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职业的演变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看,一般来说,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职前教育版,主要在权于使教师成为合格公民,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达标,即先为人,后为师。
2、职业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或在带好每一个班的过程中,教师须要讲求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同时需要探索其间的艺术性。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教师在解决各类问题中, 教师总被要求与现在有所不同(不断创新), 即要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由此,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包括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3、终身追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进入为师最高境界,必须志存高远,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和充沛的活力,达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然,教师追求职业理想也是无止境的,但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力求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的楷模、文化的权威。
2. 具体介绍中国的教师节的起源及其发展是什么
起源: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3项目标。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作为我国教师节。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老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发展: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所以,一部文明史,离开教师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2)教师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由于教师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
政府、学校方面,有举行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为教师颁发奖金、证书;有组织学校学生、歌舞团等,为教师献上歌舞表演 ;有走访、慰问教师代表 ,还有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 。
学生方面,有自发通过原创参与、将祝福写在板报、贺卡、绘画上;有将合影照及活动感言晒至个人空间、微博上,来表达对教师的真挚祝福及衷心问候 。
香港在敬师日(教师节)当天,举行典礼表彰优秀老师,还会统一印制贺卡,学生可以免费领取后填好赠送给老师。卡片、鲜花、公仔一类小礼物通常是香港学生对老师表达教师节祝福最常见的礼物。
香港的敬师运动委员会在每年的9月10日举办“敬师日庆典暨表扬状颁发典礼”,典礼由学生乐队担任现场伴奏,家长唱歌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敬意,在现场也会播放师生间的感人故事视频,体现师生情。
此外,敬师会还举办“表扬教师计划”、“师生共育苗”种植活动、征文比赛、心意卡设计比赛、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节敬师杯等活动 。
3. 教师职业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方法规和宏观环境很快好机会
4. 老师的发展历程
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知识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事实上,“老师”的外延比“教师”的外延要大,除可以称“教师”为“老师”外,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某老师”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类似“老师傅”的简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师“两字可分解来看,中国历来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养,而这个“老”就代表了“德”,师者就不必细言了。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原来,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不苟言笑。其实,自古而今,存在着良多的亦师亦友的典范。老子与孔子便是如此。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他(她)们做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五种: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
西席、西宾:由来是这样的: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为变。”
山长:源于《荆相近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先生: 1.老师。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带人称代词或定语;比如你先生、我先生)。
4.旧时称管帐的人。如:他在当铺当先生。
5.旧时称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如:风水先生。
6. 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7.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
老师的宗旨:没有人可以教人,只能去发现!
教师的十一个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先生——最历史悠久的尊称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教练——是指导、训练和督导他人,试图完成某种使命或任务的人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作为教师应该以爱心和知识触摸、改变人的内心。)
5. 教师招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那位大神能给出详细准确的答案
专业或称专门职业,是指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专门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所从事的专门职业。教师成为一门专业(专门职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教师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一、非专门化阶段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的教师群体的。从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教师职业,但教师凭经验和模仿就能胜任教师之职,所以,不论是古代东方的官学、僧学还是西方的教会学校,这些教育实体的出现,并没有使教师成为专门职业。
二、专门化阶段
教师进入专门化阶段的标志是师范教育的出现。
1.世界范围看,师范教育于17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人类师范教育的摇篮。
2.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内设师范院为其他各院培养师资,这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师范教育机构。
3.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成为国家统一承办的、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中学师资的机构,标志着“定向型”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在我国的开始,也被认为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最初形式。
三、专业化阶段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进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如何专业化发展就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成为探讨研究的主题。
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的说明,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2.1989-1992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等。
3.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4.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
(1)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2)法律确认: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6. 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组织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阶段。在“组织发展”阶段,出现了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 trade unionism )取向和强调教师入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取向;在“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发展取向和生态取向。
教师发展(一)“组织发展”阶段
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过程中,最早采用的是群体的专业化策略,即着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其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 trade unionism )取向;另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取向。不管是哪一种专业化取向,在教师群体的专业化过程中,教师专业组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阶段又可称之为“组织发展”阶段。
(二)“专业发展”阶段
工会主义的每况愈下、专业主义的收效甚微都促使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历程。 1980 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教育年鉴》就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转变。教育工作者特别把这种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称为“专业发展”。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领域重心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内在的能动性越来越被重视。
7. 教师节的演变历程
教师节从古代的文人提倡尊师重教开始,开始了漫长的一段时期,才走回到今天,经过诸多坎答坷才得以正式命名。
“6月6日”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月26日”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6日为教师节。
“5月1日”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月10日”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无论是谁都是一个老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应给予老师们应得的崇高荣誉。
8. 世界教师日的发展历史
每年的10月5日为世界教师日。世界教师日是为纪念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于1994年设立的。1966年10月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审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因此将该主题日设在当天。《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是全世界关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文件,该文件首次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业”,由此,教师职业应该是专业性职业的看法逐渐成为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际教育协会的负责人联合发表致词,向全世界的教师致以敬意,并强调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的重要性。致词指出,教师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国际教育目标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各国政府承诺在2015 年以前使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合格教师匮乏的问题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挑战。
教科文组织估计,到2015 年,全世界共需要1800 万名新教师,其中非洲需要400 万。人口高速增长,入学率越来越高,艾滋病毒/艾滋病对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大量教师离职,加之较发达国家某些学科领域的教师短缺,都对实现上述目标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致词指出,数量上的短缺只是挑战的一个方面。某些目前正在采取的招聘和留住教师的政策有可能降低教育质量,例如,通过扩大班级的规模、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降低师范学院的入学门坎、聘用未经培训或不称职的专业人员或几乎没有职业保障的合同老师等。
致词强调,学校必须吸引和留住一支训练有素、有干劲、有成效、性别平衡的教师队伍,必须建立一种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其终身职业发展的制度。
教科文组织和劳工组织在1966 年和1997 年先后提出了两份建议书,为提高教师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导,就教师地位、培训、工作条件、职业发展以及通过开展磋商和讨论使教师能够参与教育决策等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好的做法。致词呼吁各国充分落实这些建议。教科文组织星期五举办了一个高级别小组讨论会,讨论教师职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以及全面教育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此外,教科文组织还开办了一个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主题是“改进关于教师和教学的可比指标:目前的政策、出现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世界教师日”由教科文组织和劳工组织于1994年共同发起。定在10月5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教科文组织和劳工组织1966年10月5日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联合建议书》。
9. 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哪些
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前准备阶段。是指从进入师范学院版或大学接权受培养开始到初入新岗位时的再培训,该阶段是教师角色的储备阶段。
第二阶段,入职阶段。是指教师初任教师的前几年,新任教师努力寻求学生、同事、学校与教育行政人员的认同,在处理日常问题时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第三阶段,形成能力阶段。在此阶段,积极地参加培训计划和各种交流会,积极接受各种新的教育观念,是获得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持续的追求专业的更大发展,不断寻求进步。
第五阶段,职业受挫阶段。在此阶段,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开始下降,体验到的是挫折和倦怠。此阶段多数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中期。
第六阶段,稳定和停止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失去了进步的要求,工作囿于本分,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缺乏进取心和高质量的要求。
第七阶段,职业泄劲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带着各种不同的感情品味着即将离职的感受。
第八阶段,职业生涯结束阶段。是教师离开工作岗位及离开后的阶段,既包括退休教师的离开,也包括因各种原因的被迫或自愿的中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