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安康历史文化

安康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6 03:34:02

⑴ 陕西安康有什么历史事件

石器时代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月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石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夏代

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隋朝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1279-1294年),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朝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
民国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
新中国

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安康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
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
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协安康市委员会、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相继对外办公。地级安康市下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1区9县。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⑵ 陕西安康有什么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
【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二、安康历代人文景观最典型者叙述如下:
1、 虞帝庙
《前汉书》应劭注云:“在西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舜居妫讷,在汉中西城县西”。又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 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兴安州志》云:“过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云“明隆庆中(1567-1572),建正殿五间,大门、重门各三间。”刊碑榜曰:“虞舜陶渔河滨处”。明万历十一年(1583)毁于水,庙宇坍圮。万历四十六年(1618)关南道吴愈、兴安知州许尔忠重修,“殿庑门垣,黝垩丹漆,悉则故制”。许尔忠撰《重修虞帝庙碑》文,略云:“兴汉江之北,旧传为姚墟。《帝王世纪》可按也。(明)隆庆己巳岁(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兽、甬道暨剥落残碣,依稀记大舜陶渔河滨处”,“当事者闻于朝,创建崇祀,春秋享献。”今碑佚文存,遗址上尚有万历四十六年重修时,阁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榜文一通。清嘉庆十三年(1808),兴安知府叶世倬倡首再修,著名学者张澍亲赴遗址考察,后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并引晋朝人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阳县,晋太康初(约在公元280—283之间)改为安康。故安康谓之妫墟,或谓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华,故有姚墟之谓。
今存世帝舜遗迹,湖南为巡狩驾薨之虞帝庙;浙江余姚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冀州蒲坂姚墟,张澍认为乃司马迁“据其所迁者而称之。”都没有“陶渔河滨处”的提法,这个典故出自战国《韩子》一书,韩子曰:“农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让畔;河滨渔者争坻,舜往渔,期年而渔者让长;东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认为这里就是帝舜陶渔之处。是以至光绪 间,安康知县屈寿昌特将《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榜文作亭以护之。可见虞帝陶渔传说之久远,入人之深广。因此重建虞帝庙,不仅可以展现安康人文历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渔河滨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实为一处不可舍弃的人文景点。
2、 翠光台
又称“翠光遗台”,安康古八景之一。创建于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徽之游山南,有《翠光台》诗云:“钓舟浮浅濑,一舍绕重林;云放千峰出,花藏一径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创修之《金州志》,翠光遗台为八景之一,白河知县普晖诗云:“云山面面树苍苍,独有遗台拥翠光;乱抹晴烟横古渡,轻飘瑞霭弄斜阳。”万历间,兴安学正李正芳;康熙时,兴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诗中,都赞扬了“翠光遗台”的美景。
因为翠光台是地方一个重要人文景观,于是到了明代衍变出一段美丽神话,据康熙《兴安州志》之《仙释》载:“郭尚灶卖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吕姓,在柴扉道院中,往来尚灶店中饮。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数年。道人授一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后数年,复来,携尚灶往香溪炼丹,从翠光台端飞去。”今翠光台虽然已废,但作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却十分丰富,是安康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古建筑,重建翠光台不仅可以恢复古八景,也是游人凭眺汉川,登高揽胜的景点。
