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西藏的建设成就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西藏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初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行署所在地为次中心,县城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建筑建材业得到快速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受经济十分落后、交通困难、物资奇缺、技术力量薄弱以及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制约和束缚,城乡建设非常滞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进行了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为迅速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技术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支援西藏建设。内地建设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西藏的建筑设计、施工、建材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的援助和投资力度,1984年和1994年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分别援助资金4.8亿元和23.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8亿元)兴建43项工程和62项工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117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为西藏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已发展到400余家,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各类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质近70家,监理公司40余家,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近20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10余家。仅2004年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多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42亿元,约占同期国民总产值的20%;以水泥生产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建材企业发展到近300家,建材工业总产值9.03亿元,建材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建材逐步得到推广使用,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稳中有升。近年来,工程质量监督覆盖面达98%以上,一次性合格率在96%以上,优良率达17%以上,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得到加强,没有出现重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十五”以来,有2项工程获得我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项——鲁班奖,有10余项工程获得我区建筑业的最高奖项——“雪莲杯”奖。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作品和“样板工程”。建筑建材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藏式建筑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庙为中心,贵族、农奴主庄园为主体形成的居住区,没有起码的城镇设施,没有一寸黑色路面,城镇道路凹凸不平。当时拉萨的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拉萨等地开始修建了一些供电、医疗、文教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西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先后形成了三次大的建设高潮,拉萨市等七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镇先后建成了一批等级路面和现代化供水、排水、道路照明等设施,西藏城镇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中央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对口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我区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区设市城市2个、县城71个和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约98万人。七地(市)所在城镇道路骨架、上下水管网已基本形成,城镇道路达495公里,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4座,建成区绿化率已达23 %。 布达拉宫广场 拉萨市金珠西路(赵德勤摄) 三、城镇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居民生活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供水、排水设施,居民饮用水全靠打土井提水或到河溪中背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城镇配套公用事业也相应得到较快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城镇日供水综合能力达40多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785公里;城镇供水普及率为60%;七地市所在地城镇已有较完善的供排水设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液化石油气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液化气年用量 1.1万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0%。燃气和太阳灶在许多城镇得到广泛普及,结束了长期依赖牛粪、柴火和煤油炉的时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城镇公共交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城镇拥有公共交通营运车辆约1100多辆,出租车2000多辆。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极大改善了我区用电状况,拉萨等七个城镇“亮化”工程建设加快,一到夜晚城市夜空灯光亮丽,不仅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繁荣。这些建设成就,40年前是无法比拟的。 四、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强化 城镇建设更注重节能采暖,阿里地区被动式采暖房正逐步得到推广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我区城镇规划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强化。经过全区城镇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城镇体系规划的终审工作,制订了城镇“非均衡”战略,初步构建以拉萨市为中心、六地(市)所在地城镇为次中心、其它城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为全区各城镇协调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完成了7地(市)所在地城镇、71个县城所在地城镇和部分重点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审批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城镇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完成了部分地(市)所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提升城镇品位,加大城镇规划实施力度提供了依据,目前还正在组织编制全区县及县以上城镇近期建设规划,预计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完成了拉萨市布达拉宫周边的保护规划和八廓街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组织日喀则市、江孜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促进了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编制了一批小康示范村规划,推动了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区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开展,有望2006年初编制完成。 