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宣化历史文化

宣化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5 19:52:48

⑴ 宣化来历是什么

宣化的历史由来:

夏商属古幽州,战国、秦汉时,天下分36郡,宣化属上古郡;唐置武州领文德县治所,唐天宝年间建雄武军城;金代最早使用“宣化”名称并设州;元代为顺宁府治所,明代为宣府镇是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元曾为宣德府,明设宣府镇为长城九边重镇之首。

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是全国72府之一,被誉为“京西第一府”;至清康熙三十二年定名“宣化”,遂沿用至今。解放后,曾属察哈尔省,置宣化市,后改属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为区,属张家口至今。

古城宣化,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宣化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古老深厚的文化积淀铸就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古老的城墙,巍峨的钟鼓楼,精彩的辽代壁画,神秘的立化寺……地上的每一处古老建筑,地下的每一处墓葬残石,无不穿越时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折射出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之光。

(1)宣化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宣化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为全省60张极具河北特色的文化形象名片之一。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互融,留下了众多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内现存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共11个点:宣化古城(含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及古城垣)、下八里辽墓群(含Ⅰ区、Ⅱ区)、明长城、时恩寺大殿、柏林寺、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共6个点:五龙壁、立化寺塔、关子口遗址、小白杨墓群、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堂及天主教堂;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鼓声如行云流水,经典鼓点“凤凰三点头”极具民间艺术特色。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柏林寺庙会、趄柳树窗花等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宣化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构建出“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形成以宣化文化古城景区、王家湾桑干河大峡谷旅游区、庞家堡碾儿沟旅游景区、洋河南青泉战国红玛瑙交易市场、黄羊山文化园、宣化国玉陶瓷文化园为龙头的环京津旅游特色景区20处。

⑵ 宣化区的历史文化

“上谷郡”,是宣化载入史册最古老最响亮的名字。位于桑干河流域,宣涿盆地的这块古老的土地,应该是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在它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证明,早在二百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它东南40公里处的涿鹿,黄帝和炎帝部落之间曾展开阪泉。涿鹿大战,从而融合发祥了中华文明。
从文献记载看,宣化城的规模从唐至今变化不大。宣化城城墙每边边长约500米左右,这与《周礼.考工记》中“天子之城方九里,则知公七里,伯侯五里,子男三里”的规模大致相符。城池的位置大致在钟楼西街,皇城桥北街以东的范围内。最初的宣化城均为土城。
宣化府由于是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所以人称“京西第一府”。竖立在镇朔楼西侧,由明代都御使罗享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记》碑文这样描述:“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身长城”,是人们对古城的赞誉。虽然如今“古上谷郡”的牌坊已难觅踪迹,屹立不倒的万米城垣。
文物资源
古城宣化,早在秦朝时就成为上谷郡,明朝时为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清朝时是全国72府之一,现今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府”。
宣化区境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寺庙和革命文物建筑极为丰富,主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清远楼、镇朔楼、下八里辽墓群(1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宣化城(含拱极楼)、五龙壁、时恩寺大殿、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下八里辽墓群(2区);张家口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立化寺塔;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⑶ 宣化区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

