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织锦历史发展

织锦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3 18:08:09

㈠ 土家织锦的历史沿革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源远流长。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
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祭祀、婚嫁喜庆等,土家织锦都会派上重要用场,甚至成为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
土家孩子出生时外婆要送织锦,婴幼儿时要盖织锦,女孩子自小学习织锦,结婚时父母亲戚要用织锦陪嫁,陪嫁织锦铺盖的多少甚至代表着新娘高贵的程度。更有甚者,当男女双方感情破裂时,女方必定要将陪嫁的织锦收回来。由此可见织锦在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舍巴日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节日的重要内容是跳摆手舞。旧时土家山寨都有摆手堂,摆手前必祭祀祖先,神龛上挂着精美的织锦用于供奉。跳摆手舞时男女老幼都头戴织锦身披织锦在咚咚的鼓声中跳起欢快的舞蹈。古诗中“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再现了当时的热闹场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57年土家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织锦随之正式被称之为“土家织锦”。随后土家织锦被隆重推出亮相全国,走出国门,为世人所关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土家织锦再一次得到应有的重视。1984年,龙山县创办“民族织锦厂”,聘请了土家织锦老艺人叶玉翠为顾问,1988年,叶玉翠被授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1989年,土家织锦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布什及夫人,受到美国客人的喜爱。同年,土家织锦在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㈡ 织锦工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织锦工艺是14世纪后期才在欧洲各地广泛流传的。除了意大利以外,法国的巴黎版和巴德兰的权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等城市也都有较大规模的织锦作坊。尤其是当时的皇宫邸宅都时兴以织锦作壁面装饰,需求量颇大,导致了织锦业的兴盛,也同时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㈢ 清代织锦缎的发展是怎样的

织锦缎是我国最著名的传统丝绸织物的统称,也是清代传统丝织物中的重要产品。清代织锦缎是在江南织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代初年,农业得到恢复,手工业和商业继续发展,鼓励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全国出现普遍的繁荣。

清初的苏州手工丝织提花技术大为提高,出产的重要提花品种,如妆花纱、妆花缎、妆花绢等,有用十多种颜色织制的,色彩繁富。

当时,苏州手工丝织提花织制方法,有时用十几把大梭子同时织,有时用一把大梭子织底纹,十几把小梭子各穿不同彩色的丝线和金银线织花。织花的小梭子,不是穿过整个幅面,而是根据花纹的边界,在花纹轮廓线内来回盘织。用这种方法织出的花纹,就像是从幅面上挖出来的一般,所以称“挖花”。

上等的锦缎,敷色自然,晕色和用线都可以和工笔的绘画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清康熙年间苏州织造的百花蝴蝶袍料,上面织着散点布置的折枝花,三三两两的彩蝶,穿插在鲜花嫩叶之间。它不仅是一件美丽的衣料,也是一件百看不厌的艺术品。

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苏州织造的一件巨幅重锦织物《极乐世界图》,长451厘米,宽195厘米,上有佛像274尊,个个眉目清晰,面带表情,织工的精美程度超过了前代的水平。

在清道光年间,江南已经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广东有2500个纺织厂,共拥有工人5万。南京一地织锦缎机就有5万张,大的工场可以有织机五六百张。

在清代南方丝织业高度发展的前提下,织锦缎在江南织锦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出产于江南一带,代表地有上海、杭州、苏州,多有传统织锦缎生产,但以杭州生产的织锦缎最多,也更有名气。代表产品有宋锦、壮锦、云锦和蜀锦。

织锦缎是以缎纹为底,以3种以上的彩色丝为纬,即一组经与三组纬交织的纬三重纹织物。八枚经面缎纹用提花机织造。

织锦缎的面料是单色经纹缎料,以至少有3种彩丝作为纬面缎纹起花,在制作时也使用斜纹辅助修饰。织锦缎是在经面缎上起三色以上纬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织锦缎表面光亮细腻,手感丰厚,色彩绚丽悦目。主要用作女用高级服装,也常用于制作领带、床罩、台毯、靠垫等装饰用品。

织锦缎按原料可分为真丝织锦缎、人丝织锦缎、交织织锦缎和金银织锦缎等9种。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质地紧密厚实,表面平整光泽,是我国传统丝绸制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按织锦材料可以分为真丝织锦缎、金银丝织锦缎和人造丝织锦缎。真丝织锦缎是纯以真丝交织而成的织锦缎,是传统的工艺做法。

金银丝织锦缎是用真丝或人造丝缎地,用金银丝线作为纬线起花。但通常不会仅用金银丝起花,多会辅以丝线。人造丝织锦缎的地缎和起花都是人造丝,通常经线较细、纬线较粗,用来提高色泽对比度。人造丝织锦缎价格较低,而且使用锦纶或尼龙的人造丝仿真丝效果好,耐用性、染色性都好于真丝织锦缎。

