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息县历史文化

息县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3 04:58:25

A. 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

息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版3000多年。息夫人爱国爱民权“三年不语”,深受百姓敬仰;公元前538年赖子国虽为楚灭,但臣民不降,“赖、罗、傅同宗”;新息候马援,边关平叛安民,“马革裹尸”,至今激励后人;“秦楼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犹在;“申息之师”,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尚存。虽历史风云多起,可“息”字岿然不变。天下第一县只不过是历史长点而已、并不是说其他的第一

B. 息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县

县的发源

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至战国之末,始得普及;秦朝内统一天下,郡县制度方才容完备。
郡、县诞生的顺序,是县先而郡后,县高而郡低。至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郡大县小,以郡统县的局面。
据《左传》所载,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是在春秋前期楚国的申、息二地,而非楚国或别国的其他任何地方。
《左传

C. 信阳市各个县的特产及历史文化

信阳特产

1.息县香稻丸
息县香稻丸为河南名产,其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气馥郁,素有“一块稻香满坡,一撮米香满锅,一家做饭香四邻 ,一盅香酒香满桌”的盛称。煮粥蒸米饭时只需加少许“香稻丸”,则香溢满屋,沁人肺淬,诱人食欲。香稻丸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改善新陈代谢条件,是治疗败血症、过敏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的辅助药物,还能健全人身的毛细血管,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病患者大有裨益。用香稻丸、粳米、莲米加红枣熬成的“三米汤”为极好的滋补品,具有滋阴、降火、生津、健脾、养胃等功效。息县以香稻丸为原料制成的香米贡酒浊和醇厚,芳香可口,畅销区内外。

2.信阳板鸭
板鸭为大别山区的重要特产之一,将成鸭育肥增膘后,以传统工艺方法腌制而成。成品板鸭外形平整如桃状,无“关窗”,色泽白润,肉质细嫩,尾油丰满,鸭身干爽,盐味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具有生津开胃、促进新陈代谢、祛寒降压健身的功效。

3.商城“德”字粉
“德”字粉以优质豌豆为原料,用当清凉纯净的泉水漂洗粉丝,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成品压成长34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的板块,四周束以烙有花纹的竹片,竹丝捆扎,层次分明,美观雅致。“德”字粉晶细清白,久煮不碎,烹炒拌烩皆宜。该品明代开始生产,到清末,全县有300家作坊制粉,粉商张德兴监制的“德”字商标的粉丝最为出名,故称之为“德”字粉。

4.固始皮丝
固始县制作猪皮丝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成为贡品,属宫廷御膳佳肴,名扬京城、天津、济南等地。固始皮丝松散,富有弹性,放下起堆,翻炒不会粘边搅条,其味松嫩爽香,含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可做皮“松花皮丝”、“肉松皮丝”、“凉拌皮丝”、“皮丝圆子”等名菜,皮丝不仅享誉国内,在美国唐人街数家餐馆也享有盛名,视为珍品。皮丝的制作方法是:用大肥猪之皮,刮尽皮上肥肉,趁鲜制作,先将其切成纸一样的薄片,然后切成细丝,在通风处阴干,不能曝晒。

5.光州贡面
光州贡面为潢川传统工艺食品,始于唐代,因其“夺魁九州、风销华夏”而成为进贡朝廷的宫廷面。光州贡面以精粉和芝麻香油为主料,下适量食盐、明矾等佐料,面揉合均匀后上架拉制,制成后的贡面条细如丝,光泽如银,清馨袭人。贡面的绝妙之处是每根贡面虽细,但皆为空心,呈细管状,工艺之精巧令人赞叹不已。若以鸡汤煮面,辅以其他佐料,滑润爽口,鲜美无比。

6.糍粑
糍粑为信阳传统名吃,主要产地有商城、新县、潢川、光山等地。糍粑的制作过程是:以上等优质江米为原料,淘净蒸熟后,放进石臼内反复捶捣成泥状,趁热有擀仗擀薄,切成方块或长条状。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油炸烤煎,风味更加独特鲜美。包馅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块状的糍粑久放干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换其水,可保存3个月以上。

