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赣州的历史文化

赣州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6 18:13:08

Ⅰ 赣州名称的由来

赣南因位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内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容故俗称赣南;因宋代分设南安、虔(赣)州两个行政区,故简称南赣;
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赣州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都市区也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

Ⅱ 江西省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吗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 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在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章贡区是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着许多宋代文化景点,有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Ⅲ 赣州的历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分五军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九江郡,赣南有行政建制县始于此。

2、两汉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南壄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隶之;同时增设赣县、雩都二县,赣县筑城于益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史称新莽(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三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县改为南野县,赣县、雩都、南野三县仍属豫章郡。兴平元年(194),孙策据江南,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县、雩都、南野三县隶之。

3、三国

吴·嘉禾五年(236),分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始于此;析赣县置平阳,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东北白鹿营地置阳都;后析阳都的陂阳地置陂阳,不久又改名为揭阳。庐陵南部都尉领七县:赣县、雩都、南野、南安、平阳、阳都、揭阳。

4、两晋隋唐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晋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晋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

晋太康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辖赣县、雩都、南康、宁都4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沿袭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佑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5、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

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6、两宋元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

大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7、清史民国

清顺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省直接下辖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赣南道,省直接辖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行政督察专署驻赣县。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行政督察专署驻宁都。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驻大余,后迁赣县,辖11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赣县;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

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昌,随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国民党的江西省政府南迁赣县。不久国民党在赣州的统治随着人民解放军攻克整个赣南而宣告结束。

在1929至1934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赣州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宁都专区,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专区划入);赣州专区领11县(市):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专区。

1949年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区,同时撤销赣州专区,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恢复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4年南康、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6月,赣州开发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2014年7月,赣州开发区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南康区三江乡的解胜、博罗、筱坝三个行政村划归潭东镇管辖。南康区潭口镇的下坝、金塘、台头、村头四个行政村划归南康区龙岭镇管辖。潭东镇、潭口镇划归章贡区管辖。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

