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难经的历史意义

难经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16 17:55:45

『壹』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意思是看一眼就知道你有什么病的,就跟神仙一样,很厉害;听你声音就知道你有什专么病的,就跟圣人一样,也属跟厉害;需要问,才能把病问出了的,就说明这医生很有工夫;需要切脉把病瞧出来的,说这医生也是很巧妙的。

出自——战国时期扁鹊《难经》第六十一难。

原文: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叫做四诊。

(1)难经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贰』 黄帝八十一难经主要的内容,及价值

主要内容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由于历代专家学者的更改校注,现在流传的《难经》版本早已不是原书的本来面貌。根据元代吴澄的分篇方法,《难经》八十一难被分为六篇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脉学在《难经》占有相当的比重。《难经》对《内经》所提出的寸口诊法”进行了发展,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指出了气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每部的浮、中、沉三候,以及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论述了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是由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是十二经脉经气汇聚之处而决定的。此外,还具体讨论了正惩异常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改变了《内经》的全身遍诊法,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 在论述脏腑生理功能的同时,《难经》首次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命门为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从而开创了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难经》对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五脏六腑的形态,描述了一些脏腑器官的周长、直径、长度、宽度及重量、容积等,补充了《内经》的解剖学知识。 《难经》还全面叙述了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起止、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以及发病证候等,补充了《内经》中所缺乏的这部分内容,使经络学说更为完善。此外,《难经》还郑重讨论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其中有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以及补泻的手法和步骤,误用补泻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等。从而对针灸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难经》文字不易理解,所以历代医家对该书作了各种注本。最早的注本为三国时期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本,以后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庞安时、金代纪天锡、元代袁坤载、滑寿、明代马莳、清代徐灵胎、黄元御等,都对《难经》作过不同的注释阐发本。

『叁』 难经的意义

南京所代表的意义是一个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现在就可以念这篇南京,向别人复述他的困难在哪里。

