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应用文的起源与历史沿革的意义
应用文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卜辞”是最早的应有文。后来的圣旨,通关文书都是应回用文。
在答1911年辛亥革命时候,应用文开始改革,第一次要求使用白话文写文书,而且对标点符号有了新的标准。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㈡ 应用文的发展历史
就是文言文呗。。。
㈢ 根据古代文书载体的发展演变,简述古代应用文的历史沿革
应用文的历史沿革
应用文写作源远流长,它和文字同步,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具有原始应用文的雏形。这些文字为占卜所用,故称为《卜辞》。《卜辞》广泛记载了奴隶制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国家的政治、军事、祭祀、狩猎、农业等的活动,文字古朴,记录简炼。
春秋时期,相传孔子把上古时代的历史文件汇编成《尚书》,其中收录了唐、虞、夏、商、周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书,为我国公文写作开了先河,对后世公文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论语・宪问篇》中记载了孔谈到的当时文件起草加工的情况:
随着历史的发展,应用文的品种不断增多,体式也更完备。秦汉时期,民间的应用文有:书、启、呈、状。用于朝廷上对下的应用文有制、诏、策等;下对上的应用文有章、奏、表、议等四种。
魏晋南北朝的应用文,出现了研究应用文特点和写作要求的文章。其中曹丕
有首创之功,他在《典论・论文》中把章分为四科八类,前三科六类都是应用文,并提出“雅、理、实”的写作要求。同时,他还高度重视应用文的实用价值:“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甚事”。陆机的《文赋》,又将文章分为诗、赋、碑、谏、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各类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求作了概括和阐发。文论家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的文体部分,详细论述了说、盟、铭、谏、碑、哀、吊、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等
35
种应用文的起源、演变、代表作品和写作特点,对后世应用文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宋时期,应用文进一步向前发展。下行文书有制、敕、册、令、教、符;上行文书有表、状、笺、启、辞、牒;平行文有关、移、刺。其中辞、牒、关、刺为唐代特有。宋代,公牍体制也有一些变化,如创设了诰命、御札、刺片旁、故牒、呈状、申状、答刂
子等体式。
元明至清代,应用文继续发展。,各个朝代都有删除和增添。如清代规定了上奏的本章均须贴黄(内容提要),还增加了外交文书“照会”。
在丰富的应用文宝库中,除了历代的公务文书外,还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多种应用文:书、记、规、志、序、跋、铭、箴、谥、诛、碑文、墓志、墓表、祭文等。
值得一年的是在我国应用文发展史上,曾经产生了不少传世佳作。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晃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曹操的《让县自明李志令》、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轼的《教战守策》等等。这些优秀篇章,由于表达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有的还有生动的事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被看作是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史增添了光彩。