功能逐步完善的西藏城镇(赵德勤摄) 五、住宅建设成绩喜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修葺一新的藏式民居 西藏和平解放前,房屋和土地等生产资料都由“三大领主”控制,广大农牧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条件很差。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房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采取积极灵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加大住房建设投资力度,同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从1998年起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力地支持居民购房、促进我区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积极响应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引进投资,在全区开发了3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小区10余处,为拉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预计“十五”期间,全区城镇住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约11.6亿元,全区城镇累计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94.64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我区每年建成住房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全区城镇住房存量面积约1000多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95年的14.02平方米提高到 20.11平方米。农牧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90年的18.94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1.42平方米。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逐年改善。 民房改造使农民住上宽敞明亮的住房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和推进民房改造工作,努力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2005年3月,拉贡公路沿线民房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此次民房改造工程涉及拉萨市堆龙德庆、曲水和山南地区贡嘎三县的1499户6705人,计划投资1.7亿元。资金筹措采取农牧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不足部分以贴息贷款、小额信贷、劳务投入、农户互助等方式。此项工程已于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前完工。此外,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民房改造工作,如林芝地区从2000年开始实施民房改造工程,仅2004年该地区共改造农房5896户,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7.2亿元;昌都地区立足该地区实际,结合小城镇建设,2004年已完成昌都、八宿、江达三县1400户民房改造工作,总建筑面积达19.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民房改造资金1.3亿元。民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广泛赞誉。下一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房改造工作的力度,扩大民房改造工作的覆盖范围,使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使农牧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藏做出应有的努力。 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 回顾四十年来的建设历程,成就斐然,引以自豪;展望未来,催人奋进,前程似锦。在这新世纪新阶段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对西藏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西藏的城乡建设事业又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建设部的总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西藏的宏伟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探索符合西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管理科学化、城镇经营市场化步伐,深化城镇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强化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研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机构,积极引导建筑建材企业做强做大,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以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房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培育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住房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快民房改造步伐,切实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四是抓好建设行业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在建筑节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城市供暖供气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立项,积极组织科研攻关,提高行业科技水平,为提高工程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在加强对全区建设行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强行业人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同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干兴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推进我区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确保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拉萨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成就尤其引人注目,城市面貌今非昔比,可以说每一个重游拉萨的人对拉萨的发展变化赞不绝口。目前,拉萨市市区柏油路、水泥路达30余条,纵横交错,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拉萨市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3平方公里发展到5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不足3万人发展到27.2万人。其他地区行署所在地城镇建设也已初具规模。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完善,城镇建设也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建成一条条高等级路面及其配套设施,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同时,注重城镇建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建成了一些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镇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继 1999年林芝地区八一镇被评为“全国优秀园林城镇”之后,2001年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荣获“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奖”,2004年日喀则后藏民族风情步行街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扎什伦布寺广场周围环境整治和旧城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江孜历史文化名城、雅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大建设与管理力度,重视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镇环境和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镇环境建设的配套发展,使西藏城镇建设逐步走上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道路。