3、忘归亭
北宋熙宁七年(1074)建,据《兴安州志》载:“在州西南五里,宋陈师道有记。”其略云:“相与登斯 亭以向座,则又云意舒徐,气血和平,遽然而笑,栩然而歌,超然而忘归。其山川之美,临观之乐,不言而知,言不能尽也”。
陈师道为江西派重要诗人,文师曾巩、诗师黄庭坚,雅奥自成一家。元祐中,苏轼荐其文行,授徐州教授,累迁秘书正字。熙宁间,其父为金州通判,师道尝客居金州,作《忘归亭记》。
4、至喜堂
南宋淳熙间太慰部浩建,淳熙初,郭浩以安抚便知金州,招辑流亡,开营田,积赢钱十万缗助户部,封太子少保,于是在金州构堂建楼,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而至汉中,特为诗讽谏郭浩不要因修了华丽的堂室而消磨斗志,甚而抱有隐退思想,金人仍在河洛一带与宋军争战,鼓励郭浩以国家大局为重。这首诗就是著名的《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知公所喜在勇退,顾视解组如登仙。公心虽尔天未可,终倚北伐铭燕然。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淮边。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中珠履逾三千。愿公小缓高枕计,既今河洛犹腥膻。出师鸡鹿拥皂纛,画像麒麟峨玉蝉,是时公喜客亦乐,为公满写黄金船”。据说,郭浩读诗后,即放弃了急流勇退的念头,参与了北伐金人的战争,卒赠少师,谥曰恭懿,在金州立祠奉祀。
郭浩是抗金名将,陆游 是爱国诗人,此一段公案,实足为安康山水增辉。因此重建至喜堂,可使安康历史悠久的人文精神得到实物证明,从而也可使安康城山水之美更加完整。
5、忠惠王庙
在西堤南端,奉祀唐中和年间金州刺史崔伟。据康熙《兴安州志》载:“创建于宋,有元人二碑在焉,其一云:‘神之功德,宋已刻石,嘉定五年重加封号,至正改元,辛巳(1341)十一月重修行祠,金州吏目康道积撰文’。另一碑文,则兴元学政黄理仙撰(文载《安康碑版钩沈》,碑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题曰《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碑文记载了元末红巾农民起义军攻占安康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赞扬安康“去城百步,有汉江之清波自山番冢荡漾东流,历洋州萦纡数千百里而至于金州之境。其舟车辐辏,商贾接踵,实秦头楚尾之都会也。”特别是碑阴镌刻了五十多元代军政官衔和少数民族(蒙、回、维族)姓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性,在国内石刻艺术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明正德二年(1507),金州刺史王溥重修并建山门廊庑;清康熙时,兴汉镇总兵官程福亮捐资补葺,黝垩丹漆,金碧辉煌,诚一郡胜景。光绪二十一年,陕安镇总兵官姚文广再修,恢宏其规模,并建碑亭,庙貌更加宏阔雄丽。今虽不能恢复庙貌,但为了证明安康人文历史的博大精深而不仅只是山色水光,仍可以复制重刊《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于西堤南端建亭以护之,使之成为安康城区一个重要的景点。
6、 药王山(庙)
《兴安州志》云:“西南五里曰药王之山,孙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郡人争赴,其俗然也。”又说:“药王庙,孙真人思邈常往来山中采药,后人立庙城西五里士阜之上以祀之,殿前黄扬一本,相传已数百年矣。”庙建于宋,明成化八年(1410)郡守郑福葺修饰;万历间,郡药肆捐重金恢郭之,美仑美奂,遂为郡城士民游乐之区。古人题咏甚多,刘应秋《十月朔后,同诸友痛饮药王山》:“列坐呼卢兴未阑,澄江日晚晚天寒,壶倾木客休估酒,醉卧螺纹第几盘”,尤为脍炙人口。又有“封苔倚石凸还凹,俯背飞鸦高复低;有客登楼传老句,逢僧说偈止儿啼”等诗句。光绪中,医士郭天元筹款重修,署西安府事宫尔铎为之记。其略云:“邑西药王山,兴郡之胜景也,一湾碧水,青山四围,景色翠茜,不可名貌,游观之乐莫先焉。”
今药王山已成殡仪馆,夺一郡之风水,殊为可惜,若能迁出,重修药王殿,旁建小亭,连山虚郭,沿山脊升降,娇若游龙之势,将是何等壮丽雄奇!
7、文昌宫
安康郡城香溪洞公园已成景点,以此为轴心,城区负郭之南,西有药王之庙,东则重建文昌宫,彼此呼应,连成一线。文昌宫创建于明嘉靖间,《兴安州志》载:“南七里曰文笔之峰,岌然刺天,满 岁春暮,野花被山,其旁一峰,为明时州守郑时亨所增筑,建文昌宫于其上”(在陈家沟脑东岸山上。)清光绪十九年,知府童兆蓉在旧址上重建文昌宫。安康举人罗钟衡撰《重修文昌宫碑记》,略云:“旧址上加砖积土筑为高台,盖与城郭相望也。门外伐石为路,宽一丈,长五十丈,下至山麓,陈家沟水环绕焉。又为石桥达于两岸,所以便往来也。登阁眺望,觉阁之壮丽,出云气而摄斗牛。所谓‘两城烟火,了如指掌’。至于原溪映带,平畴如画,远带汉水,樯帆上下,而既见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汉之北上台、中台、下台,势若星拱,而牛山之峥嵘靓丽遥相影对,其左右则龙王寨矗立于东,鲤鱼小盘据于西,合形辅势,无不效伎于山门之前,亦郡中一大奇观也。”
除以上几处久负盛名古建筑外,据康熙《兴安州志》载,还有若干亭台楼阁,录如下:
8、望江楼 《兴安州志·古迹志》:“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
9、望云亭 《兴安州志·古迹志》:“在城东北三十步。”
10、 绮川亭 在州治北。
11、翠光亭 在翠光台之左。
12、 枕戈碑 “又曰御书亭,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御书‘枕戈’二字赐郭倪,立碑西城。”
13、 回龙观 “在郡城西北隅,汉水之滨,竹树丛集,绀窗掩映,尽堪游目,清康熙时胡恺建,”知州王希舜撰《回龙观碑记》。
安康又有四大丛林,名著于外。据《兴安州志》载;万春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南岳怀让祖师开山。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郁葱,昔有大竹千竿,翠绿可爱。被明陕西按察使张涣誉为“可绘真图”的寺庙,庙前白云洞石窟,有唐至明题咏10余首。天圣寺:在西津渡之南,创建于宋,规模雄阔,壮丽可观。明嘉靖吏部侍郎温仁和《游天圣寺》诗:“红日浴江蒙雾雨,晨钟礼佛听蛟龙。”是郡人暇日 趋之地。新罗寺:在西津渡北,唐贞观时新罗国(今韩国)僧人建,内有怀让禅师读书庵。东岳庙:即双溪寺。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宣抚使张浚重修,郡守王彦董其役,明末毁于兵火。顺治间重修,嘉庆间再修,请西蜀高僧日杲主持,易名双溪寺。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师在此学习戒律,开端净土。以上四庙形成犄角之势,中间一脉汉水,映带郡城,布局十分精奥。

