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津沽文化是什么
津沽文化即天津文化。津沽是天津和塘沽的总称。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天津和塘沽叫做津沽,虽然塘沽是天津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越来越受关注,所以人们经常说津沽。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曲艺之乡,各种表演艺术门类齐全,民间工艺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天津地毯等。
天津文学是“津味文学”和“卫派文学”的集合,在某一历史阶段曾间断性地呈现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说”的出现,但置放到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视域来看,“天津文学”的地域性和传承性都不那么明显。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天津文坛是由解放区来的作家、诗人、戏剧家主导的,他们自身也成为天津文坛的主体,如孙犁的《风云初记》和《津门小集》等,都在这时期诞生。
(1)津市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一、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为天津市的一种民间文化,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作为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人张彩塑被公认为是天津的一绝,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享有很大声誉。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魏记风筝
魏记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中国北部的天津市是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天津风筝之中,以“魏记”生产的风筝最为精美、著名。
“魏记”风筝发展到今天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魏元泰(生于1872年)技艺精湛,从艺七十余年来,他制作出数以万计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精美风筝,誉满中外,享有“风筝魏”的美誉。
1914年,“魏记”风筝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从此成为受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所青睐的珍贵藏品。
三、天津地毯
天津地毯工业起源于清朝晚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天津地毯长期以来是天津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革,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天津地毯在国内外均获得过奖项,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声誉。
㈡ 介绍天津人文历史的视频,40分钟左右的
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铃铛阁是天津三宗宝之一,原为稽古书院中的藏经楼,代表了天津人重文重教的传统。天津是新政时期北方废除科举制,提倡新式教育的推动中心。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堂”建于此,这里曾是传播新文化和天津历次革命运动的阵地。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遗址的建筑建于1719年,原为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教寺观,后来经多次重修,主要有山门、前殿、后殿、五仙堂等。1900年义和团反帝-爆发,5月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率领数千人进入天津,选择吕祖堂作为义和团的活动基地,建立总坛口,抗击八国联军。之后,刘呈祥、林黑儿义和团首领和独流镇“天下第一团”首领张德成等人,经常到此处拜坛、聚会,商议抗击八国联军,指挥义和团作战。在义和团和帝国主义侵略军奋战的数月期间,吕祖堂坛口成为当时天津义和团活动的中心之一。
