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设文明城镇(乡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
1、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反映了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描绘、设计与憧憬。伽利略主义摒弃了以往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设计与追求中的“空想”色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提到“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同时论证了实现这一最高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思想家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贵和”思想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设计与追求,给我们的启示是:(1)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论证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一是从城市、国家、宇宙的层面;二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2)无论是哪个层面,和谐的关键是“文明”,“文明”是两大层面“和谐”的主导价值取向。(3)人类正是在追求“文明国家”、“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关系”文明,展示“城市”和“国家”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明”是“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2、“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具有了城市的意义,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揭开了“城市文明”的篇章。城市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如果说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原始蒙昧时代的文明、农业社会的文明、工业社会的文明、信息社会的文明,那么,不同时代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状态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城市文明,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该时代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状态,更突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作为和谐社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的城市文明,应成为承载社会和谐、展示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和谐的理想样式、理想追求。
3、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在我国,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明晰、逐渐完善的。回顾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可以知道:(1)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但反映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主题;(3)文明城市已成为引导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做起,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城市越“文明”,社会和谐的根基越牢靠。
『贰』 从历史角度谈城市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你对城市的未来发展的环境的建设是什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 集市型城市,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 功能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 综合型,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关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规定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市可以准予设市;1951年底政务院在《关于调整机构和紧缩编制的决定》中,规定人口在9万以上可以设市;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一次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属重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需时,可以设市。
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第一次在市镇建制中加入经济指标。规定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4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或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驻地非农业人口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镇的辖区范围迅速膨胀,按行政建制统计的城镇人口以不能反应城乡人口状况,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停止公布我国1982年以后的城镇人口统计资料。
1993年5月17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为较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按人口密度确立了三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按行政建制进行的城市人口统计也采取两个统计范围的双轨制,一个是反应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市区人口,另一个是反应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地区人口。前者更接近人口城市化水平。
关于城市按人口划分的等级,中国大陆政府没有明文规定。但城市规划部门一般是按城市人口规模(包括市中心区及近郊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划分城市等级与规模: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四个等级: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以下。
环境建设建议:
第一,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融入城市整体发展各方面、各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要很好地体现和关注环境和生态保护。
第二,规划和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境保护项目和生态项目。同时,要加强日常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第三,发挥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搞好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现实来看,在城市建设中有些企业是环境的破坏者或者是污染源。对这些企业应该予以适当的引导,发挥他们在保护环境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要提高全体市民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取做城市环保的先锋和模范。只有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共同提高环境意识,重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才能够使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到战略层面统筹
『叁』 中国城市建设史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楼主抄这个问题让我怎么给你袭说呢?
从应试角度来说,城市建设史是某些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考研科目,所以必须学好。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呢,学好城建史,可以了解城市发展历程,熟悉城市发展规律,对日后从事城市规划专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学习城建史也是增长自己的学识,总之是非常重要,要高度重视!!!
『肆』 你所在的城市最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是什么
我所在的城市最有历史意义的是芷江受降纪念坊。
『伍』 历史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1、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历代文化演变的结晶。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城堡,古建筑(塔、桥、寺、观、园林、宅院等),古街道,古镇,古雕塑、古城市遗址等,都是古代文化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社会风貌的遗存。它们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某个历史时代的文明特点,并成为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演变和迈向未来的借鉴和基础。
2、
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当时的城市建设,而且那些不同时代保留至今的城镇或历史街区,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历史古迹,还构成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我国现有600多座设市城市,1800多座县城,还有上万个建制镇。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历史已有城镇、集市、村落而发展演变过来的。对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其规划构思、选址布局、建设标准、建筑风格等,也都深受过去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3、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灵魂。确认任何地方的历史城镇与古迹,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保护古迹,保护传统,保护环境,要形成一体。历史城镇与城区的保护不是孤立的,它应包括位于城镇所在地区内的史前遗址,老城区,老村落,古建筑,地上地下古迹群保护、恢复和利用相结合。对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和利用,如辟作旅游景点等,使之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焕发新的生命力。。.开辟新区,保护旧城。在工业技术飞速进步、现代城市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建筑密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历史城镇或历史街区遭到破坏,在规划上宜采取保存旧城、另辟新区的原则,以达到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
『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改造的意义
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视的。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旧城区内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更强的抗震作用。这一建筑风格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以柔克刚”的传统文化理念。例如,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再如,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区,就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这个地方得到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在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时,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却不是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与认同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柒』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有哪些方面
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视的。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旧城区内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更强的抗震作用。这一建筑风格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以柔克刚”的传统文化理念。例如,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再如,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区,就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这个地方得到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在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时,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却不是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与认同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捌』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建设生态活力城市有何重要意义
该语言针对上述复问题,借助国内制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入手,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经济、自然等三个方面对呼和浩特的生态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该文在撰写过程中,借助GIS软件、社会科学软件、计量学、数理统计学手段及生态城市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环境科学等理论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辨识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制约因子的前提下,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希望通过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北方历史文化名城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双赢"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玖』 城市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意义,目的与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集地。在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那些经过历朝历代沉淀而幸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该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不仅是城市所在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对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及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所以,保护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成为法律。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地方,由于忽视城市文化建设,忽视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城市建设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城市记忆消失。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一片片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造成老城区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二是城市建设失调。由于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楼房、景观大道,而这些项目往往片面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所建的城市小区因经济利益至上,缺乏应有的区域文化内涵,造成城市文化品位的缺失。三是城市面貌单一,形象庸俗。城区土地拍卖中,由于政府没有统一和严格的要求,圈地的开发商也不愿承担开发区内城市文化建设的责任,导致新旧城区主、次干道两旁新建筑几乎是千楼一面的商住房、办公楼,城市立面景观显得生硬、浅薄和单调。四是城市人文精神衰落。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重经济效益,轻人文精神和传统特色,导致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造成新城区内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生活区建设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五是城市人居环境隐患丛生。由于管理者以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新开发的城市小区环境面临突出问题:楼房密集,居民文化活动场地、休闲场所不足,学校、商场、医院等没有合理配套,甚至连绿地、停车场、公厕也都紧缺,人居环境质量不高,隐患丛生。
『拾』 创建设计试点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创建设计试点城市的意义是:
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积累经验,推动提高各地城市内设容计水平。
其需要传承历史文化,探索通过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城市各类空间,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延续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