⑶ 关于角安康资料

人类会钓鱼, 大家都知道, 如果说鱼也会”钓”鱼, 你一定感到惊奇吧? 这种会钓鱼的古怪鱼, 就生活在深海中, 名字叫”角安康鱼”.

它是怎么钓到鱼的呢? 原来, 这种鱼的头上长着引诱须, 就像我们人类手中的钓鱼杆, 而须的顶端有一种最讨其他鱼喜欢的诱饵, 这种诱饵是发光的.发光诱饵实际上是一种发光的腺体, 它能分泌出颗粒状的东西, 里面有许多发光的细菌.它分泌出一种液体, 养活了这种细菌, 而细菌发光又能使它捕到小鱼.角安康鱼和发光细菌过着共栖的生活, 但是, 这种发光腺只有雌性的鱼才有, 雄鱼引诱须的顶端是没有发光腺的.

有些鱼的引诱须短而粗, 有的则细而长.不同的角安康鱼发光的颜色也不同, 有紫橙色、黄色、蓝绿色等等.由於深海暗淡无光, 当它们连续地发出闪烁的光芒时, 就引起周围鱼、甲壳动物的注意和兴趣, 并冲向闪光, ”自愿”上钓, 落入鱼腹之中了.

此类鱼种的外表形象, 也为它的”垂钓”提供了方便.它身体的背面是褐色, 并有许多突起的小东西, 显得与周围环境很相似, 所以别的动物很难发现.它长有一个很宽大的嘴巴.嘴巴的宽度有它身体的1/4 长, 里面长着锐利的牙齿.

