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导弹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在13世纪,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
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由于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6~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
V-2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V-2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V-2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
50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武器。
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
60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
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美国首先于1970年在“民兵”Ⅲ导弹上实现了带3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
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
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50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V—1、V—2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
英、法两国也分别于1948和1949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导弹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及多种战术导弹,并相继装备了部队。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场曾使用过电视遥控导弹。但这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大、可靠性差、造价昂贵。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战争的需要,导弹进入了改进性能、提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时期。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使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采用地下井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性能。
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制导和电视制导及红外制导等末制导技术,采用效率高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
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惯性制导,发射方式也发展为车载、机载、舰载等多种,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70年代中期以来,导弹进入了全面更新阶段。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着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大潜地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
发展应用“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式多弹头。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从1957年8月21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国共研制了20多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30多年来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表1)。在此期间,战术导弹的发展出现了大范围更新换代的新局面。其中几种以攻击活动目标为主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飞机导弹,发展更为迅速,约占70年代以来装备和研制的各类战术导弹的80%以上。
面对尖锐激烈的国际斗争环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为了自卫,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导弹。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1982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
1999年8月2日发射了新型车载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中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不同类型的中远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及其他多种类型的战术导弹。
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另外,导弹技术还是发展航天技术的基础。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150余种运载火箭,共进行了4000余次航天发射活动。
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83.6千克发展到10010千克以上;火箭的飞行轨道从初期的近地轨道发展到太阳系深空间轨道。
以运载火箭为主要支撑的航天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高技术产业,它是人类对外层空间环境和资源的高级经营,是一项开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综合技术,它不仅为人类利用开发太空资源提供技术保障,而且还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3大支柱作出开拓性贡献,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效益。
因此,当今世界的航天技术领域已成为各技术先进的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综观世界各国航天技术发展史,几乎都是与液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是由SS—6液体洲际弹道导弹改装成的,以后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了“东方”号、“联盟”号和“能源”号等运载火箭,在航天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也是以“红石”液体弹道导弹为基础改制成的,以后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德尔塔”等系列运载火箭。
西欧诸国早期联合研制的“欧洲”号火箭,也是以英国的“蓝光”液体弹道导弹为基础,直到20世纪80年代又发展研制成功“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同样,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是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展望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军事科学理论(包括新的战争理论),新的军事技术与工业技术成就,必将为导弹武器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未来的战场将具有高度立体化(空间化)、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的特点,新武器也将投入战场。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导弹正向精确制导化、机动化、隐形化、智能化、微电子化的更高层次发展。战略导弹中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趋势是:采用车载机动(公路和铁路)发射,以提高生存能力;加固固定发射提井,以提高抗核打击能力;提高命中精度,以直接摧毁坚固的点目标;采用高性能的推进剂和先进的复合材料,以提高“推进-结构”水平;寻求反拦截对策,并在导弹上采取相应措施。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美、俄两国服役的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性能将得到很大提高。战术导弹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提高命中精度并减少附带伤害;携带多种弹头,包括核弹头、多种常规弹头(如子母弹头等)和特种弹头(如石墨战斗部),提高作战灵活性和杀伤效果;既能攻击固定目标也能攻击活动目标;提高机动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微电子技术,电路功能集成化,小型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型发动机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和打击的突然性;实现导弹武器系统的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简化发射设备,实现侦察、指挥、通信、发射控制、数据处理一体化。
B. 导弹的发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重大意义