(3)赣州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赣州的部分历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Ⅳ 写江西赣州的传统文化作文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发达.从全国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说江西是文化大省,这是因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发源地的缘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遭受战乱和帝国主义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坏,损失惨重.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下,还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从总体上看,分如下十二个方面作简略的介绍:
读书成风
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潜在一道《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科举成名
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考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作家成派
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的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派的同光体等.这些文学方面的派别,各有优劣长短,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学者成林
首先是哲学家多,在《哲学大辞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时期哲学家50人,占全国同期哲学家的16%以上.理学是儒家哲学的新发展.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为湖南道县人.他长期在江西从政为官,后隐居庐山北麓莲花峰下,创濂溪书院讲学,他自认为是江西九江人.理学两大派的开创者朱熹、陆九渊,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随他们的学者很多,形成理学的强大阵营.其次是史学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揭斯、欧阳玄主修《宋史》、《辽史》、《金史》,江西人共主修五史.大型史学著作《三通》,即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江西乐平人马端临的《文南通考》,《三通》的三位作者,江西占了一位.还有好几位作者有重要的史学著述.宋、元、明有三部大类书《册府元龟》、《经世大典》、《永乐大典》,主编王钦若、欧阳玄、解缙都是大学者,都是江西人.再次是文学家多,前面已有介绍,这里补充一句的是,唐宋八大散文家江西有三家,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文、史、哲是古代的三大学科.在其他学科也都有许多杰出人才,如自然科学家奉新人宋应星,天文学家婺源人齐彦槐,地理学家崇仁人乐史、吉水人罗洪先,农学家泰和人曾安止,医学家乐安人董起潜、安福人王以斌、南昌人喻昌、新干人洪金鼎,建筑学家永修人雷发达,书画家进贤人董源、徐熙、南昌人朱耷,音乐家永新人许禾子,风水学家宁都人曾文口、廖、廖均卿,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永丰人何心隐(原名罗汝元)等等,在全国都是各学科的第一流人物,甚至是开创性的人物.
仕宦成群
在隋唐以前做官,要靠推荐.被推荐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须要有相当的地位、身世和声誉.江西那时世家大族少,做高官显宦的也就少.如东晋陶侃出身贫民,做到大司马兼八州刺史,是靠个人奋斗,是乱世出英雄.隋唐以后,科举代替推荐,由科举选拔人才,江西士人奋发,在朝中和地方上做官的渐次增多.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的28位,任副宰相的62位.任尚书、巡抚、翰林、御史的数以百计,在《二十四史》上列传的有500余人.上述人物中,当然也有不足称道者,如严嵩等人,既贪污,又做了许多坏事,但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能奉公守法、清廉勤政,许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所贡献,不少人物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如欧阳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这些杰出人物.先贤、先哲、先烈们留下的文化遗存,虽经历次浩劫,仍然保存了大量著述、文物、建筑和遗迹,供后人学习和凭吊.
著述成山
江西是文献之邦.这里的文指典籍,献指宿贤,或称文章节义之邦.江西有古籍1万余部,有许多著名的文集、专集、全集传世.据《四库全书》记载,吉安、丰城、泰和、安福、临川等县,均有文集一二千部之多.有许多全国第一流的作品.至今中学、大学语文课本,所选江西人的优秀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
志士成山
江西有一大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汉晋以来,即拥有众多的慷慨节义之士.宜春的陈重、鄱阳的雷义、南昌的徐稚,是其中的著名者.唐宋以后,节义之士更多.高尚的士风,必然影响民风、官风.各州县方志,普遍反映“民风强悍”,影响所及,历代农民暴动此起彼伏,绵延不断.近现代参与太平天国起义和红军革命战争的人士也特别多,以致有名有姓的红军烈士有近25万人.
佛道成宗
江西是佛道两教的源流之地,形成宠大的宗教派别.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创始人为汉代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张道陵被张盛尊为掌教、正一天师,因而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为中国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后,正一派与全真派南北对峙,正一派在中国南方,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晋代的许逊,在道教中形成万寿宫系统,成为独树一帜的道门分支.许逊实际上是位治水专家,受到江西老百姓爱戴,各处建万寿宫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凡有江西人到的地方,就有万寿宫的存在,尤其明清时期,随着江西商人的脚迹,万寿宫遍布全国,它几乎成了江西的象征.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道教主张修今生,希望长生不老;佛教主张修来世,希望转生西方极乐世界.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十派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是晋代慧远和尚,他放弃繁琐的念经礼佛,提出“口念弥陀,心注西方,坐禅修定,息心忘知”十六字真言,代替念经礼佛,用简单方法修行,从而使佛教普及化、大众化,使佛教由上层人士传入普通平民.至今,国内及日本、韩国仍有众多净土宗信徒.中国佛教最大的派别是禅宗,他们使佛教普及化、群众化的步子走得比净土宗更远,他们既放弃念经礼佛,也不要坐禅修行,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们在江西获得很大发展.禅宗尊印僧达摩为第一代祖师,其驻锡地为河南嵩山少林寺,至唐代武则天时,第六代分为渐悟派的北方神秀和顿悟派的南方慧能.江西安福人行思和尚,到广东韶州曹溪南华寺,拜六祖慧能为师,成为他的大弟子,被称为七祖.行思回到吉安青原山静居寺传法,后分为三宗,他五传至宜丰洞山良价,六传至宜黄曹山本寂,称为曹洞宗;七传至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文偃,称云门宗;九传至金陵清凉院法眼大禅师文益,称法眼宗.另有禅宗第八代马祖道一,本为四川什邡人,师从六祖慧能另一位大弟子南岳衡山怀让,得法后,至江西传法,庐山马祖洞、靖安宝丰寺、鹰潭马祖岩、赣州马祖岩等,都是他传法修行的场所,他创立的门派称为洪州宗,其后分为沩仰、临济二宗.禅门五宗(曹洞、云门、法眼、仰、临济)广为传播,为中国佛教主流.云门、法眼二宗,至南宋时逐渐衰落,但却传入日本、朝鲜.时至今日,中国和东亚的佛教徒,仍多出自禅门五宗之下.因此,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庐山东林寺,吉安净居寺,云山真如寺,九江能仁寺一直是全国重点寺院,受到国家保护,多年前即对外开放.近年来,宜丰洞山,宜黄曹山,宜春仰山,靖安宝峰寺等,多有外地和日本、韩国佛教徒前来朝拜.