这种鱼游泳的本领不很好, 在深暗的海洋里总是慢慢地滑行着, 一路上, 它不时把引诱须向前伸出, 闪烁的诱饵受肌肉的牵引, 不时地抖动着.用它的测线器官探测周围捕获物的动静.由於这种动作, 往往使一条迎光扑来的鱼以为找到了自己心爱的饵料, 就用嘴巴去试探这种发光的诱饵.这一接触, 就惊动了”钓鱼主人”, 它就马上发出一连串的捕食动作.它突然把引诱须抬向后, 张开血盆大口, 形成一股向嘴巴流动的水流, 把猎物轻而易举地吞入宽敞的口腔之中.

角安康鱼就是这样”不劳而获”, 它自己不需要怎么动, 小鱼就会自动地送到它的嘴巴里, 成为它充饥的食物, 比我们人类钓鱼可高明多了.

⑷ 陕西安康平利县文化历史

一、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历史见证。
夏代时期,全国分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九州。平利属梁州。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庸国的封地。周初,庸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属庸国统治区。
春秋时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灭庸后,平利先属巴国,后属楚国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军再败,向秦献出汉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属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划汉江上游为汉中郡,平利属汉中西城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郧西县和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6年(公元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三国时期,平利属锡县地,先后为魏、蜀统治区。
公元265年,晋武帝灭魏,建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
南北朝时期,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时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隋大业3年(607年),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6年(771年)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年初,复置平利县。北宋熙宁6年(1073年),废县设镇,平利属西城县地。宋元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平利属兴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后属金州,万历11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遂属兴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属兴安府。中华民国初期,沿袭清制;国6年(1917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年),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中道一级取消,改为省直接领导”;民国25年(1936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分县为6等,平利为5等县,一直到解放。
1949年,平利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安康专员公署领导,后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领导至今。
建国以来,全县行政区划作了20余次调整,其中大的调整有9次:建国以来,撤销民国时期8乡镇、52保、1125甲,建立8区、52村、1125闾。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1月,镇坪与平利合并为平利县,全县共设12个人民公社,54个管理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社、15个管理区分出。
1981年,选举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
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2001年3月和11月,相继两次并乡建镇,截止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
二、县城变迁
县城,历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利县城的四次变迁,浓缩全县历史演变的曲折进程。
第一城址白土关垭子 位于今县城东的长安镇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山垭。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县始建置之治所。初为上廉县,后改吉阳县,南北朝时期的齐朝,划县为二,增设上廉县,治所在今老县,不久仍并入吉阳县,西魏更名吉安县。关垭子至今有古城遗迹,民国26年(1937年),修汉白公路,拉槽通过,古城破坏。1982年文物古迹普查发现:“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蜒,东西各有一城门,夯筑层明显存在,并散存南北朝时代青瓷陶片”。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 位于今长安镇石牛河和长安坝河交汇处,至今仍流传“官田坝”地名。清光绪县志载:“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与安康、岚皋合并,名金川县,治所设安康城西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设,仍按原区域恢复县治所,始名平利县。因水毁城废,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城址和遗物。
第三城址古声口 位于今老县镇的东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声水)交汇处。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县治所迁于古声口。宋代时降为镇,不久复置县。元代撤县,设巡检司于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复置县,治所遭“洪水冲坍”,县丞冯宛将县治所再次移到古声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庙学,创建行台”,其后“建造正厅、幕厅,樵楼、监狱”,当时“土旷人稀,县治规模狭小”,县署“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成化21年(1485年),“修筑(城墙)周6里,开东西南3门,东西阻水,南北倚山”。“隆庆元年(1567年),以倾圮难葺,改筑约三分之一,北依龙山,西南绕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门4寻,以北门不利,闭塞……”。崇祯7年(1634年)夏,李自成农民义军攻破县城,杀守城团练头目罗得宏后,历经40余年无县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铸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兴安州守刘德新莅平巡视,赋诗一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老县面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间,县城屡被洪水威胁,历有补修。清乾隆8年(1743年)后,先后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训导署等数十间公房,县治所较为完善。
县城今址白土营,迄今已历200余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嘉庆8年(1803年),清廷准旨,调任奎光任知县监修新城。遂依关堡旧基加固,筑城墙735丈5尺,设东、西、南3门(民国28年,增辟北门),南扩奎城,造庐设厩,为800兵丁栖身牧马之所。继任知县石珩接手竣工。嘉庆9年(1804年),加修书宝、祀典坛庙等,后建西瓮城,5道城门,城垛齐全,门上有楼;修主街1条,东西长245丈6尺7寸,计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余条,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嘉庆10年(1805年),正式迁县治所于白土营。