织锦缎生产工艺繁复,经丝准备工艺就有数十道,要经络丝、拈丝、并丝、复拈定形、练染、络丝、整经等反复并拈和染色加工,将丝线加工成既屈曲饱满坚韧又富有弹性的股线。

例如,真丝织锦经丝的加工方法,就是将一根桑蚕丝每10厘米加80拈,再两根并合反向加60拈,经密每厘米130根。纬丝的准备也比一般产品复杂,纬密达每厘米102根。

传统织锦缎为显示底布缎面的高贵细腻,多用素地纹样,绣以梅兰竹菊等植物花卉以及凤凰、孔雀、虎等珍禽异兽等图案。现代织锦缎的工艺为迎合国际潮流趋向,有的取消工笔图案,采取艳丽的满地大花纹样,制作奢华的布料,供女士外衣使用。

㈣ 唐代著名的织锦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哪一种

蜀锦是织锦种类来中历史自最久远的种类,至今300年,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于明清在东汉时期就已誉满天下。汉唐以来的1000多年里,蜀锦南北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向外输出,即加快了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和传播,也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寓合纹样(又称吉祥图案),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顺利、喜庆、颂祝、长寿、多福、富贵、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寓合吉祥纹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我国民族锦缎图案的一个重要特征,亦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宝贵文化遗产。

㈤ 中国古代织绣发展史是怎样的

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此后,经过殷商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工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春秋战国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绣中,有绣衣、绣裤、绣袍等,绣地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线条流畅,技术高超。

秦汉
秦汉的织绣工艺,尤其是汉代,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丝织品种更为丰富,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
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汉代丝织的制作工艺已非常精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可见极为精巧。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辫绣,也称锁子绣,其特点是针路整齐,绣线牢固。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绣实物,品种丰富,制作优美。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六朝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为著名, 《丹阳记》 :"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见蜀锦是三国时魏国、吴国所争求的一种高级丝织品。六朝时期的织绣纹样,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而更加样式化。

隋唐
唐代的织绣工艺十分发达。封建中央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
唐代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 ,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等。
唐代刺绣向着更精致的主向发展,因为它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钱人家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为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渐渐形成了"闺绣"。


宋代的丝织,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其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
在丝织物中,缂丝是一种新兴的丝织品。缂丝有多种名称,如刻丝、克丝、兢丝等。缂丝主要是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分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松江)为中心,名家辈出。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它也和缂丝一样,向欣赏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画绣。宋代刺绣由绣院组织生产管理,民间刺绣亦较发达,并可作为商品出售。


元代的织绣工艺,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丝织中以织金为有特色。织金在元代称为"纳石失"或"纳失失"等。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无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毛织在元代得到特殊发展,这是由于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为地毯、床褥、马鞍、鞋帽等。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我国古代无棉,称为"吉贝",最早只种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带。元代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松江一带的"乌泥泾被",成为大江南北的著名产品。


明代的织绣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
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而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朴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刺绣工艺中以“顾绣”为有名。顾绣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


清代织绣品主要产自清宫内务府管辖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大织造(统称江南三织造),它利用江南盛产的上等好丝及熟练的技工,在内务府织造局精心的设计和监督下,织造成各种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织绣品。此外,全国各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织绣珍品也源源不断地贡进宫廷。这些织绣品代表了当时绣品工艺的最高水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织绣文物无论在数量、品种、花色、艺术上都是无以伦比的,为研究我国的织绣历史、工艺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㈥ 织锦的历史沿革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自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东晋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标志着南京云锦的正式诞生。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生产织金锦(一种加金的丝织物)的时代,宫廷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明清两代织锦生产集中在南京、苏州,除了官府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江南织锦生产的繁荣时期。织锦大多采用传统提花工艺和木制花楼织机,有些织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用彩色的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织锦因此而得名。在中国七千多年养蚕缫丝的历史里,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也曾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团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让那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古老的神往。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湖南的土家锦,云南的傣锦,贵州的苗锦,海南的黎锦等。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织锦由最初作为布料的存在,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中一个美丽的门类。

㈦ 民间织锦的来源和历史

行走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偏僻寂寥的山路上,心情常为那一闪专而过、五色斑驳的民属间织锦所照亮。那是勤劳、巧手的山区妇女们用自己亲手染制的丝线,就着晚间昏黄的光线,千梭万梭编就的。她们将自己的爱与自己的青春一起,无怨无悔的织入了那一段又一段彩霞般绚丽夺目的织锦里。她们用织锦将娃崽的背带装饰,将自己的衣裙点缀,或是制成亲人保暖的盖被。如有余下的,她们就拿到集市上出售,换回生活必需的酱醋油盐。这些平凡而聪慧的女子用自己的辛劳,默默撑起家中大半边天,将山区平静庸常的日子,装点得有声有色,五彩纷呈。

