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宁波省历史文化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宁绍平原东端,濒临东海。宁波城处在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两岸,故简称“甬”。宁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宁波境内的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是丘陵,东北部、中部是宁绍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天台山。山海之胜,江河之美,造就了宁波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富饶丰足的物产环境。
一、“宁波”市名的由来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据志书上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 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 ,一在奉化境内。“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
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
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遂改为宁波府。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今天“宁波”命名的由来。
二 、宁波文化与特产
(一)宁波帮的宁波人为一家人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勇创大业。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等。从这些宁波商帮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比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等,他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效桑梓。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凡是有宁波人在外地从事实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宁波同乡会的组织,这些同乡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扶助乡亲,报效桑梓。这种理念在宁波商帮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们离别故土,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取得成效之时,不忘报效国家,不忘为故乡父老乡亲造福。以邵逸夫的乡情为例,可以从他珍藏的“三件宝”中得到证明:一块银元大小的泥土制品,周围镶嵌着一圈稻谷,正中是谷粒镶成的两个字“乡土”,反面是一个“寿”字;一把银制的古式钥匙,上面刻着四个字:“桑梓钥匙”;一块石头镇纸,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迹。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为明确:“我要为国家富强多做些事情。”他捐赠了10多亿资金,用于祖国各地的科教事业。大气开放,勇创大业,报效桑梓,这也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个区域的具体展现。作为宁波人,我真诚祝愿宁波精神在推动宁波的经济发展、提升宁波父老乡亲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威力。
(二)“宁海舞狮”,宁波别样的舞蹈艺术
宁海素称“狮舞之乡”。狮舞源于佛教,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人们在敬神祭祖时,常通过狮舞的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美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这一特定的组织进行活动。每遇狮子班进村演出,都有专人报信,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热闹非凡,示意吉祥降临。先在祠堂、庙宇表演给祖宗、诸神观赏,以显示坦荡、虔诚,然后再去广场,形成狮舞的高潮。“宁海狮舞”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表现山区狮子猛勇性格的武狮舞,也有表现沿海地区狮子温顺性格的文狮舞,而介于山海之交的地区则融两种风格为一体,成为文武狮舞。
(三)“中国开渔节”,渔文化的生动实践
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而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万游客。
宁波的象山半岛拥有800公里的海岸线,象山县是全国渔业大县,捕捞业在当地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唤起渔民对海洋资源日趋衰减的忧患意识,教育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自1998年始,象山县委、县府首创中国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的活动内容,在改革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赋予体现当代渔民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特色的积极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鱼苗和海)、开船等仪式表达政府和社会各界欢送渔民出海,祝愿他们出海平安,满载而归;引导广大渔民热爱海洋,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开渔节以“开渔”为号召,请来四方客人,举行带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利用开渔节这一文艺舞台,演奏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贸洽谈、滨海旅游、学术交流等推动发展经济的交响曲
(四)宁波服装和国际服装节
宁波服装的特点:第一、宁波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衬衫、第一件中山装都出自宁波裁缝之手。第二、宁波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产地之一,服装产量占全国总量的约12%。第三、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出口城市之一,每年全市服装自营出口可达近30亿美元。第四、宁波市是拥有国家级服装品牌最多的城市,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太平鸟、唐狮、培罗成等一大批全国著名服装品牌。第五、宁波拥有全国唯一的服装博物馆;6、宁波拥有全国一流的服装院校。
