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深圳特区的历史介绍
深圳特区介绍:
位置与面积:深圳市位于祖国的南疆。广东省。陆域位置是东经113°46'~°37',北纬22°27'~22°52'。东临大亚湾与惠州市相连,西至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位于东经113°52'~114°21',北纬22°27'~22°39'。深圳经济特区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乐村,南临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脉,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平均7公里,呈狭长形。
气候: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3℃,最高气温为38.7℃,最低气温为0.2℃。每年4~9月为雨季,年降雨量1924.7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06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4~5次。
土地与物产:深圳市耕地总资源2446.7公顷,水果种植面积9946.7公顷,林业用地7.97万公顷。盛产龙岗“三黄鸡”、南头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龟桔和龙华方柿等农副产品。栖息、繁衍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虎纹蛙、蟒蛇、猕猴、大灵猫、金钱豹和穿山甲等;经济价值较大的两栖类动物5种、爬行类动物23种、鸟类30种、兽类33种。
海岸与海洋资源:深圳市西部和西南部是珠江口、伶仃洋,东部和东南部是大亚湾、大鹏湾,海岸线长257公里,海岸资源丰富。可建深水港的主要有盐田、妈湾、赤湾、大梅沙、土围、西涌和大鹏湾等,可建中型港的主要有蛇口和塘仁涌等,可建小型港的有十多处。由于海域辽阔,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有鱼、蛇遛、兰圆鲹、金色小沙丁、金钱鱼、大眼鲷、带鱼、三刺鲷、盲曹和鲈鱼等40种名贵鱼种,还有虾、蟹、贝类和藻类。
旅游资源:深圳市是依山面海、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曲折蜿蜒的大鹏湾海岸线长70多公里,分布着大梅沙、小梅沙、溪涌、迭福、水沙头和西冲等水碧沙白的海滩。海滩宽约30~50米,长约1000~3000米,沙质柔软,海水清碧洁净,是迷人的海滨浴场;梧桐山雄伟险峻,山上溪涧纵横,有深不可测的梧岭天池;深圳湾畔70多公顷的红树林是候鸟迁徙的中途站,可观赏到品种诸多的候鸟。
地名由来:“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又称鹏城。
何谓“鹏城”?在深圳东部50多公里开外的南澳镇,有一处名叫鹏城的地方,城门象北京的德胜门,只是规模小了很多。城墙经风雨侵蚀,一番破败景象;城楼虽不及山海关雄壮,仍古味十足。进入城门,只见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两旁平房都是砖木结构,鳞次栉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败,看起来年代已相当久远。当地居民称这个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鹏,这座城就叫鹏城。“鹏城”由此得名。
曾几何时,有人把这个鹏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头上。特别是深圳自建立特区以来,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满生机,充满美好发展前景,潜力无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图正象展翅高飞的大鹏,搏击风云,遨游长空,勇往直前。所以,鹏城也就名符其实地叫响了。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秦皇设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东晋建县:(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深圳南头。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南头水寨(广东6大水寨之一),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管辖与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国舰队出使南洋,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广东省东南的政经重镇,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政府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复置新安县,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复原界。
县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1月11日,九龙半岛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复名宝安:(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县治迁移:(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建市之初辖深圳、南头、松岗、龙华、葵涌、龙岗6个区。1979年10月,设立罗湖区。1980年7月,分罗湖区,成立沙头角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区内设立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蛇口5个管理区。1990年1月,撤销特区内管理区,设立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区。1993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1997年10月,从罗湖区分出盐田区。2004年成为一个无农村的城市。
㈡ 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沿革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
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8-9]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
秦朝,即为广东地。秦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秦国人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郡治广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后为南越国地。大汉帝国、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汉设郡前属越地、南粤地(南越地)。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10]
深圳在宋朝时期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属于广州香山县。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著名。[10]
元代隶属广州路,明代隶属广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9]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9]
清代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9]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该天也被世人亲切的成为深圳生日。[10]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0]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0]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0]
1990年12月1日,新中国第二个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诞生。[10]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视察深圳,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特区姓“社”不姓“资”。
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11]
2004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
㈢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了,为何把深圳建立为经济特区
经济是基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经济更重要的了吧?因为经济是基础,它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来源。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只要强大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会很强大。实力也会得到认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了,当年把深圳建立成为经济特区,这是很正确的选择。
把深圳建立成为经济特区,通过历史证明,这是很正确的选择。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越来越发达,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让更多的国家使用到了中国的产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国文化。深圳根据时代的需要,还有天然的地理位置符合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㈣ 深圳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
深圳特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中国对外的窗口,从一无所有的小渔村,到现在国际化的大都市,基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
㈤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1、1978-1985年,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2、1986-1992年,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深圳经济开始起飞,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
3、1993-2002年,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深圳经济特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
4、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5)推动深圳特区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背景: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
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召开务虚会。会议开了两个月零3天,提出的新办法、新路子,集中起来,就是一条:改革开放。这次务虚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决策层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大规模地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会议,对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㈥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是否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第40周年,40年来深圳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到现在一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这种变化是经济发展给深圳带来的,同时也是不断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改革的措施,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同时也有在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全方位的发展,这些好的政策在 深圳特区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成效,那么促使了深圳的发展。同时深圳的发展也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现在的珠三角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经济的重要中心。所以经济特区的成立是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
㈦ 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历史
《深圳特区报》创刊于1982年5月24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权威媒体和第一大报。
1999年11月1日,内深圳特区报业集容团正式挂牌。
创刊仅19年,深圳特区报便高速成长为日出对开彩色40版以上,日发行最达45万份,占据深圳经济特区地位,并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和98%以上县的大型综合性城市日报。
进入21世纪,深圳特区报以面向市场的姿态,锐意改革,积极参与传媒业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力不断壮大。2001年8月1日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全新推出阳光媒体《晶报》。2002年元月,创刊仅5个月的《晶报》发行量一举突破50万份,成为深圳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迅速跻身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主流媒体,创造了新闻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今天,《深圳特区报》已发展成全资拥有《晶报》、《深圳青少年报》、《深圳周刊》等系列子报刊、主办《深圳汽车导报》等报刊,参股并全面经营《香港商报》的多元化经营、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报业集团。
在21世纪的南中国海,深圳特区报业集团这搜新闻航母正乘风破浪,扬帆驶向充满阳光的明天。
㈧ 深圳的发展历史
首先说一下,深圳并不是“第一个”经济特区,而是“第一批”经济特区,1979年中央同意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就是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领先全国,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创新意识,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过,深圳市并不完美,在很多方面还无法称霸全国,如高等教育方面实力就不强,并没有一所全国知名高校,毕竟大学不仅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总之,深圳市取得了伟大成就,见证了改革开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㈨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深圳崛起的真正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深圳如此快速的崛起呢?我觉得是高度的市场化,也就是由市场来选择,由市场来决定。
不可否认,深圳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深圳的扶持的确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但是深圳能够走到今天,其实靠的是市场化。
大家可以发现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当年我们很多的人听闻那边改革开放了,然后大家纷纷去深圳发展,而在那个时候大家是怎么去做生意呢,去找机会找创业的机会,而不是说看政府有什么关系找点活干,也就是说在深圳大家本来就是奔着去做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