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舟山的文化艺术
舟山的定海古城是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古迹众多,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舟山方言
舟山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
舟山话有29个声母,46个韵母,7个声调。
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船渔工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
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音响雄壮,旋律激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海岛特色。解放后这一民间艺术,经过加工改进慢慢地搬上了舞台。主要作品有《渔舟凯歌》、《东海渔歌》、《渔民欢乐》等。
祭海
渔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烧化疏牒,俗称“行文书”。然后由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肉抛入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平安无事。祭祀时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时,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与渔民在大海作业时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关。葬身大海是渔民大忌,与“入土为安”的习俗大相径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无事。若死,也得死在家里,才能“入土为安”。这与他们到市场上去买床,不愿买新的,却要买一张已死过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愿望相一致。一泛结束,亦要举行祭祀神祗,称“谢洋”。
潮魂
旧时沿海渔村一种特殊的丧俗。出海渔民翻船而死的人,因无法寻得尸体。家中设灵堂,海边搭草棚设“醮台”。傍晚举行招魂仪式,在草棚里点香烛,放供品,稻草人坐中间,上贴死者生辰八字。夜间涨潮时,道士坐“醮台”上,敲响钟磬铙钹,念咒语。有人手扶一根手竹,上挂箩筐,内装雄鸡一只,面对大海,随道士咒语,不停摇动。也有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灯笼高呼死者名字,为其招魂。第二日将稻草人放入空棺材安葬。
跳灶会
跳蚤会,又名跳灶会,系流传于舟山白泉的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妇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灭火的传说而得名。它的形式是男女对舞,男饰济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装其装为红衣绿裤),意为“济公斗火神”。行会时,他(她)俩由粗草绳围成长方形,边舞边唱,唱法似“小热昏”一般,除原准备的曲调外,能触景生情,见机应唱,能吸引围观者兴趣。
唱蓬蓬
唱蓬蓬即唱新闻,指乐师借助伴奏,将时事新闻和评论说唱给众人听,并获取一定的报酬。
滃洲走书
舟山走书(又名滃州走书)源于定海马岙,是舟山群岛历史文化奇葩之一,约产生于1800年前后,后从六横传至镇海后,演化为“蛟川走书”。初为自击自唱的单口说唱曲艺,内容以短词为主,原为一人自鼓自唱,后吸取戏剧中的走、唱、念、表相结合的表演手法,将单档坐唱改为二人或多人演唱。常规演出为1人主唱,辅1-2人伴奏(帮腔和笛)。其基本调为“慢调”与“急赋”,另吸收其他曲乐中的“二簧”、“流水”等曲调。演唱朴实,清晰“四工合”帮腔为其特性音调,以唱、表白、演为主要表演形式。
贝雕渔民画
舟山贝雕是利用当地的贝壳作原料,根据贝壳的天然色彩、光泽、纹理,精雕成神形兼备的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等画屏的工艺美术品。
海岛渔民画
舟山海岛渔民画,是海岛地区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以衢山鼠浪湖渔民画和东极渔民画最为有名。
② 有谁知道有关舟山的海洋民俗文化
舟山海洋艺术文化之
——走进(渔工号子) 收集者:戴榕
一、历史渊源
舟山渔民号子内,是舟山群岛船渔工容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和《中国渔歌选》均有记载并录入。
二、艺术特色
旧时岱山及舟山诸岛,木帆船是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于是形成了丰富的号子。舟山渔民号子(岱山号子)按工序分为《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起网号子》等数十种,曲趣粗犷豪爽,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
③ 求舟山的民风民俗,其他地区的不要!
