传说还不时地在脑海里萦绕。
2001年秋天,周国祥在看书的时候,无意间翻到张史杰编著的《陕北春秋》,在这本书里,他居然找到了许多小时候听老人讲过的历史故事,忽然觉得特别亲切。之后,他就刻意去翻阅和查找一些有关陕北历史的史料,渐渐萌生了探寻陕北古代历史的欲望。
通读史料
8年行程两万多公里
半生从政,从不曾涉入史学的人要着手研究历史,一开始,周国祥也被自己的决定吓了一跳。
为了尽快使自己“入行”,从2002年春天开始,周国祥先后搜集了国家、陕西省、陕北三市(延安、榆林、铜川)二十六个县区古今综合和专业史志书籍,以及与陕北有关的其他史实资料共56部105册,全力攻读。
满满的一柜子书,包括国家、陕西省、陕北三市的史,二十六个县区、甚至某些个别乡镇的地方志,关于陕北地区的专著通史,及针对如货币、文物等个别问题的专业研究类书籍,共56套,105册。周国祥说,自己不敢夸口说每一本书都仔细地读完了,但现在要问哪些资料需要在哪本书的哪个地方查找,绝对难不倒他。
开始搜集这些资料的时候,周国祥并没有想好自己要怎样去完成这件事,只是一边看书,一边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来,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大,视野慢慢变得开阔起来,而且不再仅仅满足于读史和摘抄。
2002年10月,周国祥从朋友那里借阅了一套国家文物普查资料,开始依照文物资料中显示的信息,走访位于陕北地区的各个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实地勘察,现场拍摄。
那时候,周国祥还没有退休。每次下乡出差,顺便察看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成了他的必修课。但出差的机会毕竟有限,为了能尽量多的实地拍摄,周国祥常常会利用节假日,或独自一人,或带着老伴一起,按照史书的相关记载,四处寻找历史遗迹。
这一跑,就是6年。6年中,周国祥先后察看了古代郡、州、府、县、堡、寨、城垣,以及秦直道、长城等295处历史遗迹,攀越了400余个山头,行程2.02万公里,拍摄照片数千张,足迹遍布陕北的深沟大川。如今,只要一提起陕北,哪里有古城遗址,哪里有什么文物,哪些是城,哪些是寨,哪些是驿站,周国祥如数家珍。
周国祥坚信:历史这个东西,不能主观臆想,必须有证明。编史的人应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拿出东西。他把自己从史书上摘抄的资料与实地察看的结果进行了数次分解、筛选、整合,终于形成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82.5万字的《陕北古代史记略》。
8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追寻历史的新鲜感,尤其让他高兴的是,他的这份坚持从来没有遭到老伴和孩子们的反对。
革命史的辉煌
掩盖了古陕北史的光芒
说到陕北,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革命圣地延安,想到红色旅游。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留在人们记忆里最深刻的历史,恐怕要算从
1935年毛泽东到延安直到1948年离开的那13年。很少有人知道,陕北这片土地,在古代究竟是怎样一片景象。
在一个乡镇察看古城遗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周国祥很是震撼。当时他沿着一个村庄寻找史书上记载的一个古城旧址,当地人都很纳闷,搞不懂他在找什么,他向他们解释这个村子原来是一座城,并把隐约可见的城墙轮廓指给他们看,然而人们却十分怀疑地摇着头说:“不可能的,我在这活了一辈子,从来都不知道,也没听上一辈人说过。”
“太令人痛心了。”周国祥说,“很多历史文物、遗址就是这样被人们在无知中毁坏的。”
其实,陕北的古代历史是很辉煌的,周国祥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民族特色铸造了自身的辉煌。
自秦汉以来,陕北地区始终是华夏政权安全保障的第一边防区,历朝历代,官府都用极大的气力经营陕北。陕北又是一个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地区,因此可以说,陕北古代历史,是一部捍卫华夏中央政权的边防地区军事史;是一部军事活动支撑下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是一部华夏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交融史;是一部人民群众在艰难困苦中的奋勇抗争史。
可是,很少有人去了解这些历史,因为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革命圣地”的光环之上,把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全部忽略了。我们知道,延安有很多展览馆、纪念馆,可没有一个跟古代历史有关,也很少有人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挖掘。
当然,13年的革命史的确辉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耀眼的,但我们还应该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陕北战斗13年,并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这和陕北古代历史的沉淀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这13年的辉煌,就把以前的历史遗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陕北历史研究又一成果
书稿写成后,周国祥专门写信给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很快成立了评审委员会,由市政协副主席、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高长天担任主审,对书稿进行了评审。
高长天在评委意见表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周国祥先生《陕北古代史记略》阅后,颇为感慨。一位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余,(特别是退休以后)殚尽竭力,辗转奔波,翻检大量历史资料,踏勘几乎所有值得关注的历史遗存,其中历程和心路的曲折及寒暑熬煎,令人感佩!
