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词解释: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
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
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⑵ “左联时期”是指历史的哪个阶段
左翼作家联盟 是指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鲁迅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⑶ 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具体内容目的意义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通常意义上的“30年代文学”指1928年到1937年这一阶段的文学,也称为“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尽管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思想文艺领域却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独立力量。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页。
30年代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文艺群体
在文坛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
1.国民党党制文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宣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运动》(1930.10)等。
刊物:《前锋周刊》、《前锋月刊》(1930);《黄钟》(1932)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潘公展、朱应鹏、王平陵、黄震遐、傅彦长等;小说《陇海线上》、《大上海的毁灭》,诗剧《黄人之血》等。
2左翼文学运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群体(“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在文艺观点上对国民党的党制文艺和左翼文艺都有不满,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28年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的时候。当时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活跃,日本乃至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涨,给了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1928年和1930年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革命作家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苏联有“拉普”——20世纪20~30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日本则有“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简称,1928年成立,并创建机关报《战旗》。)这都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造成了很大影响。
2.当时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现时需求:20年代初期,恽代英、肖楚女、邓仲夏等共产党人就开始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5年茅盾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1926年郭沫若发表《文学与革命》等成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前奏。
1927年“4·12”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单独领导革命,政治上的独立要求文学上的独立。
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汇集于上海。(因为上海有外国人开的租界可以为他们提供避难之所)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阳翰笙,李一氓、成仿吾、钱杏邨、洪灵菲等;后来都成为革命文学重要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二、30年代重大的文学争论(3个)
①“革命文学”论争(1928—1929)
1、争论双方:一方是后期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等,一方是鲁迅、茅盾等。
2、论争双方的代表性文章:
“革命派”: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杜荃(郭沫若)《文艺路线上的封建余孽》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1928.2)、《文艺与革命》(1928.4)《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1929.5)等;茅盾:《读〈倪焕之〉》,《写在〈野蔷薇〉的前面》等。
3、论争焦点:
“革命派”夸大文艺的作用,片面强调文艺的宣传作用,强调作家必须转变世界观而且将这一转变看得过于简单;错误地否定五四启蒙文学的成就,批判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
公开声称现在的“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反革命派”,譬如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作家均应遭受批判,把“五四”以来新文学当成资产阶级文学而给以全面否定(李初梨)。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钱杏邨);鲁迅是中国布尔乔亚最良的代言人,是对于无产阶级最恶的煽动家,是中国的老骑士,老“堂·吉诃德”(李初梨),鲁迅是“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二重反革命”(杜荃)等。
鲁迅的观点:
1)不应夸大文艺的作用;文学应该起到为革命宣传的作用;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不只是宣传,文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学的这些特点和规律依然应该受到尊重
2)作家世界观的转变不是凭一时的热情和简单的口号,要有切实的作品和真正革命的思想。
4.“革命文学”论争的意义:
积极意义
1)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
2)双方由“论战”到联合,促成了“左联”的成立。
消极意义
1)论战双方均流露出一定的宗派主义情绪,呈现出30年代文艺领域一系列论战所共有的非理性色彩。
2)虽然因为共产党高层的介入而终止了这场论战,但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并未得到有力澄清,革命文学派的“左倾”幼稚病仍然遗留到了后来的“左联”中。
②关于“文学给基于遍人性”的论证。批评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③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论证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的独立性。
、“左联”的成立及左翼文学
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解散于1936年
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40余人。
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物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主要的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节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后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在1931年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的提倡。
2、对30年代左翼文学的认识
1)一般而言,狭义的“左翼文学”特指30年代与“左联”有关的文学创作活动;不能等同于“无产阶级文学”、“工农兵文学”、“延安文学”等概念。
2)30年代左翼文学的成就离不开“左联”的倡导和扶持,但不能简单地完全归因于“左联”这一政治色彩浓厚的组织。
3)我国文学史上对30年代左翼文学有着两种极端的评价:一是惟左翼文学为正统,忽略或排斥沈从文等非左翼作家(以建国初的文学史叙述为代表);一是以左为“祸”,否定或贬低左翼文学的成就(文革十年对30年代“文艺黑线论”的错误批判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学术观点)。
2000年以来,“左翼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对“左翼文学”的评价也愈加公正客观
4)“左翼文学”阵营的构成很复杂,不能笼统地用某一个标准对其进行判别。可以包含不同层次:
鲁迅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坚持对社会思想的改造;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坚持要推翻国民党政权(不同于共产党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丁玲、张天翼、蒋光慈、柔石、殷夫等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很有才华的作家。
茅盾(曾经是党员但后来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但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介于真正的党内人士和自由知识分子之间。
戴望舒、郁达夫等人仅仅是同情无产阶级的杰出作家。
冯乃超、周扬等人则更多的是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而缺乏文学创作的才能。
5)30年代左翼文学虽然成分复杂,但仍有其共性:
其一,战斗性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作为强权压迫下的文学的特点。
其二,对社会底层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左翼文学对“阶级”意识的强调。
其三,对社会重大现实题材的关注和在理论上对形式大众化的倡导(在创作实践中未必能很好地贯彻——区别于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
30年代文艺思想论争
一、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的批判