由此可知,自古及今,应用文文化就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方方面面,它是那样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㈣ 我国应用文发展经历了多少年历史
一、应用文产生的条件
首先,生产劳动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和交际的增多,口耳相传已无法适应交流的需要,客观上呼唤一种文字符号系统的出现;
其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保证了一部分社会成员专门从事精神生产;
第三,文字的出现为文章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媒介;
第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的表述呈现出连贯性和规则性;
第五,书写工具的产生使文章具有物态化形态;
第六,国家的产生,需要使用文书这一文字工具进行管理。
二、应用文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产生期(殷商至战国)
(二)规范期(秦汉)
(三)理论总结期(魏晋南北朝)
(四)成熟期(隋唐至宋代)
(五)稳定发展期(元明清)
(六)变革期(民国时期)
(七)完善期(新中国成立至今)
三、应用文的含义
香港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
台湾张仁青教授在《应用文》一书中说:“凡个人与个人之间,或机关团体与机关团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关团体之间,互相往来所使用之特定形式之文字,而为社会大众所遵循、共同使用者,谓之应用文。”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
四、应用文的特点
(一)应用文的特点
1.价值的实用性
2.内容的单一性
3.强烈的时效性
4.建构的模式性
5.表述的简约性
6.读者的确定性
五、应用文的功用
1.规范行为作用
2.指挥管理功用
3.联系协调作用
4.宣传教育功用
5.凭证依据功用
六、应用文的类别
1.通用公文类
2.事务文书类
3.礼仪文书类
4.会议文书类
5.经济文书类
6.宣传文书类
7.司法文书类
8.科技文书类
七、应用文的作者
(一)应用文作者的构成
1.群体作者
2.个人作者
3.法定作者
4.代言作者
(二)应用文作者的思维方式
1.对象化思维
2.模式化思维
3.越位思维
(三)应用文作者的修养和能力
1.应用文作者的基本修养
(1)人格修养
(2)生活修养
(3)学识修养
(4)语言修养
(5)政策理论修养
(6)业务知识修养
2.作者的写作能力
(1)调查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
(3)辞章建构能力
(4)把握读者心理的能力
八、应用文的读者
(一)应用文读者的类型
1.法定读者
2.普通读者
3.专业读者
(二)应用文读者的阅读特点
1.阅读的功用性
2.阅读的近距离性
3.阅读的撮要性
4.阅读的实践性
(三)应用文读者的阅读过程
“知”指感知,即阅读要从感知语言文字出发,先完成识字、解词、析句的“语感”任务。这是阅读的第一步,是阅读的起点。
“意”是会意、理解,即读出文章(作品)全部的客观性含义。这是阅读的重点。
“行”有两个意思,一是致用,二是笃行,即充分实现文章(作品)的功能和价值。
(四)阅读者的阅读心理
1.求真务实
2.以“有用”为本
3.讲职权,求尊重
4.喜简尚新
(五)读者因素对应用写作的促进与规范作用
首先,读物是阅读过程中的客体,读者通过读物去认识客观世界,因而,读者能从读物中吸收什么,首先决定于读物能向读者传输什么信息。