㈧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上个世纪,以西湖雷峰塔为背景,都锦生织锦和孔凤春香粉盒、毛源昌眼镜、王星记扇子一起,几乎浓缩了杭州整整一个时代。换言之,从都锦生个人说起,他的一生也能代表一个时代。
西湖茅家埠,原是外乡人经水路去灵隐进香停船的埠头,就在这人来人往,脚步匆匆的远处,西湖群山拥抱着一座白色的老宅,它蕴藏了几多传奇与辉煌,血泪与悲怆。1898年2月12日,都锦生出生于此。
生来就是为织锦而生的人。都锦生痴迷于西湖水乡的自然风光。画西湖,摄西湖,剪西湖。西湖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他则在心里留下了创造风景织锦的纹样。
都锦生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这是浙大的前身。当时社会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振兴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热潮。“实业救国”在都锦生看来,不是一个口号,依次游行。1919年毕业留校,他选择了美术这一教职工作,并在工作之余萌发了把西湖美景织成一幅幅风景织锦的念头。在实践中,他反复钻研,绘制成一幅意匠图,并在学校实验工场亲自轧制花版,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把古代文人墨客所描述的意境,用真丝在织机上织了出来。在他23岁时,世上有了第一幅风景织锦画——“九溪十八涧”。溪水悠远漫长,穿过历史的长河,展现了杭州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在亲戚与钱庄资本家的支持下,购置一台手拉机,雇工人一名,于1922年5月15日在茅家埠家中开工织造。由于所织造的丝织风景画新颖别致,价格不高,很受社会欢迎。他也自此跨出了“丝织救国”的第一步。
1926年,都锦生已拥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五台,意匠八人,职工约一百三四十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厂。《宫妃夜游图》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荣获金质奖章,一时蜚声中外,远销南洋和欧美等地。1928年至1929年间,都锦生东渡日本考察,并从留学法国的友人处获得一台法国产最新全铁电力机,又购得法国制造的棉织油画风景作样品,与工人、技术人员进行解剖分析,研制新产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爱国热潮的推动下,都锦生为了抵制日货,停止购买日产人造丝,改用意大利和法国的人造丝。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日机轰炸杭州,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停工,不得已将十二台手拉机转移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同年12月,杭州沦陷。日本人企图借助都锦生的名望和他曾东渡日本的经历,为伪政府效力,被都锦生坚决回绝。日寇恼羞成怒,一把火烧了都锦生丝织厂,洗劫了茅家埠都宅。不堪忍受日本兵的骚扰破坏,1939年,都锦生丝织厂在杭州艮山门外的主要厂房及所有新式机械,全部为日本侵略者烧毁。都锦生丝织厂不断搬迁,难以维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租界,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倒闭,加上重庆、广州等地的门市部亦先后被日机炸毁,都锦生悲愤交集,目睹自己的企业最终关闭,于1943年病逝他乡,时年仅45岁。
一个为锦而生的人,最终为锦而死。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织锦技术却永远地保留下来,他的辉煌与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灿烂织锦并没有划上句号。都锦生人继承发扬了都锦生织锦,使都锦生丝织厂起死回生,经过八十多年的沧桑变迁,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丝织生产基地。1997年5月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开馆。
现如今,都锦生的织锦越走越远,生产工艺也今非昔比。只有都锦生织锦博物馆里,一些小样、轧花还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陪伴着那些手拉脚踏织锦机、手拉织机,陪伴着那个为织锦而生的人。

㈨ 织绣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的丝织物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此后,经过殷商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工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
秦汉的织绣工艺,尤其是汉代,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丝织品种更为丰富,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
六朝时期的织绣纹样,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而更加样式化。
唐代的织绣工艺十分发达。封建中央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唐代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 ,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等。唐代刺绣向着更精致的主向发展,因为它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
宋代的丝织,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其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在丝织物中,缂丝是一种新兴的丝织品。缂丝有多种名称,如刻丝、克丝、兢丝等。缂丝主要是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分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松江)为中心,名家辈出。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它也和缂丝一样,向欣赏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画绣。宋代刺绣由绣院组织生产管理,民间刺绣亦较发达,并可作为商品出售。
元代的织绣工艺,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丝织中以织金为有特色。织金在元代称为"纳石失"或"纳失失"等。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无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毛织在元代得到特殊发展,这是由于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为地毯、床褥、马鞍、鞋帽等。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我国古代无棉,称为"吉贝",最早只种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带。元代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松江一带的"乌泥泾被",成为大江南北的著名产品。
明代的织绣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而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朴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刺绣工艺中以“顾绣”为有名。顾绣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
清代织绣品主要产自清宫内务府管辖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大织造(统称江南三织造),它利用江南盛产的上等好丝及熟练的技工,在内务府织造局精心的设计和监督下,织造
成各种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织绣品。此外,全国各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织绣珍品也源源不断地贡进宫廷。这些织绣品代表了当时绣品工艺的最高水平。

㈩ 壮族织锦技艺的历史溯源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 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
艺。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
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够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622页)
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其质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阅读全文

与织锦历史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