『肆』 《难经 》 中关于治未病治已病的讲述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万物生命的生存、成长都有特定的规律,适应特定的环境,且与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变化相一致,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生存成长、起居饮食也应顺从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顺时调养则百病不生。若违背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格拒,就会戕伐生命,破坏真元之气则百病丛生。所以聪明的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发病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犹如乱事已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仗开打了再去制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坚持用中正、适中、正常、不偏见、不偏激、不偏执、恰到好处的方法,修身养性或处理各种事件该是最好的,可是能持久做到的人少。 养生的过程精微奥妙,可以用事理推理它,难以用眼睛识别它。例如枕木和樟木生长到七年,然后方发现可分别出来。有些人总想用简单的方法以求快速见效,实际见效需要缓慢过程。由于不能近期见效,所以很少有人坚持到底。治未病也是如此,若不能持之以恒采取正确适中的方法,不仅将全功尽弃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意外事故。治未病就是指未病之前如何养生、摄生,比摄生养生更直接,更具体,更明确,更迫切,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性和目的性,需要坚持正确的,不偏激不偏执的,恰到好处的方法和时机,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人从生到死是个由成长到衰亡的缓慢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上古时期人都能活到百岁自然凋亡,痛苦甚少,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人能顺应自然法则,起居有时,饮食有度,有劳有逸,志闲少欲,精神内守,气血通畅,真气调顺。现代人之所以半百而衰,主要是喜欢挑战自然变化规律,悖逆天地、阴阳、自然变化法则,违背中庸之道,日落不息半夜不睡,日出睡而不做,私欲笃重,贪婪无节,大吃大喝,五味过,生化衰,阴精、元气不足,百病丛生,痛苦甚多,半百寿终。 通过对30名脑卒中患者的调查(祥见本博客脑卒中的危险信号)发现,凡是遵循中庸之道进行养生保健的,就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也是可以预防的,凡是违背中庸之道不重视、不坚持养生保健的,就是血压正常反而易发脑卒中。(经我们调查血压正常而突发脑卒中的比例确实在升高。)由此可见养生保健如何做到中庸是何等的重要——攸关生死啊!治未病包括未发生之病和发病之后的次级反应,除了遵循中庸原则,用心尽力外,知道什么是未病?即知道病之前没有发生的病是未病,病之后没进一步发生的病也是未病。如何治未病?即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选择正确、适中的方法,选择不偏执、不偏激恰到好处的时机防治是关键,不然则铸成大错,后悔莫及! 齐桓公就是一个既不用心也不尽力的典范,当扁鹊第一次告知:齐桓公你现在已病,且在腠理很容易治好,否则将进一步发展。桓公说:我没病。还对别人说:扁鹊是贪图私利,以示功名。五天后第二次告知:病已到血脉之中,赶快治吧! 齐桓公换是不以为然。又五天告知:病已到肠胃,赶紧治吧!否则病到骨髓我可就没招了!桓公大怒。再五天后,扁鹊见桓公病已入骨髓,便逃离了齐国。不几天齐桓公发重病而死。齐国人都称扁鹊是神医,相当于现在的“正教授、国医大师”。通过齐桓公事件,扁鹊总结后说:聪明人总担心病多,好医生总担心治病的方法少,能听进专家忠告的人聪明,不相信专家忠告的人可悲!并告诫我们,有六种人得病之后不容易治好,就是“治未病首席专家”扁鹊的大哥遇见了这六种人也难治好。 第一种人是,骄傲放纵不讲医理。骄傲自是本身就是无知,自己不懂也听不进医生的劝告。放纵私欲,贪吃贪睡,重看物欲轻摄生之道,更是错中错。不知道病已成而后用药是徒劳而已的道理,只求享受,不能攻克己心,叫身服我,偏行己路,岂有不病,岂能治愈。我有一位朋友,曾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生活很有规律,工作很有能力的人,很是知道有病治疗的重要性,轻看预防的重要性,由于过度喜欢干净却成就了一生的致命弱点。曾患心脏病,在家父的治疗下,恢复很好,心电图等指标基本正常,就是喜欢洗热水澡,为此曾多次劝告尽量少洗澡且不易长时间洗澡,因为虽然感觉很好,检查正常,但是心脏动脉硬化,供血不好心功能欠佳,澡堂内湿度大氧气少,很容易因缺氧诱发猝死,多次劝而不听,结果换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刚60命终结于澡堂。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悲剧每天都换在发生。 第二种人是,把身体看得轻,把钱财看得重。这种人有两类,一类是守财奴,怕花钱,攒钱为了以后治病或防老。另一类是甘为儿女做牛马,攒钱买房子、娶媳妇、供孙子。这种人真是最不聪明的一种了,尤其是现在城里的有养老金的人。想想看多活一年能挣多少钱?少住一次医院少多少痛苦?省多少钱?为亲人、子孙创造多少挣钱的机会?重钱财轻身体咋算帐都不值!