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笔的历史文化

笔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4 06:42:09

❶ 笔有什么样发展史呢

笔的发展历史:

  1.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回笔头不仅用兔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

  2. 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於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

  3.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世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❷ 笔是谁发明和演变的

史传秦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

(2)笔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❸ 笔从哪一朝代开始使用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书写工具,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说到毛笔是谁发明的,就不能不说到蒙恬,因为他被尊奉为毛笔制造者的祖师。毛笔的正式使用是从在东汉时期,那时,文字系统成熟,毛笔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非常使用了,并且是作为书写文字的主要工具而存在。

东汉时期的书法文化极为绚烂,同时也带动了笔文化的发展,蔡邕《笔赋》是最早关于制笔的记述,毛笔的制作开始逐渐形成产业,因为书画文化的兴盛,也有人开始专门的制作毛笔,但是这个时代的毛笔多为硬毛,笔杆很短,笔头的底部藏于腔内,以麻丝裹着并涂漆在上面,带有笔套、大小长度都与今日使用的毛笔极为相像。

❹ 笔的古今由来

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您现在所看到的页面背景图案为清乾隆冰纹梅花玉版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
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玉质,有圆有方,分盖与身两部分。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❺ 笔的变迁

我国的毛笔历史悠久,据现有考古资料,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专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属,但一般人都认为第一个造笔的是奏代大将蒙恬,蒙恬虽然造过笔,但笔绝不是他发明的,因为在韩诗外传有云:「周舍为赵简子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何君之过而书之。」

毛笔依笔毫劲健的程度,大致可分为毫笔(亦称狼毫笔)、柔毫笔(亦称羊毫笔)及兼毫笔三类。宋朝以前,毛笔以硬毫为主,唐宋人大多使用硬毫书写。明清以后羊毫始渐风行,直至今日,使用羊毫(尤其是长锋羊毫笔)的人越来越多。

一、刚毫笔这种笔毫性坚挺,弹性强,适合於书写草书,写出来的字比较遒健劲力。

二、柔毫笔这种笔毫性柔软圆润,容易濡墨,书写出来的字比较丰满,显的浑厚含蓄。

三、兼毫笔他有刚柔兼济的特点。适合初学者使用。

其它亦有鸟毛笔,如鸡毫、雉毫、鸭毫、鹅毫、雁毫、孔雀毫等及胎毛(人毛)、竹等笔,其实用性并不大。近来更有钢笔、彩色笔、原子笔等。笔的进化随著社会的进化而更加丰富。

没有笔就没有办法纪录历史和很事情,所以笔的进化是社会的象徵,所以笔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言是很重要的。

❻ 笔的发展历史

毛笔

在各类笔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

宣笔时期是我国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晋时,安徽宣州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笔锋尖挺而拥著称于世。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宣笔声誉日隆,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陈氏及诸葛氏之笔跨唐宋两朝,制笔技艺世代相传,所创无心散卓笔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的特点,称“海内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诸葛氏之外,歙县的吕道人,黟县的吕大渊,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时。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尤以羊毫笔最享盛名,为士林所爱,并得朝廷赞赏,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誉满海内外。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

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由于毛笔是由动物纤维制成,难以长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笔传世极少,除少数发掘品外,能见到的明清毛笔,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了。

钢笔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打印机与网络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的书写功能,而且性能更加优良的圆珠笔广泛运用,也挤占了钢笔的市场占有率。21世纪初的今天,钢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许多人首选的书写工具,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体现持有人身价的一种象征。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的名牌钢笔,已成为高档的名贵礼品,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追求,价格不菲。

钢笔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选择一枝好的钢笔 , 也成了一门学问。

有不少人喜欢收藏钢笔。因为钢笔不仅有足够多的新老品牌与款式供收藏者寻觅选择,而且价格适宜,全球都拥有庞大的市场,收藏容易,转手出让也极为方便。即使是专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伪造的假货,也没有很多人专门炒作,因此使得鉴赏家与投资者购买起来较为放心。

铅笔
1564年,一场灾难性的飓风袭击英格兰岛,受灾较重的昆布兰地区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风暴过后,人们在树根下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质。只要轻轻在物体上一划,就可以留下一道黑色的印记,它就是“石墨"。当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画记号,以便于辨认。后来有人把它制成棒形,卖给商人用于在包装上划记号。178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经过多次实验,将石墨粉与硫磺、锑、松香混合在一起,制成糊状再挤压成条形,这就是铅笔的雏形。这种铅笔有一定的硬度,书写起来比石墨棒好用多了。受此启发,人们又将石墨块切成小条,用于写字绘画。这就是最早的铅笔。不久,英王乔治二世索性将巴罗代尔石墨矿收为皇室所有,把它定为皇家的专用品。但是用石墨条写字既容易弄脏手,又容易折断。