2. 以经济学原理的角度谈谈制约西藏发展的问题是什么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阐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深刻内涵时,明确提出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西藏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选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是自治区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成果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实际能力和行动的具体体现,它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西藏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问题,从战略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明确回答了如何继续确保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很好地将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回眸西藏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历程,在旧西藏百业凋敝、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特别是经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党在西藏工作历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后,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一个充满生机的西藏正在向现代化迈进,一个崭新的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的发展速度备受瞩目,西藏的发展质量令人赞叹。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又如何继续谱写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篇章?如何实现更大的跨越呢?对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西藏自治区的区情:西藏自治区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而很难恢复、甚至永远不能恢复,而西藏自治区是传统的农牧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群众往往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搞饭吃”,保植被还是保“吃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与此同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为我们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区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和国务院制定的40条优惠政策、批准实施的180个项目,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进展顺利,青藏铁路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口援藏工作逐步深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各族人民思稳定、求发展,为我们今后发展打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研究、科学把握这些问题并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西藏自治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灿烂的道路,标志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藏自治区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我们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开创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改变西藏的城乡面貌,才能更好地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白无误地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核心任务,生态良好是根本大计。我们要实现生活富裕,就要不断地增强物质基础,就要大力发展生产,而增强物质基础,就要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必须保护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不仅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总之,生产必须发展,不发展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生活必须富裕,不富裕就不叫全面小康;生态必须良好,不良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良好为长远大计。加快生产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西藏自治区,改变西藏的面貌靠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靠发展生产,巩固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样靠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内涵很丰富,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石,没有经济的发展,什么也干不成,对于西藏自治区来说更是如此。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没有经过近代化过程,近代化与现代化要两步并作一步走,西藏自治区又是在小农经济发展极不充分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实。要进一步明确,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弱,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当然,也不能光考虑发展速度,更要讲求发展质量。我们强调的生产发展,它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生活富裕是推动西藏自治区文明发展的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中,党的领导为西藏各族人民所拥护、所支持,党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为了西藏人民,始终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奋斗。现在我们所走的生活富裕的发展道路又再次体现了这一宗旨,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展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奔小康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生活富裕应当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三是环境方面,这主要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源、土地、野生动植物等。我们强调的生活富裕是物质、精神、环境三者融合的生活,是要满足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让280多万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看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而又广阔的前景。建设良好生态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长远大计。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西藏自治区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特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因素是重要发展成本的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安排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努力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西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发展和绿色共赢,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根本问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参与的喜人局面,使文明发展观念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使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3. 西藏的历史背景
