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从大历史的的角度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中国特有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知识体系的熏陶下,中国人学起物理层面的知识不太难,由此造成中国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归因于中国知识体系的上述优势,归因于我们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知识形成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最早称《德道经》,“德”先“道”后,这说明老子重视的是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德”为“事”,“道”为理。
它讲的是从具体“事”里讲“道”,“道”孕于“德”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那种徒有虚表的无“道”之“德”,可称为“无德”。
这与“道,可道,非常道”是同类判断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则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
《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这与管子说的“德者道之舍”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德”与“道”两大范畴奠定了中国经验型文化的哲学基本。
(1)对历史文化的评价扩展阅读:
与西汉在农民战争中覆灭造成“实事求是”命题在东汉提出的道理一样,大宋灭亡造成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动了中国心学的出现,救亡先救心。宋代知识分子对战国时期的《大学》中“正心”思想的挖掘及随后王阳明(1472-1529)心学在明代的出现,,是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大革命: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Ⅱ 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看法
历史就是抄一步进化史,不袭停扩张,然后又出现问题,然后又不挺的解决问题,美国是由一群欧洲的探险者和罪犯这种流浪者建立的,这些人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有些时候很团结,当他们踏上美洲大陆,不管你在欧洲是什么地位,大家都要团结在一起,为了大家共同的权利而斗争,这是一群渴望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成为了美国一个口号。随着欧洲贩卖黑奴导致美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黑人,印第安人,白人,导致了美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社会矛盾,随着奥巴马成为总统,这个问题也在慢慢的被解决了。美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不停添加佐料的过程,就如一棵树不停吸收外界的养分,茁长成长。当他吸收到了一些危险成分那就有危机产生,而这个树的根基确比较牢靠,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也在增强。
Ⅲ 如何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1500字啊 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版形态,是中权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Ⅳ 以中国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为例来评价中国历史文化,指出其文化的优缺点。
额,我解释一点,历抄史上在秦有蒙恬,但没有蒙毅这个人,更无他有兄弟说法,楼主不信可以去查查。中华文化优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缺点:过于保守,封建,多思想上杰作,而在科学上未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代表人物:孔子
Ⅳ 对中国历史朝代的评价。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谋略型的文化。历史中充满暴力,恐吓,欺骗。比如黄袍加身,假仁假义的闹剧,帝王将相谎话连天,仁者爱人缺乏实际操作性,空口支票。都是骗人的伎俩。
夏朝 奴隶制兴起 中华从此进入传承
商朝 青铜甲骨文现
西周 诸侯归一家
东周 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
秦朝 中原的真正统一 封建制起
西汉 罢除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 名存实亡
三国 军阀混战
西晋 五胡乱华
东晋 农业发展
北魏 民族融合
隋朝 繁盛一时
唐朝 万国来朝
宋朝 由强到懦弱
元朝 版图宽阔
明朝 血腥 开放
清朝 闭关锁国 君主亡
Ⅵ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历史对于文化的选择总是在偶然之中充满着必然,儒家学说能够在中国传承几千年并绵延不绝,并不是个人的能力而是社会的自然抉择。人的个人生活能够发生改变,但是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习俗岂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轻易改变的。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个人都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却并不能够,因为其所拥有的局限性而去否认一个人智慧所产生的价值,人与动物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就在于其所拥有的智慧具有较大的不可替代性。
文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对个人的智慧,加以记载,进行复制与传播,从而扩大群体的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一个民族文化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依赖其所进行奠基的知识,那样的知识虽然在现代看来略显粗糙,但是那确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亦是强国之基。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时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少年时代的我们在老年看来属于懵懂无知,但是那样的无知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是哪个阶段的无知才造就了自身日后的强烈的探索求知欲。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文化的发源决定了其所在的发展方向,随之时间的推移,它不断的进行成长,经过历代有识之士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使其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这样地文化思潮传承延续几千年,再这样地情况之下,大家早已对其知之甚深,而且对其所形成的观念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大家的个人生活与思想观念。
在对知识的学习之中,我们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儒学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必然是糟粕与精华齐头并进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辨别,但是却绝对不能够随意地进行抛弃。
树木地生长需要根系,不断为其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正因如此所以其才能够不断进行生根发芽,保证其枝繁叶茂的状态,由此可知基础的重要性。
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儒学文化亦如同树木根系一般重要,因为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早已贯穿整个名族的方方面面,如果单方面的抽离难免会严重打击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展现,只有拥有自我独特文化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儒学对于今日之中国,显然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因此国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以此改善现在所遇到的窘境,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漫长的历史发展所能掩盖的事情太多,在这个时候正需要我们不断去不断探索,不断检点,寻找新的闪光点,从而进行发扬光大,轻言放弃岂不是很幼稚的行为?
来自网络。
Ⅶ 如何从大历史的角度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来中华民自族在世界上长期保存下来的最重要的理由,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其文明成就曾引领整个中世纪的世界史。
那时候的世界兴的是农业全球化,当时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而是耕地。所有的斗争便由此展开。从孝文帝,铁木真、努尔哈赤、以及对侵入西方世界的匈奴人,最后基本上都被迫卷入并采用农业生产方式,融入农业全球化。
(7)对历史文化的评价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在神农氏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Ⅷ 怎样评价中国的悠久历史
从秦到清都封建社会,表现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当然现在也差不多).他们的联系表现专为劳动价值的强属制占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遗害当然是很深的.当然也单纯作为教人育人来说它本身不具备多大的迫害.问题就在于它要求的太过完美,可是人总有缺点.所以变成了害人.个人觉得,儒学对中华民族的遗害就是使人性软弱,缺乏战斗意识.纵观历史国人只有在被压迫得无法生存的时候,才有少数人站出来抗争,然后诱发大多数人加入抗争.所以要说哪个国家最好统治,那肯定儒学思想深的国家......当然了历史上很多事情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建议多看历史.揣摩一些历史事件的真正真相.相信对历史你会有新的理解.儒学的利弊也会有新的认识.
Ⅸ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