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中还有什么民俗文化,具体介绍一下
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口承文化”、“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五个方面介绍吧
关中的节日与社火
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耍懒婆娘”、“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关中的庙会
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唐代统治阶级崇道,借李姓大崇老子,更是道观林立。连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也曾被引度为道士,公主中入道教而仙化的也不乏其人。
6.佛教诸神。玄奘取经名扬古印度,也繁荣发展了中国的佛教文化,连佛骨也珍藏在扶风的法门寺,“雁塔晨钟”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如诸佛、菩萨、金刚、韦驮、十八罗汉,应有尽有。至今有不少名刹宝寺保存完好,连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古都西安也有最大的寺院。乡野老人以念“阿弥陀佛”为流行的劝善警语,以经书、经歌教化广泛流传民间。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计。
关中的饮食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酒,是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关中人在日常礼俗中,处处事事离不开酒,酒的品种多,酒的佳话也多,名酒的传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传遍天下。白水县是杜康仙师的故乡,在那里流传着杜康美酒醉刘伶的传说。全国名优酒“西凤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誉。今天流行于市场和农村城镇的酒,有“西凤”、“杜康”、“太白”、“城固特曲”、“西安白酒”、“五味子”、“葡萄酒”、“黑米酒”、“黄桂稠酒”、“黄米酒”等等。其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黄桂稠酒,那是远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当年就是常到长安酒肆畅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的。从古至今,酒在关中人的仪礼、节日、祭祀、婚嫁、社交等方面,都是不可缺的。日常人在论酒时,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黄酒。黄酒既是饮料,又是调味、入药之佳品,所以关中人又称为“料酒”。黄酒中的名酒中就有陕南洋县的谢村酒。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西安是中国的小吃王国。“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适应西部大开发,关中菜食还在不断创新当中。
说到饮食,离不开干鲜果品。关中地区首推临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关中红杏、彬县晋枣、三原鸡心黄柿子、富平庄里合儿饼、华县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大荔花生都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传统果品。
关中的口承文化
关中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层深厚,口承文化极其丰富,有极为丰富的歌谣、谚语、故事。下面单以故事为例加以简要阐述。关中地区人民口传故事门类比较齐全,从入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②的故事来看,体现了神话、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六大组系,同时,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等也有一定的数量。既主体突出,又显得结构匀称,体现了关中民间文化的独特个性。
各类民间故事在陕南、关中、陕北虽都有不同程度流传,但各自都有它不同的优势,相对而言,因为关中平原原始文化层深厚,神话就显得特别丰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神话流传的辐射中心。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有900多处,而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蓝田猿人”、“姜寨遗址”、“半坡文明”都在八百里秦川的心腹地带。伴随着它们而来的神话虽经过阶级社会的历史化、宗教化、世俗化的过程,但保留着原始文化内核的神话仍然有着较多的流传。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炎帝、黄帝、姜原、后稷的故乡均在这里,巨灵擘山、夸父逐日、仓颉造字、禹凿龙门的活动也在这一带。俗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三皇五帝早已历史化了。而盘古在关中民间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形态。《开天辟地》的故事,则异于《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中哲学化的抽象记载,仍保留着上古一位开辟神的英雄形象。旧时关中民间闹社火,盘古的扮相就是一位翻穿羊皮骑在老牛身上,一手执球,一手执斧的长寿老人,这对开天辟地是一个多么生动的说明。公鸡叫太阳的神话,在少数民族中是屡见不鲜的,过去人们总认为它属于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观念。然而在关中老百姓认为这鸡就在西秦宝鸡,至今宝鸡市的秦岭峰顶耸立着一对高大的铁鸡。“人文初祖”黄帝,因为长期的历史化、仙道化,流传在民间属于原始神话的已经不多了,《风后和他的指南车》等在民间仍颇有影响。植物起源神话大多附会在炎帝神农和后稷身上,但像《豆的来历》、《麦子的由来》、《毛桃?寿桃?猕猴桃》、《神农杏》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早已化为传说了。而作为太阳之神、农耕之神、医药之神的炎帝神农,老百姓认为就出生在宝鸡市郊的姜城堡,在天台山一带留下了关于他的大量风物遗址和传说故事。在今姜城堡和天台山有纪念这位“牛首人身”人类祖先的盛大庙会。洪水、人类繁衍神话,在关中影响最大的是女娲造人、伏羲兄妹结婚的故事,有其原始文化的背景。特别是女娲造人,以临潼为中心点,形成系列传说和浓郁的民俗。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穿节”的遗留,查之关中,至今仍有民俗继承,群众说正月二十是“补天补地节”