7.板栗
信阳栽培板栗的历史极为悠久,区内所产板栗具有个大、肉嫩、皮薄、味甜、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等特点,产于罗山、商城两县的油栗个小、皮薄、肉厚、香味独特,不易生虫,便于储运,颇受消费者的青睐。从1959年起开始销往港、澳、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

D. 为什么说息县堪称是郡县制活化石

说起活化石,许多人会想到熊猫、中华鲟或银杏等动物或植物。但是在河南的信阳息县也被称为活化石。这是因为自从建立县城以为,经过历史悠久的时光流逝,许多的城市和县城都被改过名。比如我们熟悉的长安现在名叫西安、原来的大梁现在名为开封、以前的燕京现在称为首都北京等等。但是唯独这个小小的县城还一直维持着原有的名字。所以就被人称为郡县制活化石。

息国遭到灭亡之后变为了息县,经过历史几千年的变迁一直没有改过名字沿用至今,所以一直被大家称为县制活化石。一个国家的历史记载着许多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小小的县城也是如此。中国的城市不仅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着独特的文化。

E. 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

因为息县是中华第一古县。息县历史久远,夏、商时期属豫州,公元前年置县至今近3000年,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郡县制”,且唯一一个历代相沿不改“息”名,不改其治的县。

(5)息县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一、息县历史

息县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朝始建妫姓息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

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秦因之。西汉改名新息县,历东汉、魏、晋、南北朝均属汝南郡(国)。

西晋建立后,新息县为汝南国治。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据有,均以此地为汝南郡治。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萧齐王朝,仍为汝南郡治。北魏又增置东豫州。南朝萧梁先置豫州汝南郡,后又改称淮州。东魏时复为东豫州汝南郡治所。北周时改置息州,均为州郡治所在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汝南郡,大业三年(607)废息州为汝南郡。新息县属之。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息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息州,县属豫州,宝应元年(762年)以后属蔡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5个王朝据有。

北宋建立后,新息县属蔡州。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息县属金朝,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息州,以新息县为州治所在地,并移今县城,并与南宋的光州隔淮河对峙。

元朝(蒙古国)元中统三年(1262)省,四年(1263)复置息州;至元三年(1266年)将新息县省入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属汝宁府。

明洪武四年(1371)降息州为息县,属中都临濠府(后改名凤阳府)。七年(1374年),属汝宁府光州,此后到民国时期息县一直隶属光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息县属之。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设道,光州改为豫南道,州治更名潢川。民国十七年,属第三行政区(治所潢川);民国二十一年,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

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设潢川专区,1949年5月息县属潢川专区,1952年8月11日析息县、潢川、固始各一部置淮滨县,1952年10月息县随潢川专区并入属信阳专区。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并由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销信阳地区,改设地级信阳市。息县属之至今未变。

二、息县简介

息县是中华第一古县。息县历史久远,夏、商时期属豫州,公元前682年置县至今近3000年,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郡县制”,且唯一一个历代相沿不改“息”名,不改其治的县。美丽贤良的息夫人、伏波将军马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至今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赖、白、息三大姓氏均发源于此,中原文化、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胸襟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

息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息县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水岭,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淮河穿境而过,在息县流长75.5公里,河之北为坦荡的平原,河之南为葱翠的丘陵,盛产小麦、水稻、棉花等,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20亿斤,是全市唯一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县,是国家级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县、河南省最大的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县。

息县正在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息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确立了绿色食品主导产业,主食产业化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市排名第一。县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国主食产业化示范点,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4家,建成投产66家,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4个。2017年,产业集聚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4.7亿元,主导产业主营业收入占比52.5%,从业人员3万余人,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实现了扩容晋档。

息县正在着力打造滨水新城、谯楼古城、息国故城、濮公山风景区、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互动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建成面积达26.5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建成了息州广场、马援广场、息夫人文化园等文化场馆,濮公山风景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正加速推进,城市风貌日趋靓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F.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古代是有个息国吗