一、舟山民风民俗概述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各异,各个地区都有它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每个人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从出生到进入坟墓,都有着种种礼仪和风俗相伴。可以说,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就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因自然环境形成的习俗叫“风”,受社会文化制约而表现出来的习尚叫“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习俗。现在国内外都有一种“寻根”文化,正是追寻自己的祖先,珍视自己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文化。民俗风情,就是这种“寻根”文化的内容之一。因此说,研究地方民情风俗对于研究历史、了解民风、改造社会,乃至联络海外同胞寻根认祖,都有重要意义。
舟山风俗,富有渔乡特色。诸如,渔民尊称渔船为“木龙”,舟山渔船有“船眼睛”“船灵魂”,造船要“定彩”,新船下海要“抛馒头”,渔汛开始“请龙王”,渔汛结束“谢龙王”,岛上建“天后宫”,船上供“船菩萨”,普陀山“观音道场”的三大香期,还有冬至“祭海神”;在劳动时,起锚拉网唱号子,出洋、摆渡吹海螺;在民间娱乐方面,正月里舞船灯,八、九月间演庙戏,还有“舟山锣鼓”“翁州走书”“跳灶舞”等民间游艺习俗;在服饰方面,渔民冬穿“龙裤”夏穿背单,冬穿蒲鞋夏赤脚,妇女喜佩戴各色头巾,腰系布褴;船上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以及舟山渔民热忱好客,“一船遇难众船相助”“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等传统美德,以及一些标志着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习俗,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有它的地区特点和时代特色,都同海岛历史、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其外界影响有密切关系。我们研究舟山风俗,就是为了弘扬良风厚俗,变革陋俗恶习,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史书记载和近年出土的文物考查,舟山群岛已有5000多年开发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影。许多带有原始印纹的陶片和用于纺织、耕作的纺轮、耕田器,以及用于渔猎的石石族等出土文物,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岛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习尚。
据古志书记载:商夏时期,舟山属越国东南境。周朝时属越国句东,春秋时名“甬东”。相传在公元前九世纪西周穆王时,徐国诸侯徐偃王,受到周穆王讨伐,曾逃战“甬东”城隍山头(今定海临城街道)筑起土城(古称“徐城”),想依托海山之利,永立基业。后来偃王战败于浙东越城,把传国之宝“玉儿砚”投弃于会稽湖中,自己也战死疆场。后人曾在定海鼓吹峰造一“偃王祠”,以供祭祀。元代著名文学家吴莱写过一首诗,记叙当时岛民为前人建祠祭奠的风俗习尚。到公元前五世纪,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起兵伐吴,夫差兵败,被围余杭山。勾践在处置夫差时,便想起了这块远峙海中的岛山,令夫差“居甬东,君百家”,夫差因不甘受辱而自杀。《左传》在记载此事时作注说:“甬东,即句章县东海中洲”。现今定海城东街道还有“甬东”村名。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即史家所称“开元盛世”年间,唐玄宗准允采访使齐瀚奏请,在这个“海中洲”上第一次设立了县治。唐玄宗信奉道教,传闻三国时葛玄(号称“葛仙翁”)曾来舟山炼丹得道,就给舟山取名“翁山县”,并把秦代方士徐福到过的岱山、衢山一带取名“蓬莱”乡,又因桃花、六横一带传有方士安期生的踪迹,便定名为“安期”乡。从此,一座座海山都被看作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在浙东途中押送“丁夫”的小官吏袁晁,揭竿而起,聚众20余万,在朝廷鞭长莫及的翁山县打出反唐旗号。后来,袁晁起义被镇压下去,刚建立不久的翁山县也因此而被撤废,划归明州鄮县(今宁波鄞县)管辖。到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恩准王安石奏请,同意复建县置,赐名“昌国”。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昌国这块海山之地也渐次兴发,渔农盐业和文化教育都有相当发展。岛上相继设立晓峰、昌国、东江、芦花、岱山、高亭等盐场;兴办了翁洲、虹桥、甬东、岱山等书院;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廷以“海道险要”为由,将昌国县升为州。当时,习儒之风盛起,读书人在民间地位日高,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之说,并规定考上秀才的人,可免服杂泛差役;民间对于在县学读书的人不得非理骚扰;贫寒病老之士,更为众人尊敬;岛上还建立贡士庄田,以励儒生进取。这些,在当时不仅推进了教育事业,并直接影响着社会风尚的变革。
舟山历史上曾有过二次大迁徙,这对海岛民风有重大影响。
一次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汤和向朱元璋奏称舟山“顽民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人,岁为边患”,因而撤废了昌国县,并将岛民迫迁至宁波、镇海、天台等地。