。这一天,有的地方摊蒸饼,有的地方摊煎饼,吃饭以前,一片盖在渗井(或水道口)上,一片丢到房顶上,叫“补天补地”。特别是农村老太太带着极其虔诚的心理。扩而大之,“蒸饼”和“煎饼”形成了关中人夏季特有的食品之一。在上古神话中,她的流传和影响是众莫能及的,临潼人至今自豪地说:“骊山就是不周山,女娲娘娘是我们这儿人,她就是在这儿补天造人的。”骊山老母和姜原圣母长期以来在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关中东西部两位人民崇信的老祖母和送子娘娘,两地庙会都带有古代高禖的遗迹。此类神话,对于南方和北方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化史料。《夸父逐日》、《禹凿龙门》、《巨灵擘山》等神话都附会有明显的风物遗迹。巨灵仙掌、足印留在华山,夸父逐日牺牲后杖化桃林即今古潼关地区,禹凿龙门就是韩城市的禹门口,这些口传作品的情节多异于古代典籍的记载,散发着诱人的乡土气息。造字神话,各民族都有,在中国广大汉族地区公认的是字圣仓颉。仓颉传说是陕西白水人,其地有墓有祠。在白水流传有仓颉的系列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仓颉造字”。仓圣成为当地人们信仰中最伟大的神灵,并形成一定规范下的文化气息浓烈的民俗风情。
神话是留在人们印象中关于远古的追忆,因时代过于久远,自然就被大量淹没了。而传说则不同,它由于一头通向文学,一头通向历史,与历史典籍相辅相成,则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新的传说还在不断产生,如果说中华文明古国是一个传说的国度,而关中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其传说故事之丰富程度则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神话中有它的影子,历史中有它的血液,科学中有它的种子,地理风貌中有它的形象,人类社会文化前进的步伐中有它的脚步声。在众多门类的传说中,历史人物传说占据着领先地位。由于人物众多,人民群众便习惯于讲人的故事,而把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融为一体,似乎很难从中分别出独立的历史传说,而往往形成系列性的人物传说故事群。其中帝王将相、贤相清官、兵家将帅、文人雅士、名医仙道中的人物传说在关中最为众多。因为帝都在关中,古代陵墓群在关中,不少人的故乡也在关中。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传说多以关中的西安、咸阳为中心,人民用自己朴素的唯物史观,对《顶妻背母汉文帝》、《唐太宗认错奖敬德》等一代明君都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对功过不一、出身经历各异的众多帝王后妃也都做了多侧面的形象描绘。其中一些优秀的传说为史书的不足填补了空白。《姜子牙的传说》在西岐生根发芽,通过《封神演义》插上翅膀而传遍天下,以他垂钓的蟠溪钓鱼台为中心点,该地有祠庙并形成历史悠久的庙会。刘荫枢是韩城人,清代进士,官居抚院,政绩卓著,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较大影响,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广西军驻扎韩城期间,长官下令严禁扰民,因为这是“刘公,刘婆”的故乡。《刘抚院卖桥》事过三百余年,当地人总爱提及他为民造福、不为子孙后代遗留特权的佳话。党崇雅的故乡在宝鸡县,宝鸡地区流传的党阁老的传说就比较多。《党阁老卖棒槌》等关心下层人民疾苦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劳动人民以自己的生活和愿望塑造出了类似《寇准罢宴》、《杨角爷的传说》、《藏宫灯》、《阎丹初歇店》等一大批心目中的清官形象。兵家将帅的传说中,关于尉迟敬德、冯玉祥、杨虎城的传说流传相当广泛。名医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今耀县)人。他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之后,中国医学和药物学的集大成者,其影响深远,超越了中国的疆域。孙思邈的高尚医德、精诚求实的学风、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和精湛的医技,使他成为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和为人的楷模,后世民间崇拜他为“药王”。在他的故乡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众多的救死扶伤、救人苦难的动人传说,为历史悠久的二月二耀县药王山庙会增色不少。
关中是道教的圣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发展高峰时期的中心,加之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道教、佛教影响深远,尤其是道教的影响更加显著,除八仙的传说之外,邱处机号长春真人,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因而在陇县龙门洞等地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虢镇一带俗言“天旱十年,旱不了高龙湾。”这一带地处邱真人修道的“磨性山”脚,山泉星罗棋布,庄稼不缺水浇。传说这些水泉是邱祖用道袍撩水所洒。张三丰为明代著名道士,曾长住宝鸡市金台观,所以形成不少神异传说,其形象酷似济公。楼观台是老子讲经处,也是北魏楼观派的道教圣地,华山是道教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所以拥有较多的道教人物传说。长安由于是玄奘法师取经、译经的起点,民间流传着不少风物特色突出的西游传说,它们近似《西游记》又并非《西游记》,《蛤蟆犊取经》给唐僧塑造了一个特异形象。
古都步步是文化,关中风物传天下,这里山山水水都带情,几乎是无山无水无景不成传说。在地方传说中,其中很多与神话、仙话、人物传说、生活故事、幻想性故事相交叉。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像《关中为啥叫秦川》。关中山川地貌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形长期演变的产物。但在民间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和巨灵擘山有关,有的说它和制服妖龙有关。本篇传说又把它和秦始皇治理秦国联系起来。这种种不同的说法,既曲折地反映了关中地貌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传承记忆中的历史积淀,既是口传文学,又有一定科学价值。最使人感到奇异的是《鹿母寺》,以羌族王子与鹿女的爱情故事,记载了古代羌族在关中西部活动的事迹。其它如《劈山救母》、《火烧十三村》等都是幻想色彩十分浓厚的动人传说。《献头》以误铡包勉解释地名由来,却异于小说、戏曲,说包相爷一时未察真情,而杀了廉政为官的侄子,也颇能发人深省。