㈢ 津市小吃的历史背景
找了一篇文章给你
津市十大风味小吃 王泸
地处湘西北的商业重镇津市,曾以全省六大内河港口之一的地理条件,成为川、湘、鄂交通要塞,为中南诸省移民之地。民国元年十一月,江西籍人在津市成立同乡会。尔后,福建、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广东等地移民也纷纷成立同乡会。众多的外省籍人移民津市,也带来了异域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因此,各派风味小吃应运而生。
江苏扬州行会在繁华的西河街开设了《春乐园》饺饵馆。此饺饵制法独特,取精肉熬汤,掺和卤油,肉核加金钩海虾,用极薄的面皮包制而成。味道鲜美,醇香扑鼻,食客纷纷登门,一饱口福。
《春乐园》如此火红,津市本地行会立即在《春乐园》旁边开了一家卤菜馆,取名《五十锦》,卤菜以猪、牛、羊小货杂碎为主,兼卤野味。卤药乃祖传秘方,醇香四溢,卤菜油光滑亮,清脆可口。拼盘以椒、豆蒄、肉桂、茴香、葱姜蒜,麻油为佐料,色香味俱全,小街香飘数里,食客不断。
长沙行会见状,又在《春乐园》对门开了一座《企园》酒家。官筵以“烧烤席”为冠,“烧方席”次之。民筵则以“燕翅席”为首,全鸡全鸭。二等筵为“海参席”,海参为头,加兰片鸡块,如此精致鲜美,雅俗共赏,吸引了澧水河飘来的众多异乡商贾船民。
数月之后,津市本地行会又在“企园”酒家对门开了一家《津津》点心铺。且看那一笼笼香味四溢,热气腾腾的小笼汤包,烧麦,色泽斑斓的八宝饭,叫人眼花缭乱,未尝先饱。于是,吃得满嘴油光的食客又涌向《津津》点心铺。
西河街弹丸之地,已毗邻四家小吃馆,不能老在此地争抢食客了。津市本地行会又在观音桥西侧开了一家《新合楼》包子馆,此包子做工讲究,一口咬去,松散可口,油水四溢,食客无不称美。
长沙行会看得眼红,又别出心裁,在和平路开了一家《四神园》麦面馆,麦面全是手工制做。先将面粉揉好,用擀面杖层层擀压,直到擀得面皮比纸还薄,再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麦面精丝牢固,咀嚼有声,食客不舍放筷。
此时,津市本地行会趋之效法,又在生产街开了《多谢馆》羊肉面,手工麦面加羊肉,味美汤鲜,能温中补虚,食客趋之若骛,争相食之。
正值紧闹街市面食昌盛之际,常德的刘松生聋人身怀烹制牛肉绝技,于1938年秋携家眷来到津市,在《春乐园》隔壁又开了一家牛肉米粉店,雅号《刘聋子粉馆》,他的牛肉粉有一滚、二净、三香、四鲜、五辣的特色,食客赞不绝口,一时名贯湘鄂,独领风骚!
津市的饮馔是楚人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从十大风味小吃的脉流和业主来探究,有长沙帮,下江(浙江)帮,常德帮、本地帮。春秋时,这些地域均属楚国境地;楚1在创造灿烂楚文化时,也创造了精美的饮馔文化,在饮食上无不受楚文化的影响。如长沙帮在《企园》开的酒筵便有浓重的楚味。名菜“五元全鸡”就是楚人烹制的宫廷名菜“濡鸡”。《礼记.内则》载:“濡鸡,醢酱实蓼”。濡是一种烹调方法。汉代经学家郑玄云:“凡濡,谓烹之以汁和也。”清同治年长沙著名曲园酒楼将濡鸡加荔枝、桂圆、红枣、莲子、枸杞为五元,有大滋大补功用,乃正宗古楚菜。长沙帮为适应津市人的味口,菜谱还有一道津市人特别爱吃的腊肉蒸腊八豆,谁看见那香气四溢,乐口消融,油渍渍的腊八豆,都会流下口水,食欲大增。津市的腊八豆乃古楚饮馔文化之脉流。古楚的巫祭,常常是猎获的禽兽。受万物有灵的支配,把猛兽奉为神灵。楚时的猎与腊为同一字,所以称腊祭。汉明帝永平年,佛教传入中国,腊月八日称为“佛成道节”,佛教载佛祖释迦牟尼此日得道成佛。在佛教文化渗透下,腊月八日楚人举行驱鬼仪式,煮黄豆避邪,腊月八日煮制的黄豆便成了腊八豆。两千多年来,楚俗腊八豆一直流传下来。
再如津市帮的《津津》点心,每逢九九重阳节,都要做重阳糕。重阳糕也是楚人创造的饮馔文化。《周易》载: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叠,故名重阳。梁代吴均撰《续齐谐记》载:“东汉道士海南人费长房对其弟恒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令家人登高饮菊酒,祸可消。’恒景夕还,见牛、羊、鸡、犬暴死,大惊,便以糕代食。汝,今为河南临汝县。楚文化发源地虽与湖北湖南为中心,但公元前688年楚王伐申后,一举灭豫南的邓、蔡、吕等小国。春秋时期,河南为楚国境地延续了四百余年,古楚巫傩影响颇深。恒景家有大灾,牛羊暴死,乃为巫术,只得以糕代之。故此,九九重阳糕的风味小吃,也一直沿袭下来。
津市的十大风味小吃,受古楚俗影响形成于民国初年,一直流传至今,无不展现一幅幅斑斓多姿的楚文化画卷。
㈣ 天津市历史详情
古代时期