西藏地方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三个高潮”“两个低谷”。第一个高潮是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积极加强与唐朝的联盟,引入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反映了唐蕃时期藏汉民族的友好交往。
第二个高潮是公元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后,也结束了藏族地区分裂割据、四百年混战的局面,西藏地方进入了国家施政体系。
第一个低谷是从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四百年。
第二个低谷是16世纪中叶以后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于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由于英国的两次入侵,西藏进入封建农奴社会“长期停滞”的四百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之前。
西藏的历史文化:
中国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艺术是西藏文化艺术的主体。西藏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世纪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时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时期的高度发展和清代的繁荣鼎盛四个历史阶段。
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
4. 为什么说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一,因为我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袭,现在正在大力搞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公有化。
当然,最为中国一部分的西藏,也要进行社会主义。
第二,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国家必须让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社会的舆论。
第三,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优越性,我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缘故,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5. 理解新西藏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新西藏走上了一条正确发展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内变。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容,为彻底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西藏创造了条件。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一举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78年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取得新进展。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西藏各族人民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西藏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路
6. 贺鹏是谁
贺鹏个人档
中文名称:贺鹏性别:男
昵称:若离
年龄:20
出道时间:2000年
星座:巨蟹座版
身高:不穿鞋1.73
体重权:60公斤
国藉:中国
语言:国语,英语
收集物品:吉他
座右铭:只做自己
临睡时的习惯:听歌
自己最大的缺点:失眠
生气是会想做什么:不生气
欣异性从何处看起:眼神
如果改行会从事何种职业:幕后音乐者
最讨厌的事:被误会
最喜欢的事:没被误会
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都喜欢
最喜欢的饰物:黑、白、
最喜欢的刊物:乐谱
最喜欢的乐团:很多
最喜欢的国家:中国
最喜欢的数字:6,7,9
最喜欢的食物:好吃的都喜欢
最喜欢的饮料:可乐
7. 一带一路在西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着眼世界局势,从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一个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平衡方面,呈现出东快西后、沿海强内陆弱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低。“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整合民族地区的积极因素,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融入性,为地域经济发展打开诸多战略空间和政策利好。西藏作为我国的西南屏障,是对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发展边贸经济的重要区域,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地域优势和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西藏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但从现状来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其他地方。为了确保西藏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坚持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民族特色为核心,实现大发展。西藏目前有樟木、普兰、吉隆、日屋、亚东五个国家级口岸,有日臻成熟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那曲物流中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以铁路通道为主线,通过发展特色贸易和文化旅游,打好特色牌,把中央关于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打好民族文化旅游牌
旅游是当前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成就,成为地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西藏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外与印度、不丹、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内与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相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使西藏具备了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基础。西藏的旅游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已初具规模。尽管西藏在全国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业具有很强的资源潜力和发展后劲,价值不可估量。