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宁波市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依托宁波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举办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宁波对外影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宁波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类服装节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
(五)“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
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宁波余姚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有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有数以万计的,刻有较为精细的装饰花纹的陶器、骨器等。其中人工栽培的水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农作物。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
(六)别具风味的“臭冬瓜”
“臭冬瓜”为宁波人最爱吃的家常小菜。风味独特,奇香味美,健脾开味,老少皆宜。“臭冬瓜”是用冬瓜切块,煮熟后凉透,再撒上细盐、麻油等调料。吃法非常奇特,把煮熟的冬瓜块放“臭卤”中浸泡吃,世间少有。
(七)宁波汤圆
汤圆原名元宵,据考证宁波汤团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宁波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以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碗汤团以寄托思乡之情。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1997年入选为中华名点小吃。
(八)宁波溪口千层饼
在溪口制作千层饼始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它外形四方,内分27层,层次分明,金黄透绿,香酥松脆,甜中带咸,咸里带鲜,风味独特,食后令人口齿留香,百食不厌。
溪口千层饼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特产品奖,成为中外游客品尝和馈赠亲友的旅游食品,特别是背井离乡的海外游子,都喜欢托回乡的亲友带些回去,以慰思乡之念。千层饼除畅销浙东一带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九)“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
宁波奉化芋艿头是宁波有名的传统土特产,以奉化前葛产的芋艿头最负盛名。芋艿头富含淀粉、维生素C、钙、磷、铁等成分。芋艿头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红烧、蒸煮、盐烤或咸菜汁烤着吃,也可以炖排骨吃,“排骨芋艿煲”已成为宁波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吃起来别有风味。
三、宁波的历史名人
(一)“出世之才,遂兼五绝”的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宁波余姚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幼时从智永学书,得王氏家传,所以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二)“心学大师”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宁波余姚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因筑室余姚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他所创立的学说不仅名满一时,并且左右了思想界几达百年之久。他发展了陆象先的主观唯心主义,成为理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认为“万事万物不外于吾心”,“心明即是天理”,提出“致良知”说。强调“知行合一”,要求把不善念头在内心活动过程中及时克服,但又从道德修养上强调不能只说不做,主张能行才是真知。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称为“阳明学”。起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三)“忠臣孤子”黄宗羲
黄宗羲,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宁波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四)《明史》总修撰人万斯同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宁波鄞州人。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浙东学派”的重要成员。年轻时受业于黄宗羲,博览诸史,并潜心攻读《明实录》等史籍,尤为熟悉明代掌故,曾撰《明史稿》一书。清康熙皇帝下诏纂修《明史》,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虽不署衔,不受俸,但实际上他是《明史》的总修撰人。在史学上成就巨大。
(五)“京剧大家”.周信芳
周信芳,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人,著名京剧演员,工老生。出生艺人家庭,七岁从陈长兴学戏,并以七龄童艺名开始在杭州演出。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曾演出《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新戏,抨击袁世凯等。长期在上海演出,曾受谭鑫培、冯子和等影响;并与王鸿寿、汪笑侬、潘月樵等协作,编演、移植了许多剧目。艺术上勇于革新改造,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曲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麟派”。代表作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曾先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论著编为《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编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另出版有记录其舞台艺术的《周信芳舞台艺术》一书。