天津始于隋朝(公元581-618年)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卫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近代时期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
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新中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天津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1%。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城市地位的显著提升。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又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颗渤海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㈤ 关于天津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1.A;
2.C;
3.ABCDE;
4.共四项:津门法鼓,锣鼓艺术,相声,京韵大鼓。
㈥ 天津市划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保护区有哪些
划定的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是:估衣街、一宫花园、赤峰道、中心花园、内劝业场、承德容道、解放北路、五大道、鞍山道。其中,鞍山道为新增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分别为:老城厢、古文化街、解放南路、泰安道和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其中,解放南路和泰安道为新增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㈦ 津市的风景名胜
津市集山川湖泊平原于一身,风景蔚为壮观。坐落在大同山北麓的千年古刹佛教圣地大同寺,四周山峦起伏,古树成片,浓荫遮日,为避暑胜地。市区南郊的省级嘉山风景区,是理想的游览、疗养胜地。境内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由99条沟汊溪河汇聚而成,湖内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奇特,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境内药山寺始建于唐贞元至大和年间,惟俨禅师圆寂于此,以其为宗师的曹洞宗由僧人道元在南宋时期传承至日本,此地层峦叠嶂、古木参天,风景秀丽。 市郊的乐山寺,原名为慈云寺,始建于唐朝,唐高僧惟俨法师圆寂于此。澹津公园、三湖公园分别着落在城东和城市中心,其植物造景颇负盛名。
嘉山
嘉山为武陵余脉,东控洞庭湖,西扼澧水,南枕绮丽田园,方圆2平方公里,山高147.07米,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嘉山南麓一里许是孟姜女的生地。
灵泉镇乡村旅游景区
灵泉镇位于津市西南,是常德市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明星镇,有“绿色灵泉”的美誉,为湖南省著名的乡村旅游风景区。灵泉气候湿润宜人,玉兰、银杏、罗汉松等名贵树种种类繁多,风景林、经济林、生态林达30000亩,全镇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镇内建立了生态农业科技园,形成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核心区。灵泉坛、同兴桥、龙凤亭、潘仙亭、丫公亭、仙女亭、百果园、农家乐大本营等人文、自然景观星罗密布。
西毛里湖
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是湖南省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优质淡水湖,面积达6250公顷,其中林地和旱地达1641.7公顷,湖面纵深约20公里,远望烟波浩渺,近观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毛里湖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水神河伯坐船永留河底,龟将军尸成龟山,还有南宋钟相、杨幺起义屯兵的遗址,明末清初云南王吴三桂造反叛乱的练兵作战台。石龟山出土的3000余斤古钱币等,均见证了该地古代先人的文明与生活,历史人物车胤和孟姜女都在这里留下过历史遗址。