今天的战争,导弹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进攻武器。 在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的时候,战争一开始就发射 了大量的导弹来攻击主要的军事目标,为地面部队的进攻作准备。据统计在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第 一个10天里,美英联军发射各种导弹就达上万枚。最早在战场上使用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 候。1944年6月的一个晚上,寂静的伦敦突然响起 了警报声,只听见伦敦的上空划过一阵阵呼啸声,紧 接着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一时间,伦敦城里响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那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导 弹,是纳粹德国发射的。当时德军在300公里以外 的荷兰海岸向伦敦发射导弹去袭击伦敦,导弹的型虽然导弹今天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最常用的武 器,导弹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按起飞的位置和攻击的 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 行的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 程、中程和洲际等。导弹的命中率也是越来越高。但说起导弹,我们还是不能绕过一个人,他就是布劳 恩,德国火箭专家,现代导弹的发明人。如果说兴趣 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毅力就是成功的关键。早在1930年的时候,当时的布劳恩还是德国柏 林理工学院的学生,那时他就对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参与火箭实验的时候,常常是冒着生命 危险去观察火箭燃烧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有一次火箭已经点火了,大家都跑进了掩体里面,可布劳恩为了看到火箭最后落地的情况,竟然从掩体里面冲了出来,一个劲地往火箭落点方向跑。在场的人都大 吃一惊,拼命的喊:“布劳恩快回来,快回来,那儿危 险。”可是布劳恩边跑边说:“我要去看看飞行的最后 阶段。” “轰隆”一声,火箭落地爆炸了,瞬间尘土飞扬,人们从土里挖出了血肉模糊的布劳恩,将他送到 了医院。就是凭着不怕死的精神,年轻的布劳恩成为了 火箭方面的权威。怎样让火箭飞的远呢?飞的远必 须要飞的高,可是飞的高,到了太空由于空气稀薄,氧气不足,那么火箭的燃烧的动力就会不足,怎么办 呢?布劳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他会寝食不安。同事们看见布劳恩如此醉心于火箭的研究,都 担心他太累了,有一天他们邀请布劳恩一起出去野 炊。布劳恩是个工作狂,问题没有解决他怎么也不愿意出去野炊,不过最后在同事们的推推搡搡下还 是来到了郊外。因为头天刚下过雨,所以地面很湿,柴草太湿不容易燃烧,但他的同事在柴草和地上泼 了一点酒精后,野炊的火就烧得很旺。布劳恩看到这些,忽然想:酒精能使湿柴火烧得很旺,那么利用 氧化剂能不能解决高空中氧气不足的问题呢?想到这儿,布劳恩不顾大家的劝阻,马上就奔回了自己的 实验室。他找到了液态氧和酒精,马上做起了实验。 1942年1月,装填有新式的火箭推进剂的A -4火箭 实验成功了,当时火箭的速度为每秒20公里,飞行 的高度为%公里。为使火箭能准确到达预定的目标,布劳恩还在火箭上安装了自动引导到预定目标 的自动控制设备,这就是V-2。1942年的10月3 日,V-2试飞试验成功。布劳恩的脸上露出了微 笑。二战以后,导弹发展很快,填充的炸药种类也越 来越多。现代战争中导弹已成为杀伤力和破坏力最 大的武器之一,这让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感到恐慌。不过作为科学家的布劳恩,特别是他的对于崭新科 学的痴迷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C. 导弹是受到什么启发发明的
地地导弹也就是火箭利用的是水母、墨鱼的反冲原理
人类根据响尾蛇的颊窝能感觉到0.001℃的温度变化的原理,发明了跟踪战斗机热源追击的空空导弹响尾蛇导弹.现在已经发展成红外导引头系列了
D. 导弹的发展历史
导弹是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 V- 和 V-2 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 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 是最大射程约 320 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 V-2 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 1000 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8000公里以上)导弹。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 年代后期,美国和前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 V-2 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 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有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
60 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
美国首先于 1970 年在“民兵”Ⅲ 导弹上实现了带 3 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1944 年 6~9 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 V-1、V-2 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 X-7 反坦克导弹和 X-4 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50 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 V-1、V-2 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 1948 和 1949 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 自 50 年代初起,导弹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及多种战术导弹,并相继装备了部队。1953 年美国在朝鲜战场曾使用过电视遥控导弹。但这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大、可靠性差、造价昂贵。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战争的需要,导弹进入了改进性能、提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时期。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使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采用地下井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性能。
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制导和电视制导及红外制导等末制导技术,采用效率高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惯性制导,发射方式也发展为车载、机载、舰载等多种,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70 年代中期以来,导弹进入了全面发展更新阶段。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着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大潜射对地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发展应用“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式多弹头。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从 1957 年 8 月 21 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枚 SS-6 洲际弹道导弹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国共研制了 20 多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30 多年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战术导弹的发展出现了大范围更新换代的新局面。其中几种以攻击活动目标为主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飞机导弹,发展更为迅速,约占 70 年代以来装备和研制的各类战术导弹的 80% 以上。面对尖锐激烈的国际斗争环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为了自卫,中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研制导弹。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1980 年 5 月 18 日成功地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1982 年 10 月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中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不同类型的中远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及其他多种类型的战术导弹。
E. 火箭的发明与意义
原本是由导弹改装,最初是一种武器,后成为上天交通工具。
