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如皋的资料和历史有哪些
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市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1]
;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船闸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来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西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简称别称
“如皋”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历史上如皋还有一些别称、简称,兹一并辑考如下:
“如”,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齐”、“如莒”等辞,战国列御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训,是动词,今用作如皋的简称已是名词。[5]
“皋”,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荀况《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据1990年新版《辞海》释义:皋:通“高”,指沼泽,亦指近水处的高地。如皋的地理为“锅背形”,据史载:“1931年黄淮大水,泛滥成灾,苏北里下河各县一片汪洋,唯如皋凭借地势较高而安然无恙”。“皋”作为如皋的简称亦常见于本邑的地名、单位和产品名称中,如“新皋桥”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过《皋报》、《皋鸣报》等。“皋”也是该市机关团体行文的约定简称。[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载“贾大夫如皋射雉”的传说。明《嘉靖维扬志》载:“春秋传贾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从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为如皋的别称常见于本邑历代文人的书画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诗词书画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与冒辟疆同时代的吴伟业等人在和冒的诗书往来中亦称其为“雉皋公子”。[5]
“雉水”,与“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今易名为秀水港矣。”如皋历史上曾是一片沼泽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龙游河、车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阳荡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鸡在历史上是颇有名气的,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如在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诗云:“闻得罗敷未有夫,支机肯许问津无?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仆射姑。”“雉水”通常被用于书画作品的落款中,有时也用作地名和学校名,清邑人刘钟愉《王学士宅碑记略》中有“在雉水之东阡,有龙图之旧宅”句,又如旧时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联为“情联雉水,谊笃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学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赵廷健创办的“雉水书院”,清邑人刘枝芬专门作有《雉水书院赋》。[5]
“泽雉”,是由“雉水”演变面来的,偶见于诗文书画中,例1926年曾任民国江苏省长的韩国钧(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书感》一诗中云:“竟叫泽雉畜樊中”。当然这个别称有点贬意。[5]
“东皋”,源出西晋潘岳《秋兴赋》中“耕东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选注》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辞海》释义:“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这句诗是描写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当然是十分优美的。又唐代如皋与江都同属扬州所辖,而如皋在江都之东,因此,如皋的历代文人,就借用带有诗意且方位明确的“东皋”一词来比喻美好的家乡。一说春秋时长江以北属吴地淮夷(古代的东方人),如皋地处其东南隅故别名“东皋”。“东皋”常见于本邑的地名、商号、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苏北民谣:“金如皋,银泰兴。”1984年9月14日原扬州地委宣传部长郑铎同志在《游如皋》一诗中云:“古说如皋一片金,相邻泰兴只称银。”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如皋人民在长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赢得了“金如皋”的美称。“金城”常见于商号中。[5]
