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聊城的建城历史,东昌湖是怎么形成的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 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湖滨风景
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代名著,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
Ⅱ 什么标识能代表聊城
城市形象标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别开辟“水城会客厅”栏目,就这一话题开始持续性探讨,也期待您的参与。
赵安民(聊城市文联主席):城市标识往往通过城市雕塑表现出来,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是代表城市的一张名片;同时,在城市中还能起到点缀、美化的作用。城市雕塑的创作,是城市某个发展时期的代表,因而可以印证一座城市传承、积累、发展的过程。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底蕴。雕塑应当突显聊城的历史文化,还需要将生活、趣味、艺术、寓意结合起来。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生活、先进科技等元素,展现出城市发展的面貌,既包含城市的文化底蕴又带有城市进步的时代感。
孟昭诗(聊城市公安局原副局长、聊城市公安文联名誉主席):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景观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突出历史文化,尤其是一些历史名人,能够反映聊城的文化特色,能够代表聊城精神。
首先,制作的雕塑要有比较高的品位,特别是城市重点区域的雕塑,更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次,在雕塑中要涵盖聊城市历史文化、当前文化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的后现代文化等元素。
朱希江(聊城市原文化局局长):聊城的城市雕塑应分成两部分进行创作:在古城区,制作一座与聊城历史文化相符合的雕塑,雕塑应该与当时的造型和风格相融合,不要用现代雕塑语言来表现。在新区,雕塑可以充分体现现代艺术风格。新区的发展,是城市的新力量,应当突出表现聊城的现代感、活跃感。这样,城市标识既能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能展现聊城进步的一面,两者可以交相呼应。
另外,城市标识的制作要坚持“不求量,少而精,精而明”。
张九阳(聊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支队政委):谈及聊城精神,我感觉水是载体,文化是魂。聊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明清时期的亮点是印书和制笔。虑及当今打出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我认为聊城城市标识,可以以聊城传统的木版年画为物质载体,以“藏书票”的形式进行设计,也是有点意思的。
赵勇豪(聊大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纵观近年成名的城市标识,都广受认可、容易识记。即便是后起的作品,也都会充分融合传统的元素。这是正确的路子。
母亲河黄河,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聊城,聊城处在交叉点上。黄河与运河,是两条“坐标轴”,黄河代表着农业文明,运河代表着商业文明。聊城城市标识如何定位,要充分重视这两条“坐标轴”赋予的意义。聊城还处于山东、中原两个板块的“集合点”上。另外,聊城还有“凤凰城”的传说,近年“江北水城”品牌也深入人心。如此丰富的内涵,形成城市标识不容易,需要灵动的设计。像刚才提及的木版年画载体、“藏书票”形式,就是一种思路。聊城标识,还应考虑到外地人的接受度和感受。因此,可以考虑一套“组合式”的设计。
王宁(红方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聊城城市标识的设计,应该分清主辅。传统文化底蕴、现代发展理念应合适摆布。对聊城的代表性元素,应该进行遴选,不会有很多元素进入城市标识。既有具象,又有抽象。让人一眼就看出能够代表聊城。
田大庆(红方设计工作室经理):真要做一个具象的城市标识,真正能体现本土、地域文化的形象,那就是“慢牵牛”。这个形象实际上非常丰满,是一个高度抽象又十分具象的“性格符号”,“慢牵牛”里面蕴含的应该是坚忍、勤恳、从容、沉着、雍容等十分积极的元素。(T)城市标识应内涵丰富、雅俗共赏。
王景生(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师):城市标识的设计,取决于城市的“性质”。“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水城代表现代,古都代表传统。聊城曾搞过一次城市雕塑征集,从应征作品看,内涵比较单一,综合性不足。城市标识,应该涵盖人文、地域和现代风采等元素,同时还不能太抽象,做到雅俗共赏。
管振芹(东昌府区史志办业务指导科科长):聊城的城市标识应该能代表聊城,为聊城人熟知。像聊城的标志性建筑光岳楼、山陕会馆,还有当代的“江北水城”品牌、水城明珠大剧场等,都是比较好的符号。还要注意做好古今结合,既能体现聊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体现现代风貌,两者结合的具象符号是最好的。(□张和鹏 蒋鑫 牟景起 整理)
Ⅲ 历史上的聊城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96个行政村(居委会)。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闪子。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有谋士计然。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不少名士,如为西汉时为官清廉的御史尹齐、东汉时以方正著称的谢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国大将程昱、魏相华歆等。
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造就了许多名人,如马周、吕才、张镐、程咬金、路隋、王志愔等。北宋时有名相王旦、南宋忠义使臣王伦、医学家成无己等。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当时较著名的民间工艺有木版年画、蝈蝈葫芦、聊城毛笔、茌平剪纸、临清哈达、董庄中堂画、金银制品。当时的风味名吃有八批果子、魏氏熏鸡、呱嗒、进京腐乳、甜酱瓜、高唐罗汉饼、五香驴肉、乌枣等。晚清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聊城教育发达,有书院、私塾和学馆3种办学方式,公元1905年聊城有6处书院:东林、光岳、龙湾、阳平、启文、摄西。中国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杨以增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多达3705部,224600余卷。《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记载有发生在聊城的人和事。明清之际.聊城人才荟萃,涌现了众多名人,如有明大臣于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将左良玉、抗税首领王朝佐、心学学者穆孔晖、“江右六君子”之一刘琰、博览群书的邓钟岳、书法家崔班、画家董立元、清代状元傅以渐、李孟悦,行乞兴学的武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后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与国民党第六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合作抗战,建立了华北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先后支持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往返黄河南北,东北野战军渡河南下进行渡江作战,有17万人参军入伍,有三千名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区建设;组织了数以万计的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全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涌现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产党员赵以政、王寅生;还有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学者张修一、傅斯年,杂技艺人李半仙、泥人李等。
Ⅳ 山东聊城的历史
聊城,居鲁西,临河南、河北,处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位于35°47′~37°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东西直距114公里,南北直距138公里,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其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并与河南省及山东省的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为邻,而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聊城全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3183公顷。气候适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聊城,春秋时期曾称聊邑故名,一说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所辖各县、市屡经变迁。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系齐国、卫国、晋国、魏国、赵国属地。秦行郡县制,时境域均属东郡。西汉初,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分属兖州部东郡、冀州部魏郡,青州部平原郡。东汉,分属平原郡,兖州部济北国,司州部阳平郡。三国,境域统属魏地。晋朝,分属冀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阳平郡、济北国及东平国。后魏,分属济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阳平郡、济州部济北郡、济州部南清河郡。齐周,分属平原郡、清河郡、济州部济北郡、司州部阳平郡。