F. 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制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打破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民族自信与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极大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
G. 导弹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现代导弹是在现代火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战前的德国,在火箭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1933年,德国火箭专家多恩伯格和布劳恩一起领导的火箭研制组着手研制两种火箭,一种是外形酷似飞机的飞航式火箭;另一种是飞行轨迹为抛物线型的弹道式火箭。1937年冬季,进行火箭的飞行试验。点火命令下达后,当火箭缓缓离开发射架升到几百米高空时,火箭发动机突然熄火,很快就坠入大海。试验失败。但是,失败并没有让布劳恩等人丧失信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42年10月13日成功地把改进后的A-4火箭送上蓝天。A-4火箭后被命名为V-2导弹。
两个月后,布劳恩等人研制的另外一种飞航式火箭获得成功。这种火箭被命名为V-1导弹。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导弹和第一枚飞航式导弹,于1942年年底相继在德国诞生。
V-1导弹是飞航式导弹,总质量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冲式空气发动机,战斗部装药700千克,以550~600千米/时的速度航行时航程可达370千米,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导弹飞行。
V-2导弹是一种装有专门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的世界上第一个可控导弹武器。它是战后美国研制第一代弹道导弹的样弹,也是对战后导弹发展影响最大的一型导弹。V-2导弹质量约13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战斗部装药1000千克,采用新型液体发动机推进,能以5倍音速(即5400千米/时)的最大速度飞行,弹道高度80~100千米,射程320~480千米。
1944年,苏军开始对德军全面反击,德军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1944年6月6日晨,盟军在诺曼底地区实施大规模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腹背受敌,面临彻底覆灭的命运。战争狂人希特勒为了作垂死挣扎,把刚刚装备部队的秘密武器V-1和V-2导弹亮了出来,企图通过用V-1、V-2导弹对英国进行袭击,以挽救败局。
希特勒疯狂地使用V-1、V-2导弹,最终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不过,作为一种军事武器,这两种导弹的出现使导弹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导弹。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取得了飞跃发展,近代力学、高能燃料、特种材料、无线电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仪表和机械等的发展未导弹武器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前苏联于1957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洲际弹道式火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为了赶上前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的优势,从1957年开始,加紧发展中程和洲际导弹,迅速弥补了当时与苏联在导弹方面的差距。
美、苏两国在发展远程战略导弹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各种战术导弹。其中以防空导弹最受重视,发展最快。从50年代开始,美、苏相继发展并装备了地(舰)对空导弹。在以后的时期内,美、苏还发展了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舰)导弹、反舰(潜)导弹、巡航导弹及反坦克导弹。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如英、法、德和意大利等国也研制了不少类型的导弹,并且在战术导弹的某些方面还处于先进地位。然而,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导弹最早,研制品种最多的国家,他们代表了当前到导弹技术的先进水平,并处于领先地位。
导弹武器的问世,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在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局部战争中,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作战效果,一再证明导弹武器的强大威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导弹发展热潮”。近10年来,全世界各国研制的导弹型号达到800多个,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了自行研制导弹国家行列,由少数大国垄断导弹发展的局面已经打破,导弹开发速度日渐加快,新型号的平均研制周期已从以往的8~10年,缩短为5~7年。
现如今,人类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世纪,但是战争的乌云仍然笼罩着我们这个绿色星球的许多角落。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导弹武器总是在各个战场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构。
导弹作为现代高技术兵器之一,以它多功能、高效率、大威力等特点,在多次局部战争中独领风骚。有的军事专家甚至声称,现在已进入“导弹世纪”。
H. 中国导弹的发展历史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回头的中近答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
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
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
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
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I. 地动仪的发明有什么历史意义
地动抄仪发明的历史意义:
1、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在人类面对地震灾害只能被动挨打之时,地动仪被发明出来,采取科学仪器的办法对地震实施观测和研究,从此人类手中才第一次有了工具,能够站立在地震灾害面前,第一次认识到脚下的地动和地震的源发地是有一定距离、并与晃动方向有某种关系的。隐喻了“震中、震中距、波动偏振面”的原始概念。
2、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地动仪开创了一个“如何在运动系统当中测量自身运动”的科学途径——利用惯性,以及实现这种测量所需的触发机构——“施关发机”。因此其科学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的以静态测量为基准的仪器(比如表、浑天仪、漏壶等),以至于到了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台测震仪器(包括水银验震器)能够与之相比,人们欲继续前进,必须也只能先向张衡学习。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J. 导弹是受到什么启示发明的
导弹是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 V-1 和 V-2 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 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 是最大射程约 320 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 V-2 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 1000 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8000公里以上)导弹。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 年代后期,美国和前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 V-2 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 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有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
60 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
美国首先于 1970 年在“民兵”Ⅲ 导弹上实现了带 3 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1944 年 6~9 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 V-1、V-2 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 X-7 反坦克导弹和 X-4 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50 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 V-1、V-2 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 1948 和 1949 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