风俗传说是人民群众以口传情节形式,讲述有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集会和宗教信仰等风土人情的传说。关中风俗传说异常丰富,历史性特点也很突出。《史记》的作者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故里在韩城,今有司马祠庙。当地人尊司马迁为“史圣”,有不少传说讲述了他撰写《史记》的艰辛历程和受迫害的遭遇,致使他后代改为冯、同两姓以逃避灭族之祸,当地还为此留下了“跑台戏”的特殊风俗。《韩城跑台戏》即是人民口传的实录。其它如《跑旱船》是对大禹治水的纪念,《贴门神的传说》是对唐代名相魏征的神化,《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则是封神外传。
关中较少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却很多,这些故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最富于现实性。它们包括了长工地主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后母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交友故事、生产经验故事等。机智人物故事在关中也有较突出的特点。从先秦诸子开始,汉族的民间寓言、笑话已大量进入历史典籍和笔记小说,但在关中民间笑话依然藏量很大,新笑话也还在不断产生。
关中人民以自己高度的想象,丰富的社会生活,强烈的斗争思想,特殊地域的风格,机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艺术地完成了各类民间故事的铸造。
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
在民俗文化事象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开发潜力最大,易于走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门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地域特点突出。从总体上讲有三个中心点。西府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木版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窗花剪纸、社火脸谱等均有着历史的传承和代表性。东府为面花、拴马桩之乡。面花即花馍也。华县的虎文化面花,大荔的庙会面花,合阳的节礼面花、澄城的祭祀面花在省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至于这拴马桩,它是历史上民居建筑室外的配套装饰,全省各地都有,但以东府最为有名。主要布局在渭河以北的澄城、蒲城、韩城、大荔、合阳、富平诸县。它的实用价值在桩身,艺术价值在桩头。桩头雕刻有动物、人物、植物。最常见的为蹲狮,突出的特点是“稳”。使狮子的威严引而不发,“动”凝结为“净”,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稳”才使拴马桩有稳固之感,挺立在那里,“镇”住家院,“拴”住财富,“稳”也使装饰性大大增强,有民间工匠在艺术世代传承中形成的程式化的特点。这艺术内容丰富的拴马桩,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突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掀起了一阵拴马桩热,地区在收集、省上在收集,甚而争相收集,在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省群众艺术馆的院落里,一度都摆了不少拴马桩。但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个中心就是户县农民画,已成为中国农民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此外,当代文化人的泥塑、根雕,历史久远的皮影,蓝田玉雕等也当是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主要财富。
B. 关中民俗风情文化有那几方面
婚俗、语言、饮食等方面。
1、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煤灼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翻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
娃娃长大后。自由 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定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接新娘子。经过一番热闹的媳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
2、关中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方言区。它和普通话比较,语法结构和大部分字音基本相同,腔调多有变异,发音较普通话咬字重、声短促,调低沉。关中方言词汇中保存不少古语,如吃饭为“咥”,差一点儿为“玄乎”,说话叫“言传”,合适叫“谄”。
3、老碗会,陕西关中的一种饮食习尚的戏称。老碗会是对陕西关中各县农村群众端着饭碗,聚在村中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边吃饭,一边谝闲传(关中人把闲谈叫“谝闲传”’)这一饮食习尚的戏称。
(2)关中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区: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C. 中原文化和关中文化的差异
关中属于中原,这是常识。古人云:关中者,中原之龙首也。
中原,是一个文化区域的范畴,和如今的行政区划、地理区划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概念和关联。关中,在文化区划上属于中原文化区;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在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区或北方地区。