难道世上还有比投资养生保健回报率更高、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生意”吗?健康是1,事业是1后面的无数个0。街坊张大娘,为人贤惠勤劳,尊敬老人兼爱子孙身体康健。曾经常笑话李大爷散步养生保健,身体也不见好到哪里。瞬间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李大爷如今时不时的换跟着重孙散步,张大娘已见不到了。 第三种人是,起居饮食不能按病情需要进行调养。病有百种,症状各异,外有感寒暑虚邪贼风之分,内有五脏六腑之别,治有补泻之法。治,治理,惩治之意。药,有毒之品。凡治病食用,不可不足,不可过量,不足则内贼外邪猖獗,过量则五脏真气受损。饮食起居是生存大法,养生之基础,养病之根基,根基不稳房屋哪有不倒塌的。所以凡是生病用药目的只是控制而已,如外感病毒,药物只能遏制病毒,消除炎症,病毒对机体的损伤,需要卧床休息,多吃清淡,配合调养才能很快痊愈。且是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起居饮食方法,如肺结核需要吃大鱼大肉,高血脂宜吃蔬菜水果,冬三月宜早睡晚起,夏三月宜晚睡早起。若违背了正确的养生原则,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也有可能诱发成大病。所以起居饮食不能按病情需要进行调养的人,有病很难治愈。如何做到起居饮食按病情需要进行调理?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按菜谱饮食,根据病情需要顺应四时变化而起居锻炼。 第四种人是,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不稳定。中医认为,气血不病,五脏安定,正气旺盛,邪不可干,筋骨灵活。相反气血错乱,五脏不安,六腑不稳,正气衰,气血生化不足,阴精匮乏,元气亏损,筋骨无力。所以这种人很难调养。 第五种人是,身体瘦弱不能承受药力。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如山楂,大枣,生姜等既是药品也是食品。若身体虚弱,吃大枣上火;吃鸡蛋过敏,喝牛奶拉稀,这种人换真是难办,虚不受补。如白血病患者。 第六种人是,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好多疾病与应激或精神刺激相关。应激可以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伤害机体,以精神类相关的疾病单靠药物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心病还得心药医 。这样似乎就为一些迷信的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口实,其实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心理学等都属医学的范畴。不要迷信巫术、巫医为好。凡是不相信医生的,有病确实很难治好;凡是相信医生的,有病确实容易好。这样的例子很多,奇迹总是留给信心充足的人,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有心发出的。 治未病说难很难,难就难在人类不完全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被人类所征服,防御治未病是唯一的出路。说治未病说简单很简单,简单就简单的知道些常识,中庸一点就足够保全性命的了。但是很可悲、很可惜,不知道有多少“有志之士”、“有智之士”常常因犯些低级错误贻害终生。电台、电视、报纸、书刊、讲座年年在讲,天天在讲养生保健常识,可是总是有些人就是不信,就是听不进去,拿生命当儿戏。今年冬天冬寒,前些日子气温又骤降,死人噩耗不断,其中有位我的朋友50多岁,患有高血压,突然去世了。究其原因是天气寒冷到农村探望亲友,因劳顿困乏加上到厕所小解受寒风刺激,骨骼肌收缩导致外周血液瞬间减速,大动脉血液充盈上行脑血管破裂大面积出血不治而亡。大家都知道高血压必然导致脑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继续进展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致栓因子占优势血液增稠、血管痉挛栓塞或梗死,一是致炎因子占优势血管破裂而出血。只要不过分刺激它一般没有生命之忧,高血压患者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多的是。关键是正确防范,即坚持药物治疗;坚持食疗保健;坚持有氧运动。远离恶劣环境,禁忌过度疲劳、过度兴奋、过度忧愁、过度生气、过度寒热刺激,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预防卒中猝死等就是治高血压未发生之病。 治未病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专家们不断的研究发现,患者接受,密切合作;治未病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尽心尽力;治未病需要采取不偏执,不偏激的正确方法;治未病需要谦卑、信心和相信;治未病需要自己高度重视,不可怠慢,因为人生的道路是单行道,去而不返的道,因小失大悔之晚矣!轻则痛苦相随,重则有性命之忧。 治未病任重而道远。高血压病是多发病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也是科普知识普及较广的一种疾病。可是,据官方最近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只有30%,治疗率24.7%,控制率仅为6.1%。 见2005年版8年级制《内科学》教材第一册第242页。 由此可见治未病任重而道有多远。 治未病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的希望工程、幸福工程、致富工程。