一个特定的区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做大地方优势产业。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是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区域旅游特色的一个着力点,启动和发挥这些民族文化资本的积极作用,成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西藏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效主要基于四大因素。
一是中央和地方对西藏旅游业的重视和扶持,这是政策保障。2006年以来,西藏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旅游法规和政策相继健全,旅游产业化发展意识得到强化,旅游业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尤其是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在西藏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与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其中,明确提出要将西藏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给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二是稳定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增长,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西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开明稳定的新时期,稳定局面的延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是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吸引力。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依托。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要看到民族文化是西藏文化旅游的魂。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也在大力扶持西藏民族文化的发展。比如,从1989年至1994年,中央拨款5500万元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2001年中央又拨款3.3亿元启动对布达拉宫的二期维修以及对罗布林卡、萨迦寺的修缮工程。据统计,中央每年对西藏文物保护事业的日常经费达到400万元-500万元。中央的扶持政策和西藏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目前开发出包括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朝拜等一系列旅游产业,成为西藏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
四是在基础设施上取得很大改善,西藏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大量投资。以机场、公路等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取得突破,大部分国道和省道改造相继完成,林芝和阿里机场通航、日喀则机场改扩建以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使西藏旅游产业交通方面的瓶颈限制得到突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藏旅游资源众多。全区文物点达2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据统计,西藏拥有29处极品旅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两大优势。
第一,高原自然景观的价值。西藏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自然特征,构建了特有的高原自然景观。西藏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山峰和湖泊。山峰数量与高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分布在西藏,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现已对外开放的山峰有44座。由于海拔的高度,西藏多数山峰终年覆盖着冰雪,组成高原壮丽的雪山群落,形成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壮观冰川,使西藏成为全国冰川最多的地区,共发育有冰川22468条,总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西藏是我国最大的自然湖泊密集区,大约有1500多个湖泊,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诸多湖泊根据不同的水系和特点形成了三个区,即藏东南外流湖区、藏南外流-内陆湖区、藏北内陆湖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纳木错和羊卓雍错等。高原湖区的特殊景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民俗风情的特殊性。西藏特殊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风俗习惯都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比如,游客来到西藏往往被传统的礼俗禁忌、婚丧嫁娶、藏式食品、民族工艺品所吸引,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韵独特的舞蹈、音乐等都成为旅游业宣传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同时也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积极作用,有利于西藏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利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实现。鉴于旅游业具有的特殊辐射带动功能,西藏应在良好的历史机遇下,充分挖掘旅游特点和民族特色,打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旅游经济这张牌。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打好区域特色边贸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下,西藏边贸进入大发展时期。西藏边贸除了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还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地位,同时出口商品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以跨境民族为主体,以边界区县为重点,以整个自治区及相邻省区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贸易发展新格局。无论从历史、地缘还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西藏的对外边贸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
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近代历史上,殖民者入侵西藏,大肆掠夺资源和药材。在侵略者的压制和倾销之下,西藏的对外边贸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和平解放之后,西藏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政策鼓励之下,对外边贸有了迅速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之下,大力发展和增强西藏的边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应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大投资和优化力度,力求发展的持续推进。
首先,大力加强边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西藏的边贸口岸从总体上看,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当前的边贸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食宿条件和邮政通信等方面。比如,在边贸过程中有些商品是有保鲜期的。如果货物连基本的仓储和运输条件都跟不上,不利于边贸的发展。所以,必须及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已经存在的基础,西藏边贸才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其次,发展边贸,必须注重优化产品结构,注重发展民族特色产业。西藏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在对外边贸过程中,民族特色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一个方面。当前,西藏的边贸产品主要有林芝市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昌都市以肉和乳品为重点的产品、山南地区以藏毯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产品、那曲地区的虫草以及阿里地区的“两绒一毛”深加工产品。虽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边贸产品,但仍需提高。要根据边贸市场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不同类型的出口商品基地,尤其要保证产品的多样性和高质性,带动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繁荣西藏经济。