另一次是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明遗臣拥鲁王朱以海驻舟山“监国”,举起抗清复明旗帜。清廷在剿灭明遗臣的反抗以后,强令岛民全迁大陆,直到康熙帝时才允展复。
明清二次大迁徙,许多岛民分散到宁台等地结亲攀眷,依附暂居。待到回迁海岛,宁台地区风俗亦自然沿袭而来,这对舟山风俗的衍变、传承,都起到了很大影响。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颁诏展复舟山,解除了顺治帝 “海禁”政策,历史上称为“海通”。但康熙认为“舟”是动的物体,不胜其防,于是下诏将“舟山”易名为“定海山”,以此求得“波宁、海定”,国泰民安,“定海县”亦由此得名。展复之初,居民筚路蓝缕,垦辟草莱,谋生之道,艰苦卓绝,故民风普遍敦尚朴素,渔盐耕读,各安其业。城内居民上中之家大抵习儒经商,下层社会则多以劳工小贩为业,兼以充当兵卒隶役。自清季废科举,裁武营,继而民国初革庄书、禁吏役之后,居民即多以远出经商;留岛居民仍以从事农渔盐业为主,沿海筑塘捍潮,围涂造田,塘里植粮种棉,塘外引卤晒盐,近海网鱼拾贝,既以粮棉为本,又擅鱼盐之利。当时舟山的农渔盐民略带强悍之风,更多的还是淳良勤朴之习。
舟山由于地处海岛,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和匪患扰乱,严重危及岛民生产和生活,对岛上民风亦产生过相当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外寇侵扰尤为频繁,而且,外寇与内匪往往勾结一起,狼狈为奸。1540年,倭寇与闽籍海匪李光头、许栋相勾结,四处骚扰掠夺;1552年,倭寇又与海匪王直勾结,侵占舟山诸岛,并去日本制造船艇,收编日本浪人为伍,在东南沿海作乱二十余年;十六世纪初,更有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舟山。随后,荷兰殖民者也来普陀山搔掠。清道光、咸丰年间,英帝国主义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舟山二次遭受侵略者的蹂躏。在这长期的抵御外侮斗争中,舟山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还保留着“平倭碑”“山海奇观”“三忠祠”“倭井潭”等遗迹;同时,在斗争中也出现了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比如,舟山人称镰刀为“倭刀”,称蚕豆为“倭豆”,称土豆为“红毛番薯”,等等,都带有抗倭抗英的印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商埠既开,西方殖民主义者纷至沓来,置海关,建“红毛馆”,西洋之风日渐传入,对舟山民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岛民信奉天主、耶苏等洋教之风即此兴起;加之海岛原本地狭人稠,生活维艰,冒险之性素为岛民所特有,为求生计,被迫航海梯山,闯荡海洋,搏风斗浪,外出谋生者日增。至光绪、宣统年间,侨商一度达到近十万人之众。侨外经商者年收入上万元者不在少数。随着侨商者经济收益骤增,岛上民风亦随之丕变,妇女珠翠盈巅,城乡第宅云连,婚丧宴会之费动辄以千元计,奢靡之风渐盛。1938年日寇入侵舟山以后,舟山人民固有的古朴之风更受到了冲击。
舟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鱼类有上百种之多,且拥有许多可供养殖的海涂港湾。舟山的鱼产量占全国海水鱼总产的十分之一,商品鱼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随着渔场的形成、变异、发展,对舟山民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古时候,舟山渔民囿于简陋的生产工具,只能从事以海湾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当时岛民“生产不出岙,婚嫁不出岛”,风俗甚为古朴;到唐代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岛上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驾舟离岛到近海捕捞,出现了以捕捞为主的专业渔民。据宋、元时编写的地方志和现存有关史书考查,当时用船网捕捞鱼虾已成为生产的主要手段,官府推销鱼盐就以渔船大小作为定额依据。现今舟山渔场捕捞的主要鱼类,那时已都能捕到。鱼货加工(“岁造鱼鲞”)已很普遍,当时年产鱼盐达800引(每引为400斤),按加工用盐总量推算,每年可加工鱼鲞130万斤。官府已把昌国看成一个重要渔业产地。规定渔民每年要以鱼翅、鱼膘等高档水产品纳税。到清康熙朝开放海禁后,闽南、温台、宁绍、淞沪等沿海省、区渔民,都来舟山渔场捕捞,每当冬、夏渔汛期间,数千渔船云集,大陆各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入海岛,舟山从此开始形成全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同时,沿海各地渔民也纷纷来岛定居,在岱山诸岛定居的多来自镇海、奉化等地,在六横、虾峙、桃花诸岛定居的多来自镇海、穿山一带,在沈家门定居的则以闽南、温岭、鄞县等地渔民居多,在东极等边沿小岛上定居的则以温台地区渔民为主。清季开始,舟山鱼货运销沪、甬、苏、杭等地,渔业生产也从近海向深海远洋发展,渔业生产工具从“浮筚”“丈八河条”发展到“大捕”“对船”作业。随着渔场扩大和生产作业衍变,带动了渔乡风俗的衍变,来自不同地区的渔农民,按照其原籍的生产和生活习俗,有的一宗一族聚居一岙,继续其原有风俗习尚;有的数宗数族杂居一岛,各地风俗混成一体。天长日久,当地习俗渐趋同化。尤其在沈家门、东沙角、嵊山岛等渔业生产集散地,每当渔汛,宁绍、温台、闽南、淞沪诸地渔民成千上万汇集于此,商贾行贩,玩猴耍棒,江湖郎中,娼寮赌场,无所不有,一度被称为“小上海”。这都对海岛民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素称“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在舟山本岛东南面的莲花洋中,与沈家门隔港相望。