息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时封文王37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秦因之。西汉改名新息县,历东汉、魏、晋、南北朝均属汝南郡(国)。西晋建立后,新息县为汝南国治。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据有,均以此地为汝南郡治。南北朝时南朝刘宋、萧齐王朝,仍为汝南郡治。北魏又增置东豫州。南朝萧梁先置豫州汝南郡,后又改称淮州。东魏时复为东豫州汝南郡治所。北周时改置息州,均为州郡治所在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汝南郡,大业三年(607)废息州为汝南郡。新息县属之。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息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息州,县属豫州,宝应元年(762年)以后属蔡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5个王朝据有。北宋建立后,新息县属蔡州。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息州,以新息县为州治所在地。并移今县城。元朝(蒙古国)元中统三年(1262)省,四年(1263)复置息州;至元三年(1266年)将新息县省入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属汝宁府。明洪武四年(1371)降息州为息县,属中都临濠府(后改名凤阳府)。七年,属汝宁府光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息县属之。民国元年(1912)直属河南省。三年属豫南道。17年,属河南省第十三行政区。21年,属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属潢川专区,1952年10月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并由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销信阳地区,改设地级信阳市。息县属之至今未变。

G. 息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县

县的发源

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至战国之末,始得普及;秦朝统一天下,郡县制度方才完备。
郡、县诞生的顺序,是县先而郡后,县高而郡低。至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郡大县小,以郡统县的局面。
据《左传》所载,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是在春秋前期楚国的申、息二地,而非楚国或别国的其他任何地方。
《左传??哀公十七年》在追述“县制”诞生的历史时,有如下一段记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考察、考证已有资料,这是关乎“县制”的最早记载。
这段文字道出了两件史实:一是楚灭申、息以为县,是在春秋前期的楚文王时期;二是被楚军俘虏的原申国人彭仲爽,受任为楚之最高军政长官,开天辟地,将“县制”创设在申、息二地,“县制”当是楚文王与彭仲爽的杰出创建与伟大贡献。
据《左传》(鲁)庄公六至十四年的有关记载,经分析考辨,楚灭申当在公元前687年至公元前682年间(楚文王三~八年),灭息当在公元前684年冬至公元前682年间(楚文王六~八年)。很显然,楚灭申、息而置县,是在公元前682年或此后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段内。但申、息建县孰先孰后,抑或同年并立,目前已无法考定。故此,我们把它们统列为华夏大地首次“建县”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不复存在,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年来一直未易其“息”。
申、息建县是中华政治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凸显了“县制”的特点和优越性。
息县不但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且经历近3000年而至今犹存,堪称“天下第一县”。
置“县”意在集权
楚在申、息建县后,灭国为县,成了它的既定战略。
也就是说,国家在新占领的广大地区,不再实行旧时的分封制,而以直属于楚王的县邑地方政府取而代之。至春秋之末,楚国设县,已二十有余;国土面积,也由最初的“土不过同”(方百里为同),发展到方数千里。
研判有关史料,由申、息等楚国之县所显示的“县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县的行政首长(楚称“县尹”或“县公”)由楚王直接任免。
综观《左传》等有关史籍,春秋时期受任申县县尹(县公)的先后有彭仲爽、彭宇、斗班、斗克、叔侯、屈巫(即巫臣)、公子申等,受任息县县尹的先后有彭仲爽、屈御寇、公子朱、公子成等。县尹由楚王任免,基本不世袭,胜任则留,否则免。这种任免制,使县尹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听命于中央,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办事。这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迥然不同。它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王权的集中统一。
其二,县邑代表国家向县民征收军赋(包括税赋和甲兵),用以组建直隶于楚王的地方兵团(即所谓“县师”)。
有一则史实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据《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之役结束,班师回国之际,“(左尹)子重请取于申、吕(按:该时申、吕皆已灭国为县)以为赏田。(庄)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按:此指建为县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汉水)。’王乃止。”
“是以为赋”,即以申、吕两县为国家军赋所出之地。巫臣据此认为,国家之所以在申、吕两地建县,主要就是着眼于征收军赋的考虑。有了军赋收入,才可征发县内居民组建起地方兵团,以抵御北敌来侵。否则,晋、郑等国的军队就可以直达楚国的心脏地区了。庄王深谙巫臣之言,最终拒绝了子重化公为私的非分要求。
其三,地方兵团(“县师”)可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楚国对外争霸战争。
楚在建县之前,其军队分王卒与“私卒”两大部分,各由王室领地上的王族子弟和卿大夫封邑上的族人组成。建县以后,由于县内土地和人民归属楚王所有,由国家直接控制,所以由各县税赋所武装起来的县邑军队(“县师”),就逐渐构成了楚国军力的主导成分。
出现在《左传》中的此种地方兵团,有“申、息之师”,“陈、蔡、不羹、许、叶之师”,“繁阳之师”,“上国之兵”,“东圈之兵”,等等。有些大县,如陈、蔡、不羹等,“赋皆千乘”,其军力不亚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这些“县师”,常常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对外争霸战争。其中,尤以“申、息之师”出战最多。如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晋攻伐城,成王派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率“申、息之师”戍守商密(之都城);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三十八年),申公叔侯率师远戍齐地;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四十年),“申、息之师”组成楚三军之“左军”,参加了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息公子边率师伐陈;公元前585年(楚共王六年),楚用“申、息之师”征讨蔡国,等等。
强楚盖因创“县”

