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长垣历史名人
具体的说不清只能说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吧O(∩_∩)O!
B. 请教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历史沿革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新乡市,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西邻滑县,南与封丘毗连,北与滑县、濮阳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新(乡)菏(泽)铁路横亘东西,省道308线、213线穿越全境,济(源)东(明)、大(庆)广(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十”字交汇。全县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辖6镇、8乡、4个办事处,人口80万。是“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卫生县城”。 历史沿革 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衮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衮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罕。民国18年改隶水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搞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
C. 长垣县有什么悠久的历史
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衮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衮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罕。民国18年改隶水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搞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0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
D. 长垣历史文化
长垣拥有悠久的历史,他的建筑物非常精美,每年都有很多游客
E. 长垣县的名胜古迹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丽水旅游 : 小莲庄 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南明山 石门洞森林公园 山口千回丝岩 太鹤山公答园 百山祖国家自然公园 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独山明代一条街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 龙渊省级森林公园 白云森林公园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 瓯江漂流乐园 龙泉青瓷博物馆 云和江南畲族风情村 白马山森林公园 万象山公园 仙人洞 湖山森林公园
求采纳
F. 河南省长垣市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有什么值得去的景点
拥有历史古城之称的长垣,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现代人文景观,都有许多值得去感受一番的地方,如郭寨观音石刻造像、长垣黄河水利风景区和学堂岗圣庙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 郭寨观音石刻造像,展现了古代精湛的石刻技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观音石刻造像这一景点,就被列为长垣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位于距离长垣县城约三公里远的郭寨村内。 该景区主要以石刻雕像闻名,雕像种类较多,包括观音、财神、罗汉和土地等人们所熟知的角色,共计有十一尊。
此外,还有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垣小冈遗址,其保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物遗迹,历史气息浓厚。同时王永光墓,以及长垣九龙山石刻等,也是长垣地区比较有名的游览地。总之,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历史古城长垣,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美和风景美。
G. 长垣的历史/
中国厨来师之源乡——长垣
历史沿革:http://ke..com/view/51240.htm
H. 长垣有哪些历史背景
长垣,春秋时称蒲邑、匡邑。
约60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长垣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小岗、苏坟、宜丘等龙山文化遗址。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 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侯国。
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
东汉至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侯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侯国废。
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
东魏、北齐时隶不变。
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
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
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
1942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
1947年解放长垣城。
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
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
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
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
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
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
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开展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长垣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成为省政府直管县。
I. 有关长垣的文化的名句
《长垣北》 - 作者:王安石
揽辔长垣北,貂寒不自持。
霜风急鼓吹,烟月暗旌旗。
骑火流星点,墙桑亚戟枝。
柴荆掩春梦,谁见我行时。
J. 长垣县到目前为之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新乡市,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西邻滑县,南与封丘、兰考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新(乡)菏(泽)铁路横亘东西,省道308线、213线穿越全境,济(源)东(明)、大(庆)广(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十”字交汇。
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搞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