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毕节这个名字的历史由来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毕节是彝族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
《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这段话似有望文生义之嫌。
而《夷书》说法则较为恰当:"毕节称比跻,系白罗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汉人为除夕之证,彝族人作人名之称,其矢一也,其地则皆今之毕节。"由此看来,毕节之名源于彝族某一家之后被用作地名,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1)毕节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毕节,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区区域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
毕节,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矿产60多种,磷矿储量名列全国前茅,煤炭远景储量居于长江以南之冠,铁矿、铜矿、铅矿、稀土矿储量处在贵州第一。
生物资源多样,动植物资源2800多种,有全国、全省如马铃薯之乡、白蒜之乡等众多“地理标志”;水能资源丰富,河湖水系纵横交错,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条。
毕节是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
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气候清凉宜人,是避暑旅游城市观测点。
毕节是三省红都,长江以南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厚重历史文化,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
㈡ 毕节最出名的历史人物是谁
从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牂牁郡(今毕节境内)土著人盛览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马相如讨教作文之术,然后返回故乡招生授徒开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毕节置卫,再到明正统四年(1439)土著人唐谏“献宅基地修学庙”,明眼人可以从盛览与唐谏两个人物的身上,透视出这长达1550年的历史期间,毕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在教育上,为史学界称之为贵州教育的发端。明清两代,贵州共培养出700名进士,第一名就是毕节的张谏(在外地求学)。
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领兵屯田毕节,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挥使李焕着手修建毕节城池;从1949年毛泽东组织5.3万干部随军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毕节解放,首任县委书记张西华、县长牛林枫到任;从1964年中央抽调大批干部赴贵州,到支黔干部赵福亮出任中共毕节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书记、第二书记,人们可以看出,这总计长达580多年的历史时期,毕节这个地方就迎来了三批北方客人,使毕节与外界沟通,实现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汉各民族共生共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从l911年10月3日,周素园领导的贵州自治学社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政权,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毕节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成员,再到1936年2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部开到农村,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一弹未发进驻毕节,并在毕节建立川滇黔省苏维埃革命委员、中共毕节中心县委和贵州抗日救国军,红军在毕节活动20天后,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周素园率领600多人随同红军撤离毕节投入长征这一历史过程,人们可以看出,岁月流程虽仅有25年,但毕节已实现从旧民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义革命的转变,成了永放光芒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历史人物
张谏
字孟弼,明朝赤水卫(今贵州毕节境内)人。明朝时贵州的第一个进士。少有志气,北走四川就学于刘仲珩,很受仲珩喜爱。当时正值刘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带孟弼拜见,忠愍亦非常喜爱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举人,然后到京师留在忠愍门下受业。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进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职守孝三年,后官拜监察御史,出督福建银课时,遇地方不宁,孟弼率兵协助官军捕之,回到朝廷时,上疏请罢闽中银课。后父亲去世,又守孝三年,孝毕累迁顺天府尹,因正直被贬穿州知府,后又升太仆寺卿,卒于任上,留有《望古》诗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毕节卫(今贵州毕节)人。其夫为毕节卫指挥,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袭职。蔡氏寡居,有志气,且懂得军事,因子晟年幼不懂军事,她便出来管理军事,卫中各军指挥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军政闲暇时又教子晟以诗文。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来征不克而死,毕节震惧。时官军皆调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备贵阳,毕节城中仅有军队数百人。蔡夫人临危不惧,率仆人及军民修补城墙守卫。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众来攻城,由于蔡夫人指挥有方,拒敌三月,贼自去她便率众追击,使敌大溃,毕节城得以保全。人称蔡氏为"女将军"。能诗,《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镇(今湖南桃江县)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旋与毛泽东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回国后,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曾在益阳、宁乡等地组织农民军。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被派往湘西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在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中,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给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党团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开始认识和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1935年冬,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不幸于贵州毕节县七星关牺牲。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