其次,大多数应用文都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规定使成的。随着应用写作的工具电脑化,应用文文本将更趋于模式化。
最后,由于应用文的阅读具有功用性、撮要性等特点,也要求写作者尽量利用语言本身的表意特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缩短语言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距离,有意强化语言的表意功能,使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相吻合。
一、应用文主题的含义
主题,即文中告诉受文者的观点、主张,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和写作意图的体现,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总纲,是“统帅”和“灵魂”。
二、应用文主题的特点
1.客观性
2.单一性
3.明晰性(直白性)
4.时代性
5.主题先行
三、应用文主题的要求
1.正确:是基本要求。
2.集中:“立主脑”、“减头绪”,单纯专一,不枝不蔓。“一文一事”,“一文一旨”。
3.鲜明:“开宗明义”、“卒章显志”、“篇名点题”。
4.深刻: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反映本质和规律。
四、确立主题的原则
(一) 原则
1.依照法律法规确立主题
2.依据客观实际确立主题
从三方面把关:
一是引证的事实、情况、情节、数字、引语、资料要准确无误;
二是要对客观事实做全面的整体的分析,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三是对事实的叙述、说明、议论一定要合乎事物本身的逻辑,表达上更要恰如其分。
3.确立的主题要有可行性
㈤ 应用文的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的意义
应用文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孕育期(原始社会)萌芽期(奴专隶社会)成熟期属(战国、秦)发展期(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高峰期(唐、宋)稳定期(元、明、清)。
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纵观应用发展历史,这一文体经过数千年演变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成为体现社会成熟的标志,实用性不断增强。进入21世纪,应用文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相连,其习作技巧和理论也将更加趋于完善。
㈥ 简述应用写作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应用文最早来起源于殷商时期,“自卜辞”是最早的应有文。后来的圣旨,通关文书都是应用文。
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候,应用文开始改革,第一次要求使用白话文写文书,而且对标点符号有了新的标准。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㈦ 我国使用应用文的历史有
五千年吧,甲骨文里刻录的都是占卜和祭祀的内容,而这些是当版时社会组织里的最重要的事权情,可算是会议记录、会议总结之类的
另外像青铜器时代(夏商周)的铜器铭文内容是祭词、训诰、箴铭、谟、契约盟誓啦这都是应用文的体式
㈧ 简述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历史沿革
现代文章 学中研究应用文,一般认为“ 应 用文” 一 名出 自清代刘 熙载的《 艺概·文概 》,
其中有: “ 辞命体, 推之 即可 为一 切应 用 之 文。 应用文有 上行,有平行,有 下行。 重其辞乃所以 重其实也。 ” 然而认真推敲刘 熙 载 的原意, 重点不在于把“ 应用 文” 一词作为专门的文体概 念 去设释其 内涵, 而是强调“ 一切应 用之文” 的实 用性。辞命, 本指古使者聘问应对的言辞。
