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章丘的历史沿革
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都城在今龙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
秦,属济北郡。
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回军镇,今绣惠街道回村)等。
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
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
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
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
宋、金,属济南府。
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
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道。
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旧治章丘城,今绣惠街道办事处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B. 章丘的人文文化有哪些
当地文化还有出土的当地文化人文文化的话,相对来说在一些农村比较体现出来,那回边保留特答别多古朴的东西。人文文化在他的博物馆还有章丘市,图书馆,你都能够看到,非常多的。嗯当地文化还有出土的当地文化人文文化的话它相对来说在一些农村比较提前出来那边保留特别多古朴的东
C. 章丘在历史与文化的介绍
《章丘在历史与文化》是由陈先运编写的一本书籍。本书上起远古,下迄当代,按照历内史发展阶段、容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卷,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章丘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全貌。每卷前的“概述”,即是按编年体的形式,简要叙述和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以体现章丘历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规律。
D. 章丘在历史与文化的内容简介
各个专题则是按纪事本末体的形式,详细介绍这一时期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二者互相专联系,互为补充,属便于较充分地反映章丘历史的全貌。在编写过程中强调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力求做到史实可靠,观点正确,文字流畅,深入浅出,便于更多的读者阅读。
E. 章丘的历史名人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龙山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相公庄街道房庄人。唐初名相。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明水街道人。南宋女词人,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夫太学生赵明诚,宰相赵挺之次子。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章丘绿原村(埠村街道东鹅庄)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
孟洛川(1851~1939),名继笙,字洛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刁镇旧军村人,近代著名民族商业资本家。
郭恒祥(1894~1929),又名郭月庭,埠村街道埠西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从青岛回章丘,是章丘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历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中共章丘特支书记、章丘县贫民会会长等职务。民国十八年(1929)一月九日被章丘县锦屏区国民党政府区长杀害,年仅34岁。
F. 章丘的特色文化
章丘梆子 章丘铁匠 章丘芯子 龙山黑陶 章丘扁鼓 章丘旱船 章丘龙舞内 五音戏 黄家烤肉 东平容陵城的传说 锦屏山神话 李开先的传说故事 袭勖的传说故事 章丘地方风物传说 章丘地名传说 女郎山庙会 章丘大葱的栽培工艺 百脉泉传统酿酒技艺 山东省宏济堂精湛的阿胶制作技艺
G. 章丘市有多少年历史了
章丘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县(治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等。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管县、犭虎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犭虎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东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洲济南郡。宋、金,属济南府。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府。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
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搏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H. 章丘市简介
你好!济南市章丘市简介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西距省会济南40公里,是省辖、济南市代管的县级市,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99.4万。
章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先人早在8000年前即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历代英才。有城子崖遗址、齐长城、东平陵故城等众多历史遗迹,近年发现的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名扬海内外。历代名人辈出,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唐代名相房玄龄、宋代词人李清照、近代商业资本家孟洛川的故乡。章丘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5种,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优质铝土出口基地和石灰石储区。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有百脉泉、七星台、锦屏山、朱家峪民俗村等风景区。市区群泉喷涌,素有“小泉城”之称。交通便利,胶济铁路、济青路、经十东路和济青高速贯穿东西,O九路、章莱路纵贯南北;济南国际机场距市区35公里。
2003年,我市紧紧抓住济南东扩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建设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的定位,确立了“一二三四六六”的总体思路。一个总目标:即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新章丘。两个平台:即依托济王路、济青路,以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为龙头,打造良好“发展平台”;依托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立窗口,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三个关键:即加大投入、体制转换和环境创新。四个对接:即加快与济南的城市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科技和人才对接。六大战略:即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城镇带动、外向拉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六大突破:即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民营经济、环境创新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上重点突破。新的思路,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8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1亿元,年均增长20.6%。200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48亿元,分别增长22.8%和30.2%。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3家,中国重汽、济钢、可口可乐、中集车辆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市,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动力、汽车、钢铁、化工、机械装备、生物制药六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50强,2006年列第49位。
城乡环境显著变化。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目标,突出特色,建设精品,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入5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18.36平方公里拓展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38%。实施城区“三纵六横”框架路和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城乡道路通车里程达到1966公里。实施大绿化工程,五年新增绿化面积6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绿地面积12.8平方米,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百脉泉公园获“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称号。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5元。2004年,率先在全省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农民人均减负增收70.6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 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和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达到31.3平方米和37.6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汽车普及率分别达到52%和10%。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在全省率先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杂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并对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投资8亿多元,新建章丘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完成39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5%。落实“两确保一低保”,实施安居工程,对农村弱智困难户、残疾人实施救助,对建国前老党员、经济薄弱村支部书记发放生活补助,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先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山东省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I. 章丘古城发展历史与变迁
章丘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县(治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等。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管县、犭虎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犭虎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东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洲济南郡。宋、金,属济南府。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府。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
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搏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