津市市博物馆
津市博物馆位于津市市孟姜女大道,有馆藏各类历史文物5000多件,2008年通过国家三级馆评定。收藏有距今50万年前的津市虎爪山旧石器遗址石片、石球、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20余件。西汉变形凤纹双耳瓿、古印度金币、唐代葵形盘龙纹铜镜、晋青铜三足盘、东周宽内青铜戈、元代仙人渡海银盏托、元八棱双耳龙凤纹金套杯、清青花五彩仕女图将军罐、明麒麟纽象牙梵文花押印及罕见梵文印面等珍贵文物。
药山寺
药山寺位于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药山村,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原名慈云寺,始建于唐,唐贞元至大和年间蔚为壮观,俗传骑马观山门。寺院东望是啸峰,惟俨禅师灵塔矗立啸峰西坡,与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的白云山共脉;西眺二龙戏珠猫儿山;南展钱家大平原;北靠月亮山。
古大同森林公园
津市古大同森林公园坐落于津市城南区,北靠澧水,扼九澧入洞庭达长江,现为省级森林公园。坐落在大同山北麓的千年古刹佛教圣地大同寺,为唐咸通年间修建,有山门、前殿、大殿、后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寺前立舍利塔。关山西峰的中武当道观相传为真武祖师飞身之地,建于唐朝,正殿楣上“廉洁”二字系朱熹手迹。殿前柱上有一楹联“利锁名缰,笼络多少好汉;晨钟暮鼓,映醒无数痴人”。内供真武祖师铜像重达150公斤,香案前置一陨石250公斤,黄质黑章。此地视野开阔,可观澧水,澧阳平原万顷秀色,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过去道徒云集,为九澧著名道场,如今香客如云。
三湖公园
位于人民路北侧后湖,《直隶澧州志》载:“原名白杨,与街俱远。碧烟断处,红桥通焉。沿堤垂柳千株,茶楼酒肆,间露于绿阴中。而晚艇芰荷,夕阳箫鼓,览胜者恒于斯。”1980年辟建,园中沿湖毛岩驳岸,绕湖植垂柳、碧桃、意大利杨、水杉。西区湖中央建人工岛1座。园内置观鱼廓、水榭、仿古六角凉亭、浓荫游道、六孔拱桥、九曲桥。沿湖树影婆娑,波光掩映,远观湖心岛若一碧青螺。1985年建成开放。1990年,36位津澧旅台(湾)人士捐资建成观荷亭。
皇姑山森林公园
皇姑山森林公园位于澧水河南岸,因明代华阳王朱悦耀的妃子葬于山南,故得此名皇姑山。皇姑山崖原有寺庙,古木参天。园内历史古迹,古墓葬等人文景观奇多,彭德怀、任弼时、肖克、王震、廖汉生等革命家均在此留下光辉足迹。
八宝湖
八宝湖原来是西洞庭湖的湖角,离市区八十多里,位于渡口镇南面。明崇贞四年,由于地壳变动、陷落,湖水把一片山冈淹没,澧水和沅水的大潮所带泥沙围在四周,形成一个偌大的湖泊。湖面八景:龙船洲、接龙桥、文昌阁、虎心山、花山庙、鲢鱼山、金盆山、进士堰。
澹津公园
澹津公园位于津市东城区车胤大道,1986年被省建委、省绿委联合授予“最佳公园”称号。园内有名贵风景树10多个品种,簇拥成林,错落有致,如伞如盖,浓阴蔽日。花圃中100多种奇花珍卉,春夏秋冬四季,常年繁花似锦。
㈧ 津市有哪些风俗
天津风俗简介
岁时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天津地方,特别是城市区域流行的岁时节日,绝大多数是属于汉族近两千年间不断丰富而在各地普遍传承的全国性节日,由于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农时直接制约,人们对于岁时的注意已大为淡化。天津地区流行的岁时节俗及人们活动方式大致如下:
春节
农历新年。旧时天津习俗腊八节后便开始办年货。年货以香烛纸锞、神马、神前供品、节日食品为主。二十五日以后,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吊钱儿、准备年饭年菜。除夕和元旦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津俗有守岁、辞岁、祭祖先、吃团圆饭等活动。晚间燃放鞭炮通宵不绝。在丰盛的节日食品中一定要蒸粘糕,取其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破五正月初五。傍晚家家剁馅包饺子,意为剁小人,捏小人嘴,以驱邪秽。
元宵节
正月初五,亦称“灯节”。以前一天所蒸“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及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以求驮宝还家。晚饭间以汤元供神佛祖先,并合家食汤元。各大商号张灯结彩,燃放烟火,游人如云。40年代后此俗大减,近年又有于此日做“灯会”者。
二月二此日谓为“龙抬头”
