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剌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剌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
靖边县地图
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⑵ 陕西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演变可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西周时版期、秦权时期、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⑶ 关于陕西的历史文化
人类发源地之一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古 代 政 治 中 心(秦)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为秦国的治地,所以陕西又被简称“秦”。秦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公元前677年,秦人在关中的雍城(今凤翔县城南)建都。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临潼县武家屯)。公元前350年,又迁都咸阳(今咸阳市长陵车站附近一带)。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立。咸阳便成为当时全国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因咸阳已被项羽焚烧一空,汉王朝最初驻在秦的旧都栎阳。到公元前200~198年,长乐、未央两座宫殿相继修好,刘邦搬进新城。汉惠帝时又征调民工,修了外廓城(在今西安市西北10余里处)。从汉高祖起,未央宫作为西汉国家政府所在地,历时214年。
西汉以后,又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7个王朝相继在汉都城建过都。其间,赫连勃勃称大夏王,建都在统万城(今靖边县长城外白城子)。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唐)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创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都城(今西安市区所在地),当时名“大兴城”。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涛中,太原留守李渊在其次子李世民的策动下反隋。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了唐王朝。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元年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整个唐帝国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中最强盛的一个。唐王朝历时近300年。当时的长安,城周长35.5公里,人口100万,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城市。
在封建社会中,都城是全国封建势力的中心,历代农民起义军也都把斗争矛头指向这个中心。如汉末的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军,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军,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入长安,并在这里建立过短暂的农民政权。
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唐王朝摇摇欲坠。公元904年,大军阀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到洛阳。还拆毁长安宫殿建筑,将木料顺渭水、黄河而下漂往洛阳。此后,长安这座历史名城被彻底破坏,陕西也就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了。
丝 绸 之 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西汉每年派出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来朝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当时最使商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丝绸,他们称中国的丝绸为“大也波儿”,意思是“和真的一样”,把中国称之为“丝国”。用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光辉夺目。西域各国王公贵族都争先恐后的购买中国丝绸,以显荣耀。因而商人们的丝绸生意日益红火,汉朝通往中亚各国的商路因而也成了商人们进货的必经之路,人们均称这条商路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从汉朝的长安出发,向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至敦煌以西分为三道:沿昆仑山北麓的楼兰、于阗、莎车、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国,为之南道;沿天南麓的焉耆、龟兹(库车)经疏勒,到大宛、大秦诸国为之中道;沿天山北麓的车师、乌孙,到康居、奄蔡等国为之北道。
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一致抵抗匈奴,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使者到西域各国。同时西域各国也派使者前来汉朝朝拜。这对双方都大有益处。西汉从西域各国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葱、胡萝卜、蚕豆、黄瓜之类的东西,尤其是高头大马,让西汉武帝甚是欢喜。而汉朝的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打井、冶铁技术先后都传到了西域。这样一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影响。
⑷ 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
历史文化
置县初县域无考。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4年,按照陕西省民政厅通知,将靖边县的巴兔湾划给乌审旗。
1958年,横山县的石湾、马家窑等6个乡划归靖边县。靖边县总面积为5300平方公里。1962年缩小区划,石湾等6个公社复归横山县。
1972年,靖边县杨桥畔公社的墩渠、八岔、清河3个大队划归横山县。到1989年,靖边县四界:东至青杨岔镇龙腰镇村,与横山县接壤;西至柠条梁镇西黄蒿塘村,与定边县接壤;南至周河乡东坪村,与志丹县接壤;北至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与乌审旗接壤。县境南北最长为116.2公里,东西最宽为91.3公里,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占榆林地区总面积的11.8%,陕西省总面积的2.47%。
⑸ 靖边红色旅游景点的作文,历史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来到了我国的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进入延安,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我感到十分舒适。打开手中大大的地图,一幅图片吸引了我:延安窑洞。我急忙对爸爸说:“我们明天去这里吧!”爸爸满口答应。
第二天,爸爸如期带我来到了延安窑洞。在门口,我们看到了关于窑洞的介绍: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和石窑洞。石窑洞是用石条或砖做成的,坚固耐用。延安的砖窑洞群,气势宏伟。但最常见的则是土窑洞,在凤凰山麓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随处可看到其踪影。窑洞里的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物什。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土里土气的窑洞成了延安旅游的一大景观,也成了考察的重点对象。它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也是陕北民俗的体现。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我很好奇,为什么用石条做的窑洞不会塌下来。我拉着爸爸来到一个洞前,仔细一看,原来石条与石条都是用粘土黏在一起的。我大吃一惊,这个办法都想得出来,那时的人们真聪明呀!
⑹ 靖边县的历史沿革
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剌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剌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⑺ 靖边的民俗风情特点
靖边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靖边史称“夏州”、“朔方”,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靖边(取“绥靖边疆”之义)卫”,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靖边县”。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就有先民繁衍生息。1600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曾经雄踞北方20年(公元407-427年),目前在县城东北58公里处,大夏国都统万城历史遗址经历1600年的风雨仍然基本保存完好,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遗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靖边籍的隋朝大建筑学家宇文恺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时改名长安)、洛阳城,成为后世城市建设的范例。1935年,中共靖边县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并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没有被颠覆的县级革命政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在靖边的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等地生活战斗了65个日夜,期间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目前,这些革命旧址依然保存完好。1942年,由于工作突出,毛主席为时任县委书记惠中权同志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已成为历届靖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准则。著名诗人李季在靖边工作和生活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信天游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引起极大轰动。靖边县的剪纸、信天游等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久负盛名,被誉为“民间剪纸之乡”、“信天游故里”,极具民族特色和传统意蕴,是蒙汉文化的有机交融,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靖边是个好地方,其他详细资料恭请登陆靖边官方网站。
⑻ 靖边有哪些风景名胜
1、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的红柳河北岸。版城址包括外廓城、东城权、西城三部分。城的四角均筑有方形墩台,城址内发现有夯筑台基等遗迹。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长城遗址
古长城遗址主要有宥洲城遗址、黄花城遗址、龙洲堡遗址、镇靖堡遗址、清坪堡遗址、镇罗堡遗址、宁寨营堡遗址、新城遗址、李家城遗址、西门台城遗址、芦子关遗址和烟墩山烽火台遗址,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有307国道五台段长城和镇靖明长城。
3、红沙峁
红沙峁经过几亿年的风沙洗礼,地下的岩石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红砂岩下绝崖峭壁,悬崖望下面是一条混浊的小河。
4、镇靖古城
镇靖古城是靖边历史文化、生态景区旅游胜地。山城之上,原来除有七佛殿、贞观寺外,上下还有南北走向的排排窑洞、行行房屋,一层层排列如同楼房。下端有寨门,如同城中套城一样。
5、天赐湾
天赐湾村坐落在高梁山山腰,地势险要,村庄四周耸立着几座陡峭的山崖,位于县城49千米处。天赐湾革命旧址是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⑼ 陕西靖边有多少文化名人
靖边文化名人寥寥无几,现代的有高光耀、姚勤镇、鲍登等几个,也是名不见经传。
⑽ 关于介绍靖边的导游词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
靖边县城
靖边县城
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刺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靖边县地图
靖边县地图
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