给铅笔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由美国工匠门罗来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器,然后在木条上面刻上细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将两枝木条对好、粘合,笔芯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就发展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

新成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铅笔的制造也已经注入了许多科技含量。有了护芯可回缩活动铅笔、无残芯活动铅笔、纸制铅笔等等。

护芯可回缩活动铅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铅芯护管在一定压力下可以回缩。这种笔使用的是金属夹头,装有防止重压的保护弹簧,按压后能够半自动出芯,不但出芯准,而且还可避免刺破衣袋、保护铅芯;无残芯活动铅笔与一般铅芯只能用到12.4毫米为止的活动铅笔不同,无残芯活动铅笔哪怕铅芯用到最后1毫米仍能使用。这是活动铅笔一百多年来的重大革新。它主要是笔内改用了双夹头结构,前夹头夹持铅芯的前端,后夹头负责夹持及推进铅芯;纸制铅笔,又名环保铅笔。主要是利用废旧纸张为原料(替代传统铅笔生产中的木材),经过简单裁切后,经精细加工而成。与传统的木杆铅笔相比,纸制铅笔以纸代木,品质更加卓越,产品花色繁多,而且易卷削、使用性能好,并且绝对避免了木杆铅笔普遍存在的杆内断芯、切削折芯、偏芯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符号

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有的H、B、HB是代表铅笔的软硬程度,这也是有来历的。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特殊功能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铅笔还可以鉴别钻石的真伪。钻石用水润湿后,用铅笔在它上面刻划一下,真钻石的表面不会留下铅笔划过的痕迹。用水晶、玻璃、电气石等制作的假钻石则会留下痕迹

❼ 谁知道关于中国的笔的发展历史

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定的承一性,所以日本的汉学研究恐怕是中国以外最好的。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故而在日本也收到相当的重视。又由于如今的网络游戏中有关于三国时代的演绎,对于网游业及其发达的日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绝佳的素材,所以我们会常常看到日本关于三国的研究等。
郑重声明,中国的三国史是中国的,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区域跟日本都不沾边,所以并不是日本的历史。我很纳闷,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并不像韩国常常认为自己的历史渊源到中国大陆,日本都没有的想法你怎么会有呢?建议看一下中国二十四史,完善一下自己。

第二点,金朝史并不是蒙古族的历史,也就跟成吉思汗不沾边。金朝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是女真族的政权,金被蒙古灭后被编入其民族分类中的汉人一类,属于第三等人,地位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高于宋朝遗民南人。元朝灭后,女真人的一支爱新觉罗氏发展壮大为清朝的缔造者。
尽管中国汉族政权和活动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体,但中国没有种族隔离和排斥,中国汉人主体并不抵触元朝和清朝两个外族政权,照样生活得自得,历史也就不排斥外族史。所以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元史,作为元的前身蒙古汗国的历史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从另一个方面讲在中国元明清三朝蒙古族已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员,当然其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何况中国当前的历史教育追求民族和谐共处呢?
至于当今的蒙古共和国,这段历史肯定也在他们的历史书上。历史是文化的内容,是宽容的,一定程度上讲是可以共享的,何况蒙古及元朝的文化内涵还是学的中国汉族的呢?

❽ 笔的由来

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您现在所看到的页面背景图案为清乾隆冰纹梅花玉版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
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玉质,有圆有方,分盖与身两部分。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❾ 有关笔的历史和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

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9)笔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名笔:

1、湖笔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洛阳市孟津县的太仓毛笔制作工艺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因太仓毛笔的制作者多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房四宝

❿ 笔的演变

到了秦代,笔的作法有所改进。它将笔杆的一端凿成小窝,把笔头放在窝里粘住。套笔也用竹管装入,又在两侧各凿一小孔,以便取笔。

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米兰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芦管笔。

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

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或者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摆的矮几案,所以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到了汉代,毛笔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汉代毛笔的笔杆圆直,便于使转,笔头较之秦代稍大,腰部增粗,加强了力度,笔柱毫选用为兔毫。

近年来,毛笔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稀缺性,逐渐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一支民国的竹刻毛笔市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两代的毛笔大都在万元。

(10)笔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新型毛笔:

储水式毛笔是一种新型毛笔,其原理是把墨汁储存在笔杆之中,并增加了按钮装置,不按动按钮墨汁是下不来的(利用的是水的表面张力),也就是说按动按钮的过程就是给毛笔添墨的过程,这样即实现了:

1、增加了毛笔的实用功能、便于携带。

2、墨汁从笔头的上部流下来,增加了每次蘸墨的总量,增加了书写的连贯性。

3、不按动按钮墨汁下不来,实现了枯润、浓淡的节奏变化。

笔头:采用狼毫/羊毫手工制成,笔杆上端有按钮,可以自由调节笔头下水量的流畅度,使用起来简洁顺畅,即使是初学者使用也会得心应手。

阅读全文

与笔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