⑸ 安康市的发展由来及其历史文化

安康市位于祖国版图中部,幅员在北纬31°′—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市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
安康市地处于祖国内陆腹地,陕西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通要冲,介于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北与西安周至、户县、长安县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镇安县毗邻;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巫溪县、四川省的万源县相连;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县、郧西、郧县相接。安康处在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居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土地面积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经汉滨区恒口,五里 ,大同等地,经建民镇许家台注入汉江。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

安康旅游图安康古称金州,地处陕西省南端,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毗邻,汉江横贯其中,阳安、襄渝和西康三条电气化铁路在安康交汇,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北接西安,南连三峡,东承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及神龙架自然保护区,西邻汉中三国遗址,是连结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又是陕西绿色生态旅游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北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650 余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寺、上许家台南宋古墓、庙、观、堂集中于安康市区,折射着先民的光辉。
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安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已查明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 、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多处(擂鼓台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
其他名胜有:汉江、中华太极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栈道、龙王山、旬阳县博物馆、文峰塔、吕河千里荷塘等。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陕西最南端,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近日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这座古墓全长三十二点零四米,墓道长二十四点七四米,宽二点零二米,墓深五点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余块方、条形封门砖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墓门正面宽七点零五米,高三点五五米,为仿木结构砖雕建筑。墓室门前立二石碑,左书“宋故赠武略大夫绥德府君王公之墓”,右书“宋故太硕人绥德府君王公妻马氏”,该形制较为少见。碑刻文字介绍了墓主人姓名、籍贯、卒年,王彦官职、食邑,以及王彦于绍兴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与其母遗体于金州石泉县来苏乡越瓜里的经过。
王彦是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职。他领导的八字军英勇顽强,在抗敌卫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彪炳青史。此次发现的王彦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砖雕结构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关于王彦的出生地、官阶等记载可补充史书的不足。另外,据此还可推断地理志所载石泉与今天石泉县的范围不同。
该墓葬在考古研究上还存在以下疑点:一是墓道雕花数量众多而在墓室中却找不到;二是墓中没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该墓没有任何陶俑残片;四是碑文载“意先君平皆出处之大节也,见于志铭,故不复书”,其父母生平事迹应见于墓志,而墓室中并无墓志。这些疑点有待于专家在进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时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
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安康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协安康市委员会、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相继对外办公。地级安康市下辖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十县区。

全市有回、满、蒙、苗、白、侗、壮、东乡等24个少数民族聚居,汉族占人口的98.2%,少数民族占人口的1.8%。

⑹ 陕西的历史地位

【抄历史概要】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明发祥】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⑺ 陕西安康地里环境

