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锦州古塔的历史发展
传说锦州古塔下面镇压着蛟龙。锦州古塔的传说,传说锦州有八大景,这八大景里有个“古塔昏鸦”。可你知道为啥修这个塔吗?听老人们说,古时候,西海龙王把一条吃人的蛟龙给锁在海眼里了。蛟龙问:“我什么时候能出去?”龙王说:“铁树开花的时候。”从那以后几千年,这个海眼慢慢变成了一口深井。井水清澈甘甜。不管是旱还是涝,井水老是那么多。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喝这井里的水,这水还能治病,谁喝了谁就没病没灾,身强体壮,比药还灵。这事越传越远,后来,连百十里外的人家都来车到这拉水喝,没车的,也用肩挑。有的姑娘,为了能老喝这神水,干脆嫁到这儿来了。
有一天,有个从外地嫁来的小媳妇到这井边挑水。她拿起井绳,拴上水桶,正要弯腰打水,就觉着耳朵旁的一朵绒花要掉,她伸手把花摘了下来,搁到井沿上。花刚放到井沿上,就看见井里水翻开花了!井水咕嘟咕嘟直往外冒,一会儿就淹过了井沿,向四外漫开了。 小媳妇可真懵了,撒腿就往村里跑。井水流出井外,眨眼就没到脚面。 全村人一看,都吓傻了,谁也不知道井水为啥往外冒,一个个背着老人,抱着孩子,呼爹喊娘,一齐向村外跑。 这事惊动了村里的一个老秀才,他跑出屋一瞅,井水越冒越多,也有点害怕。朝井边走去。到井边一看,呀,井里伸出一个长满绿毛的大爪子,爪子上还捏着一朵绒花,井里还有铁链子晃动的哗哗响声。这工夫,他就听见井里一个声音象打雷一样响,说:“西海龙王在哪?西海龙王在哪?”
老秀才明白了,他赶忙说:“西海龙王在这!西海龙王在这!”
老秀才刚喊了两嗓子,井里好象静多了,呆了一会儿,井里又喊开了:“铁树开花了,我要出去!”
老秀才赶忙抢过来那朵绒花,朝井里喊:“铁沿不是铁树,绒花不是鲜花,你要再不回去,今天就把你杀了!”
蛟龙听了这话,没嗑了。眨眼工夫,大爪子缩回去了,井水也不冒了。老秀才这才擦了一把冷汗,对村里的人说:“打这往后,谁也不许把花搁在井沿上。”大伙还真听话,从那以后,真没人再往井台上搁花了。
后来,老秀才听说大塔能镇住海眼,就联名写了个万民书,请大臣奏请皇上修个大塔,皇上准奏,真在这井上修了一个八角十三层的大塔。说也奇怪,自打修了这塔,还真没闹过事。 锦州辽塔坐落在大广济寺前,也是古塔公园中。据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抚文贵撰)载: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琏曾写过《塔记》说,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是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是砖实心密檐式,现高57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胁侍,三个宝盖和两位飞天。飞天翱翔于上,大佛端坐龛中,胁待肃立龛旁。塔檐共十三层,每层各角原来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现多已脱落,仅西北角还剩11根。塔顶早在永乐年间被明军用炮打落。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饰等也多半脱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古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是京沈途中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它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省级文物,也是锦州市的标志,也是古塔区的标志。
Ⅱ 求中国佛塔的发展历程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不论佛塔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和它们形式的多样,风格的丰富,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见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我国劳动人民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塔”。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一例,该塔高51米,为通体洁白砖石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称喇嘛塔。
我国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现存古塔7座,其中4座为唐代墓塔,形制特别,古老质朴,有原形覆钵体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伟壮观,为我国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砖石塔2209座,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绝大多数有雕刻和题记,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锥体、瓶体、抛物线形等,风格各异。
灵岩寺塔林,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方山向阳坡上,计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题记极多,达10万余字,为国内罕见。该塔林造型优美,形制多样,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为最早建筑,是研究我国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