明、清时期,岛上除少数商店以外,几乎有宅皆寺,遇人皆僧;晚清时期,火轮直达沪甬,佛事鼎盛。士女游览,西人避暑,络绎不绝。岛上虽不耕不渔,凭籍善男信女之乐助和朝廷钦赐之庙产田地,足以温饱僧众。东南亚等地华侨居士、信徒,慷慨解囊,汇献尤矩,岛上香火兴盛。于是普陀山梵风亦习染舟山诸岛,信仰佛教成了岛民习俗的重要内容。据民国初年修编的《定海县志》记载,当时舟山诸岛僧众就达2649人,“念伴”(依附于佛教的道士)749人,这对舟山民风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舟山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渔业民主改革和互助合作运动,彻底改变了旧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社会风俗习尚也都产生了巨大变化,新风新俗正在逐步形成。
近五十年来,舟山风俗的衍变,值得引起重视的有如下五点:一是北方籍人口在岛上骤增,北方的许多生产、生活习俗带到了海岛,对舟山风俗注入了新的内容(如,饮食中的面包、水饺、羊肉串、烤牛肉等,都是受北方习俗的影响);二是随着渔业生产机械化、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捕捞区域扩大、作业方式改变,许多固有的渔业生产习俗和水产加工习俗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各地都兴办冷库,旧时传统的群众性晒鲞习俗和挑冰储冰习俗都急剧衰落,甚至完全消失);三是在人民政府大力倡导下,新婚姻法广泛实施,科技知识逐步普及,许多传统的观念(如,家庭观念、宗族观念、乡土观念、夫权观念,多子多福的观念,等等),都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剧烈变革;四是海岛地区的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事业日益发达,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沿海城市的风俗纷纷传入海岛,也对海岛风俗的衍变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五是许多新的节庆活动日渐兴盛。除了元旦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植树节、母亲节、老年节、护士节、教师节等全国性的节日以外,近几年为配合旅游活动,在舟山还先后推出沙雕节、观音文化节、杨梅节、海鲜美食节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连婚嫁寿庆和丧葬习俗中的“旅游结婚” “集体婚礼”“金婚寿庆”“火化、海葬”等新风也已遍及城乡。
在舟山人的鱼食习俗中,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旧时的腌制水产品大多已被时新的海鲜小包装所代替,“明珠尤鱼丝”“明珠鱼干片”“日式馒干”等可随身携带、拆封即食的海产食品风行市场。
④ 关于舟山的历史资料
春秋时属越,时称“甬东”。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东归鄞州。八年,又废鄞州置鄮县,甬东属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奏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昌国州为县。洪武十二年(1379年),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至十七年置昌国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废昌国县,置昌国乡。徙昌国卫于象山县南天门山。舟山置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隶昌国卫,二十五年(1392年)改隶定海卫。
辛亥革命(1911年)后,新置定海县治。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区,建立舟山市,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
(4)舟山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风景名胜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古称“海中洲”,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态旅游环境的主色调。舟山境内共拥有佛教文化景观、山海自然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1000余处,主要分布在23个岛屿上。这里拥有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
著名人物
近代以来,舟山籍的国家政要及海内外爱国人士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之生母金维映,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原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前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商飞董事长金壮龙等;在台湾的舟山籍政要有邱进益等。
⑤ 历史上两位中国文化的东渡者逗留舟山,他们是谁
请采纳,秦朝复徐福在东南沿海蓬制莱、方丈、瀛洲三岛上寻长生不老的仙药,东渡日本时经过舟山
鉴真东渡时经过舟山 。谢谢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入海,三次均自扬州出发,经由舟山列岛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日本时经过舟山诸岛