值得称道的是,与此前已出版刊发的同类著作相比较,作者不是简单的抄袭或体例与内容花样的翻新,而是笔则笔,削则削,完全出自自己的筹划、编排、取舍、创作,有其创新之处。
该书修订后,可视为陕北历史研究又一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课题有着基础性建设意义。
历史的“砖瓦匠”
82.5万字的手稿,厚厚的一摞,当周国祥小心翼翼地把它从书柜里搬出来,放在桌子上的时候,那神情,那姿态,竟像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以时间顺延为轴心,全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末各个朝代陕北地区政权机构设置与职官、军事建制与职官、边防设施建筑、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与墓葬遗址等综合资料,和一般的史书的写法有些区别,类似于地方志,又不完全是志,算是一个史志混合体。
周国祥自己说,因为不是专业出身,他当时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计划要把它编写成什么体例,只是想把陕北古代的历史,按照一般人能接受的写法串起来,形成一个较为通俗的历史读物。
“我充当的不过是一个砖瓦匠的角色而已。”周国祥笑着说。
“很多陕北人都说他热爱陕北,就像所有人都说自己热爱祖国一样,可是为什么热爱?怎么去热爱?我们必须首先要对热爱的对象有所了解,不仅要了解现在,还要了解过去,史志类书籍的编撰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周国祥解释说。
自从开始编写《陕北古代史记略》以来,周国祥最大的愿望就是陕北古代史也能像革命史一样,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得到普及。但目前看来,这个愿望似乎还有些理想化,可他依然希望能通过自己所编撰的《陕北古代史记略》对陕北古代史给予更多的宣传,让所有的陕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们曾经生活在怎样沸腾的一片土地上。
(记者手记)因为热爱
走进周国祥的书房,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书橱里陈列整齐的满满一柜子书。他的书橱里除了史书,没有其他。《陕北古代史记略》耗费了他8年心血,书橱里陈列的史书都是8年来陪他一起编史的“老朋友”。
当他把厚厚的一摞手稿搬到我面前,又把8年来自己实地拍摄的照片分门别类地指给我看,并将深藏于其中的历史故事一一讲给我听的时候,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他做这一切,难道仅仅只是突发奇想的兴趣?