青铜峡塔林,位于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岩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背山临水,共108座塔。该塔林建筑奇异,是我国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飞龙山白塔林,在云南景洪县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的山上,为小乘佛教建筑。该塔林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组成,巍峨参差,耸入云天,为当地一大胜迹。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圆形基座上,中为主塔,高达21米,雄伟挺拔。其余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莲花,宛似群星拱月,壮丽奇特。
我国佛塔众多,而咏塔的诗文更多。如“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钟”、“赞宇弘开壮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图”、“谁建浮图礼大千,灵光遥与白云连”、“望尽人间多少事,身在大干几沧桑”、“点燃八百灯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古佛塔和诗文构成了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Ⅲ 宝塔的由来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塔是怎么来的
宝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能见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内
其实,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容产”,而是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塔也“进口”到了中国。“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宝塔,是中印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从外形上看,由最早的方形发展成了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从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甚至还有金塔、银塔、珍珠塔。中国宝塔的层数一般是单数,通常有五层到十三层。
应县木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常常描写到塔具有的神奇力量。如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宝塔能够降妖伏魔;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和尚法海镇在雷峰塔下等等,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塔具有驱逐妖魔、护佑百姓的作用。
大理三塔
在中国城乡的高山上、江河边,屹立着众多的古塔。现存的著名古塔有:西安的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铁塔、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杭州的六合塔、北京香山的琉璃塔等等。这些古塔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也把中国的山河点缀得更加美丽。
Ⅳ 蜚英塔的历史发展
蜚英塔,俗称宝塔,坐落在南昌高新区麻丘街西南约2公里处,今宝塔村荷湖周家村庄东南面,1959年已列入江西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词典》。这座古塔建于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砖石结构。坐北向南,平面呈正六方形。塔基用长方形红石砌筑,塔身用青砖砌成。共七层,每层高一丈二尺,从塔基到塔顶共约35米高。塔内每层有砖阶,层间为青石板。塔檐为五层平铺、迭涩出檐。沿砖阶转折而上可攀至顶层。在第三层南面嵌有塔碑,塔碑上右书“龙飞天启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吉旦立”中刻“蜚英塔”三个大字,左书“东阁大学士癸未状元朱国祚题,西川右藩伯丙戌会魁周著鼎建”。
据《荷湖周氏支谱》记载:建塔者周著(1560—1625),原名周一著,字诚子,号右华,曾任奉新知县、浙江知府、四川布政使等职,“以廉明称”。天启辛酉永宁土司奢崇明谋反,“陷重庆,进逼成都。著偕左布政朱燮元日夜筹守御策”,“著恃忠义激励兵民皆为效死”。经过奋战,平息了叛乱,“燮元进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著转左布政使”。明熹宗天启五年二月“(著)作卒于家”,崇正己巳(公元1629年)赠大理寺卿。
蜚英塔建成后,历经沧桑。特别是日军侵华时,遭日军炮击,塔顶被毁,塔身内外严重残缺。但是,该塔一直保持不塌不跨,不倾不斜,巍然屹立。
1982年,中央拨专款一万五千元维修蜚英塔,重新安装了生铁浇铸的塔顶,塔的周围兴建了防护砖墙,塔身初步修复。1986年,江西省、市、县、乡又多渠道筹集资金5万元,彻底修补消除了曾经被日本侵略军炮击毁坏的痕迹。