『贰』 关于宁波的历史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叁』 宁波的历史背景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平均气温以七月份为最高,达28.8℃,一月份最低,为4.2℃。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至1400毫米。五月至九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宁波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宁海、象山两个县,慈溪、余姚、奉化三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
宁波是一个古城、一个商城,也是一个港城。古老文明为宁波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代文明使宁波充溢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宁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断铸就着新的辉煌。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的宁波,正以她独特的魅力、蓬勃的活力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大步前进。
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以“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作为城市精神的宁波,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品牌之都……这些耀眼的荣誉无一不昭示着宁波的魅力。
宁波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城市,涌现过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大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名人,目前宁波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已超过90位。世界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王宽诚、影视巨头邵逸夫等一批国际名流,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在“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宁波位列200个城市中的第6位;在“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列第7位;在《福布斯》“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名列第7位。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宁波位居第18位;在“2005全国百强县(市)”中,宁波所辖县(市)全部入围。
人口规模:2005年底,宁波市拥有户籍人口556.70万人,其中市区213.42万人。按户籍分农业人口为374.09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82.61人;按性别分为男性280.35万人,女性276.35万人。按2005年底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6人。
2005年末人口结构
人口自然变动:2005年,宁波市出生45185人,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33635人,人口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宁波市已经连续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
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446.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2005年,宁波市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0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54.12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2.38亿元,增长18.0%。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其中教育、社会福利及劳动保障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教育支出31.27亿元,增长19.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72亿元,增长32.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01亿元,增长22.6%。
『肆』 目前,宁波市拥有几个历史文化名镇,几个历史文化名村
宁波有21个村镇入选第五批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内镇:奉化市溪口镇、容余姚市临山镇、。
还有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余姚梁弄镇、宁海县前童镇、慈溪市鹤鸣镇(已并入观海卫镇)奉化岩头村是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村:
余姚市:柿林村、中村村、金冠村
慈溪市:山下村、洪魏村
奉化市:葛竹村
宁海县:许家山村、东岙村、龙宫村、力洋村
象山县:黄埠村、溪里方村、儒雅洋村、东陈村
『伍』 宁波有什么历史渊源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9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
『陆』 请介绍一下宁波的历史及文化古迹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这是位居天下禅宗五刹之一的天童寺的写照,宁波的佛教文化举世闻名;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窦山为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全国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二位。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宁波是中国商人的发祥地。号称是“中国最精明”的上海人有1/4是宁波籍的。与温州人相比,宁波人更喜欢做大生意,这里出过“船王”包玉刚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故有“宁波大老板”、“温州小老板”之称。