安康地形是两山夹一川,亚热带气候,由于秦岭北坡陡峭,南坡平缓,促使南来的水气抬升,成云致雨,所以雨量大于仅一岭之隔的关中,气候温暖湿润。安康市位于祖国版图中部,幅员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39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市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经汉滨区恒口 ,五里 ,大同等地,经建民镇许家台注入汉江。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 经济概况 初步核算,2007年安康市生产总值(GDP)189.85 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04亿元,增长8.8%,占生产总值的27.4%;第二产业增加值59.05亿元,增长16.4%,占生产总值的31.1%;第三产业增加值78.76亿元,增长12.2%,占生产总值的41.5%,人均生产总值7160元。各县区生产总值(GDP) 交通资源 安康交通图航空</B>:安康飞机场位于城西的五里镇,距市中心约7公里。机场在停航5年后正式实现复航,每周有从安康直达西安、武汉等地的航班。从1964年开航至今,安康机场共保障航班1822架次,运送旅客152153人次,完成了飞播造林500多万亩,为安康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安康机场改扩建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并决定将机场迁建。届时,不仅能极大提升安康的区位优势,满足全市人民对外联络与沟通的需要,更能为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铁路:西安铁路局安康火车站位于城区江北,以安康站为核心的安康铁路枢纽处在包(头)柳(州)通道与沪汉蓉大通道的交会处。市内有阳安、襄渝二条电气化铁路,阳安线:阳平关至安康;襄渝线:襄樊至重庆;西康线:西安至安康。这三条铁路是我国中南、华北、西南、西北铁路交通之间重要的联络线路,是连接西北、华北、华中与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每天有列车分别可达北京、上海、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福州、青岛等大城市。 目前,安康枢纽存在客货运干扰严重及能力不足等问题。为配套沪汉蓉通道及西安重庆铁路复线、武汉安康铁路复线的建设,将改扩建旬阳北站候车室2000平方米,修建旬阳北至旬阳连接线,扩建安康站为5站台9线和安康东编组站200万吨大型综合性货场、旬阳北50万吨货场等。十一五期间,中国还将新建安常铁路(安康至常德)。安常铁路的建成,将使安康站形成襄渝、阳安、西康、安常四条电气化铁路干线交汇的交通格局,会大大增强安康枢纽的客货运能力和交通疏导能力。(PS:安康至洛阳,安康至岳阳铁路在河南,湖北两省呼声强烈!) 公路:安康市内有国道316、210穿境而过。全市现有公路112条,通车里程125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80公里,多为三、四级。城区内开通公共汽车路线九条,总程60公里。2009年5月28日,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安康市被纳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十天高速公路在安康境内横穿5县区,全长224公里,投资190亿元,是国家高速网福银线陕西境内的重要组成路段,计划于2010年建成通车。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在我市境内全线长104.58公里,计划投资88.7亿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茂(名)线的重要一段,预计将于2010年建成通车。2009-10年开工建设安康至关垭子(66公里)、安康至陕渝界(125公里)两条高速公路,争取提前建设桐木至旬阳市(52公里)、石泉至大河坝(50公里)、宁陕至丹凤竹林关连接线安康段(73公里)三条高速公路。随着以上7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安康将全面实现与毗邻省市交通大通道的连接,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安康市行政区划水运:水路航运蓄势推进。水路交通是安康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旅游强市战略实施、解决山区群众出行难、推动沿江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建成渡口150处,港口、码头及停靠点35处。有水路运输企业16家,水路运输服务企业1家,各类船舶2400艘,其中运营船舶1100艘,总功率16664.28千瓦,客位14799座,载重10774吨。2008年,完成水运客运量300多万人,客运周转量近6000万人公里,货运量100多万吨,货运周转量3000万吨公里。针对安康水运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全力破解汉江梯级开发(汉江陕西段七座水电站位于安康占有六座)造成的碍航瓶颈,实现汉江与长江间干支直达通航,打造黄金水道,实现通江达海。 展望未来,安康将奋力进行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大交通建设,着力构筑更为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把大交通枢纽变成现实,促使安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翅腾飞。 气候资源 安康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宁陕、镇坪12℃左右,其他各县15℃左右。全市日照时数在1495.6小时(镇坪)—1836.2小时(白河)之间。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100毫米之间。全市无霜期210—270天,平均8个月以上。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主要灾害性天气是伏旱、暴雨和连阴雨。 旅游资源 安康旅游图安康古称金州,地处陕西省南端,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毗邻,汉江横贯其中,阳安、襄渝和西康三条电气化铁路在安康交汇,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北接西安,南连三峡,东承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及神龙架自然保护区,西邻汉中三国遗址,是连结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又是陕西绿色生态旅游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北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650 余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寺、上许家台南宋古墓、庙、观、堂集中于安康市区,折射着先民的光辉。 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安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已查明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 、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多处(擂鼓台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 其他名胜有:汉江、中华太极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栈道、龙王山、旬阳县博物馆、文峰塔、吕河千里荷塘等。