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又称“龙须菜”)。妇女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清明节
津俗为清明前后各十天祭扫祖墓,供香烛祭品于坟前,焚纸箔后,取土培坟叫“添坟“。今仍为民间祭祖节日。
端午节
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住家自初一日插蒲艾于两旁,悬符箓于门楣。儿童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衣襟缀“老虎褡拉”。20年代前有涂雄黄于小儿头、胸、耳及臀部者,以祛瘟避邪。应节食品为江米小枣粽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以月饼、鲜果供神佛。晚间于庭院设几案,供月亮马子,月饼、瓜果等,由主妇焚香跪拜。“圆月”只限妇女,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之谚。应节食品为月饼,亲友互赠。
十月初一
津俗以蜡花纸裁剪糊制衣服,与纸箔一同于家门外焚化,俗称为已故亲人“送寒衣”,至今仍有此俗。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
以各种米豆、小料煮粥,称“腊八粥”,供佛并食用。有的于此日用醋泡大蒜,称“腊八醋”,春节时食用,今仍有此俗。
腊月二十三
以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供灶神,晚间由家长祭拜。之后,神马与纸锞一同焚化,谓灶神上天,除夕换新神马供奉之,谓灶君回宫。
民间花会
指表演民间传统音乐舞蹈的群众性团体。此类团体名称一般以所在社区地名加主要表演的艺术形式命名,如“东园法鼓会”,“东园”村名,“法鼓”是它表演的艺术形式名。团体的办公或集合地点称为“公所”;团体的主持人称“会头”。团体的各种活动,如会众扮装后到繁华街道去表演时,边表边舞,谓之“行(Xing)会),民间对行会和停留一地的表演则统称为“出会”;行会中,会头对沿途的机关衙署、著名商号、团体、士绅富户等投递本会红纸大字拜帖以示敬意,称作“拜会”;上述各处以茶水和糕点、茶叶数十斤为礼品,约请一个会在自己门前停留作表演活动,叫做“截会”。据传清光绪以前有狮子、中幡、跨鼓、杠箱、重阁、旱船、秧歌、花鼓、十不闲、高跷、大乐、鹤龄、 绣球、鲜花等20余类,每类艺术形式都有几个表演团体,每个团体即为一道会。这类民间歌舞团体均在重大的节日或庙会上进行街头表演活动,娱人兼自娱,或者完成酬神的信仰活动。天津的传统音乐舞蹈形式与内容都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深受天津人民群众的喜爱。
法鼓会
法鼓本系佛教音乐,传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以鼓为主居中央;钹左、钹右各七八人;铬子、铛子各二人都在鼓后。开始演奏称作“开”,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行会时只由铬子、铛子打《常远点》曲牌以整齐步伐。表演时各种手持乐器要“耍”,并要轮流“独奏”。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后永音法鼓等。
太平花鼓会
传成立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在津仅为西沽一地独有。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少年依据水浒故事扮装表演,依次分成4对。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花鼓。表演时先打花鼓奏“八板“曲牌后,开始耍唱,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笛子伴奏,檀板指挥,唱凤阳花鼓调或昆曲,有时也唱文人新编的曲词。曲词新奇动听。行会时有头锣、门旗各一对,高照一对,软、硬对各一付,花、素茶炊子各一对,点心盒两对,设摆筲两对,后面是二锣、三锣、笛师和保护少年会众的武会众。
五虎杠箱会
全名“北城根公议集善五虎杠箱老会”。五虎扛箱不同于各地的丑角扛箱官,而是以武技的娴熟表演为主。五虎保护扛箱,装扮仿京剧巴家五虎,劫杠箱者仿濮天雕等人,表演时穿衣勾脸,真刀真枪,听锣指挥,分对对打,精彩处十分动人。杠箱的表演全在前面的抬者。他在行进中作翻滚等高难动作,但立地后杠箱竹竿必须落在肩头,多人轮流抬演,走耍轻快利落,箱要颤动优美,箱上灯、旗不倒。出会时用大乐开路,继之是灯牌、旗、锣,后面是五虎棍,最后是杠箱。
重阁老会