服饰习俗 宣化人服饰打扮讲求实用,美观。夏季,人们偏重购买京津服饰及鞋帽。而到了冬季,又偏重从内蒙古方向购进冬衣。民国以前,宣化的绅士要戴礼帽、穿长袍,有权势家族女眷要穿旗袍。贫家男女穿“土著”服装,大棉裤、大襟袄,中等人家节日时男子穿袍子,妇女要换上筒裙。解放前,富有者穿宣化集升斋的双皮脸鞋,而劳动者则穿细麻绳纳成的一道脸“砍山鞋”。冬天,有钱人家讲究戴宣化猴牌毡帽,而拉骆驼的赶大车的戴的是两耳扇遮后领的大皮帽。五十年代时兴列空服。文革期间,全国黄、灰、蓝,宣化也不例外,军装、军帽、军大衣最时髦。发展最快是八十到九十年代,以前是京津有什么样的服装、皮鞋,宣化就有人从京津买回来,后来上海的羊毛衫、深圳的屁龙衫、手提兜、“大哥大”包、化妆品包都在宣化一展风姿。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大红毛衣,鲜艳的风衣随处可见,一改过去黑、蓝、灰的单调。近年来宣化时装屋几百元上千元一套的服装也不罕见。宣化人注重衣着打扮,也很注重服饰的配套,早时有钱家的妇女戴只金戒指、戴副金耳环很是荣耀,中等人家只配戴一副银手镯就很时髦,到了八、九十年代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及各种头巾、围巾、女式帽比比皆是。电视上有的,宣化就有,几乎每年都更换花色品种,广告宣传引导服装消费甚烈,妇女獐首当其冲。近年来男士服装款式新颖别致,但式样上不外乎西装依赖夹克衫,因此,表现男士服饰昂贵与否莫过于西服的品牌、领带的价格,皮鞋的档次了。
宣化地理位置因与山西、内蒙近邻,宣化的商人绅士过去讲究穿长袍,外套马褂,头戴薄毡制成灰、蓝、紫色的礼帽。他们爱穿宣化集升斋千层底、重服尼帮双脸皮鞋,脚穿布袜时,有的则打包脚布。有的喜爱戴缎子面或布面“三块瓦”风帽,冬季戴皮帽不捂两耳,脖子里围一块“围脖”。到“数九”以后,这些有钱男士要穿挂面儿羔羊皮袄,灰鼠皮,狐腿皮、羊皮长袍。脚蹬集升斋“毛窝”棉鞋。天热时普通人家不穿长袖衫,只穿一种无袖单布坎肩,宣化人叫“道床子”。男女有绑腿的习俗。绑腿脚带为黑色,一尺左右长,两边有黑穗。抗美援朝时期,地方男子也兴起穿马裤热潮,上衣为黑蓝制服。当时宣化高层人士和知识界有少数穿西装扎领带的。“文革”期间军装、军大衣、中山装、工作服、松紧口塑料底鞋、胶鞋成为大众穿戴。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小青年穿“鸡腿裤”、“喇叭裤”风靡一时。八十年代西服领带,再度出现,西服的样式变化不大,只有质地价格的差异,少的百元,多的上千元。与此同时,皮鞋领带成了男士体现身份地位的一个标志。在九十年代男士还兴起过穿夹克衫的风潮,夹克衫也叫休闲服,夹克衫有涤、尼沦、针织布料。皮夹克属高档服装。生活的进步还表现在内衣上,早先年老人的“腰子”早已淘汰,现代人内衣有的穿(棉、针织)背心、衬衫、秋衣、秋裤、绒衣、绒裤。到了九十年代中叶,内衣更加讲究,有丝、棉、麻高档内衣,保暖性强,人们从过去冬棉夏单,春秋夹(衣)这个惯制中解放出来。成了冬不穿棉而改穿毛衣、大衣、防寒服。夏有背心、半袖衫、长袖衫、T恤衫。到了春秋两季有厚毛衣、薄毛衣、外套、风衣……。手工缝衣和手工鞋退出生活舞台。