宁波还是著名的侨乡,有30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帮”已成为联结宁波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宁波不仅山清水秀,还自古以“四香”(米香、鱼香、书香、墨香)传扬天下,物产极为丰富。主要特产可分为海鲜、海干产品、特色食品,时令果品,传统工艺品,服装等几大类。海鲜、干海产品宁波地处长江入东海口,海岸线纵长,是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水中微生物极为丰富,因此海鲜味道特别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宁波是中国盛产海鲜的主要区域之一,黄鱼、带鱼、墨鱼、石斑鱼、香鱼、弹涂鱼、海鳗、梭子蟹、海虾、蚶子、蛏子、牡蛎、泥螺、贡干、海蜇、海带、苔菜等各类海鲜一应俱全。干海产品中数黄鱼鲞、明府鲞、红膏炝蟹、醉泥螺、虾干、对虾干、虾皮、新风鳗鲞、海蜇头、海带、苔菜、烤鱼片等最有名,宁波人很喜欢以此特产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柒』 宁波的历史
宁波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的一个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宁波北仑港是个深水良港。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因历史两市来往紧密,佛罗伦萨曾向宁波送过1:1青铜大卫复制像,宁波回赠南宋石刻"文臣武将".
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历史】宁波拥有中国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以来,属会稽郡。621年,改置鄞州。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738年设明州。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1195年升为庆元府。1276年称庆元路。1367年称明州府,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1986年宁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设立根据地,进行走私贸易,后被明军讨伐。鸦片战争后,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港。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宁波人在上海居民构成中的比重很大。2000年北仑港已经成为著名的深水良港。
『捌』 宁波历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
王守仁、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姚燮等。
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3、万斯大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清初著名经学家。
万泰第六子,与其弟万斯同等俱师事黄宗羲,为黄氏之高足弟子。其为人刚毅质直,义形于色。
又性和易,好结纳贤豪,奖引后进。绝意进取,独精经学,广搜诸家之说,昼夜钻研,穷其旨要,尤邃于《春秋》、《三礼》。其治经学,以礼学为根柢,会通诸经,折衷群言,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4、万斯同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
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5、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
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相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
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
其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
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全祖望卒年51岁,葬在六世祖全少微墓之西南。墓呈横长方形,墓碑上刻“谢山全太史墓”,西北侧尚有全氏明代神道石坊一方。
6、姚燮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宁波府镇海县崇邱乡姚家斗(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下邵乡)人,祖籍浙江诸暨。晚清文学家、画家。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等多个领域。五岁赋诗,一生作诗万首。又擅画人物花鸟,尤精墨梅,人称“大梅先生”。
著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疏影楼词》《今乐考证》《红楼梦纲领》《退红衫》《梅心雪》《苦海航》等,编有《今乐府选》《皇朝骈文类苑》等,所著编为《大梅山馆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宁波
『玖』 宁波永台库的历史文化
故事
立雪书院又称游嘉瑞艺术馆。立雪书院的“立雪”出于宋游酢与杨时尊师的“程门立雪”典故。2002年创办由著名书法艺术家、收藏家、寿山石《案头摩崖石刻》创始人游嘉瑞先生在福州永泰创建的立雪书院,位于福州大樟溪畔,龙峰山上,叠立山崖,青石为墙,琉璃为瓦,卵石铺道,曲径通幽,仿古格局,错落有致,竹林成荫,空气清新,流碧溢翠,枯木逢春。院中设有山川艺术馆,尺一楼,百砚斋,千石印室,耕读亭,道南轩等,极具文化品味。
10年间,立雪书院开展收藏交流、艺术培训、国学讲座、德育教育、旅游观光、健康休闲活动数百场,引起了社会共鸣,得到了普遍共识。收藏近万件古今展品,跨越历史数千年。一方巨砚;一部巨著《榴花梦》;十多位中央领导题刻;数百方古砚;数百方字画;千石印室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万卷古籍线装书。立雪岩、立雪碑林镌刻200多件名人名家书法作品。立雪堂演绎程朱理学渊源。永阳馆展示永泰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风情。展品之丰之美。被评为福州市和永泰县德育基地、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福州文明网站、福州优秀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立雪书院现象”。】
闽台两岸共同的信仰--张圣君
史载,张圣君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生于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成长及修炼于盘谷方壶岩,是宋代闽中地区平民社会中产生的民间信仰神祗,已有900多年历史,宫庙遍布八闽大地。从明代开始,张圣君信仰及其传说故事就与各地的地方风物传说密切结合,明末张圣君信仰随移民传入台湾地区。在台湾张圣君多称为张公法主,其大中型宫庙达60多座,信众一千多万人,是台湾地区颇具影响的民间信仰。近十多年来,台湾信众多次组团来我县方壶岩张圣君母殿寻祖进香。