《艺 概· 文概 》中说: “ 文有 辞命一体, 命与辞 非出于 一人也。 古行人奉使,受命不受辞。 观展喜搞师,公使受命于 展禽 可见矣。 若出 一 人而 亦曰辞命, 则以主意为命, 以达其意 者为 辞,义 亦可通。辞 命之 旨在 忠告,其用却全在善道。 奉使受命不受 辞,盖 因时适变,自有许多衡量在 也。”把刘 熙载的这 两段论 述联 系起来看,一是说明,行人 出使受 命,在 具体场合要 因时适变, 应对要 言 辞通变, “ 其用却 全在 善道” 即强 调 了“ 用 ” ;
二是 由此推之, “ 一 切 应用 之文” 重在 实 用, 强调 了实用性特点。至于刘 熙载所说的
“ 应 用文 有上 行,有 平行, 有下行”,虽然 使用 了应用文的 名称, 但也 不能 认为是对 这专 门文体概念 的诊释, 因 为与现 代应用 文概念相 比,其外延较窄。 按现代文章学 分类,
应 用文 根据用途可分为 私人应用 文和 公 务应 用 文, 后者主要是公文。而刘 熙载所说仅指公 文, 故有 上行、 平行、下 行之 分。“ 公文” 一词在 历 史上 出现很早, 较早可 见的 如《 三国志· 赵俨传》中有: “ 公文下郡, 绵绢悉 以还 民。 ” 再 如《 后汉书· 刘 陶 传》中的“ 但更相 告语, 莫肯 公文。 此外还有 案犊、文 犊、文案、 公案 等名 目。如 《 唐书
` 李巷传 》: “ 天资 长于 吏 事,治 家亦勾检,案犊簿书 如 公府。 ” 再如《宋 史·梅 执礼传》: “ 文犊山委, 率不 暇 经 目。 ” 又 如《 南 史·彭城王 义康传》: “ 性好吏职, 锐意文 案
。 ” 还 有 《东坡 奏议集辨黄庆基弹勃 割 子 》: “ 今来公案, 见 在户 部, 可以 取索 案 验
。 ” ,原指 食器, 后 指凭几,引为官府处 理公事 的文 书、成 例及狱讼判定。 犊, 原指木简书板,纸 张 通行后 称书 信为尺犊,如《 后汉 书·匈 奴传 》中有: “ 汉 遗单于 书, 以尺一 犊
。 ” 案犊在古代诗文 中也有 所 见,例 如谢眺 《落 日怅望 》: “ 情嗜幸 非 多,案犊偏 为寡。 ” 再如 刘 禹锡《 陋 室铭 》: “ 无 丝竹之 乱 耳,无案 犊 之劳 形。 ”“ 应 用文” 一 词 也不是 到清 代才 出现。 据笔 者 掌握 的 资料,南宋 张侃《跋陈 后 山再任 校官谢 启 》 ( 拙轩 集卷 五 》 ) 的开 篇就 是: “ 骄 四 俪六,特 应 用文 耳。 ” 不过张 侃尽 管早刘 熙 载六 百年 使 用 了应 用文名 称,理 解却 很 不相 同。 究 其原 因,是 当时 还 没有把应用文 作 为 独立的文 章体 裁, 也就不 可 能把“ 应用 文” 作 为 一个 专门 的 文体概念,
所 以,张 侃所 说仍 然 不 是对这 个 概念的 科学 的逢释, 仅仅是 从表 达形 式 上 着 来 予 以 解释 的。古 人对 应 用文 的 不 同解释,并 不单纯是 对 一 个概 念 的 内涵 理 解问题,还 反 映 了古 人 对 一般文 章 ( 包括 应用 文体 ) 与 文 学 作品 的差 异 的认识经 历 了 漫长 的过程。按 现代文 章学 分 类应用 文 包含 在 一般文 章的 范 畴之 中
。 但是, 古代“ 文” 或“ 文章” 的概念,其外延 曾是非 常宽 泛的。 先秦时, 曾把礼乐 度 称 为文章, 如 《诗· 大雅·荡 》序: “ 无 纲纪文 章。 ’ ,《 左传·襄 公二十五 年 》中的“ 言 之 无文,行 而 不远”,指 的 则是 文采; 《庄 子·肤 筐 》中也有: “ 灭 文章,散 五彩。 ” 而“ 文学” 本指 儒学 或 其它 学 术。 到 两汉 之 际, 文章与 文学逐 渐 合一,
指语言 的 书面 形式。例 如 王充《 论衡· 正 说》有: “ 文字 有意 以 立 句,句 有数以 连章
,章 有体以成篇。 ” 所论包括 了一 般文章与文学。 再如 司马 迁《 史记· 儒林列传 》中有: “ 诏 书律令下 者, 明天 人之分, 通古今之 义,文 章 尔雅,训 辞深 厚。 ” 这里 所说的 诏书 律 令无 疑属 应 用 文,也 在 文章概 念 之 中。对 一 般 文章 与 文学 作 品的差 异 认 识自汉代始 有“ 文 笔” 的提 法, 最 早 见 于 《论 衡· 超奇 》: “ 乃其 文笔 不 足类 也