由申、息二县发其端的楚国之县在发展中壮大,盖因其从多方面凸显了“县制”的优越性、先进性。
其一,它使楚国自春秋前期开始,就迈向了逐渐摆脱旧有分封制束缚的道路,从而为君主集权制这一新的政治体制在楚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楚县的不断增多,大大增强了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数量庞大、训练有素的县邑部队,可以说是构成楚国军力的基础所在。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大国争霸战争中的双雄之一,国强百余年而终同晋国平分天下,其主要奥秘就在于“县制”这一新的地方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力。
当然,“县制”这种新生事物,在春秋之楚国,毕竟尚处于萌芽及成长阶段,同后世业已成熟的郡县制相比,还有着不少幼嫩之处。
其一,县之长官虽由楚王任免,但也存在少数世袭现象。前后做过申县县公的斗班和斗克,就是父子关系;彭仲爽与彭宇,可能也是父子关系。令尹子文之后,更是多代为郧公。斗氏家族虽一代或数代世袭县公之职,并不等于该县就是他们的世袭领地;可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封邑性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楚县长官多由王族子弟担任,唯沈尹戍、沈诸梁等少数人来自异邦异姓,这说明楚县长官的选拔任用,尚带有比较浓厚的血亲任官的性质。
其三,楚县尚缺乏后世郡县的监察机制(如秦在每郡设监御史之类)和兵调机制(如虎符之类),这就使某些身为王子王孙的大县县公,可伺机发动政变,有时甚至容易给中央政权造成颠覆之势。蔡公弃疾利用蔡县兵众发动叛乱,杀死楚灵王,篡位为平王,即是明显的例证。白县县公王孙胜,带兵进入郢都,险些夺取王权,则是又一史证。
“县制”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其成长初期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欠,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我们只能说它不够完美,而不可斥之以贬词。特别是像申、息这样具有发端意义的首批楚县的出现,昭示着一个旧时代的崩溃和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因此,无论怎样估计它们的历史贡献和作用,都是不过分的。
也因此,无论怎样评价息县而今尚在的意义,都是不过分的。
息县,是数千年中国国家制度的一个标本,一块“活化石”。
息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方治理机构——“县”的诞生地;回望息县,可窥统一而多民族的中国国家大厦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息侯国故都遗址出土的文物
息侯国故都遗址出土的文物残片
息侯国故都遗址,而今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息国故城”。
不以申、息,而以楚灭之“权”作为春秋乃至中国“第一县”,是缺乏立论根据的。
究竟谁是华夏“第一县”,长期以来并非没有争论。史家顾颉刚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确认,春秋“第一县”是楚武王攻灭权国后设立的“权县”,而非其子文王所置之申、息二县。
《左传》庄公十八年在追述往事时,曾这样写道:“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顾颉刚在《春秋的县》中认为,“在这段文字里,虽没有说明灭权以为县,但他设置‘尹’的官,和此后楚的‘县尹’一样,则实是建立权县的证明。这是从《左传》记载中找寻出来的第一个县。”