⑥ 舟山的城市文化
普陀水仙是我国继福建漳州之后的第二大品种,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舟山市的市花。普陀水仙原为野生,栽培历史不长。普陀水仙具有花枝花朵多、花期长、花茎不易折断、香气浓郁、栽培方便、观赏价值高等特点。普陀水仙花朵有重瓣及单瓣之分,重瓣花花冠黄白相间,上端素白,下端素黄,十分别致,称“玉玲珑”。单瓣花白色,中间的副冠呈杯形、黄色,称“金盏银台”。普陀水仙在传统节日春节前后开花,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清香四溢,甚为动人,被誉为“凌波仙子”。
普陀水仙可进行土栽、盆栽或水养,若稍加雕刻,更显风姿。该品种在1998年荣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奖,在2002年荣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舟山新木姜子是在全球木本植物中,唯一以“舟山”命名的树种,且是常绿大乔木。与樟树一样,均属樟科植物,现为国家级二级珍稀保护树种。自然分布在我市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六横、大猫等岛,在我市各县区均有人工栽培,是我市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该树树形高大、优美、材质好、繁殖容易、生长快、分枝少、杆型比香樟更加园满通直,春梢嫩叶密被金黄色绒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蔚为壮观,被我市渔农民称为“佛光树”,1996年正式被评为舟山市市树。从园林观赏角度来看,其树姿美观,一年有2~3次观叶期,1次观花、观果期,红果满挂枝梢,加上花果期黄白相衬,配之绿叶,更显秀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绿化观赏好树种,适宜在长江流域及沿海各地载种。“佛光牌”新木姜子2002年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2002年,樟树被增选为舟山的市树,与原先已有的市树新木姜子、市花普陀水仙一起成为我市的绿色象征。樟树,属于樟科的常绿性乔木,高可达50米,树龄成百上千年,可称为参天古木,为优秀的园林绿化林木。樟树坚韧挺拔、树冠华美;气味清新,能净化空气;樟树质地优良、适应性强、生态价值大,具有抗击风沙、保持水土流失等作用,适合海岛栽种。樟树是目前我市种植最多、分布最广的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
⑦ 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舟山船拳是根据渔船船舱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融合吴越船拳特点而创造的一种拳术,发源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也是明清时期时期舟山渔区帮会组织之一“洪帮”特有的拳种。船拳极具海岛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对强身、护体和全民健身运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舟山船拳在中华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普陀是舟山船拳主要发源地之一。明朝中期,倭寇经常侵犯我国东南沿海,舟山沿海成了抗倭斗争第一线。明朝将领戚继光领军抗倭,在水战中,将士们用具有南拳风格的船拳与倭寇搏击,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这种具有强身、护体、御敌功能的船拳很快在普陀渔民中传播。明清时期,普陀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使用看家本领“船拳”,使敌寇闻风丧胆。
解放后太平盛世,渔民渐渐淡化习练船拳继而逐步失传。1984年,舟山武术界人士在全国武术普查中得知舟山历史上曾有过神奇的船拳,便通过老渔民的回忆,又在普陀武术界前辈章国梁老先生帮助下,经过反复挖掘整理,使这一失传半个世纪的古老拳种重新焕发青春。2004年至2005年, 在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普陀程先勇代表舟山组先后二次夺得男子组一等奖。舟山船拳女子组的朱萍等8名女将也在这次大会上为舟山赢得集体第一名。2005年2006年朱萍又在首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中荣获舟山船拳第一名。
舟山船拳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刚劲有力、神形合一,步势稳健、躲闪灵活特点。进攻时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腿部是发力的重点,故十分重视转腰、甩腰、下腰的动作。船拳十分重视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的动作,以体现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的特点。
为使舟山船拳发扬光大,普陀区体育中心特邀朱萍、程先勇为船拳教练,并定期举办船拳培训班。朱萍教练己培训船拳习练者100多人,程先勇还利用体育教师身份,尝试把船拳作为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已训练了200 多名学生习练船拳,使船拳后继有人。