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宣化百姓出门上走亲已有人穿裙子了。城里的阔家小姐,富家的妻妾穿旗袍成为时髦。“孩儿孩儿快快长,长大以后寻(念想)营长,坐着洋车往后仰,穿着皮鞋嘎嘎响,丝绒袍子套大氅”,这时旗袍、大氅、皮鞋服装等穿戴已进入宣化城内,后来旗袍发展到不管贫富人家妇女均有旗袍,有棉夹之分,质料不同,多是办喜事走亲戚时穿。缠足, 使旧中国妇女成为残废。作为三寸金莲的鞋,却充满文化色彩。做绣鞋,成为当地妇女的一手绝活。女人一年到头要做鞋,从打袼褙、打麻绳、纳鞋底、绣花、上鞋、使用楦头、道道工序都体现女人们的心灵手巧程度。做女人鞋,底薄、帮软,有时用绸缎,绣出的花鱼虫鸟栩栩如生。宣化人赶时髦,七十年代追逐京津穿着,八十年代崇尚广东服装,九十年代宣化的女孩子见电视里有什么就穿什么了。年年有新花样,年年有流行色,上衣一般在领、袖上变化较大,上衣分后两片、三片、卡腰,前片以兜盖装饰物上变化较多,领口较前些年越开越下,兜越来越多,上衣长了又短地变化。九十年代的服装五花八门,样式新颖,目不暇接,宣化的服装穿戴已超出了节令概念。
儿童服饰习俗。婴儿在襁褓中就开始穿衣,这种衣是在婴儿未出世前,由奶奶家或姥姥家准备的。婴儿的夹衣、棉衣,里子用旧布,不缉边,松软,保暖。新生儿的帽子,大多是家制,即用一块手绢或一块毛巾制成一顶小帽,煞是可爱。儿童都有穿开裆裤的过程,体现儿童服装特色之一是兜肚,此物在农村较为盛行。还有属婴儿专利服饰就是“围嘴”,小儿围嘴呈圆型套在小儿项间,小儿流口水之后,可转,保持下颌干燥。体现儿童服饰的鞋,其中“虎头鞋”较为普遍。人们喜爱做虎头鞋取虎头虎脑之意,希望孩子有阳刚之气威武如虎。如果说襁褓中的婴儿用手绢制成的帽体现舒适的话,那么周岁以内的幼儿帽则体现趣味,多是小白兔帽、小猴子帽、小虎帽。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独立出门,多在室内,所以帽子用作装饰的时候多,而到了儿童能跑能走的时间,则要求帽子美观,又保暖。所以这其间帽子多用毛线,毛呢绒布或皮制成,有贝蕾帽,坦克帽等。儿童衣裤颜色为新鲜活泼,红、蓝、绿装饰性比较强。在儿童服饰习俗中体现父辈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渴望,所以除了保暖,实用之外多数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漂漂亮亮,把爱和美的心里寄托反映在儿童服装上。
发式习俗 古时境内男子多留长发,至清朝,纺织为辫,民国初期剪辫后,除少数富家子弟和教员、学生留分头、背头戴礼帽外,一般百姓剃光头,春秋均戴瓜壳帽,冷时戴毡帽。一般妇女,在民国年间少年扎小辫,一般梳两条小辫子,中间分缝,左右各梳一条,前额上方有“流海”宣化叫“毛姑儿”。也有辫子长点将小辫卷起成“抓鬈”,也有用头绳绑成羊角辫。彩色布条,红头绳,绢花成为儿童配戴的头饰。大姑娘有后梳一根辫的,有人管一根辫叫“一根葱”。姑娘出嫁时,要绞脸,前额发际线整齐,头发全部向后梳,捋成一把,用头绳捆住,再挽成髻。建国以后,农村后生剃光头图省事省钱,城市里只有老年人剃光头,中年青年则有留平头(学生头)、分头、背头、刺头等发式。“文革”期间连发型也“政治性”,“大海航行波浪走”,即理“波浪式分头”;“红太阳照全球”,即“光头”。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喜欢有大鬓角、中分、长发,还有少数男子模仿画家、艺术家后扎一根小辫子的。也有男子烫大波浪的。妇女发式在解放后随着破除缠足陋习之后,发式也发生重大变化,刚解放剪短发成为时尚,苏联老大哥来宣援助,很多时髦女性烫发成风,然后穿布拉吉跳交谊舞,一时风靡宣化。“文革中最流行的是红卫兵的短发,佩带一顶军帽,美者还有一颗红五星,让人羡慕不已。扫除一切牛鬼蛇神,一夜间”辫落知多少“,红卫兵上街将那些大辫子剪掉一根,剩那一根只好自己剪了,更有甚者,将”黑五类“男女的头发,剃成阴阳头,惨不忍睹。八十年代,女青年的发式变化瞬间,剪、烫、吹,花样翻新,有什么头发拉直术、钢丝头,有什么乱装、爬辫、盘头、新娘婚礼发型数不胜数,普通女子多为“三齐”头或马尾辫。从发式的发展轨迹尽可看出社会政治发展轨迹对老百姓发式的影响。