。 ” 不 过 王充 谈的并 不具 体。 到 南北朝 时,文 和笔 进而分为 两个词, 出自《南 史·
颜 延之 传 》: “( 宋文 帝 ) 问 以诸子 才能, 延 之 曰:`竣 得 臣笔, 测 得 臣 文。”,此 时文 与笔 已各 有 所指。颜 延 之有 文、 笔、 言三 分 法: 有文 采且 押韵 的 是文, 如《经 》; 有文 采 的是 笔如《 左传 》; 直言 事理 不 加 彩饰的是 言, 如《 尚书 》等其 它经 典 ( 见 范文 澜 《文心雕龙 注 》 )。其后刘腮 对文、笔 的 区分着眼于 是否 用韵, 指 出: “ 今之 常言,有 文有 笔, 以 为无 韵者笔 也, 有韵 者文也。 ” 并 于《 文心 雕龙 》中屡 用文、 笔, 如 《章 句 》中有“ 文笔 之 同致也”,《序 志 》中有“ 若 乃 论文
叙笔, 则 囿别 区分”。该书 体例 就是据此 而定: 第 二部 分文体论共有
“ 论 文 叙笔” 二 十篇, 前十篇 谈有韵 文, 后十篇谈 无韵笔, 而 后者 主 要 是应 用文 章
。 同时,他在 《体性 》、《 风骨 》中也 强调了“ 文” 的 风格 与情采。萧 统编 《 昭明选 》,在 《序 》中提 出“ 能 文 为本”,能文 的特征 是“ 事 出于沈思, 义 归乎 藻翰”。他尝 试将学 术与文 学、 文章 区别 开 来,不 选经 籍子 史 ( 史传 中只选有文 采的颂 赞 )。
他 力 图划分文 与笔 的界 限, 选入了诗、 赋等 文学作 品。 不 过他 又偏 重于 辞 采 的角
度, 选入 大量六 朝 骄体 应 用 文, 如、 诏、 教、奏、 表、 拢、弹事、 铭、 溉、 诛、
哀、 碑志等。 这 种从表达 形 式 上 的区 分, 是人 们对一般文章 与文学 作 品的 差异 的初 步认识。比刘 瓣稍 晚 的颜之推, 则有 了深 入 一步 的认识。他 在《颜 氏家 训· 文章 》中提出: “ 夫 文章者, 原 出五 经: 诏命策 檄, 生 于《 书 》者 也; 序述论 议, 生于 《 易 》者 也; 歌泳 赋颂, 生 于《 诗》者也;祭祀 哀谏, 生于 《礼 》者 也; 书 奏 篇铭
, 生 于《 春秋 》者 也。朝 廷宪 章,军旅 誓浩,敷 显 仁 义, 发明功德, 牧 民建 国,施 用 多途。 至干 陶 冶性灵,从 容讽谏,入 其 滋 味,亦 乐 事也, 行有 余力, 则可 习之。 ” 这 里 渊 源、功 用_L考 察,指 出“ 敷 显仁 义, 发明 功 德,牧 民建 国” 的与“ 陶 冶性 灵” 的有所 不同 ; 并把诗歌一类 缘情作 品单独 提 出来, 视为另 有特点。 所谓“ 陶 冶性灵”
, 应该说是 针对文学 作 品而 言 的。 与之 同时 的梁 元帝 萧 绎著 《金 楼子 》,在《 立言 》中文、笔 对举, “ 情 灵摇荡”“ 流 连哀思” 抒 写情怀 又 有 一 定艺术特点 的 为文, 如屈 原、宋 玉、 枚乘、 司马相 如 的辞 赋; 而“ 善为章 奏”、 “ 善辑流略” 的论事 说理 实用 文章 为笔, 但也 要“ 神其 巧 惠” 讲究技 法。 这是从文 学、文章的性质来考 虑 的。
可 以 看 出, 人 们 的认识在逐 步深 化, 从表达形 式 的区分深 入到功 用、性质 的差 异。
然 而, 唐宋 时代文学 观 念的变化, 又使文 章作 为 比 较 宽泛的概念 包括 了文学 作 品。
例 如《周 书· 王 褒庚 信传论》中有: “ 文 章之 作,本乎 性情。 ” 这 里所说的 文章
, 主要 指 文学 作 品。 再如 杜 甫《 戏为六 绝句 》中的“ 庚 信文 章老 更 成, 凌云 健笔 意 纵 横”, 所论庚 信后 期 的 文 章,就 兼指 诗、赋。也 有 时 人们使 用文 学和 文章 的 概念, 在 内涵 上并 无区 别, 如 韩 愈 的《答窦 秀 才书 》中就有“ 逐 发愤 笃专于 文学”。 到元 明清 时代,戏 剧、 小说发展 繁 荣,对 文学 观念产 生 了 影响,但文 章、 文学 的 区 分, 界限仍 较 模糊。“ 五 四” 前后, 文学 逐 渐独 立, 有 些 学者 提 出了“ 美 文” 与“ 实用 文”。 叶圣 陶 先生 1 9 2 4 年在《作 文论·引言 》中,提 及“ 文学
” 和“ 普通 文” 的 概念 ; 又 于 1 9 4 5 年在《 国文 教 学 的两 个基 本观念 》 ( 见《 国 文教 学 》上 辑 ) 中指 出: “ 国文 的涵 义与 文学 不 同, 它 比 文学 宽广 得 多, 所 以 教学 国