顾氏的上述见解,赞同者不少,非议者亦不乏其人。何浩先生在其《楚灭国考》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对顾氏的观点进行了辩驳。他首先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左传》等史籍中的“克”、“尹”等字作了深入解析,论证了当时的权国并未灭亡,继而又用比较研究法以大量的史例说明,斗缗是以监使的身份而非以县尹的身份看管权地。但何氏又以迁权的“那处”作为楚县的“滥觞”,则仍然缺乏史实依据。
何氏等人攻讦顾氏之非,虽多有精彩之见,但缺点是未能击中要害。
顾氏认定权为春秋“第一个县”,要害在于他不明楚县的特征所在,缺少立论的基本依据。
楚之“县制”有何特征?本文上篇《集中王权楚文王灭息以为县》已讲明白。楚县的第一个特征,是“县尹”实行任免制。任免制的特点是任、免交替,有多届县尹相衔相接。而所谓的“权县”,治之者唯独一任,继任者为谁?已了无下文。这怎么能证明那里已推行县尹的任免制呢?
辩者可能会说,斗缗死后,不是有阎敖来管理权人吗?
这里需要指出,阎敖管辖之地在“那处”,而非权地,故不可称其为“权尹”。更重要的是,无论斗缗或阎敖,他们在权地和那处,均未推行过征收军赋以建立地方兵团的举措,而这正是楚国“县制”最典型的一个特征!
至于“县制”的特征之三——“县师”常被楚王用来参与对外征战,在有关权与那处的史料中,更是见不到这方面的任何踪影。
立论要以史实说话。既然所谓的“权县”不具备“县制”的一切特征,那么顾氏的立论,就是错误的。
总而言之,楚武王灭权后,并未在那里设县。所谓春秋“第一个县”的奖誉,纯属子虚乌有!即使当时楚之“那处”,也不曾显现出“县制”的任何征象。事实只能是:诞生于春秋前期的县邑,仍为楚之申、息。申、息二县乃是当时天下最早出现的县!而息县,则是中国唯一一个历代相沿,近3000年不易其名、不易其地的中华最古之县。
踵立之地不易其“息”
据前已知,申、息二县是中国最古之县。但二者所不同的是,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了,始称“宛县”,后名“南阳”。故申城在南阳县北三十里,后拓展、迁徙至今日信阳?河区、平桥区一带。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年来则一直未易其“息”称。汉代改称“息县”为“新息”,隶汝南郡。
县之“息”名未变,只是加了一个“新”字。这该作何理解?
孟康在诠释《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息”时作了如下说明:“新息,故息国其后东迁,故加新云。”
原来,西周所分封的姬姓息侯国,先后有过两个都城。旧城,即“故息城”(后世称“故息里”),相对偏西南;新城,即“新息故城”(后世称“新息里”),相对偏东北。两城相距约六公里。
汉时,因县治建在“其后东迁”的息侯国之新都,所以才改县名为“新息”。可见,加“新”并无其他“新意”,只是对息侯国都两城的新、旧而言罢了。
因息之新、旧两城相距甚近,故“新息”之地望(即地理位置),与往日“息县”大致相当,都在今日息县境内。
时至今日,息县县治仍在“新息里”;“故息里”则为今日息县境内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曰“息国故城”。
《大清一统志》记“新息”曰:“汉置新息,属汝南郡,后汉、晋因之。”
这就是说,东汉至两晋数百年间,“新息”为县的事实未变。从史料记载中,也可看清这一点。《后汉书》、《晋书》的《传》、《志》中,不断有“新息”的县名出现。如《吴祜传》:“(祜)少子恺,新息令”;《党锢传》:“贾彪字伟节,补新息长”;《贾复传》:“新息,县名,属汝南郡。”《晋书》列传第十八:“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晋书·地理志》:豫州有“新息”,为豫州汝南郡下辖的属县之一。大量记载表明:这一历史阶段“新息”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说明的是,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奖励军功,曾封一代名将马援为“新息侯”,使新息一度成为“新息侯国”。不过,此“侯国”与西周至春秋前期的“息侯国”,已大不相同。两汉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州、郡、县为三级地方政府机构。自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后,“侯国”已完全变为直属于州郡的地方政区单位,由中央派侯国“相”(相当于县之令、长)直接管理。从政体上看,它已与州、郡属县无甚差别了。“新息侯”,实际上不过是在“新息”县地“衣食租税”的一个大地主,仅此而已。