来自全省各地的张圣君信仰者近千人,齐聚永泰县盘谷乡方壶岩,共同庆祝张圣君诞辰868周年。张圣君,至今在福建各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流传了八百多年,是闽台两省民间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在闽台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我省各地及台湾张圣君信仰者和文化研究人员纷纷到永泰县方壶岩寻访、考证,进一步探讨、研究张圣君信仰文化。 明清两朝及至建国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不断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
永泰革命遗址
中共太原小学支部、赤色农会旧址民国18年(1929年)9月,中共福州市委派任达为特派员回本县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员。翌年,在太原小学成立中共太原党支部,支部书记任可桐,党员有魏圣爱、任可模等。同时组织太原乡赤色农会,也以太原小学为活动据点。(太原小学校址设在原元帅庙)。
清溪小学党支部旧址任达于民国19年(1930年)又在清溪小学组织成立中共清溪小学党支部,支部书记王樵(后脱党),党员有陈孝礼、蒋心亭、黄世刊等(清溪小学校址即现在清凉乡政府)。
中共永泰工委和闽中特委机关旧址在岭路乡凤落村饶厝。民国24年(1935年)闽中特委派陈云飞为中共永泰县工委书记,扩大游击据点。民国29年中共闽中特委机关也设于此,现饶厝已修缮一新。
闽中游击队整训旧址民国25年(1936年)闽中游击队在刘突军政委率领下,到岭路乡寨下村旗插安旗头坞整训。民国29年,中共闽中特委又在旗插安墩炳地方举办形势学习班,有三四十位地、县、区级干部参加学习。
红军洞在岭路乡寨下村。民国24年(1935年)闽中游击队30人(刘突军为政委),曾长期驻扎在此训练和学习,此洞至今完好。
旗插安秘密交通站在岭路乡寨下村。系中共地下党于民国24年(1935年)建立的。该站由地下交通员杨启负责传递革命信息,省委、特委、县领导和地下交通员经常出入于该站。一直坚持到1949年民主革命胜利。
永泰塔阁亭
联奎塔在城关对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纪念本县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蝉联三状元而建。塔系全石结构,八角形,七层空心的楼阁式建筑,塔内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顶,塔门有石雕文官把门,各层都有石雕佛像龛并栏杆,具有清中叶建筑的风格。塔座周长16.4米,高21米。1959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省、市文化部门拨款加固。
麟瑞阁在大洋乡麟阳村头,系五层全木结构。阁顶葫芦六角形,高27米,座周长39米,六角形各边长6.5米,清代建,年久失修,已倾斜。
水尾阁在盘谷乡水尾村,为清代建筑物,阁3层,占地面积135平方米。
莲峰阁在长庆乡莲峰村头,清代建,土木结构。阁5层,六角形,下大上小似塔,前有1座大殿与阁相接。
双龙阁在霞拔乡福长村,清代建,为古人读书处。阁3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现尚完好。
奎光阁在大洋乡苍霞村桥头,明末建,民国重修,是古人读书处。
观音亭在塘前乡赤里村路边,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土木结构。
方广石亭(第二亭)在葛岭乡方广山下,清嘉庆四年(1799年)建,全用石条砌盖,亭内约有10平方米。
前湖桥亭在盖洋乡前湖村,明朝建。几经修葺,民国27年(1938年)重新用杉木建成,5株天杉为桥梁,共用木材9.5立方米。
西塘桥亭在东洋乡西塘村。清初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亭高4.6米,宽6米,长24米,是闽(清)永(泰)莆(田)仙(游)过客休息的凉亭,总面积144平方米。
狮子岩观音亭在嵩口镇东3公里,清末建。土木结构,面积110平方米,内供观音佛像。亭下有清潭,潭岩间有一穴,深不可测,岩四周不见桂树,但可闻桂花香。
三岛观音亭在葛岭乡九老村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冬,民国时期倾倒。1987年正座重建,祀观音大士像,面积100平方米。
七仙亭在大洋棋杆村院里。东汉时为纪念徐登七兄妹飞升而建。后几度重修,木瓦结构,面积20平方米,现仍完好。
小石塔在白云乡陈家村山顶。明代建筑,全石结构,五层,高10米,直径3.1米,占地面积7.45平方米,年久失修,现仅余两层。
永泰厝祠-人文历史
世科里在县城登高路,是明代建筑物,举架高,屋顶斜急,斗拱比例小,全木结构,现正房木料有些腐烂。
状元厝在岭路乡七斗村,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萧国梁厝,土木结构,占地600多平方米,年久倒塌,现剩下宅基地。
洋中山厝在白云乡白云村,为晚清时(19世纪)建。总面积591平方米,土木结构,房22间,现前厅倒塌,只剩上厅堂。
旗山厝在清凉乡旗山村,为清代建。土木结构,门前双斗旗杆,系武进士林建元及林建鳌兄弟故第,内有房屋28间,总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残损。
文行厝在清凉乡北斗村,系清代建。土木结构,总面积1186.7平方米,现尚完好。
鄢厝在大洋乡大展村,为清乾隆时(1736~1795年)建。约占地2000平方米,内有房子100余间,系土木结构,单层高5米,现尚完好。
郑汝器厝在盖洋乡盖洋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系土木结构,大门横楣刻有人物,总面积300平方米,屋梁上悬挂着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福建巡抚魏元烺为郑汝器中进士题的匾额。
元坦厝(下坂厝)在嵩口镇下坂村,清乾隆(1736~1795年)时陈元坦建,系土木结构,200多个房间,大厅有木雕古人物4幅,一色镏金,人物体态多姿,维妙维肖。还有石柱、石联,刻有字、画、花、草,工艺精致,现尚完好。
三落厝在城关新安路,为清代建筑物,计70多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土木石结构,现尚完好。
裕源厝在城关较场路,清道光时(1821~1850年)建,木石结构。门上木雕刻《三国演义》人物故事,手工精细,至今绝大部分完好。房屋60多间,占地1250多平方米。
郑厝在县城北门路,明朝建,清道光年间扩建,均为土木结构。全厝4厅74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厝内有4口水井。
林家祖祠在大洋乡溪墘村,始建于南宋。祀宋乡贤林学□、林学覆等林氏祖宗,土木结构,后代屡有修葺。正门上有朱熹手迹“学萃一门”匾额,匾宽1米,长2.5米。祠总面积400平方米,现尚完好。
三元祠在县城对面塔山公园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纪念南宋乾道(1166~1172年)时,本县7年连中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与联奎塔同时兴建的。后祠毁。1985年县政府重视,社会人士热心,集资10万多元,在旧址按原式重新修建,现已落成。
龙山草堂在塘前乡莒口村,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元年(1786年)筑“尺五楼”。道光时(1821~1850年)江景阳等重修。全木结构,为名士教徒讲学之所。正堂上横额行书“龙山堂”3字,墙壁上原有林则徐手书条幅:
撰句书应
常持清节居官俭
共赏奇文说士甘
心葵四兄指正少穆五弟林则徐
现此手书已失落,但留有拓本可信。考林则徐与江景阳曾结拜兄弟,江为四、林为五,故称。龙山堂总面积450平方米,现尚完好。
『拾』 历史上的宁波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