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把经济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一个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并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毫无疑问,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点。因而这两类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是有警示和启示作用。事实上,这些经验和教训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在我国历史优秀文化中,以人为本或类似以人为本的思想屡见不鲜。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古已有之。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社会朴素的以人为本思想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社会的共同利益,而且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说来,二者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1、在理论方面,概括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包括三层意思:
(1)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唯物论基本要求的实事求是,具体说来,就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于它集中地反映了作为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体说来,就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集中体现,在于它概括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分配发展成果这样一些有关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2、在实践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纲。所以,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展。
『贰』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
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
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
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
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
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
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
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
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
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
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叁』 科学发展观历史意义
http://www.qingnews.com/content/2006-04/15/content_6687689.htm
这里有,麻烦自己看下。
里面的内容关乎到国家的政治,
所以专发表不了。
望采纳。属
『肆』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专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伍』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
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
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
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
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
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2、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
《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新发展观",有的称它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的称它为"全面发展观"。
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3、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4、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科学发展观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陆』 科学发展观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网络知道里就有啊,不少人回答过了的。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柒』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捌』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玖』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
背景:
政治: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企业、国内企业等内对我国环境破容坏变得更加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想得到进步的提高,我国经济能够进步发展,时代要求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因此,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与此同时,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们最根本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是为人民服务的。
经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促进了我国经济进一步迈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且使“绿色GDP”观念逐步的深入人心。
文化: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步升华,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