再次,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信,为边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倡的“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的目标,西藏必须在全国统筹中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瞄准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广阔市场,迅速完善边贸体系,在与世界的经济往来中抢得先机,把握主动。
总之,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其为西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同时, 也不能盲目乐观,要紧密结合西藏特点,联系西藏实际,从思想到行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积极主动作为,从民族旅游和特色边贸方面发挥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进一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8.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改革开放是() A兴国之要 B力量之源 C立国之本 D强国之路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而且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答案既简单又清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它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历史背景有两个方面:从中国国情看,“文革”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外部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汲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作出的战略选择。“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一个选择是固守旧的体制机制,按照“左”的路线走下去,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难以获得生机与活力,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摆脱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国家难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另一个选择是全盘西化,按照“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路走下去,全盘照搬照抄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其结果就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得逞,国家和人民重新沦落到旧中国式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全盘西化是一条死路,而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一条死路;只有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出“左”的误区,排除“自由化”的干扰,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就其目的来说,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0年来,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不仅没有重蹈覆辙,而且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生、相融而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是要在政治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在实践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理论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发展,亟须创新,亟须战略改革战胜强大发展。北京广州上海天津重庆
石家庄 张家口 承德 秦皇岛 唐山 廊坊 保定 沧州 衡水 邢台 邯郸
山西
太原 大同 朔州 阳泉 长治 晋城 忻州 晋中 临汾 运城 吕梁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包头 乌海 赤峰 通辽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鄂尔多斯 锡林郭勒 阿拉善 巴彦淖尔 乌兰察布郑州 三门峡 洛阳 焦作 新乡 鹤壁 安阳 濮阳 开封 商丘 许昌 漯河 平顶山 南阳 信阳 周口 驻马店 济源
湖南
长沙 张家界 常德 益阳 岳阳 株洲 湘潭 衡阳 郴州 永州 邵阳 怀化 娄底 湘西
湖北
武汉 十堰 襄阳 荆门 孝感 黄石 咸宁 荆州 宜昌 随州 鄂州 黄冈 恩施 仙桃 天门 神农架 潜江哈尔滨 齐齐哈尔 黑河 大庆 鹤岗 佳木斯 牡丹江 双鸭山 大兴安岭 伊春 鸡西 七台河 绥化
吉林
长春 延边 白城 松原 吉林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山
辽宁
沈阳 朝阳 阜新 铁岭 抚顺 本溪 辽阳 鞍山 丹东 大连 营口 盘锦 锦州 葫芦岛
西南地区 成都 广元 绵阳 德阳 南充 广安 遂宁 内江 乐山 宜宾 自贡 泸州 攀枝花 巴中 达州 资阳 眉山 雅安 甘孜 凉山 阿坝
云南
昆明 曲靖 玉溪 丽江 普洱 临沧 德宏 怒江 迪庆 楚雄 昭通 大理 红河 保山 文山 西双版纳
贵州
贵阳 六盘水 遵义 安顺 毕节 黔东南 黔南 黔西南 铜仁
西藏
拉萨 阿里 昌都 林芝 日乌鲁木齐 昌吉 克拉玛依 吐鲁番 哈密 石河子 伊犁 巴音郭楞 和田 阿勒泰 塔城 阿克苏 博尔塔拉 克孜勒苏 喀什 图木舒克 阿拉尔 五家渠
陕西
西安 咸阳 渭南 延安 宝鸡 汉中 铜川 榆林 商洛 安康
甘肃
兰州 酒泉 嘉峪关 张掖 天水 白银 定西 甘南 金昌 临夏 陇南 平凉 庆阳 武威
宁夏
银川 石嘴山 固原 中卫 吴忠
青海
特别行政区
香港 澳门
广东
广州 清远 韶关 河源 梅州 潮州 汕头 揭阳 汕尾 惠州 东莞 深圳 珠海 中山 江门 佛山 肇庆 云浮 阳江 茂名 湛江
广西
南宁 桂林 百色 玉林 钦州 北海 梧州 柳州 河池 防城港 贺州 来宾 崇左 贵港
海南
海口 三亚 琼海 白沙 保亭 昌江 澄迈 儋州 东方 乐东 定安 临高 陵水 琼中 屯昌 万宁 文昌 五指山 西沙 中沙 南沙
西宁 果洛 海北 海东 海南 海西 黄南 玉树 南京 徐州 连云港 盐城 泰州 镇江 南通 常州 无锡 苏州 淮安 宿迁 扬州
浙江
杭州 绍兴 宁波 湖州 嘉兴 金华 丽水 温州 台州 舟山 衢州
福建
福州 莆田 南平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宁德
山东
济南 聊城 烟台 威海 青岛 泰安 莱芜 济宁 菏泽 临沂 德州 淄博 潍坊 日照 东营 滨州 枣庄
江西
南昌 九江 景德镇 上饶 鹰潭 宜春 萍乡 赣州 吉安 抚州 新余
安徽
合肥 芜湖 黄山 安庆 蚌埠 亳州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阳 淮北 六安 马鞍山 宿州 铜陵 宣城 淮南 希望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挑战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发展战略世界机遇竞争。