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字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汉字的发展过程为:
商代之前: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商代之后,甲骨文出现之前有产生:
贾湖刻符、双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以及庄桥坟刻符。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汉朝时期:
(1)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2)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唐朝时期:
(1)“楷书”尤为盛行;
(2)“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3)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2. 现代汉语发展史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传到非北方话的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的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式的源头。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合而为一了,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3.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145回答者: leiman2007
4. 汉语言的形成发展历史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5. 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算起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在这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
一、由简入繁和由繁到简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任政、钱沛云的《楷书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象形文字到形成楷书的雏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分先后两个阶段:从古代陶器上刻划符号嬗递演变到繁复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章草)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马宗霍《书林藻鉴》也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从篆至隶,至草,至行无不如此,连早在唐代就已定体定法的楷书,至今仍在简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