⑷ 张家口的宣化都有什么历史渊源

宣化历史大事古记
前280年前后,燕将秦开击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燕昭王始置上谷、渔阳等郡。宣化地属上谷。

前200年(西汉高祖七年),匈奴聚兵屯代郡、上谷,诱汉出击,围汉高祖于平城。自此,匈奴侵扰频繁。公元前128年至前123年间,入袭上谷、代郡;杀守将,虏人民。武帝遣霍去病破之。之后,汉又迁乌桓人入居上谷、渔阳、辽东等郡。置乌桓校尉统之,以为屏障。

公元39年(东汉建武十五年),匈奴又多次侵扰。汉将吴汉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还,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口,置居庸、 常山关(飞狐口)以东避之。

公元45年(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匈奴又入侵上谷,杀掠甚众。公元46年,乌桓击破匈奴,并请内附,边境稍安。

公元109年(东汉永初三年),乌桓入侵上谷。自后,乌桓、鲜卑不时侵扰。

公元290年(西晋太熙元年),上谷地陷裂,水泉涌出。

公元294年(西晋元康四年),地复震。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晋刘琨与王浚争夺冀州。琨遣刘希回上谷、广宁、代郡聚众。王浚联结鲜卑并力攻破刘希,驱掠三郡士女出塞。自此, 三郡陷入混战近百年。

公元415年(东晋义熙十一年、北魏神瑞二年),魏帝至大宁,并至上谷。问高年,访贤俊,免田租一半。北魏既统一北方,上谷战乱稍息。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柔玄镇人杜洛周率“六镇降户”自上谷起兵,攻没郡县。

公元613(隋大业九年),炀帝幸上谷,以供费不给,免郡太守虞荷等职。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王须拨自上谷起兵反隋、失利。公元617年,又有王子英率起义军攻破郡城。

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唐末,藩镇交争。是年,太原李克用攻李匡寿,攻陷武州。武州即今宣化。

公元917年(后梁贞明三年),晋李嗣源进攻武州,守将元行桂以城降。此后,晋、辽互争,武州境内占乱不止。 公地936年(后亚天福元年)石敬瑭割让包括武州在内的幽、蓟等十六州与耶律德光,酬其助夺后唐帝位。自此,武州(今宣化)地入于契丹。契丹改武州为归化州。

公元1122年(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归化州降金。1168年,金改归化为宣德州。

公元1213年(南宋嘉定六年、金崇庆二年),成吉思汗于1211至1214年间连续发兵攻金。本年蒙古军攻占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为宣宁府, 后又改为宣德府。

公元1322年(元至治二年),宣德府地屡震。

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宣德、龙庆、怀来皆于辛己夜地震,坏房舍、伤人畜。次年改宣德府为顺宁府。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败元将脱列伯于宣府(今宣化)。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卫于城厅。之后,添置宣府左卫、宣府右卫, 皆治宣府城。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谷王朱穗受封,就藩宣府。自此,宣府为明代边防重镇。

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宣府,宣府镇自此得名,城称镇城。

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置宣府驿(在今宣化城南关)。有马76匹,役夫186人。

公元1430年(明宣德五年),置万全都指挥使,以统领宣府各卫。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也先攻陷宣府,围土木,虏明英宗,并进逼京师。此后百余年间,前有瓦刺,后有俺答,不断入侵,宣府几无宁日。

公元1528年(明嘉靖七年)巡府刘源清、巡按李宗枢创办上谷书院。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翰林院国史修撰孙世芳编纂《宣府镇志》,完稿成书。

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兵入侵宣府,时蒙古诸部已衰,而清兵又开始侵扰,直至明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自大同发兵攻破宣府,明巡抚朱之冯等自杀。宣府既定,自成复进捣京师。

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八月,宣府城内大火,焚千余家。次日,城外又焚百余家。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姜际隆纂成《新续宣府志》。有手抄本行世。

公元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废宣府各卫所,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镇城,宣化由此得名。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宣化县志》刻印成书三十卷,知县陈坦纂修。

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王者辅、王畹修、吴廷华编纂《宣化府志,刻印成书。

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重修宣化城垣。同年,口北道良卿、宣化知府张志奇、宣化知县黄可润创设柳川书院。