『伍』 家家都有一本难经

家家都有来本难念的经,人源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只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一样而已,也许坚强的人会更加努力、懦弱的人会知难而退、勇敢的人会坚持、脆弱的人会选择放弃。我想前人的前车之鉴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拼搏,就不会再有难念的经了。

『陆』 王叔和的《脉经》在医学历史上有哪些作用

张仲景的学生王叔和曾任三国魏的太医令,他在临证实践中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所以他选取《黄帝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有关著述,编著成《脉经》一书。

《脉经》全书共10卷。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后世亡佚。本书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变,而篇次和内容有所更动,后世有多种刊本印行。

《脉经》把脉象分成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基本上概括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脉象,后世脉象种数虽有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同时《脉经》中还对各种脉象作了比较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描述,这就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王叔和可谓在脉学中做此类工作的第一人。

《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总结了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并保存了一部分古代诊断学的文献资料。

三国之后的魏晋时期,西晋医学家皇甫谧搜求古典医籍,遥宗古人妙术,除著有《依诸方撰》等之外,主要有《针灸甲乙经》12卷,作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流传后世,在我国医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柒』 谁知道中医四大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如何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理论名著--《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着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外感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存最早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捌』 怎样学习难经

一般学习《抄难经》者,多袭作选读。但《难经》全文不长,分为八十一节,故我主张学习时不要急于取舍,还是以通读原著为好。只有通读,才能全面了解《难经》之原貌。
首先明其句读,借助字典词典以掌握难僻字词的读音和词意,然后熟读原文。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有声可以帮助记忆,反复朗读以体会文中意义,有些重要章节,熟到朗朗上口,能够背诵才好。
熟读后在借助注释参考书籍,逐节逐章地弄通文意。参考各家注解释义只是为了帮助理解原文不能代替诵读原文。在读和释的过程中,读原文是学习的重点。初学时宁拙勿巧,宁慢勿快,宁涩勿滑,不放过一字一词,务在弄通原意。若有所体会,即择其要作好学习笔记。

『玖』 中国古代三大医书是什么

中国古代经典医书包括《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此外还有《黄帝内经》。
(一)《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三卷,原题秦越人撰。《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此书把《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和八会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二)《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该书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以“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需要支出的是,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加之《黄帝内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而并没有“三大医书”的说法。只是《黄帝内经》偏重于 “治未病”而被有人可做是养生书籍,实际上《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拾』 学习医古文得意义

打 开

学习医古文的重要性
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王渭川
<正> 学习中医的初步,首推数大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然这些书籍都属于“秦汉文字”,无古汉语知识,而欲阅读之,实为难事,故医古文与中医学具有相互通达的重要关系。有言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故医非三者,不可以言医,而这些书又都是秦汉文字,明矣。往岁成都“义生堂”书局,有“医古微”六种要籍:一曰《周礼医师补注》、二曰《左氏秦和传补注》、三曰《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四曰《汉书艺文志补注》、五曰《后汉书华佗传补注》、六曰《子华子医道篇补注》,皆古人也。成都中医学院郑孝昌教授曾说:“学好中医,必先学好古文,舍此莫由入也”。...加强医古文学习有助于医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医学生医学道德素质的提高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德作为调节医生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代医家的倡导,使中国医学的医德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医古文本身有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论述和记叙名医风范的事例很多,它是揉和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于医学的结晶,这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也是向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其内容不仅体现在许多杰出医学家的行动上(如春秋战国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既是神奇医术的化身,也作为医德高尚的典范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反映在许多的著述中,如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再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大医精诚》既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德专论名篇,也是后世医家的医德教育范文。书中把“精”(专业要精)和“诚”(品德要高尚)作为医生修养的两个标准,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文中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思想修养、学术道德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论述的观点对当今的医学生仍然起着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内容远离空洞的说教,用大量感性的事实说话,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于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起到提高医学生医学道德的作用。
2009-12-18
7
更多回答(1)

相关搜索
医古文原文及翻译医古文试题及答案医古文养生论的原文及翻译医古文扁鹊传原文及翻译医古文原文及翻译全本扁鹊传医古文简体服药解释扁鹊六不治的内容原文医古文医案四则原文及翻译
医庄医用面膜有什么用处?
赞4答2
安徽全球通积分卡有什么用处?
赞0答1
正在加载...
¥2FT0bmb5p6d¥
热门搜索

阅读全文

与难经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