古中原地区的范围,首先并不等于河南全境;其次中原不是平原。其真正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流域以及河南中西部的洛河流域为核心的地区。
而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属于三苗(荆楚)文化区,另外,河南平原只占其全省面积的一半,所以中原不是平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区域的概念。中原地区包括河南,但不等于河南,中原地区被河南人以偏概全了。苏秉琦先生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中已经颇有论述。另外,众多历史古籍中也将关中视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即指此地)
明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隋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关中)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陆游《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三川,即陕西泾渭洛三条河流,关辅即关中的别称)
宋陆游《北园杂咏》:“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大散关,即关中大散关)
宋陆游《书感》:“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关中;雒为雒阳)
宋邵雍《梅花诗》:“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宋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消息断,问谁曾到五陵间。“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
明冯琦《观灯篇》:“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明徐贞明《西北水利议》:“今河自关中以入中原,合泾、渭、漆、沮、汾、沁、伊、洛、涧及丹、沁诸川数千里之水。”
清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
其实,多看些古籍就知道真正的中原有多大了!
D. 关中历史文化名镇是哪个部门评定的
县级人民政抄府报省级建设行政袭主管部门,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选,选出符合条件的上报建设部,建设部将组成专家委员会,根据评价标准对各地上报的材料进行评议,从中评选出基本符合条件的镇(村),通过实地考察后,对认定的镇(村)分期分批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E. 关中这个名称的来历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F. 关于陕西的历史文化
人类发源地之一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古 代 政 治 中 心(秦)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为秦国的治地,所以陕西又被简称“秦”。秦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公元前677年,秦人在关中的雍城(今凤翔县城南)建都。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临潼县武家屯)。公元前350年,又迁都咸阳(今咸阳市长陵车站附近一带)。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立。咸阳便成为当时全国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因咸阳已被项羽焚烧一空,汉王朝最初驻在秦的旧都栎阳。到公元前200~198年,长乐、未央两座宫殿相继修好,刘邦搬进新城。汉惠帝时又征调民工,修了外廓城(在今西安市西北10余里处)。从汉高祖起,未央宫作为西汉国家政府所在地,历时214年。
西汉以后,又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7个王朝相继在汉都城建过都。其间,赫连勃勃称大夏王,建都在统万城(今靖边县长城外白城子)。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唐)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创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都城(今西安市区所在地),当时名“大兴城”。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涛中,太原留守李渊在其次子李世民的策动下反隋。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了唐王朝。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元年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整个唐帝国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中最强盛的一个。唐王朝历时近300年。当时的长安,城周长35.5公里,人口100万,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城市。
在封建社会中,都城是全国封建势力的中心,历代农民起义军也都把斗争矛头指向这个中心。如汉末的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军,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军,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入长安,并在这里建立过短暂的农民政权。
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唐王朝摇摇欲坠。公元904年,大军阀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到洛阳。还拆毁长安宫殿建筑,将木料顺渭水、黄河而下漂往洛阳。此后,长安这座历史名城被彻底破坏,陕西也就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了。