公元188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怀来人董衍庆在县城内开设公成永昌记工厂,加工面粉,有制粉机二台。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各地义和团风起云涌。宣化赵壁、赵二虎联络群众,组成宣化义和团。同时,王传珠也邀集妇女组成了宣化红灯照, 会天主教扩建教堂,迫居民拆迁,激起公愤,义和团带领群众,焚毁了天主教堂。七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帝等西逃。七月二十七日到宣化,驻“上谷公所”(现宣化图书馆处)。三日后离去。九月,德、英、意、奥等国联军千余人侵至宣化,屯驻南关,以炮轰宣化相威胁,索取白银、皮衣、牛羊、米面,约共合银两万两,然后焚烧民宅退去。

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宣化知府王守?将柳川书院改为宣化府学堂,后改为宣化府中学堂。同年,宣化开设邮政局,局址四牌楼。 次年宣化又开设电报局。

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宣化府属各学堂首届运动会,九月在宣化城内举行,各州县学生运动员600余人参加。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27日,京张铁路修至宣化。9月24日,通至张家口。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15日,宣化县成立县商会。

1946年宣化市、县分置。分置后宣化市建制屡变,曾改镇、改区,又复置市,1963年始定置为张家口市辖区。辖境为原宣化县旧城及近郊3乡,总面积153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

⑸ 宣化历史文化知识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共29万人。
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历史
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辽改武州为归化州。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翌年又改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辖一厅三洲七县。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辖3厅10县。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后察哈尔省在宣化成立。省会设在宣化。1946年1月设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迁张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张家口市辖区至今。
二、形势险要
宣化位于冀北山间盆地边缘,地势险要,气势顽固,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诚如旧志所述“宣化全境飞孤(今山西代城飞孤关)紫荆(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素有“神京屏翰”之称。
据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达70多次。所以历代汉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并选派重兵固守。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洪武、隆庆年间宣府驻扎新旧官军达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驻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镇国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时均路经宣化。乾隆皇帝亲书《神京屏翰
》巨匾,悬挂于镇朔楼上。据《宣府镇志》载:嘉靖年间,宣化城内有军户127497人,官户4551人,民户2035人。由此可见,宣府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
三、人杰地灵
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从中学堂挑选吕复等19人及州县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学,开辟了旅外求学之先声。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宣化涌现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6人、举人113人、武举人165人、贡生390人。诸如:
孙世芳:进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编篡《宣府镇志》。
张镗:进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进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门总兵元帅。
张世卿:地方绅士出身,曾任大辽国国子监,监察御史,死后葬于宣化区下八里村北。
郭维城:清末举人出身,曾任柳川书院院长,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任府城教育会长。深得地方学子拥戴。
马 信:1917年生于宣化城内,1936年高中毕业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谷凤翔:龙关人,宣化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监察部长,司法行政部长。现为台湾察哈尔同乡会理事。
筱桂挑:女,晋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宣化晋剧团团长,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严于治艺,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73年去世。四、灿烂文化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宣化历史悠久,遗存在地上、地下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现在,宣化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库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100余件。
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式的宏伟建筑。面宽三跨间,外观三层,楼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与宣化城四门通衢,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的500年前的铁轮车辙依稀可见。楼体造型别致新颖,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上悬有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高2.5米,重万斤,钟声宏亮悠扬,可传声40里。楼的东、西、北三面悬挂《耸峙岩疆》、《震靖边氛》、《声通天籁》木制匾。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曾向全世界做过介绍。1984年大修后的清远楼,青砖碧瓦,玲珑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面宽五跨间,楼高二层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南曰《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记述宣化历史和修建镇朔楼经过。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楼:又名著耕楼,昌平门楼。建于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于宣化城墙之上。为城防建筑。楼高14米。楼体二层,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清远、镇朔两楼成一轴线。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城:始建于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包砖。展筑后的宣化城垣为正方形,每边六里多,周长24里有余。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其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为全国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始建于秦明,位于宣化北部与崇礼县为界,经人头山由张家口入境,境内长52公里。在永乐至万历年间重修加固。因这段古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北,故又称“二道边”。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河湾遗址:位于宣化城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村。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化石丰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为举世公认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是研究地层变动、构造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重点地区,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位于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环山坡下,有原山凿就的多宝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数十;石窟三个,内凿大小石佛300个余尊,兴建年代不详。但《宣化县志》记载,明龙庆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龙王殿、三宫殿及禅房等。山上林木丛葱郁,风景优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五龙壁:在宣化师范学校(原弥陀寺)内,全高4.5米,宽4米,中间是飞腾于云涛雾海中的五条砖雕巨龙。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飞禽走兽,两边是奇花异草。为清初雕刻艺术珍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现驻军占地)。该塔始建于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为五级8面。下有莲花座,顶部为铸铁宝顶,各角有合角吻兽,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据考立化祖师系日本国佛教日莲宗传人日持上人。为弘扬南无妙法莲花经,西渡中国,担任立化寺主持。并于立化寺坐化圆寂。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近几年来多有日僧前来朝拜。现为张家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于天泰寺街东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两柱单孔歇山布瓦建筑。牌坊上方雕有五层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个楷书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刀工精湛道劲。相传为清宣化知府方观承所书。牌坊建筑纤巧玲珑,结构严谨,别具一格。原为省级重点文物,可惜毁于“文革”。现在重新规划设计,正待恢复建筑。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宣化牌楼西街天主教堂东侧。始建于1930年,院落为中西结合的三进四合院。1943年日伪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国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在这里诞生,为省府办公驻地。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恩寺大殿:位于镇朔楼西侧百米处。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艺术特点,为宣化地区唯一庑殿顶式建筑。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壁画墓群:位于下八里村北。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墓群中的壁画技艺之高。墓室结构之新颖考究,随葬品之丰富多彩,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在辽代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颇有研究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抢救出两座辽代壁画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木偶真人雕像,这在河北省属首次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会堂等一批古代建筑和遗址,也有待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双保护、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重放异彩。