⑻ 为什么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呢

祝福“端午节安康”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只是近代才有的。近年来,社交网络上流传端午节不版适合跟朋友说“节日快权乐”,因为端午是一个祭祀节日,悲壮的日子;过此节,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议互道“快乐”。

对于流传的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的说法,有人认为只是噱头罢了,并无依据。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古人的诗词也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古人也在道互道“端午节快乐”。

(8)安康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⑼ 丁文的文学创作


丁文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综述
一、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
1、“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打成“小邓拓”,许多文化人立下“不留片纸在人间”的毒誓,但他对文学事业痴心不改,在夹缝中求生存,创作了许多作品,较有影响的有短篇纪实小说《小葵花和她的战友》,此作后来编入《金光灿灿的路》一书,作为那个时代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国外,1101宣传队据此作改编成表演唱《小班长和她的战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创作的6场歌剧《赤脚医生》演出十余场,曾参加地区工农兵文艺调演并获奖。
2、“文革”后他首开纪录在省级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招工》,打破了安康文坛万马齐喑的局面,大大振奋了安康地区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成为一时的佳话。他是安康地区最早的几个作协会员之一。
3、1994年他创作的小小说《悬念》虽只有几百字,但评价颇高。1984年12月17日《西安晚报》登载后,同年编入《中国新闻年鉴》,1985年3月《小小说选刊》转载,此后收入1987年《安康县志·艺文篇》和2004年《安康地区志·文化文物篇》)。
4、他创建了安康文学史的基本框架。1992年5月23日出版的《安康文学史话》对安康文学的兴衰、规律及流派作了初步的探索。继后1996年出版的《安康艺文大观》被誉为“地方文化的万里长城”,对安康3000余年的文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古今300余位作家入选,挖掘整理了几位极为重要的安康作家的传记。约30万字作品系新近发现,首次披露。保存了安康许多可以传世的精品佳作。对“崔八娃现象”的实质和大跃进民歌《我来了》的来龙去脉作了最新的诠释和介绍,令世人耳目一新。十几年前他所开掘的地方文学资源如今正被广泛地利用。
5、1995年前安康只有两人创作3部长篇小说,丁文乃其一。他的《神医华佗》在《珠江潮》连载发表,文学评论家、《珠江潮》副主编张锡麟评价说“《神医华佗》“是一部学者的作品,是高雅的文学。”
2002年出版的48万字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陆羽大传》是世界茶文化界为数不多的大型文学作品之一,评论家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湖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董淑铎认为:“此书一定可以与茶圣陆羽一道,传之后世,垂之千古。《陆羽大传》能够顺利面世,是中国茶人之幸事,是世界茶人之幸事!”杭州赵荣光教授认为这也是“中国文化之幸!”
6、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十余年间在通俗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作品多、参赛多、获奖多,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是陕西新故事界“传奇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
1、对安康3000年间的文学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2、对安康6000年间的造型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2000年出版大型画册《安康造型艺术》,撰文30000余字,收录书画、雕塑、工艺、建筑四个方面的经典作品900余件。在当时的安康应称之为大制作、大气度、大投入。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称誉他:“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华,竭尽全力来校正中国文化一种久远的倾斜。”
3、参与地方修志,特别是《安康县志·人物篇》文字上乘,资料准确翔实,评价公允,并有诸多新资料首次发现和公开,颇获好评。
4、对安康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亮点他首次发现,而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或者参与实际的操作。例如李自成兵困车厢峡的考证(1987年)、安康的高僧怀让和禅宗文化(政协提案,大约在1995年)、安康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的考证(2007年)、安康水文化及建设“东方水城”的设想等。他对于安康文化“八大亮点”的概括及研究获得广泛的认同。
5、研究紫阳茶文化并著书立说。
三、茶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
(一)中华茶文化的研究