傅彦长:《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用“民族主义”抹杀阶级意识,用文艺的“中心意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瞿秋白在《屠夫文学》里痛斥“民族主义文学”是“鼓吹杀人放火的文学”(1931.8)。
茅盾《“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均对其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
二、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8年3月,新月社创办了《新月》月刊,徐志摩在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中就对包括“功利派”、“偏激派”、“攻击派”、“主义派”等在内的文学派别进行批判,这必然与左翼文学的主张产生了矛盾,一开始就引来左翼阵营的批评。
随后即有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对梁实秋等人的反驳,鲁迅的杂文最有说服力。(P155—156)
⑷ 左翼文学是什么
左翼文学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保持着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左联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左翼文学运动加速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步伐。经过1930年关于文艺通俗化、旧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创造、1932年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内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关于大众语言和文字拉丁化这三次大的讨论,以及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实践活动,左翼文学运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左翼文学
⑸ 左联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品
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⑹ 左翼文学革命的兴起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组织的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由是构成了30年代贯穿着多种"人"与"阶级"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的思潮格局。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文化围剿,发展和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形成文化革命的统一阵线。推动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翻译和传播,加强了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建设,第一次大规模探讨了有关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而作为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的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放“。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在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要求在共同目标下扩大文艺联合战线,培养文学青年,坚持文学斗争,”造就出大群的战士“,强调了作家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强调作家的思想改造。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等革命文艺刊物,左联成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一个支部,与国际上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保持紧密的联系。左联还成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和作品做了系统的介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是自觉地把文学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文学运动,也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思想运动。在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革命文学的倡导,不仅在文学界树立了鲜明的旗帜,而且在整个思想文化界的斗争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左联的纲领强调了文艺在革命事业中要”作解放斗争的武器“,文艺作家”要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
⑺ 左翼文化运动的作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位于上海市多伦路201弄2号(原窦乐安路233号)。“左联”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
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自己的艺术人才,在此创办了“中华艺术大学”。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举行。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近,提倡和发展普罗(英语proletariate音译“普罗利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苏联的“拉普”(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的“纳普”(全称“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先后成立,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阳翰笙)、龚冰庐、孟超、莞尔、邱韵铎、沈端先(夏衍)、潘汉年、周全平、洪灵菲、戴平万、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冯雪峰)、黄素、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陶晶孙、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镜我、柔石、林伯修(杜国庠)、王一榴、沈叶沉、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人。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强调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他对左联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
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人们习惯称为“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但左联仍顽强战斗,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又称北方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参加左联的成员,也不限于文化工作者,还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员总数达数百人。
左联的领导机构,起初是常务委员会,后改称执行委员会(或两者同时并存),设秘书处,有行政书记负责日常工作。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出版部、创作批评委员会、大众文艺委员会、国际联络委员会等。担任过左联领导工作的,除成立大会选出的常务委员之外,后来还有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白戈、夏征农、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联内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党团”,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有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在组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的领导。
左联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建立了联系,1930年11月,左联派萧三作为代表参加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中国支部。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系接办)、《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艺群众》、《文学月报》、《文学新地》等等;还秘密发行了《秘书处消息》和《文学生活》;并在《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办《每周文学》。另外有外围刊物《文艺新闻》。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有《文学杂志》、《文艺月报》等。东京分盟办有《东流》、《新诗歌》、《杂文》(后改名《质文》)。左联盟员以个人名义编辑的刊物有《无名文艺》(叶紫、陈企霞)、《文艺》(周文、刘丹)、《春光》(庄启东、陈君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聂绀弩)、《译文》(鲁迅,后为黄源)、《太白》(陈望道)、《新小说》(郑君平,即郑伯奇)等。左联领导的中国诗歌会有会刊《新诗歌》。
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反映在创作中,不少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对此,鲁迅曾进行过中肯而切实的批评。1936年春,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左联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⑻ "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http://ke..com/view/79289.htm
⑼ 左联是什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近,提倡和发展普罗(英语proletariate音译“普罗利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
(9)左联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左联”于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