⑹ 谁来就有分拿.说说宣化的历史

宣化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 1913年(民国2年),废宣化府,存宣化县,属直隶省口北道。宣化为宣化县治所。1929年(民国18年),废道,宣化县直属察哈尔省。日伪盘据时期,宣化县初属伪察南自治区;1939年,日伪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设察南政厅领辖宣化县;1943年复改置伪宣化省,宣化县为伪宣化省省会。此段时期宣化仍为宣化县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县分设,置宣化县城区及近效为宣化市,并为察哈尔省省会。当年10月,国民党政府占领宣化,仍单置宣化县。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县分置。宣化市辖现宣化市及庞家堡和下花园,属察哈尔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为察南专属宣化镇。1950年2月仍恢复市建制,并于1952年底改隶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销宣化市,置宣化城区为宣化镇,属张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县、镇合并。1959年6月,改合并后的宣化镇为宣化区,仍属张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区,改置宣化市,属张家口地区,由张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复宣化县建制,仍市、县分设。 1963年3月,复改宣化市为宣化区,属张家口市。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共29万人。
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历史
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辽改武州为归化州。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翌年又改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辖一厅三洲七县。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辖3厅10县。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后察哈尔省在宣化成立。省会设在宣化。1946年1月设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迁张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张家口市辖区至今。
二、形势险要
宣化位于冀北山间盆地边缘,地势险要,气势顽固,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诚如旧志所述“宣化全境飞孤(今山西代城飞孤关)紫荆(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素有“神京屏翰”之称。
据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达70多次。所以历代汉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并选派重兵固守。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洪武、隆庆年间宣府驻扎新旧官军达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驻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镇国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时均路经宣化。乾隆皇帝亲书《神京屏翰
》巨匾,悬挂于镇朔楼上。据《宣府镇志》载:嘉靖年间,宣化城内有军户127497人,官户4551人,民户2035人。由此可见,宣府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
三、人杰地灵
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从中学堂挑选吕复等19人及州县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学,开辟了旅外求学之先声。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宣化涌现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6人、举人113人、武举人165人、贡生390人。诸如:
孙世芳:进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编篡《宣府镇志》。
张镗:进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进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门总兵元帅。
张世卿:地方绅士出身,曾任大辽国国子监,监察御史,死后葬于宣化区下八里村北。
郭维城:清末举人出身,曾任柳川书院院长,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任府城教育会长。深得地方学子拥戴。
马 信:1917年生于宣化城内,1936年高中毕业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谷凤翔:龙关人,宣化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监察部长,司法行政部长。现为台湾察哈尔同乡会理事。
筱桂挑:女,晋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宣化晋剧团团长,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严于治艺,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73年去世。四、灿烂文化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宣化历史悠久,遗存在地上、地下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现在,宣化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库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100余件。
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式的宏伟建筑。面宽三跨间,外观三层,楼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与宣化城四门通衢,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的500年前的铁轮车辙依稀可见。楼体造型别致新颖,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上悬有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高2.5米,重万斤,钟声宏亮悠扬,可传声40里。楼的东、西、北三面悬挂《耸峙岩疆》、《震靖边氛》、《声通天籁》木制匾。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曾向全世界做过介绍。1984年大修后的清远楼,青砖碧瓦,玲珑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面宽五跨间,楼高二层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南曰《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记述宣化历史和修建镇朔楼经过。