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同时,林青又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秘密传阅,并利用刊物宣传红军、宣传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妄图彻底破坏贵州地下党组织,被林青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从容面对死亡。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余达父(1870—1934),名若泉,号达父,彝族杰出诗人、法学家,是毕节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余达父世居四川省古蔺县水潦乡,自幼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嗣,入籍于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他没做过土司,却因过继给伯父余象仪而成为大屯土司庄园的少主人。幼读家塾,后受业于进士葛子惠门下,研习经史子集、诗词文赋。1906年留学日本,入江户和佛法律大学,专攻法律。他选学法律是为了要营救遭遇冤狱的哥哥若煌。在日本与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平刚结为挚友。1910年学成归国,秋试中举,成为前清政法科举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职,就回乡守母丧。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一月后贵州自治学社领导的起义亦宣告贵州独立。达父先生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即自家乡赴省城贵阳,但贵州革命政权很快就被滇黔军阀勾结所颠覆。余达父被迫远赴上海避祸,与安健(彝族)创办《斯觉报》,鼓吹革命,鞭挞军阀。后又赴北京开设律师寓所,任专职律师,又在法政学校兼任教员。时人称他“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直言,耻附权贵”,这样正直刚烈的性情,不见容于腐败黑暗的当时,居京5年,落寞归里,在大屯家中读书著述。后中风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愈。这时乡间兵匪频仍,难以安居,经挚友周素园介绍给省长袁祖铭,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乃全家迁居贵阳。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时与官场相扦格,再次弃官入云南,漫游数载,又归乡里读书著述,但仍不见容于地方权势,复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时,受聘为省政府名誉顾问。1934年,贫病交加的余达父在贵阳不幸逝世,归葬大屯故里。平刚曾亲题其遗像,高度评价他在经学、史学、文学、法学上的成就,怜惜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余达父先生学问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龛拾尘录》二卷、《通雍余氏宗谱》一卷;未刊稿有《且兰考》一卷、《且兰野史》四卷等。时人称誉他“读书万卷,用宏取精工书善文,昔擅诗名”、“法律名家,文学泰斗”、“深谙政法,尤擅诗文”。其中《邃雅堂诗集》是先生手订的平生诗作千余首的精选本,在当时就广受识者好评。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周素园(1879—1958),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
㈢ 为什么毕节不是历史文化名城,毕节也有红色文化,毕节有夜郞文化,诸葛亮当初在这里祭过七星,就因为毕节
第一因为毕节没有对外彰显太多的文化,第二因为当时评文化名城的领导,专家,学者也没什么文化!!
㈣ 为什么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而毕节不是,毕节还有夜郎文化!
这个历史文化名来城不是说你自有历史就是的,还要看当地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情况如何。
之前还听说过有一套标准,比如要有一定数量的建筑遗迹、有至少一两条的历史街道,人文文化明显等等,夜郎文化还停留在传说与现代考古阶段而已。
㈤ 贵州毕节历史上有什么伟人
1.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镇(今湖南桃江县)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
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旋与毛泽东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回国后,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
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
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㈥ 贵州毕节这个地名里所包含的文化
毕节市位于乌蒙山腹地,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属化灿烂的城市,毕节市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资源输送基地。近几年毕节市的发展相当快,属于后起之秀范畴。毕节市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景点众多,有“洞天福地,花海鹤乡”之称。
㈦ 贵州毕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构成毕节人热情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独特的彝族迎亲亲人,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依族的六月六节”等。
多个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古剧《撮泰吉》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彝族舞蹈《铃铛舞》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苗族舞蹈《滚山珠》荣获多项世界级民族民间舞蹈奖项。
(7)毕节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毕节的特产和旅游名胜:
贵州毕节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得享大自然厚爱,被馈赠了独一无二的好山好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享有“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天然药园”等美誉。
毕节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百里杜鹃(贵州的四个国家AAAAA级景区之一)、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贵州唯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
国家AAAA级风景区“九洞天”、国家AAA级景区拱拢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小河、高原湖泊支嘎阿鲁湖、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风景名胜区等。
㈧ 毕节试验区有哪些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人
织金洞,百里杜鹃
㈨ 贵州有那些历史文化
1、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辉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自从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2、关于夜郎文化。贵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讲贵州历史,实在应该讲讲夜郎。夜郎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政权。古代夜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
(9)毕节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夜郎国的发现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时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云南昭通和贵州赫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带。1976~1978年,在赫章、威宁发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无坟丘。有的有简陋木棺;有的以铜鼓或鼓式釜为葬具,内放人头骨和牙齿,或将多具骨架零乱埋在丛葬坑中。
一般只随葬少量陶器、青铜器、铁器、珠饰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长条形铜锄、宽刃无胡戈、鼓形釜、宽边手镯、长发钗、牛头形带钩等,又有与中原内地相同的铜镜、印章、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铁兵器和漆器。 要说夜郎文化,必须了解夜郎国的历史。
约战国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国。近几年,区文化部门通过多次深入贵、川等地实地考察,组织有关人员研讨,成立夜郎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初步对夜郎文化进行探讨与挖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夜郎风情表演团,主要适应景区景点及宾馆等涉外场所的演出。
两千多年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始终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一个神话的国度。
“夜郎自大”贻笑百代,引起世人对夜郎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正在成为人们来“夜郎故地”观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会科学界研讨的大热点。
不管怎样,夜郎国在秦汉时期的西南夷数十个社会实体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实记载,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属夜郎的辖地,也是不争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