“海阳”,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源于本县地理位置。如皋称海阳最早始于西周,当时如皋为海阳地,隶扬州。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传》载:“楚东有夏州海阳。”后来战国、秦时如皋亦为海阳地。晋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为海阳县,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改置如皋县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宁海”,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今海安。古代既曾领辖如皋,又曾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宁海路即源于此。
“郧”,源于如皋古地名。春秋时国内有三处地方名“郧”,分别位于郧、卫、吴三国,其中属吴国的郧地即在今天的如皋东。杜预注:“郧,发阳也。”《罗泌路史》:“海陵东南有阳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桥即其地。”《如皋力发桥石碑》碑云:“日惟立发,古称发阳,鲁卫今郧,云是斯地,春秋时有也。”据清乾隆《一统志》记载:“力乏桥即立发桥,又称发繇口,发繇亭,立发口等。今已划属海安县。”[5]
“海陵”,为如皋古县名之沿袭。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刘濞为吴王,如皋属吴王所辖,改海阳名为海陵。清嘉庆《维扬志》载:“因其地并海而高,故名海陵。”《辞海》载:“海陵,古县名,西汉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苏泰州市。”汉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设置临淮郡海陵县。东汉、三国(时海陵县曾几经兴废,最终由吴国大司马邑人吕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属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县入州,领如皋一县。[5]
此外,如皋历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别称,台北市如皋同乡会出版的《如皋文献》第一辑中所载的柯新民《全国第一大县——故乡如皋》一文中云:“如皋别称有三:‘曰膑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3]
如皋在夏时属扬州之域。
周时如皋为海阳地。
春秋时如皋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
战国时如皋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时,如皋先后归九江郡、东阳郡,汉称海陵县。[2]
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
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
南唐
如皋市风光(12张)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为中下县。
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升为上等县。
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
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1927 年,废道存县。1933年,属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时如皋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县。[6]
1938 年3 月19 日,日军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往李堡、丰利、马塘。
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11月下旬,于马塘镇和平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并分县,东部为如皋县(如皋东乡),西部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升为如西县。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1941年起,如西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如东县。同年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于如城成立,辖如皋县、如东县、紫石县(今海安县)、泰县(今泰州市区)、泰兴县、东台县、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靖江县等12县。[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6]
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1953 年后,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55年12月,如皋县人民政府改称如皋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1968 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如皋县,建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名如皋县人民政府。1983 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皋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县如城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全县乡陆续被批准对外开放。[6]