重阁又名“节节高”。最享名的是“陈家沟子德善重阁老会”,传创于清道光年间,也是子孙会。初剧中旦角概由男童扮演,最后一次出会有十几个女孩参加表演,为天津人出会之首创。节节高是下面一个成年男性角色驮一旦角,二人即算一级,共八组,每组以一出戏曲为内容。此一戏曲中的主要道具经特别处理即作为上面旦角立足之地,高据男性角色头顶二三尺处,且须表演歌舞,十分惊险。出会时边走边舞,上下配合一致,由锣、鼓、唢呐、钹、笛伴奏,乐声悠扬。
跨鼓中幡
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传建立于清康熙时,乾隆时曾因接驾表演精彩而获赏赐龙旗两面、鼓手8人每人一件黄马褂之殊荣。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著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作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
高跷
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表演艺术。高跷历史久远,六朝以前称“跷技”;宋代称“踏桥”;清代始称高跷。天津方言谓高跷表演为“踩高跷”。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难惊惊险动作。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本世纪30年代未以来,因战争和社会经济破败,各种社火活动消失。70年代末,社火会活动逐渐恢复,多数是高跷老会。
秧歌
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种形式中,唯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者,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在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耍狮子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狮子有大小两种,大狮子扮演须二人,小狮子由一人扮演。狮子头由竹藤作胎架,外罩著色珍珠线,全身也由珍珠线织成。因行头、道具价值昂贵,早年天津城乡各村狮子会只三四道,以城西姜家井的“捷兽老会”为最有名。捷兽会由五个大狮、四个小狮表演,拿手节目有“大痒痒”、“小痒痒”、“一柱香”、“马驮象”等。其中马驮象是两三个大小狮子站在一个大狮子的肩背上且扭且行,这一动作纯是力的显示,总是获得全堂彩。
订婚的时候,娘家要给新郎买双布鞋和一件衣服;婆家得给新娘买件小褂,一对银镯子。
结婚的时候娘家要买红门帘子,意思好像是连子;红痰筒 叫子孙筒子;台灯 不知道怎么讲;再有就是日用品,洗漱用具什么的,这个好像没听说有什么讲儿头。娘家还得给新郎从里到外买一身新衣服,结婚那天穿。
结婚头三天,小两口不能见面,
结婚头天晚上,新娘子得有个没结婚的女孩陪着睡一晚上。
结婚当天,新娘子早晨起床后到上车前,只要再脱了鞋上了床就不能再下来了,非得等到婆家把鞋拿来换了衣服才能下地。
中午吃喜面,新娘吃的这碗面不能吃完,得剩个底给娘家留下。
新娘化完妆后,头上的花和首饰得由婆家来接亲的人给带。
换衣服的进候,嘴里得含块糖。
临走的时候,妈妈给包一块糖亲手放新娘子嘴里含着,注意这块糖全含嘴里,吃一半留一半给娘家,而且不能嚼,一定得含到婆家。
出门时一定得哭,这叫哭嫁,说不哭不好,为什么,不清楚,不过一般到那会一般都会哭,不用想不想的
下了车,如果是直接到婆家,新娘子到门口,一般门是关着的,得新娘子在外面叫一声“妈,开门!”有人把门开开,婆婆在里头接进来,这就算进了家门了。(去饭馆的话就没这出了)
结婚第二天,小两口一早就到婆家,结婚第一天的晚饭必须到婆家吃,还得吃饺子。
接亲 送亲
娘家送亲人数为双数,婆家接亲的是人是单数,加上新娘一共是双数。而且按天津的老例讲,新郎是不能去接新娘的。
接亲的人从婆家出来的时候,嘴里也得含着糖。到娘家接了新娘子,临走的时候,头上带的喜字花要跟娘家换一下,换成娘家的。
接亲的人来的时候带着装衣服的红包袱,里面要装上四个苹果,一把糖,到娘家也要和娘家换一下,而且这个包袱要注意,千万不能挤死扣,会挨骂的。
认亲
亲家双方在酒店见面,娘家人一家一份点心,在酒店见了面以后交到婆婆手里,就算认了亲了。酒席散后,婆家人一家一盒拿走,或新人第二天开始串亲的时候带着都行。
酒席
新娘子在敬酒时无论宾客怎么逗,不能急,好在一般在酒席时不会出过分的节目。酒席时娘家人一般不等结束就提前走,特别是长辈们。娘家长辈不走,婆家人不能提前走。(朋友不包括在内)。
㈨ 天津市有什么出名的古文化历史吗
天津有一条古文化街,真的是历史文化悠久,里面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景点,很多可以游玩的地方,有空的时候可以去体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