丝 绸 之 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西汉每年派出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来朝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当时最使商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丝绸,他们称中国的丝绸为“大也波儿”,意思是“和真的一样”,把中国称之为“丝国”。用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光辉夺目。西域各国王公贵族都争先恐后的购买中国丝绸,以显荣耀。因而商人们的丝绸生意日益红火,汉朝通往中亚各国的商路因而也成了商人们进货的必经之路,人们均称这条商路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从汉朝的长安出发,向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至敦煌以西分为三道:沿昆仑山北麓的楼兰、于阗、莎车、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国,为之南道;沿天南麓的焉耆、龟兹(库车)经疏勒,到大宛、大秦诸国为之中道;沿天山北麓的车师、乌孙,到康居、奄蔡等国为之北道。
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一致抵抗匈奴,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使者到西域各国。同时西域各国也派使者前来汉朝朝拜。这对双方都大有益处。西汉从西域各国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葱、胡萝卜、蚕豆、黄瓜之类的东西,尤其是高头大马,让西汉武帝甚是欢喜。而汉朝的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打井、冶铁技术先后都传到了西域。这样一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影响。
G. 谁有关中历史文化的资料呢
http://ghca2008.bokee.com/viewdiary.11987666.html
http://www.soolw.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8853
H. 求 “关中文化”的资料
关中,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关中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五个地级市。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I. 陕西的关中文化有那些
曲江流饮水不断,草堂烟雾紧相连。 骊山晚照红光显,太白积雪六月天。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陕西的风俗也非常的独特,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是大怪: 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关中人大多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外冷内热,情感深藏。不知是负重太多,还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的古训影响深远,关中的男人一般话很少。对妻子儿女,他们纵然有满腔的感情,但却不会形诸脸上挂在嘴上。关中的男人,既不如“老北京”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也不像南方人言语和婉,抑扬顿挫。无论老少,言传起来,可谓底气十足,高喉咙大嗓门,直来直去,有时简直要撞倒南墙。君不见秦腔戏剧舞台上,挣命般的吼叫,就是西安人传神的写照。 关中人实诚,豪爽,面冷心热,与朋友交,义气为先。脾气相投,性格合得来,倒也可以和你谝个半宿,把心掏出来;一旦你的人品关中人看不上,那可就对不起了,正眼也不会瞧一下,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关中人大多性情耿直,宁折不弯。即不善察言观色,也不爱逢迎,最看不惯那些拍马溜须之徒,斥之为“溜沟子货”。因为耿直,年轻人爱发牢骚,爱给领导提意见,埋怨不受重用,自誉为“后娘养的”,无论工作干得多好,“累死也无功”。是故,二十余年来,“孔雀东南飞”者众多。 关中人好面子。请客,必定七碟子八碗,劝酒非让客人喝个酩酊大醉方肯罢休。常说人生三件大事--- 娶媳妇、盖房、安顿老人,更是好摆排场,唯恐被人讥为“啬皮”。 关中人讲究“咥实活”,一步一个脚印。做事不喜张扬,咋咋虎虎,虚张声势。故陕西科教文卫各行各业,英才辈出,成果辉煌。不仅前十几年的文坛陕军东征,让全国大吃一惊;就是近年陕西人整出来的的克隆羊,长征五号,送“神舟上天”,也让世界瞩目。 关中人大多不爱言利,不善经商。许多人信奉的是“万半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经济之途嗤之以鼻,故三秦大地,做大小生意的,以南方人居多。近20年虽有不少西安人“下海”经商,但“呛水”的多,盈利的少。 关中人办事谨慎,凡事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逾规半步,不像南方人,“绿灯跑,黄灯抢,红灯绕”。对长辈和上级,总是“不给不闹,叫来不到,给也不要”,简直是个“乖孩子”,信奉“穷也要穷个刚板硬正”。 关中人重闲适,易满足。在过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其人生理想境界;如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收入能过得去,也就挺满足的。生活上有“油泼辣子彪彪面,羊肉泡,肉加馍,除了神仙就是我”;文化娱乐上,一年四季有秦腔戏看,也就“嘹扎了”。对待工 作,“贡献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 这就是这块皇天厚土上的关中人。
J. 中原文化和关中文化
关中当然属于中原。
中原,是一个文化区域的范畴,对应着河西、西域、塞外、江南、岭南的文化语意,和如今的行政区划、地理区划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概念和关联。
关中,在文化区划上属于中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是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而非单一的河南,某省人狭隘到如此地步!)
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
在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区或北方地区。
其实,多看些古籍就知道真正的中原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