1991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由省直辖,并暂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举行建市仪式。[6]
古城城门
如皋古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圆内方,形似古钱。内城有玉带河(市河,内城河)无城墙,设六座城门(先春、集贤、宣化、丰乐、北极、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墙,设城门四座(靖海门、澄江门、饯日门、拱极门)及二水关(东水关、北水关)。[8]
如皋古城池(8张)
1951年因城墙多处倾塌、城门狭窄而拆除,仅有东水关完整留存至今。为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游资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复修建了靖海门。
Ⅱ 如皋民俗中的传统文化
【除夕】如皋人称除夕为“三十夜”,主要活动有“煮陈饭、贴春联、挂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饭、守岁。农村里还有封田、点天灯等活动。
除夕中午煮陈饭。将糯米煮的饭装入瓷盆或大碗里,上插芝麻秸、柏枝、冬青枝,缀以金钱(黄纸)、银杏、枣、栗等置于圣柜上,并将陈饭锅巴置于圣柜的大花瓶口上或大盘子里,直至“破五“(指正月初五)。
三
十夜贴春联,包括喜笺、剪纸、门神、年画等。城里称卖这些东西的叫“卖红货”,农村里称做“放门对子”。居民喜欢贴的春联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突出
姓氏的春联。如王姓贴“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徐姓“南州世泽,东海家声”;吴姓“治平第一,至德让三”;周姓“爱莲世泽,细柳家声”;张姓“九居世泽,
百忍家声”;陈姓“颖州世泽,太邱家声”;冒姓“榜花世泽,万卷家声”;胡姓“乡贤世泽,理学家声”等。乡里人喜贴的春联是“人寿年丰,时和世泰”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还喜欢在米柜上贴“金银满柜粮满仓”
、“五谷丰登黄金万两”等顺遂条。无论城乡,厨房门上多贴上“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的对联。商店贴嵌店
号的春联。
如皋农村习俗,若是有了丧事,第一年得贴绿色春联,第二年贴黄的。联句一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礼,任它门外十分春” 、“天下皆春色,吾门且素风”,到了第三年,方可贴红色春联。
农民喜欢在堂屋门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门神,在房门上贴麒麟送子等年画。再穷的人家,过年宁可鱼肉不买,也要买春联迎新,买香烛敬神。
除夕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荤菜,佛和菩萨前供素菜和水果。倘若乱摆一气,会被人耻笑不懂规矩。如皋的歇后语“何四麻爹敬菩萨——荤素一把下”就由此而来。
除夕晚,合家吃团圆饭,鸡鸭鱼肉毕陈。荤菜中得有鲢鱼,寓“年年有余”,有猪肠,寓好日长久;素菜中得有青菜,称作“长庚菜”,黄豆芽称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
除夕夜喝高梁酒,陈元酒守岁,要让小孩先喝,依此到最长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之酒。”全家人在欢娱、祥和的气氛中用膳。不过,桌上的链鱼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上灯,因为要“年年有余”。
落籍如皋的蒙族、满族人过春节,仍按民族传统风俗,三十夜吃扁食。原籍北方的汉族也吃扁食。
封田、点天灯。农民家吃完年夜饭要封家具,即在家具上贴黄金钱(用黄纸镞成1.5寸见方)或者印有“和合二仙”的小印件;要封田岸,即在芝麻秸上挂黄纸钱、和合二仙纸,然后插在屋檐上,谓之封檐。插到田岸,谓之封田,以祈求永远守住家产田地。
三十夜,要将家里的各种容器放满东西。水缸里的水要满;磨眼里要灌满粮食;瓷罐里要放满花生或蚕豆、茶食、炒米等,以示丰足。办好这一切接着用洋灰打元宝囤子,从室内外天井到田头、地角都得打上。
清兵入关后,有满族人定居如皋,带来了他们过年点天灯的习俗,为如皋人所喜闻乐见,纷纷效仿。那柱子上悬挂的一串串天灯闪闪烁烁,给乡下空旷寂静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过年浓郁的气氛。
接灶。如皋习俗“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灶老爷由男人操作。他们将新“请”的灶老爷像贴在龛子里,两边贴对联“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边写“司命府”。然后点上香烛。叩拜一番就算是接灶礼毕。
守岁。三十夜守岁,所谓“爷守岁爷长命,娘守岁娘长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长辈持压岁盘给儿孙,盘内装茶食、糖果,并有内装钱币的红纸包,叫压岁钱。有童谣:“守岁家家尽不5,小儿辞岁到堂前。红绳挽就双全结,一串青钱压岁钱。”
【过新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穿戴新装,晚辈向长辈拜年,同辈人也互致祝福。
早上吃年糕、圆子、煮黑枣,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贵子、团团圆圆。然后放开门炮仗,爆竹三声,寓意连升三级。