笔划 汉字 拼音 笔划 汉字 拼音 9 革 gé,jí, 11 靪 dīng, 12 靬 qián, 12 靸 sǎ, 12 靰 wù, 12 靭 rèn, 12 靱 rèn, 12 靫 chá, 12 靮 dí, 12 靯 dù, 13 靶 bà,bǎ, 13 靳 jìn, 13 靴 xuē, 13 靷 yǐn, 13 靹 nà, 13 靵 niǔ, 13 靲 qín, 14 靼 dá, 14 靺 mò, 14 鞅 yàng,yāng, 14 靿 yào, 14 靽 bàn, 14 鞁 bèi, 14 鞆 bing, 14 鞃 hóng, 14 鞂 jiē, 14 鞄 páo, 14 鞀 táo, 14 靾 xiè, 14 靻 zǔ, 15 鞍 ān, 15 鞑 dá, 15 鞒 qiáo, 15 鞋 xié, 15 鞌 ān, 15 巩 gǒng, 15 鞈 gé, 15 鞎 hén, 15 鞊 jié, 15 鞐 kō hā zēi, 15 鞉 táo, 15 鞗 tiáo, 15 鞇 yīn, 16 鞔 mán, 16 鞘 qiào,shāo, 16 鞓 tīng, 16 鞕 biān, 16 鞙 xuān, 16 鞖 suī, 17 鞞 bǐng, 17 鞬 jiān, 17 鞠 jū, 17 鞚 kòng, 17 鞟 kuò, 17 鞡 lɑ, 17 鞝 shàng, 17 鞛 běng, 17 鞜 tà, 18 鞭 biān, 18 鞮 dī, 18 鞥 ēng, 18 鞨 hé, 18 鞯 jiān, 18 鞫 jū, 18 秋 qiū, 18 鞧 qiū, 18 鞣 róu, 18 鞤 bāng, 18 鞢 xiè, 18 鞪 mù, 18 鞰 wēn, 18 鞩 qiào, 18 鞳 tà, 19 鞴 bèi, 19 鞲 gōu, 19 鞶 pán, 19 鞾 xuē, 19 鞵 xié, 19 鞱 tāo, 19 鞹 kuò, 19 鞸 bì, 19 鞷 gé, 20 鞻 lóu, 20 鞺 tāng, 21 鞽 qiáo, 21 鞑 dá, 21 鞼 guì, 21 鞿 jī, 22 韂 chàn, 22 韁 jiāng, 22 韄 huò, 22 韀 jiān, 23 韈 wā, 23 韅 xiǎn, 24 千 qiān, 24 韇 dú, 25 鞯 jiān, 29 韊 lán,有革字旁都是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补充回答: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而且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答案既简单又清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它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历史背景有两个方面:从中国国情看,“文革”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外部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汲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作出的战略选择。“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一个选择是固守旧的体制机制,按照“左”的路线走下去,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难以获得生机与活力,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摆脱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国家难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另一个选择是全盘西化,按照“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路走下去,全盘照搬照抄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其结果就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得逞,国家和人民重新沦落到旧中国式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全盘西化是一条死路,而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一条死路;只有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出“左”的误区,排除“自由化”的干扰,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就其目的来说,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0年来,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不仅没有重蹈覆辙,而且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生、相融而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是要在政治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在实践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理论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发展,亟须创新,亟须战略改革战胜强大发展。北京广州上海天津重庆
石家庄 张家口 承德 秦皇岛 唐山 廊坊 保定 沧州 衡水 邢台 邯郸
山西
太原 大同 朔州 阳泉 长治 晋城 忻州 晋中 临汾 运城 吕梁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包头 乌海 赤峰 通辽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鄂尔多斯 锡林郭勒 阿拉善 巴彦淖尔 乌兰察布郑州 三门峡 洛阳 焦作 新乡 鹤壁 安阳 濮阳 开封 商丘 许昌 漯河 平顶山 南阳 信阳 周口 驻马店 济源
湖南
长沙 张家界 常德 益阳 岳阳 株洲 湘潭 衡阳 郴州 永州 邵阳 怀化 娄底 湘西
湖北
武汉 十堰 襄阳 荆门 孝感 黄石 咸宁 荆州 宜昌 随州 鄂州 黄冈 恩施 仙桃 天门 神农架 潜江哈尔滨 齐齐哈尔 黑河 大庆 鹤岗 佳木斯 牡丹江 双鸭山 大兴安岭 伊春 鸡西 七台河 绥化
吉林
长春 延边 白城 松原 吉林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山
辽宁
沈阳 朝阳 阜新 铁岭 抚顺 本溪 辽阳 鞍山 丹东 大连 营口 盘锦 锦州 葫芦岛
西南地区 成都 广元 绵阳 德阳 南充 广安 遂宁 内江 乐山 宜宾 自贡 泸州 攀枝花 巴中 达州 资阳 眉山 雅安 甘孜 凉山 阿坝
云南
昆明 曲靖 玉溪 丽江 普洱 临沧 德宏 怒江 迪庆 楚雄 昭通 大理 红河 保山 文山 西双版纳
贵州
贵阳 六盘水 遵义 安顺 毕节 黔东南 黔南 黔西南 铜仁
西藏
拉萨 阿里 昌都 林芝 日乌鲁木齐 昌吉 克拉玛依 吐鲁番 哈密 石河子 伊犁 巴音郭楞 和田 阿勒泰 塔城 阿克苏 博尔塔拉 克孜勒苏 喀什 图木舒克 阿拉尔 五家渠
陕西
西安 咸阳 渭南 延安 宝鸡 汉中 铜川 榆林 商洛 安康
甘肃
兰州 酒泉 嘉峪关 张掖 天水 白银 定西 甘南 金昌 临夏 陇南 平凉 庆阳 武威
宁夏
银川 石嘴山 固原 中卫 吴忠
青海
特别行政区
香港 澳门
广东
广州 清远 韶关 河源 梅州 潮州 汕头 揭阳 汕尾 惠州 东莞 深圳 珠海 中山 江门 佛山 肇庆 云浮 阳江 茂名 湛江
广西
南宁 桂林 百色 玉林 钦州 北海 梧州 柳州 河池 防城港 贺州 来宾 崇左 贵港
海南
海口 三亚 琼海 白沙 保亭 昌江 澄迈 儋州 东方 乐东 定安 临高 陵水 琼中 屯昌 万宁 文昌 五指山 西沙 中沙 南沙
西宁 果洛 海北 海东 海南 海西 黄南 玉树 南京 徐州 连云港 盐城 泰州 镇江 南通 常州 无锡 苏州 淮安 宿迁 扬州
浙江
杭州 绍兴 宁波 湖州 嘉兴 金华 丽水 温州 台州 舟山 衢州
福建
福州 莆田 南平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宁德
山东
济南 聊城 烟台 威海 青岛 泰安 莱芜 济宁 菏泽 临沂 德州 淄博 潍坊 日照 东营 滨州 枣庄
江西
南昌 九江 景德镇 上饶 鹰潭 宜春 萍乡 赣州 吉安 抚州 新余
安徽
合肥 芜湖 黄山 安庆 蚌埠 亳州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阳 淮北 六安 马鞍山 宿州 铜陵 宣城 淮南 希望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挑战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发展战略世界机遇竞争。笔划 汉字 拼音 笔划 汉字 拼音 9 革 gé,jí, 11 靪 dīng, 12 靬 qián, 12 靸 sǎ, 12 靰 wù, 12 靭 rèn, 12 靱 rèn, 12 靫 chá, 12 靮 dí, 12 靯 dù, 13 靶 bà,bǎ, 13 靳 jìn, 13 靴 xuē, 13 靷 yǐn, 13 靹 nà, 13 靵 niǔ, 13 靲 qín, 14 靼 dá, 14 靺 mò, 14 鞅 yàng,yāng, 14 靿 yào, 14 靽 bàn, 14 鞁 bèi, 14 鞆 bing, 14 鞃 hóng, 14 鞂 jiē, 14 鞄 páo, 14 鞀 táo, 14 靾 xiè, 14 靻 zǔ, 15 鞍 ān, 15 鞑 dá, 15 鞒 qiáo, 15 鞋 xié, 15 鞌 ān, 15 巩 gǒng, 15 鞈 gé, 15 鞎 hén, 15 鞊 jié, 15 鞐 kō hā zēi, 15 鞉 táo, 15 鞗 tiáo, 15 鞇 yīn, 16 鞔 mán, 16 鞘 qiào,shāo, 16 鞓 tīng, 16 鞕 biān, 16 鞙 xuān, 16 鞖 suī, 17 鞞 bǐng, 17 鞬 jiān, 17 鞠 jū, 17 鞚 kòng, 17 鞟 kuò, 17 鞡 lɑ, 17 鞝 shàng, 17 鞛 běng, 17 鞜 tà, 18 鞭 biān, 18 鞮 dī, 18 鞥 ēng, 18 鞨 hé, 18 鞯 jiān, 18 鞫 jū, 18 秋 qiū, 18 鞧 qiū, 18 鞣 róu, 18 鞤 bāng, 18 鞢 xiè, 18 鞪 mù, 18 鞰 wēn, 18 鞩 qiào, 18 鞳 tà, 19 鞴 bèi, 19 鞲 gōu, 19 鞶 pán, 19 鞾 xuē, 19 鞵 xié, 19 鞱 tāo, 19 鞹 kuò, 19 鞸 bì, 19 鞷 gé, 20 鞻 lóu, 20 鞺 tāng, 21 鞽 qiáo, 21 鞑 dá, 21 鞼 guì, 21 鞿 jī, 22 韂 chàn, 22 韁 jiāng, 22 韄 huò, 22 韀 jiān, 23 韈 wā, 23 韅 xiǎn, 24 千 qiān, 24 韇 dú, 25 鞯 jiān, 29 韊 lán,有革字旁都是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