2008年3月19日,蜚英塔塔身明显倾斜,类似于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倾斜的塔身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Ⅳ 塔刹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的
塔刹是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从结构上说,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它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这种塔上塔的造型,使塔显得更加高插云天,雄伟挺拔。 塔刹
刹座位于塔身之上,上承塔刹,一般为须弥座形、仰莲瓣形、忍冬花叶形或素平台座。有的刹座内还设有刹穴,以存舍利、佛像、佛经或其他供品。 刹身由刹杆和套于杆上的圆环——相轮及华盖等组成。相轮为单数,现最多者为十三级,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刹顶由仰月、宝珠或火焰宝珠等构件组成,位于塔刹顶部。 刹杆多用木、铁制成,纵贯全刹,有的还直入塔身,以增加其稳固程度
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舍式,一种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寺院建筑,设有佛殿、佛塔、僧舍、园林等;支提式是指依山开凿的石窟,现存最早的古印度佛教石窟是巴拉巴尔石窟群。这两种形式的佛教建筑,都随着佛教的汉传,传入了我国汉地。
印度最早之寺院,为佛世时设于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卫城之祇园精舍。由古寺院之遗址得知,一般佛寺多于中央设方形佛殿,外围设僧房,佛殿正面之内阵即安置佛龛。建筑材料有石、砖、木等三种,建筑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之分,而仅塔婆有若干尚保存完整。
据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所载,我国寺之名称,源于官方所设以接待四方宾客之鸿胪寺为馆;西域僧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遂称僧尼所住之处为寺。我国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谓溯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造立之白马寺。北朝时期,又开始有以浮屠(即佛塔)来代指寺庙的。
塔这个佛教建筑也是来自印度,据说,公元前220年左右阿育王选择在桑吉高地隐修,不仅建造了阿育王塔,还建造了最大的一座Stupa(塔、方坟),这类塔都是用来埋葬佛陀或圣徒舍利(Sarira,遗骨)的,都是半球形的。基本的特征就是单纯浑朴、完整统一,有一种很肃穆的纪念性。渐渐地,桑吉塔也脱离了坟墓的含意,成了佛教纪念性建筑。
到了中国,塔的含意又进一步扩大,凡储藏舍利、佛像之地或者高僧坟墓之上的建筑物,一般都具有塔的一般构造特征。中国佛塔多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既有木结构的,也有砖木结合的。中国佛塔是佛教建筑中最成功的典范,样式和营造手法多样,现存保存完好的各类佛塔也有很多。通过不同时期佛塔样式的比较,也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的演进。
Ⅵ 请问塔在中国的演变史,谢谢!
北魏孝抄明帝正光年间(520~524)于河南嵩山嵩岳寺造一砖塔,全高约六十四公尺,共十二角十五层,为我国现存最古之塔。隋炀帝时,曾为天台大师智顗于天台山国清寺造立砖塔,为一座六角形之九层塔,高约七十四公尺。唐太宗亦曾应玄奘大师之请,于西安大慈恩寺构筑一座五十八公尺之砖塔。此外,我国历朝于各地寺院所造之塔不胜枚举,然以木造建筑而言,遗存者极少;且于元明以后,受喇嘛文化之影响,塔之样式丕变为‘白塔式’,此系由北印度及大月氏之样式衍成者,如北平北海之白塔、江苏江都法海寺之舍利塔、武川之百灵庙塔等,皆与我国传统佛塔之规制相去甚远。
Ⅶ 塔的历史故事
高州“宝光塔”的故事
2004-05-14 茂名日报
宝光塔俗称“粉塔”,位于高州城西鉴江边上,由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高州知府张邦伊倡建。共耗资13万两白金(银元)。塔为平面八角九层仿楼阁式砖塔。通高65.8米,底座平面直径12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可到达顶层。塔身假平座,每层开东、南、西、北四个小门。过去塔内底层塑有佛像,装饰华丽,粉彩鎏金。解放后曾先后两次维修,但因经过多次雷击,塔顶渗漏,塔身出现裂痕。1993年再次维修加固,现为铜质葫芦型塔顶。该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背后的故事
李勋明
中国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区的风水建筑,荆门现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它们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按照传统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东宝塔用于镇地域龙脉,月亮湖广场的白骨塔用于镇古城水口,文峰塔用于乞求一州文运昌盛,人民安泰。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今天三塔已成为历史人文景观,这里让我们去探索文峰塔背后被遗忘的故事。
记载文峰塔的史料不多,根据文峰塔门楣上“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龙建” 的石刻落款,文峰塔修建于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荆门古城凤鸣门文庙和贡院西,与文庙和魁星阁左右呼应。