Ⅳ 赣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1、钟绍京

钟绍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兴国县长岗乡上社)人,江南第一宰相。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

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官至中书令,越国公。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为纪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后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国公祠”显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家族名望的显赫与迁徙的源流。

2、綦毋潜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

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

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3、陈恕

陈恕(约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北宋江西石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被召入朝,升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

陈恕政纪严明,办事果断,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御了契丹兵。因功升为户部副使;再升为右谏议大夫,知澧州。后改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再升为盐铁使。

陈恕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991年、(淳化二年)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副相。

他主管国家财政,前后达十余年之久。卒时,年仅五十九岁。真宗曾为之废朝举哀,赠吏部尚书。《宋史》赞其“能吏之首”。

4、曾几

曾畿(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5、魏禧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长于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 卷,《日录》3 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 卷,《兵迹》12卷。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Ⅵ 赣南的人文历史

赣南,自从唐宋梅岭驿道的凿通和客家的形成后,才得以结束“地旷人稀,世人率以荒服视之”的荒茅之地的历史。

在这个客家群体聚居的特殊土地上,他们用智慧、汗水和精神为社会和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和璀璨的文化明珠,成为观赏和研究的艺术精品,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赣南的古塔建筑名冠全国。古塔是由古代的高层建筑重楼逐渐演变而成,最早是佛教藏经和藏舍利子的地方,塔的结构可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两种,其层数大都为单数。现存尚完整的有:赣州的慈云寺宋塔和明代玉虹塔,赣县的宝华寺唐塔,宁都的明代水口塔,石城的宝福院宋塔,瑞金的明代龙珠塔,兴国的明代朱华塔,大余的嘉佑寺宋塔,信丰的大圣寺宋塔,安远的无为寺塔。这些塔有的高大雄伟,有的秀丽玲珑,有的稳重挺拔,有的庄重古朴,而且构造独具风格,具有地方特色,是赣南当时文化和经济繁荣的结晶,充分显示了古代赣南人民的超群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水平。“自古名山多寺塔”。这些塔具有点缀山河、美化环境的作用,大多建造在风景秀丽的江河水边或林木苍郁的丹霞地貌中,与山水映然成趣,着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古迹胜地。登塔可远眺秀丽的大好山水风光,极目多姿的田园村落景观,极富“登高临远”之势,宋苏轼称“绛宫明灭似蓬莱”,可见其壮丽。

大多塔内刻有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草古币等精美图案或佛尊、八卦图景、“福”和“寿”等浮雕,以镇宅驱邪,出入平安,洋溢着一派典型的传统宗教哲学心理文化气息,反映出古代赣南人民佛性崇拜的社会习俗和重文重教的客家精神,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文物考古价值和人文观赏价值。这些塔记载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宗教的兴盛,同时又依赖于地方社会历史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象征和标志。

赣南古塔建筑坚固封闭,高大巍峨,自成一体,尤其墙基稳固,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塔座有门,门首成弧形,有的塔金铃宝顶,刹链垂角,兽头檐角,斗拱交错,飞檐雕栋,设计精美,式样独特,工艺精湛,既有中原建筑文化精髓的承传,又有客家先民匠心的发扬。

“峥嵘古塔崇尊久,长与山灵共嵯峨。”古塔风流,古塔悠悠,古香盎然,意韵绵长,是古人演绎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是古人述说的一幕幕难忘的历史。赣南古塔屹立,与现代文明相辅相依,烘托出一种深厚文化底蕴与蓬勃生机活力互补的潜质,一种历史荣光与现代辉煌交灿的完美。

Ⅶ 赣州有多少年历史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专著名的属旅游城市。 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在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章贡区是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着许多宋代文化景点,有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Ⅷ 赣州为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

1.赣州市内的章贡区来为赣源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章贡区集中了众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旧居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2.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的瑞金市以及周边几个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因此,瑞金市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全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到瑞金观光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南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的。

Ⅸ 赣州这个名称的来历

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

赣州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设置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庐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个政区,简称“南赣”。

又因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亦俗称“赣南”。

(9)赣州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赣南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根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杨州域,春秋隶吴越,战国属楚,秦隶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

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

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

随着赣州的兴旺,一些历史名人也纷至沓来,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龄开关辟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赣州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

苏东坡两次作八境台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记》;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等都在赣南留下了许多政功墨迹。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利曾生活在宁都,其陵墓已重新修复。

阅读全文

与赣州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