隋初分属魏州武阳郡、贝州清河郡、济州济北郡、兖州济北郡。唐朝,分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贝州清河郡、魏州魏郡及河南道济州济阳郡、郓州东平郡。宋初,分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大名府魏郡、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辽、金,分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东平府、大名路大名府、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元代,分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东平路。明代,分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兖州东平州。清代,分属东昌府,兖州府、泰安府、直隶州。1912年,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境内鲁西北13县为第六区,临清、高唐时属第四区。1940年4月,隶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辖7个专署。境域分属二、三、四、六、八专署。至建国前,专署名称隶属几经变化。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馆陶、临清及临清镇(县级)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分别设立地级聊城市和聊城市东昌府区。自然资源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区域划分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16个村委会。经济状况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农业耕地面积55.62万公顷,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工业的主要行业有机械电子、化学、一轻、二轻、电力、医药、建材、纺织、汽车制造等。城市风貌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科学教育蓬勃发展,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城市环境整洁清新,是山东省卫生城市。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Ⅳ 聊城古楼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到现在(2019年)已经645年了。
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
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5)聊城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聊城光岳楼由当时的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出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用修城所剩余的木料修建的,当时,人们称它为“余木楼”。
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的功能,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
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的名称。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大部分。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底边长34.43米,与光岳楼的总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
四个券门上方,各砌有方形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
值得注意的是,北门的“武定”带有浓郁的军事色彩,应与明朝建国初期对北方蒙古残存势力还抱有戒心有关。
在南向拱门两侧,又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
“凤城仙阙”中的“凤城”,取名于聊城旧有凤凰落古城的传说。“仙阙”,这里指神仙所住之处。读来意境缥缈,给人以仙山琼阁的联想。“阆苑瀛洲”中的“阆苑”,即传说中的神仙住处。
“瀛洲”,指传说中的仙岛。两额虽不相同,却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气氛。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惟一通道。
门宽3.14米,拱高1.75米。而实际使用仍显过大,于是在券内另砌小券,门洞宽仅1.86米。踏门而人,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四级至梯台,南壁有一小窗,以供通风采光之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光岳楼
Ⅵ 聊城的历史
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3、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4、西汉(前206年-24年)
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5、东汉(25年-220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6、三国(220年-265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7、西晋(266—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8、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9、南北朝(420年-581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
10、隋朝(581—618年)
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11、唐朝(618—907年)
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
12、北宋(960—1126年)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3、元朝(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4、明朝(1268—1644年)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5、清朝(1644—1911年)
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6、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Ⅶ 聊城市民文化中心的文化底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各类文物古迹更是星回罗棋布,但同时答,缺少一座大型的综合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也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遗憾。“我们现有的艺术馆、规划馆、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不是设施陈旧,就是位置分散,很难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每到周末,都想带孩子去看看科技展览或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但我们聊城就是缺少这种地方。”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建设一座综合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聊城城市形象,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决定在徒骇河与东昌路交汇处的西北角建设市民文化中心,并将其列为全市城建重点项目之一,全力以赴向前推进。
Ⅷ 聊城有哪些历史名城,名镇,名村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版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权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
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央。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摩天轮地处聊城南部新城行政商务中心,位于国 家4A级风景区东昌湖南岸,总建筑面积约8万
万亩梨园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13层,共14层,项目设备总高130米,是亚洲(在建设中的)第三大摩天轮,是全球首座建筑与摩天轮相结合的城市地标。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
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城区大隅首西南角,始建于宋景佑三年,为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于2003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为位于阳谷县城中心。节日期间举行大型的节庆和庙会等活动。
Ⅸ 临清和聊城这两座城市,谁的历史悠久
两城还真是差不多。春秋时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专、临清属卫国。
临清属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春秋时期,临清最早属齐国,后陆续改属晋国、卫国。
临清市是山东省的县级市,由聊城市代管。临清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过。
临清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聊城市因古有聊河而得名。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和河南省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