文峰塔名为牟嗣龙所建,事实上当时真正筹资建塔者当为晚清荆门名绅周瀚.根据有关史料和周氏后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谱记载,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间亦称“周五老爷”。周瀚37岁时(公元1856年)他的父亲和三哥周恩庆、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乱中战死。咸丰皇帝谕旨拨款为他父亲在现工商街原老文化馆院内建周贞恪公祠,并御文致祭,极尽殊荣。周瀚忧思父兄,从四川辞官回荆门守孝,从此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不再入仕,并在九龙谷石婆望夫下结庐隐居。后经州牧请求,周瀚才出山负责操办团练维护城市治安,周瀚《长林营建记》有载,周瀚热心公益事业,从1860-1863年间,筹资主持在凤鸣门外修文峰塔,于白云洞斯台上增建白云楼,这两处工程根据碑记同时动工,周氏家族捐资约百分之六十。笔者发现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题记。从遗留在龙泉中学白鹤亭上周瀚撰写的《景莱别墅记》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沧桑,短短的140年过去了,当年与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筑毁于战乱人祸,也许由于文峰塔是石头的组合,石头的坚固才使它保留下来,然而今天的文峰塔并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处象山大道中轴线,本来是城市一道美丽厚重的景观,据说是有碍行车安全,文峰塔只好让位,向西移走约300米重建在现龙泉公园内,文峰塔的文物价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识之士评曰“文物变成了无物”。我们不敢说这是愚昧之举,但是它总比彻底毁掉了的好。
“云汉昭回,文笔鸣凤”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龙泉公园,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每个荆门人的心中,但愿文峰塔永远安静的站立在那里每天看着无数笑脸从它身边走过,佑福荆门文运昌盛,让荆门的明天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Ⅷ 佛塔的演变历史
佛塔的演变: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
此外,释迦牟尼一生共有八处纪念地,如出生地的蓝毗尼园、成道地的涅盘禅河、第一次说鹿田园、他所住地方唯一的沱园、他所住地方的群邑三亚石果等。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印度的民族宗教,佛塔的建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孔雀王朝的领导下,这个小国有8.4万座宝塔。
这一时期开始建造有碗的宝塔。宝塔有两种:有遗物的称为宝塔,没有遗物的称为直梯。最早的现存宝塔是在阿育王时期建造的。
(8)塔的历史与发展扩展阅读:
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
嵩岳寺塔是由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过渡的早期实例,非常值得重视。嵩岳寺塔的总高度约30米,底层直径10.6米。全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砖砌筑。
塔的下部是低平的基台,台上建塔身,塔身平面呈十二边形,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例子。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用叠涩平座将之分为上下两段,在四个正面开了贯通上下段的塔门。
下段的其余八面都是素面平砖,没有加以装饰。上段是整个塔装饰最集中的地方,分别装饰壶门、狮子、火珠垂莲。
第一层塔身以上,叠涩出密檐十五层,每层塔檐之间距离甚短。塔刹用石雕刻而成。刹座是巨大的仰莲瓣组成的须弥座,须弥座上承托着梭形的七重相轮组成的刹身,刹顶是一个巨型的宝珠。
篙岳塔的外形流畅、秀丽,艺术成就非常高,正是由于它的设计和施工的优秀,使得这座古塔保存至今。其他像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也是密檐式塔中的精品。
Ⅸ 中江塔的历史发展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古时候,人们把长江内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容)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
清乾隆年间,这里有一个传说。积福阁里的汪和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衣。一天,他望着中江塔大呼:“好蜡烛!”听者不解其意,以为他讲疯话。第二天,宝塔果然起火了,焚烧数层。原来塔顶是两层六面窗户,悬挂油纸灯笼照明,为夜间过往和入港船只导航,守护人一时大意酿成火灾。从此,中江塔顶没有修复,光秃秃如同盖上一口锅。
1988年市政府拨专款整修已呈老态的中江塔,恢复了宝塔应有的风貌,加上塔尖,挂上风铃。明月中秋之夜,江波荡漾,水天一色,流年此处,可见塔影卧江,徐风吹过,飘来悠扬的乐曲,和着叮当铃声,犹如身处梦幻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