正月初一上午,如皋人不开井厕、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倒垃圾。如果初一做活计,那会“一年忙到头”;如果扫地,便“越扫越穷”。
大年初一,一切言行都要图个“吉利”。如抓瓜子要说“瓜瓞绵绵”;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枣子要喊“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入夜,各家早早就寝,称“关财门”。
初二开始,邻里、亲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给小孩红纸包,叫“开财门”。初二开始新炊,叫做“开生”。从初三起,亲戚、朋友、师生、同事间互相请客,叫“传酒”,在农村谓之“请酒”或“交年酒”,一般要请到月半左右。初五是“五路财神诞辰”,要敬神,店铺开张营业
Ⅲ 如皋为什么称为"历史文化古城〃
千年古城如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城市名片很多,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华东红色革命摇篮、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等。这一张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无不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如皋最值得关注和挖掘的重要特色文化之一,就是“龙凤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是中华和谐文化的精髓,她昭示着一种祥瑞之气。龙飞凤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龙凤文化”的地位是极高的。
在如皋,说到“龙”,必须提到被称为“九十九湾”的龙游河,这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历史河流,相传龙游而成。它好似巨龙纵贯如皋大地,且支系众多,被誉为如皋的“母亲河”。以龙游河为代表的“龙文化”无疑是如皋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而说到“凤”,当从如皋的地名来由说起。如皋之名,源于《春秋》中“贾大夫射雉”这一典故。与之对应,如皋又有着“雉水”、“雉皋”等雅称。据专家考证,“雉”,就是凤凰的原型。在如皋,也有不少以“凤”为名的地名,比如老城区中的“凤凰池”等。如此可见,“凤文化”也是深植于如皋大地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龙凤兼居”的如皋自古繁华,人才辈出,曾被誉为“中华第一大县”。拥有如此珍贵文化资源的如皋,在擦亮四张城市名片的同时,也完全可以亮出颇具吸引力的“龙凤文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园林、城雕、路名等载体,着力打响“龙凤古城,享寿如皋”等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为如皋这一自古祥和之地再添人文内涵和瑰丽色彩,引领如皋旅游业在九天云端自由翱翔。
龙游江海到如皋,凤舞九天映雉水。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Ⅳ 如皋有什么特色
一,早茶-蟹黄包
如皋是久负盛名的世界长寿乡,深谙养身之道的如皋人,一天通常都是从早茶的美味中开始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点当属蟹黄包。
如皋蟹黄包汤汁丰盈,口感浓郁的奥秘还在于精心烹制的皮冻和高汤,馅料制作考究,蒸制好的蟹黄包外观如菊,吃法讲究。
二, 语言-方言
如皋方言属江淮官话泰如片,受吴语影响较大。如皋方言小片含今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市、泰兴市和东台市南部及张家港市段山地区,以如城话为代表。
如城以西3千米外即有泰兴话韵味,细音摩擦明显,称为西乡话。白蒲、九华与通州区交界,为两地过渡方言带,其南半部语言均带有南通话特征的两套齿擦音,称为南乡话。
三,民歌民谣
如皋的民歌民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以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而闻名全国,其中《趟子灯》、《花担》、《倒花篮》、《莲湘》等。如皋民歌的种类有号子、小调、风俗歌、儿歌等。
四,婚嫁礼俗
如皋婚嫁礼俗繁琐。要经提亲、相亲、看人家、压贴、算命合婚、议婚定婚等诸诸多步骤。
五,名胜古迹
如皋作为长寿之乡,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如水绘园风景区,法宝禅寺,红十四军公园,定慧禅寺等。
Ⅳ 急!急!急!如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黄氏家族的 黄氏玉容片 2016年被列为如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功效祛斑养颜 调经 护肤美容 细嫩肌肤等功效。
Ⅵ 江苏如皋有多少年历史了
从公元411年(东晋义熙七年)正式置县算起,如皋已经有1600年的历史。
Ⅶ 如皋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是哪里