由于船拳有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很快传入舟山,深受渔民青睐。最盛时期,几乎个个渔民都练上一套。传说明、清时舟山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大出风头,一些吃过苦头的倭寇、海盗还战战兢兢地称之为“神拳”。民国初年,定海、普陀、岱山等地都办起国术馆,渔民为健身防体赶往国术馆习武者颇多。学得国术精髓者便将国术中一些拳术,根据渔船舱面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融化吴越船拳特点,创造了舟山的神拳——船拳。
⑧ 舟山的自然环境
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版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权称。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辟的二个国家级和二个省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游客量1001.71万人次。耕地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水田1.19万公顷,旱地0.71万公顷。林地总面积5.59万公顷。 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如底蕴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浓郁粗犷的海洋民俗文化、瑰丽奇秀的海洋景观文化、闯荡四海的海洋商贸文化、鱼水情深的千岛“双拥”文化等。舟山海洋文化有别于内陆农耕文化,其根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文化。从历史看,舟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樵山渔海,生息繁衍。定海马岙镇发现的被称为“千岛第一村”的唐家墩遗址群,是舟山群岛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约有6000年历史。近年来舟山发展海洋文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举办国际沙雕节、开发桃花岛武侠文化、发展休闲渔业、举办国际国内运动赛事等等。
⑨ 舟山文化
舟山概况
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下辖2区2县。舟山市政府设在临城新区;定海区政府设在定海城区;普陀区政府设在本岛东端著名渔港沈家门镇;岱山县政府设在岱山岛高亭镇;嵊泗县政府设在泗礁岛菜园镇。
舟山群岛开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属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年代,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开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开始从事渔盐生产。
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至大历六年(771),因袁晁率起义军占翁山而被撤废县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再次设县,更名“昌国县”。元初升县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县;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至清初,先后两度迁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道光时升为“定海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恢复定海县建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分设定海、翁州两县。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成立定海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管辖。1953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定海县辖区分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从江苏省划入嵊泗县,成立舟山专区。1954年又将原属宁波专区的象山县划入。1958年象山县划归台州专区。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1962年5月撤销舟山县,重新设立舟山专区,下辖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县。1964年撤销大衢县,其辖区分别划归岱山、嵊泗2县。1967年3月起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和定海、普陀2县,成立舟山市,辖2区(定海区、普陀区)2县(岱山县、嵊泗县),实行以市领导区、县新体制。
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辟的二个国家级和二个省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游客量1001.71万人次。耕地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水田1.19万公顷,旱地0.71万公顷。林地总面积5.59万公顷。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饵料丰富,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共有海洋生物1163种,按类别分:有浮游植物91种、浮游动物103种、底栖动物480种、底栖植物131种、游泳动物358种。捕捞的主要品种有带鱼、鳓鱼、马鲛鱼、海鳗、鲐鱼、马面鱼、石斑鱼、梭子蟹和虾类等40余种。