1、1993年,针对“国人知茶道而不知中国茶道,知日本茶道声名远扬而不知中国茶道源远流长”的现状,在茶学界率先将“茶道”作为学术研究专题,著中国第一部茶道学专著,创建了“中国茶道学”的学术框架,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茶道的定义、发展历史、构成、流派,论述了茶艺的“四要”、“三法”及饮茶方式和设施,说明了茶道与文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填补了茶学研究的空白。此书被称为茶道学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它的出版澄清了茶学界许多模糊的认识,正本清源,对茶文化的复兴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书先后4次再版,发行23000册,流传到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不少涉及茶艺的学校和培训班选作主要教材。作者因此而名噪中外茶坛,得到了广大茶人和茶学工作者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学界的学术地位,并有‘中国茶道学开山人’之誉。”
2、1999年出版的《茶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中国茶道形成的内在机制,用36万字的篇幅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茶道的文化内涵,明确地说:“中国茶道负载着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内涵,中国士子创立和发展了中国茶道,并以茶道为心灵的宗教。”此后许多学者在他研究的基础上作了更深更细的探索,但基本思路未有多大变化。
3、他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领军人物。1997年出版的《大唐茶文化》、2007年撰写的25万字的《唐代茶诗》,以及《陕西茶文化》、《陕西茶史》的部分篇章,全方位地揭示了大唐茶文化的历史风貌,用有力的证据和精到的分析说明了中国不仅是茶的祖国,也是茶道的祖国,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活水。不仅批判了学术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也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体现了作者的民族精神。《大唐茶文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部综论大唐茶文化的专书。
4、他是“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唐代茶学家陆羽已成为中外茶学家研究的对象,形成了十分热门的“陆学”。全国以陆羽的故乡湖北天门、浙江湖州为基地开展研究工作。近十年里丁文潜心研究陆羽,于2002年推出48万字的《陆羽大传》,据此又改编成52集30万字的电视连续剧《茶神情史》,2005年又公开出版了30万字的“陆学”研究专著《茶魂》。湖州、天门的领导和茶人给他以很高的评价。《陆羽大传》和《茶魂》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两部研究陆羽的专书。
5、他对陕西茶文化的研究贡献卓著。2005年他发起和策划出版了具权威性“陕西茶业丛书”。他亲自执笔撰了24万字的《陕西茶史》和28万字的《陕西茶文化》,两书披露了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如陕西茶的来源、茶史的分期、榷茶和税收、茶马贸易、茶马古道、茶具茶艺等方面所作的详细论述,对陕西有史以来的茶人、茶诗、茶歌、茶文、茶书、茶画、茶联、茶谚、茶艺、茶俗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关于“西有长安,东有杭州”全国两个茶文化中心的论述以及陕西也有“茶马古道”的论述,特别是对唐代陕西茶诗的搜集整理和赏析,令人耳目一新,凸显了陕西茶文化的风采和神韵,增加了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两书既有获得茶专家们基本认可的权威性的结论,又拓开了陕西茶文化需要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两书的出版为弘扬陕西茶文化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陕西在全国茶文化领域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有利于推动陕西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
6、他对紫阳茶文化的研究贡献卓著。2002年出版的《紫阳问茶》,创建了紫阳茶文化的学术框架,涉及紫阳茶史、茶俗、茶艺、茶人、茶歌、茶诗、茶文、茶故事、茶著、茶论,资料丰富,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地方性和全国性,在全国同类区域性茶文化专书中出类拔萃。因他的研究,将紫阳人工植茶的历史提早到西周之前,全国第一;贡茶的历史由唐代时期也提早到西周之前,即由公元8世纪提早到公元前11世纪,至少提前了22个世纪。这既提高了紫阳茶的历史地位,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他对紫阳茶经济的发展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这是难以用数字估计的。
7、2011年出版《中华茶典》,160万字,四斤八两,鸿篇巨制,堪称当代茶学集大成之作。
丁文自1993年介入茶文化研究至今已14年之久,时间不算太长,但其间出版原创茶文化专著8部,发表茶学短文数十篇,多次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演讲和发表论文,约300万字。他是中国从古到今出版原创性茶文化专书最多的人,茶学界称他是“中国茶道学的开山人”、“茶文化著作家”、“茶文化界顶级人物”、“茶学究”等等。作者表示这些称号愧不敢当,但应当领受茶界朋友的好意,并表示感谢。

阅读全文

与安康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