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尼布楚条约有什么历史意义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俄罗斯在清王朝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和平谈判而签订的边界条约。
正面评价
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现在,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历史上有显著贡献。而俄方一般则不这样认为,他们通常认为这个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负面评价
但也有人认为,在尼布楚会议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继而让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但最后因为谈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问题以及要平叛准噶尔的叛乱等原因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而再次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和这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连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最后以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至乌第河为界,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尼布楚条约》应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尼布楚条约》模拟复原场景理由及议论: ⒈外兴安岭附近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东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来,辽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明朝还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而俄罗斯最初只是一个莫斯科公国,其主要领土在欧洲,外兴安岭附近离俄罗斯本土相距一万公里还远,清初的时候,俄罗斯一些匪徒才流窜到外兴安岭附近殖民。而此时满清正处于某些砖家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俄罗斯此时彼得大帝才刚刚实行改革,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家门口打一个远道而来的侵略者,却要死伤数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几百沙俄匪徒占据的雅克萨城。以当时清的国力,本应能够将沙俄侵略者逐出国门,但是最终却牺牲了一部分领土(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军武器落后,满清军队崇尚骑射,废弃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对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时死伤惨重。二是满清刚平定中国不久,其殖民统治尚不稳固,故不愿与沙俄消耗。所以就签订了该割让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的文本以满文和拉丁文签署,唯独没有汉文,显示了两个殖民者互相勾结。这个不平等条约开了很坏的先例,此后满清政府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丧权辱国,就是从所谓的“康乾盛世”开始的。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战胜后还能卖国,这不是康熙开的先例,也不是没有后来的追随者。南宋在岳飞的率领下节节胜利,眼看收复被占领土、直捣黄龙和迎回二帝在望,南宋皇帝反而非要临阵杀将,然后甘为儿皇帝并对金称臣纳贡。尼布楚条约之后就是《越南条约》,越南原本和琉球一样是中国的属国,法国意图殖民越南并引发了中法对抗,却在镇南关一带被中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清廷主动叫停止战,同法国人谈判并割让越南,从而让法国获得了通过军事手段无法取得的利益。为啥战胜了还能卖国?宋高宗赵构不想迎回他的父亲和哥哥,目的就是想保住个人的帝位。康熙出让土地是害怕沙皇继续纠缠,从而令满清在西北和东北进行两线作战,那样对满清政权的生存极为不利。清廷丢掉越南也是想苟延残喘,列强早就在本土占领了中华的许多土地,还会在乎中央并不直辖的越南?只要将法国人的注意力困在越南,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骚扰北京,满清朝廷就自以为烧高香。百草止水不由感叹,这些帝王和政权全为自身利益着想,根本就不在乎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因为在他们眼里自身或小集团利益胜过一切,这就是一切专制政权的本质!
Ⅱ 区域研究的社会史意义
能更深入 系统的了解这一区域的情况 风俗 等对社会史就很有帮助 比如说继承 婚丧嫁娶等的习惯
Ⅲ 马其顿的异象对世界宣教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圣灵既然禁止保罗和西拉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试着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既看见这异象,众人便推断是神召他们去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就立刻想要往马其顿去。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区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使徒行传十六6~12。)
◎保罗和西拉想要往左去亚西亚讲道,但‘圣灵禁止’他们;到了每西亚边界,他们要往右到庇推尼去,‘耶稣的灵不许’。照着地图,这样往前的方向是朝着东欧,特别是朝着马其顿和亚该亚。但保罗没有想到要往那里去,所以需要主在夜间给他异象。这指明使徒保罗和他的同工为着开展福音而有的行动,不是照着他们的定意和爱好,也不是照着人议定的行程,乃是藉着圣灵,照着神的意旨。
这里‘圣灵’与‘耶稣的灵’这两个名称交互使用,启示耶稣的灵就是圣灵。在新约里,圣灵是神的灵一般的称呼;耶稣的灵是神的灵特别的说法,乃指成为肉体之救主的灵,这位救主就是在人性里的耶稣,他曾经过为人的生活和十字架的死。这指明在耶稣的灵里不仅有神的神圣元素,也有耶稣的人性元素,以及他为人生活并受死的元素。使徒传讲的职事,乃是在人的生命里,为着人类并在人类中间,一个受苦的职事,因此需要这样一位包罗万有的灵。这也给我们看见,使徒在福音工作上的行动,乃是照着神新约的经纶,是藉着圣灵与耶稣的灵。
他们下到特罗亚以后,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恳求保罗过到马其顿来。保罗既看见这异象,众人就推断是神召他们去传福音给那里的人。这是主行动的主要一步,为要将他的国度开展到另一大陆,就是欧洲。要实行这特别的引导,需要使徒和他的同工尽心竭力。他们立刻这样作,往马其顿去了。就在特罗亚,作者路加加入了保罗尽职的旅程。
祷读经文: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便推断是神召我们去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就立刻想要往马其顿去。(使徒行传十六10。)
§照着那灵的引导接触人,向人传讲基督。
Ⅳ 昭君出塞历史意义
昭君出塞历史意义是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
王昭君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自古以来书画家、诗词家和戏剧家笔下久远的主题。但有关王昭君及昭君出塞的文化主题基调与其说是凄美,不如说是哀怨、同情。
(4)边界慰问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昭君出塞”其时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国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灭了郅支单于,朝野集体牛哄哄的,呼韩邪却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来的。
名列我国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Ⅳ 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意义
1、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
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
2、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南昌起义与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作为这段时期百余次大小起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起义极大地扩大了我党的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掀起了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
3、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4、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
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5、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6、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7、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
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9、虎门销烟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10、黄海大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11、开国大典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表明中国终于是一个自主的国家了,表明中国人民可以从东亚病夫成为龙的传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
12、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直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大帝图书馆及哥特部落践踏罗马相比肩。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
而且,这一暴行是两个国家所谓“教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伪善及其种族主义根基。
在欧洲文明国家间,此类文化毁灭行为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这一道义原则之内。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个教训,它在今天仍记忆犹新。
13、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渡江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大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火烧圆明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开国大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海海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虎门销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团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台儿庄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七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一八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八一南昌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井冈山会师
Ⅵ 日军侵犯蒙古的边界的意义和背景是什么
日军并没有因为形势变得对自己不利而罢休。1939年5月,再次爆发了敌对行动内。日本人声称,七百名外蒙古牧容民侵犯了哈勒欣河边界。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战役是对俄国实力的新的试探,同时包藏着日本对苏联后贝加尔地区和远东的领土野心。
Ⅶ 八二宪法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来和国宪法》(1982年)源,简称八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通过,其2004年修订版为现行宪法。八二宪法正式开启了改革时代法制建设的大幕,设定了法制建设的合法性基础和边界,承诺了对法治国家与人权保护的追求,但条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进程并不显著,其政治理想和权利蓝图离我们的实际生活也颇有距离。
Ⅷ 凡尔赛条约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
1、历史意义:
《凡尔赛条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称:《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2、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
(8)边界慰问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凡尔赛条约的谈判过程:
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从1919年三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
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
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意大利首相维托里奥·埃曼努尔·奥兰多的作用微乎其微。
甚至不准德国参与条约讨论。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亨利·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