海洋矿产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滨海砂矿;二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三是海底多金属结核和多金属软泥。东海首先发现并进入商业化开发的是平湖油气田,距岱山岛东南方向302公里,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为:天然气108亿立方米,凝析油177万吨,轻质原油1078万吨。
著名人物
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如底蕴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浓郁粗犷的海洋民俗文化、瑰丽奇秀的海洋景观文化、闯荡四海的海洋商贸文化、鱼水情深的千岛“双拥”文化等。舟山海洋文化有别于内陆农耕文化,其根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文化。从历史看,舟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樵山渔海,生息繁衍。定海马岙镇发现的被称为“千岛第一村”的唐家墩遗址群,是舟山群岛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约有6000年历史。近年来舟山发展海洋文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举办国际沙雕节、开发桃花岛武侠文化、发展休闲渔业、举办国际国内运动赛事等等。舟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香港特首董建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人士的故乡。舟山还是我省著名侨乡,据统计有10多万舟山人侨居海外,分布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也是全国去台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许多舟山籍港澳台侨胞和海外人士积极为舟山建设发展作贡献,被授予舟山市荣誉市民称号:舟山舰全体官兵、大森信吾(日本)、董建华、许克勤、方新道、董建成、铃木升(日本)、杨永曼、王福元、王惠成、王惠、性海法师。
⑩ 舟山在哪里舟山在哪里舟山在哪里舟山在哪里舟山在哪里
http://bk..com/view/39796.htm#1
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她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0′-123°25′,北纬29°32′-31°04′,区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为1440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
舟山市是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唯一的省辖海岛港口旅游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以群岛组成的海上城市。市辖定海、普陀、岱山、嵊泗二区二县,总人口近百万。舟山本岛为全国第四大岛,面积为502平方公里,是舟山市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古称“海中洲”,据史考古,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在舟山本岛西北部的马岙镇原始村落的99座土墩中,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东海第一村”。
舟山群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境内大小岛屿星罗棋布,1390座岛屿,宛如撒落在碧波万顷东海洋面上的璀璨明珠,构成了“千岛之城”的壮丽景色。海岛特有的景致赋予了这里无穷的迷人魅力,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成为舟山生态旅游环境的主色调。
境内山海景观独特,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佛教文化景观、山海文化景观、历史军事文化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1000余处,主要分布在23个岛屿上。目前,拥有“海天佛国”普陀山、“睛沙列岛”嵊泗两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东海蓬莱”岱山岛,“金庸笔下”桃花岛两上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
舟山以“海天佛国,海洋文化,海鲜美食,海滨休闲”为特色的海岛旅游,已成为舟山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舟山旅游集佛教朝拜、山海观光、海鲜美食、滨海运动、环境疗养、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咱旅游功能于一体。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接待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豪爽的好客习俗,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近1200万,并以15%的速度逐年递增,使这里成为了华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海岛海洋旅游的聚焦点,是中国东部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