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楼:又名著耕楼,昌平门楼。建于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于宣化城墙之上。为城防建筑。楼高14米。楼体二层,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清远、镇朔两楼成一轴线。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城:始建于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包砖。展筑后的宣化城垣为正方形,每边六里多,周长24里有余。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其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为全国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始建于秦明,位于宣化北部与崇礼县为界,经人头山由张家口入境,境内长52公里。在永乐至万历年间重修加固。因这段古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北,故又称“二道边”。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河湾遗址:位于宣化城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村。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化石丰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为举世公认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是研究地层变动、构造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重点地区,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位于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环山坡下,有原山凿就的多宝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数十;石窟三个,内凿大小石佛300个余尊,兴建年代不详。但《宣化县志》记载,明龙庆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龙王殿、三宫殿及禅房等。山上林木丛葱郁,风景优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五龙壁:在宣化师范学校(原弥陀寺)内,全高4.5米,宽4米,中间是飞腾于云涛雾海中的五条砖雕巨龙。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飞禽走兽,两边是奇花异草。为清初雕刻艺术珍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现驻军占地)。该塔始建于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为五级8面。下有莲花座,顶部为铸铁宝顶,各角有合角吻兽,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据考立化祖师系日本国佛教日莲宗传人日持上人。为弘扬南无妙法莲花经,西渡中国,担任立化寺主持。并于立化寺坐化圆寂。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近几年来多有日僧前来朝拜。现为张家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于天泰寺街东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两柱单孔歇山布瓦建筑。牌坊上方雕有五层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个楷书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刀工精湛道劲。相传为清宣化知府方观承所书。牌坊建筑纤巧玲珑,结构严谨,别具一格。原为省级重点文物,可惜毁于“文革”。现在重新规划设计,正待恢复建筑。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宣化牌楼西街天主教堂东侧。始建于1930年,院落为中西结合的三进四合院。1943年日伪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国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在这里诞生,为省府办公驻地。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恩寺大殿:位于镇朔楼西侧百米处。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艺术特点,为宣化地区唯一庑殿顶式建筑。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壁画墓群:位于下八里村北。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墓群中的壁画技艺之高。墓室结构之新颖考究,随葬品之丰富多彩,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在辽代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颇有研究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抢救出两座辽代壁画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木偶真人雕像,这在河北省属首次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会堂等一批古代建筑和遗址,也有待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双保护、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重放异彩。

⑺ 宣化店镇的历史文化

宣化店镇历史悠久,建镇时间早,据考证,400年前这里开成了集市。1933年前,宣内化店归河南省罗容山县管辖,为罗山县重镇,并多次在这里设临时县衙,1933年礼山县建县时将宣化店划归湖北省礼山县管辖。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边界战斗期间,宣化店为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地,周恩来、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等一大批革命前辈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这里是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拉开全国解放战争序幕的地方。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中原军区司令部、中原军区会场遗址均保存完好,并分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红色经典景区,2006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视剧《中原突围》、《徐海东将军》、《枫叶正红》、《大别山上红旗飘》均在宣化店成功拍摄。这里曾是鄂豫两省商贸中心,河西会馆就是明清年代湖北商人在河南省所设商会会馆,专供两省商贾洽谈生意和商品交易之用。直到现在河南周边乡镇不仅与宣化店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而且商贸往来十分活跃。在市场交易方面,与河南的交易量约占交易总量的50%。

阅读全文

与宣化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