周国祥说,他害怕陕北古代历史渐渐被人遗忘,他担心有一天很多民族化的东西找不到历史渊源。这不由让我记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周国祥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却时常表现出这样的担忧,那只有一种解释:因为热爱。的确,因为热爱,他才会对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好奇;因为热爱,他才敢以“外行”的身份下定决心收集和编撰这段历史;因为热爱,他才会寒来暑往,足迹踏遍陕北的山山峁峁,一跑就是6年。
正如周国祥说的,很多陕北人都说自己热爱陕北,就像所有人都说自己热爱祖国一样,可是为什么热爱?怎么去热爱?他其实是在以追寻历史的形式热爱着陕北,热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有话直说)挽救历史是一种责任
说起陕北历史,大多数陕北人只知道毛泽东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而大多数外地人对延安的印象是只知道它是远近闻名的革命圣地,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没有人去思考过,当年红军长征还未曾到达陕北之前,这里曾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秦皇汉武大一统帝国,首选陕北为第一门户,不遗余力,竭力经营。宋夏明清传承不惜,名臣宿将云集北塞。开府城、筑边墙、垦土田、兴教育,接连开创了陕北的辉煌时代。以直道、长城、城堡为代表作的军事工程遗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们展现着陕北先祖们在保家卫国大业中铸造的千古功业。”周国祥的《陕北古代史记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光彩夺目的陕北古代历史。
对于绝大多数人们对陕北古代史的遗忘和忽略,笔者觉得非常痛心。如果说延安近代的革命史是熊掌,那么几千年的古代文化史就是鱼。对于历史如果只想做舍鱼而取熊掌的简单替换,那就大错特错了,鱼和熊掌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造成历史的断裂和不完整。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史,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一笔记忆和财富,而英勇不屈的近代革命史也同样让我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舍弃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以。
一个非历史专业人士,历时六年完成一部《陕北古代史记略》,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还有人在用力挽救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历史。濒临遗忘的历史需要有人来挽救,这是一种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辈记住的历史越来越短。我想周国祥的历史著作应当不仅仅是让我们惊叹和诧异,而是该让我们惊醒,也该因此行动起来,学会重视历史,保护历史。因为,挽救历史是一种责任。
❹ 陕北民歌的形式、内容、特色与陕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陕北,歌的高原。 陕北民歌多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这便是陕北民歌的形式 内容 及特色。
❺ 陕西各地的历史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也称三秦,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因在陕州(现为河南省陕县)以西,故称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陕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陕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1]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境内的秦岭被亲切的称谓父亲山,渭河和汉江共为母亲河。而朱鹮因为其分布地被称为陕西的省鸟。陕西从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称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http://ke..com/view/6510.htm
❻ 陕北也有哪些文化
陕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称
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
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手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大棉帽。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因此,陕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
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
陕北土地贫瘠,适宜洋芋生长。从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陕北人的主食。陕北人有心,将个洋芋蛋子做出了数不尽的花样;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丸子、洋芋凉粉等等。陕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次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条,仍没有离开洋芋系列产品,好个洋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
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
人文初祖耕耘在陕北,他们将凝聚着人祖崇拜的窑洞建筑首先传给了陕北人。陕北历史上又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毛驴是陕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伙伴,陕北人昵称它为“生灵”。毛驴不仅有可爱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确实灵动,它能感觉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斜跨毛驴背上,铃声叮当,蹄声嗒嗒,得意之时放声高歌,毛驴也仿佛通了人性奋蹄飞奔。这生灵还能感觉来主人的用意,你若赶着它走,他懒懒散散,你若骑上它,它可能消极怠工,只有斜跨着它,毛驴便觉得主人只是临时坐在它的背上,随时可能下来,只要自己奋力奔跑,主人便会下马。于是便有了陕北一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
酸曲者,民歌也。陕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达,男女相爱,更是离不开民歌传情达意。不认识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个路”;赤裸裸的表白爱慕可以唱“咱们俩个拉手手,亲口口,背洼洼上一哒里走”;思念恋人可以唱“想你来!想你来!眼睛仁仁想你来!看见别人当你来……”“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唱着民歌谈恋爱,这在陕北是最风光的事。
陕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卖
陕北人胸膛里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这样的饮食习惯,反映到交易上的一大怪相,就是陕北人买羊肉从来就是论件,一只羊按四条腿分成四件,这是卖羊肉的最小单位,绝对不会再分割。你要是在陕北想买二斤羊排,不仅买不到,还会被人耻笑的,你道怪也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