踵立之名不易其“息”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仍,“新息”之地属南属北无定,县或一分为二,或由县立州,情况比较复杂。
南朝(刘)宋时,分新息为南北二县。“南新息”治所在原新息县,先后由汝南郡及东、西豫州、淮州管辖;“北新息”治所在原新息县东。南齐、北魏因之。北齐时复为新息县。北周则以新息为依廓,建息州,这是新息升州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初年,废息州为县,仍属汝南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又升县为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复废息州,以新息属蔡州汝南郡。此后,唐时再未见“新息”升州的记载。而“新息”之名,则散见于《新唐书》的《传》、《表》之中。如《新唐书》《表》第十二上,有“新息尉”;《新唐书·刘建锋传》有“新息小史”。《太平寰宇记》详列唐之道、州、郡、县,“新息”被列入河南道蔡州下辖的十县之一。
五代及宋仍以新息为县,属蔡州。金泰和八年(公元l208年)升为息州,下属新息、真阳、褒信、新蔡四县,属蔡州支郡。
元中统三年(公元l262年),废息州为县。次年复立为州。至元三年(公元l266年)后,息州下辖四县,新息仍为其踵立之地。其后,息州属县时有增减,但新息为县至元末无变。
明洪武初,降州为县,改称“新息”为“息县”,属颍州。七年改属汝宁府光州。《明史》中“息县”之名多如繁星,显见其称谓又恢复到了楚县时代。
清初,息县为河南汝宁府下辖的十二县之一。雍正二年(公元l724年),光州升为直隶州,息县、光山、固始、商城出汝宁府来属,直至清末。
民国时期(1912年~l949年),息县仍旧其名,仅隶属有所变异。依时间顺序,它的上级管辖机构名称为:河南省豫南道(1913年),汝阳道(1914年至l927年),豫南行政区(1927年至l929年),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2年~l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息县始隶河南省潢川行政区专员公署。l952年10月,信阳、潢川两专署合并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信阳区专署,息县又归属信阳,为信阳区专员公署下辖的十七县之一。l955年10月,信阳区专员公署改称信阳专员公署,息县仍属。l998年6月,经上级批准,信阳专员公署改为地级信阳市,息县仍为其属县。
“息县”自建县以来,其由县升州时有一个特点:它仍然作为一个县而存在,并非有了息州,而新息县无存。
关于息县的地域,也有一个特点:其县治始终不离新息故址!
这,决定了息县地望的相对凝固性;变,也只是围绕着新息故址(即息国新都址)而有伸有缩、有大有小。关于其地域范围,史载长期阙如,唯清时有一大致的交代,即“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八十五里”;而今息县面积,1895平方公里。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息县不仅是中国首次所建两县之一,更是建县后唯一历代相沿,不变其名、不改其治,踵立在中华大地上的最古老的县。
息县所顶戴的这两重桂冠,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说:千古中华第一县,乃息县也!