如皋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历史悠久,环境优雅。“七十多来西,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到过江苏如皋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个有着145万人口的县级市,拥有200多位百岁老人,4000多位90岁以上老人,4万多位80岁以上老人,500多个家庭“五世同堂”。在如皋“五世同堂”也是小巫见大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崇尚道德情操,成为如皋人“长寿基因”之一。据说,在如皋癌症患者很少。当然,这与如皋的土质也有关,如皋土质“硒”的含量恰到好处,这片土地上的农产品自然受益。紧接着,主人又为我们每人舀上一小碗稀饭,它是用粳米、玉米面、大麦糁等煮成,这又让笔者想起一句俗话:“玉米糁打个底,活到九十底”。一盆盆苍古拙朴、风姿隽永的松柏盆景,令人驻足凝视、流连忘返。我们看到两盆五针松大盆景,已有180年树龄,造型雍容华贵,云片错落有致,1985年获我国第一届盆景评比展览二等奖,它的另外两盆姐妹树,已被送到北京,陈设在毛主席纪念堂。如派盆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盆景的百花园中独占鳌头、艺压群芳。据说在世界盆景艺术的评选专家中,唯一的华人评委花先生就来自如皋。如皋的朋友介绍说,这里人与树、人与竹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也是如皋人长寿的要素之一。
Ⅷ 如皋名胜古迹有哪些
在如皋古城区内,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人称"双环河"。城市格局极为独特。
内城河,又名玉带河、市河,始建于隋代,原为从运盐河疏浚出的一条支流,目前的内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陆外,仍成半环形。东起东水关,至古玉莲池,经泮池南闸桥至严家湾,折而向北迄北yx水关,总长2381米,最宽处在古玉莲池和泮池,最窄处在冒家桥至文德桥段。
外城河,又名濠河,为明代所开凿修建,河四面环城,北段与通扬、如泰两河同道。
冒家巷处原为古集贤里,因宋代王氏连中进士、状元得名。并建有王学士祠。同时有胡公(安定)祠、范公(仲淹)祠。入明以后有天启五才子之一李之椿(吏部侍郎、抗清英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等,如清以后有兵部沿书戴联奎等。现存建筑群多为明清建筑,建筑结构基本完整,门首风格各异,门堂、敞厅、穿堂、堂屋四进坐落分明,庭院水井、花圃等布局有致,砖雕、磨砝墙、金砖铺地以及风洞的建筑工艺多处可见,制作精细、讲究。
东大街始建于民国初年,为地主兼工商业者居式,其前面是店房,后面是花园和居室,对外有三个出口,保留了木质础铺砖等明代构筑风格。
别具风韵的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是一个地区文化和经济传统的历史积淀。自古以来,如皋交通发达,人文荟萃,经济繁华,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众多别具风韵的名胜古迹。
古代遗迹何其多
如皋市政府所在地如城镇是历史悠久的古城镇,如皋建县前为如皋村,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如皋建县后为县治所在地。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镇。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恢复如皋县,此后如皋镇一直为县治所在地。
北宋庆历年间,初建谯门(即城门楼),元末毁于兵燹。明朝初年,重新修筑。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建为三间谯楼,在县衙前面。谯楼上设钟鼓,晨昏敲钟击鼓报时辰。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知县刘永准划定了城池,建起六座城门:东门叫先春门,在迎春桥西堍;西门叫丰乐门,在丰乐桥东堍;南门叫宣化门,在闸桥北堍;北门叫北极门,在西惠政桥 (后改名范家桥)南堍;东南门叫集贤门,在集贤桥(今名冒家桥)北堍;东北门叫拱辰门,在东惠政桥(后改名贾家桥)南堍。那时,只有城门没有城墙,仅有一条玉带过河环绕。河上建有众多石桥、砖桥,除以上六座城门外的桥梁外,有名的还有玉带桥、太平桥、沙家虹桥、望月桥、曹家桥、燕桥、雁桥、文定桥、武定桥等。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为抗击倭寇,修筑新城,辟城门四座,均建有谯楼。东门名靖海门,西门名钱日门,南门名澄江门,北门名拱极门。门外各设吊桥一座,东边和北边各建水关一座,城外环以宽阔的濠河。
古城如皋,是苏北著名的文化古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皋人民建造了大量的庙宇、道观、园林、书院、会馆、砖木石桥,反映了如皋丰厚的文化历史。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仅如城就有寺、庙、庵、观七十多座,著名的有定慧寺、中禅寺、海月寺、广福寺(又名大寺)、伏海寺(即泰山庙)、大觉寺(又名大觉禅院)、菩堤社(又名菩提禅院)、舍桴庵(又名舍钵庵)、崇善庵、文昌宫(又名文峰阁)、福成庵、十家庵(又名神真庵、石家庵)、玉皇殿、灵威观、关岳庙(又名关帝庙、武庙)、城隍庙、药王庙、火星庙、都天庙、财神庙(又名增福财神庙)、孔庙(即文庙)等。著名的古园林建筑有水绘园、逸园、匿峰庐、壶领园、古澹园、朴巢、深翠山房、水明楼、霁峰园、露香园、三瑞园、指树园、古柏园等。
古城如皋向以水多、桥多、庙宇多、园林多闻名于世。由于历史的变迁,如皋城墙已被拆毁,大量的名闻皋邑的古建筑。古园林已不复存在,保留下来的为数很少,主要有水绘园、定慧寺、孔庙大成殿、灵威观、东水关等。
Ⅸ 如皋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为什么发展不如靖江市、张家港市、南通市
晕死,像那些古城的话,很多都是靠着商业奇迹发展起来的,不是生意的话回,那很多的古城都是发答展不起来,其实这方面最新的例子就是丽江了。这点我想你应该能理解,如果不靠着商业的话,是靠着古城那边的那些该死的建筑,恐怕是发展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