文 并不 等于 教学 文学”, “
`五 四’ 以 后,通 行 读 白话 了, 教 材是 当时 产 生的 一些 白话的小说、戏居d、 小 品、 诗歌之类,也 就是 所 谓文 学”, “ 其 实 国文所包的 范 围很宽 广, 文 学 只其 中一 个较小 的范 围, 文学 之 外, 同样 包在 国 文 的大范 围里 头 的还 有 非 文 学的 文 章,就是普通 文. ” 他进而从文体 角度 提 出普通 文 包括应用 文、 记叙文、 论说文。 叶 圣陶先生把国文 中 包括 文学 和非文学 的 文章称 为“ 基本观念”,表 示: “ 我 作这 么想, 差 不 多延 续了二 十 年了。 ” 足 见 他 对此给予了特 殊 的重视,经 过 了深 思熟虑。 明确 这个“ 基本 观念”, 具有 分疆划 界 的重 大意义。 至此, 人
们对“ 文学” 与“ 一般文章” 这 两个 概 念各 有所 指 才认 识得 比 较 明确; 同时,也 明确 了 应 用文体是 包含在 一般文章 范 畴之 中的。此 后,由于 应 用文 已 作 为独 立 的文章体裁提出来, 人 们才 可能 把“ 应用 文” 一词 作 为专 门的文 体概念 去科学地 解 释其 内涵。不 同的历 史时期 对 一般文章与文 学作 品的差 异 的 不 同认识, 影 响到 了对应 用 文 的 不 同理 解。
刘瓣论 文体,首先 着 眼于 表达 形 式上 的 区 分, 因此在《 文 心雕龙 》文体论 中
, 虽 然是“ 有韵文”,其 中也有 不少 属 应用 文体裁, 如颂、赞、祝、盟、铭哉、 诛、 碑、 哀、吊等。张 侃处 于唐 宋文学 观 念 变化 这个特定 的历 史环境, 仍 然 是 从表 达形式 的 角度解 释应用 文。 这是 历 史的局
限。 到清 代, 刘熙 载所 说的应 用 文尽 管仅指公文,但 已重 在从 性质上强 调
“ 一 切应 用之 文” 的实 用性。 这表 明 了古 人对应 用文 认识的 深化 和发 展
。至 于“ 骄 四 俪六”,在 历 史上确 实 有过 应 用文 章 多用骄体的现 象。 但是
, 骄四 俪六 并 不限一于应 用文 体裁,也 不 限 于 一般文章。骄 体文本 是从 古 代 诗文 中排笔 对 偶 的修辞 手法演 变 来的, 尤 其 受汉 赋影 响, 到 魏晋 时期 完全 形 成,在 南 北朝 时极 为盛行。 当时,除 史传等外, 其 它文体 几乎都有用 骄文写 成 的,应用 文 也例 外。象清 代许 桩编《六 朝 文 絮 》,收 骄 文七 十 二篇, 有应 用 文五 十余篇。 同时代的李 兆 洛编先秦 至 隋骄 文 总集《 骄体 文 钞 》, 共三 十卷,上 编 十八卷谓“ 庙堂之制
,奏进之 篇”, 基本 上是 应用文 ; 中编、下 编 为指 事 述 意、 缘情托兴之 作,也 有不
少应 用文。但 唐 宋古 文 复起, 只有 诏 令、奏 议、颂赞 等 以 骄体 为常, 其它 如 书信、序 跋、杂记 等则 多用散 体。而 且骄四 俪六 也用 于 文学 作 品,在 《六 朝 文絮 》、
《 骄体文 钞 》中均 有所见 ; 及 至清代骄文复 兴,有 以 四六体用 于小 说的。 因此, 张侃所说“ 骄四俪六, 特应用 文耳” , 有合理性也有局 限性,
其局 限性在 于 一 方面 忽略 了骄 四 俪 六 并 非仅限于 应用文 另 一方面又 忽略了应
用 文并非 全 用骄四俪六。综上 所述, 可 以 看 出古人对一般文章与文 学作 品 的差 异经 历 了一个漫长 的认识过程,虽然使用过应用 文的名 称, 但实际 上并没 有对这个文 体概念做 出科学 的解释。 这是现 代研究 应用文 援引古人论述时应予注 意 的。 同 时也应该肯定,刘 熙载的 论述 虽然 不能 认为是对应用 文文体 概念的完 整准确 的设释, 但确 已论及应用 文章 的 实用性, 这对现代研究应用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 目前对这个文 体概念 尚无一 致的解释, 但一般都肯定 了其实 用性和具有惯用 的 ( 或相对固定 的 ) 格 式等特点,尤其公认实 用性是应用文章的根本特点, 这是对刘 熙 载论述的 历史 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