H. 天下第一县,为什么是息县

从历史上来说 息县确实建立的比较早,当地政府呢应该是想把这个名头打响,对于当地实际上来说,更多的是噱头吧 没有什么为什么

I. 息县的文化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有“不息之壤”之称。属于信阳市。面积1835平方千米,人口99.9999万。年平均气温15.2°C,年降水量为946毫米,无霜期222天。县内已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为龙头的工业生产体系;土特产有香稻丸、蜂蜜。中药材半夏驰名中外,有“息半夏”之称。旅游景点有新石器时代的“秦楼遗址”、周代的“青龙寺”等。
息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息夫人爱国爱民“三年不语”,深受百姓敬仰;公元前538年赖子国虽为楚灭,但臣民不降,“赖、罗、傅同宗”;新息候马援,边关平叛安民,“马革裹尸”,至今激励后人;“秦楼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犹在;“申息之师”,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尚存。虽历史风云多起,可“息”字岿然不变。
息县名胜古迹,如繁星灿烂。曾被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的濮公山隔淮与县城相望。站在峰顶,可南阅楚天,北眺中原。刘邓大军南下,将军试水,传为美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濮山拱翠”、“古息含烟”、“兴国寻幽”、“竖斧春耕”、“寨河晚渡”、“葛陂夜雨”、“广丰浸碧”、“淮汝交流”等八大景观,把息县绘就成一幅瑰丽的画卷。
据史料记载,我国从夏朝至明清已绵延数千年,先后存在过两种国家政治体制:一是“封邦建国”的封建制,二是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而由夏、商、周的“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变,则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即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至战国之末始显完备。一直以来,对于华夏“第一县”,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上世纪30年代,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华夏“第一县”是楚武王攻灭权国后设立的权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浩在《楚灭国考》一书中,认为“那处”才是华夏第一县。 宋公文教授在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称,《左传》记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据已有资料考证,这是关于“县制”最早的记载。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是在春秋前期楚国的申、息二地。
宋教授指出,申、息二县不同在于,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年,一直未改其“息”称,其地域也始终不离故址。作为华夏大地首次所建两县之一,更是建县后唯一历代相沿不变其名、不改其治的县,故息县应是华夏第一县。息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时封文王37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曾设新息县、息侯国、东豫州、息州,数经分合,直到明洪武年间置县至今。

拜年礼,自古以来,于春节闲遐之际,互相往来,访亲探友,尊长隆师,称为“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后拜年称“晚年”,出了正月相互来往不再称拜年。到主要亲族拜年的顺序为:“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给本族和姥娘家长辈拜年,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才开始相互交拜。拜年时,多数都要带几包糕点,红糖之类的礼物。新女婿给岳父、母拜第一个新年,要带上比较丰富的礼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宴招待,临走时,主人只收下礼物的一部分,余下留作“压筐底”,主人并给新女婿和儿童拜客串钱。同辈或朋友之间先为年轻者至年长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则为不礼貌。晚辈行拜年礼为“叩头”,平辈相拜礼为“作揖”,现代拜年均改为握手问好。

J. 请教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历史沿革拜托各位了 3Q

息县历史沿革 息县古为周代息国故地,春秋为楚邑。西汉置新息县。以古国为县名,并加一“新”字。南北朝分置南北二新息县,北齐合并为新息县。元为息州,明改息县。 1997年,息县面积1836平方千米,人口87万,辖3个镇、19个乡:城关镇、包信镇、夏庄镇、城郊乡、孙庙乡、路口乡、彭店乡、杨店乡、张陶乡、东岳乡、小茴店乡、白土店乡、岗李店乡、项店乡、长陵乡、临河乡、陈棚乡、关店乡、李堂乡、八里岔乡、曹黄林乡、许店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770280人,其中:城关镇50585人、包信镇45398人、夏庄镇32594人、东岳镇42906人、项店镇40838人、小茴店镇54238人、城郊乡44408人、孙庙乡31982人、路口乡36233人、彭店乡31225人、杨店乡38857人、张陶乡39576人、白土店乡36094人、岗李店乡40155人、长陵乡22331人、陈棚乡20823人、临河乡31936人、关店乡45720人、许店乡18890人、曹黄林乡16339人、八里岔乡21563人、李堂乡20933人、地矿局虚拟镇6656人。 2005年,息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许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曹黄林乡管辖,曹黄林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李堂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八里岔乡管辖,八里岔乡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息县辖6个镇、14个乡:城关镇、包信镇、夏庄镇、东岳镇、小茴店镇、项店镇;城郊乡、孙庙乡、路口乡、张陶乡、彭店乡、杨店乡、白土店乡、岗李店乡、长陵乡、陈棚乡、临河乡、关店乡、曹黄林乡、八里岔乡。

阅读全文

与息县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