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知道嘉兴各行政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它们各乡镇的历史或各乡镇的特...
我表示长这么大,我还没去过外面的世界
② 嘉兴传统文化是什么
(一)、船文化
2000年开始,嘉兴市开始举办南湖船文化节,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01年以纪念建党8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第二届南湖船文化节盛况空前,影响深远。市委、市政府指出举办要力求创意、策划和组织上要赋予新意,走出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办节新路,贴近经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办成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为推进建设新嘉兴的伟大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而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座落在嘉兴市水西门外京杭大运河之畔,主体建筑犹如一艘泊港的巨轮,很有特点,登船的弦梯紧傍轮侧,转动的水车使人想起古代车轮舟。里面有各种的船的模型,详细地介绍了船的历史。这无疑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二)、粽子文化
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粽子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嘉禾之民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作为“嘉湖细点”典型代表的嘉兴粽子更是内外兼修。包粽子、吃粽子,留在每一个嘉兴人的儿时记忆中,小小粽子,亦是维系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纽带。作为全国粽子产业的‘领头羊’,嘉兴有义务更好地弘扬、发展粽子文化。作为全国粽子产业的‘领头羊’,嘉兴有义务更好地弘扬、发展粽子文化。”嘉兴粽子产业造就了嘉兴的粽子文化,而粽子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粽子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利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嘉兴粽子(“五芳斋”牌)自2003年5月通过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加贴标志后,销量增长迅速,在牢牢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顺利地打进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市场。
(三)、茶文化、
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桐乡有理由为自己是杭白菊之乡感到骄傲。杭白菊是中国最著名饮品。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为消费地区。
但是,没能打造出世界名杭白菊的遗憾一直令这个杭白菊之乡感到失望。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桐乡杭白菊生产面临的挑战与一系列桐乡其他工业所面临的一样:过度竞争问题、在国外市场价格提不上去和利润微薄问题以及品牌弱等问题。
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很简单:过度市场分割。问题始于杭白菊园。桐乡中部、南部和西部都有杭白菊种植区,有大约10万杭白菊农从事杭白菊种植,但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园。把小杭白菊园连成大片杭白菊园的计划受到土地法规的制约,因为土地法规只赋予农民耕种权,不能出售土地。结果是,桐乡杭白菊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对分散在各处的数以万计的杭白菊园进行质量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杭白菊出口商不断因此遇到杭白菊质量不符合外国安全标准的麻烦。如果杭白菊质量不能得到普遍提高,杭白菊将继续在市场上卖不到好价钱,而这首先需要进行杭白菊园和杭白菊加工企业兼并。在桐乡,数以千计的杭白菊商和品牌激烈竞争导致市场份额细碎,利润微薄。但是,要想达到品牌知名度目的,还要进行杭白菊园工业化并采取更为高超的营销手段。
春牛会
亦称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传久远普遍,打春已成为立春的代名词。嘉兴旧时举行此仪式甚为隆重,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古禾杂识》等书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干地支,用不同颜色彩绘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士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在东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农民携农具到场,觅少年儿童作摇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壮年抬之,百余人列队疾驶过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抛牛,以掷中者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员持彩杖将牛打碎,名曰“鞭春”,乡民竞拾土块用以围桑树根,说是可使桑叶茂盛。嘉善的春牛会与嘉兴不同,立春日由官府举行仪式,鸣炮奏乐至校场,迎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健壮活牛回府,并在场中向牛祭拜。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
甩火把
又称“烧田蚕”、“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一般均在农历元宵节(正月十五)黄昏时举行。农民用稻草扎成小把,由青少年高举,点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摇下;也有在田中烧茅草、英白草、荸荠叶的;有的持着火把在田中边跑边喊:“我家田里三石六,你家田里三蚌壳,我家田里白米堆,你家田里砻糠堆”俚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会刀耕火种的遗风,流传至后代含有祈求丰收兼有娱乐之意,同时认为燃火把火堆可杀灭越冬害虫。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祯《嘉兴县志》载:元宵前后“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解放以来,此俗仍未废,公社化时期,有些生产队的青少年也烧火把,娱乐之意已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渐废,然海盐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杂草堆子夜间烧之,已不限于元宵夜。
祀田蚕与斋天
两者均为远古遗风,都以天(众神)为祭祀对象,都是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民间祈丰收活动,是远古文化现象的“化石”。
祀田蚕 清末明初尚在嘉兴、桐乡、海宁等县郊区广泛流行。其仪式在旷野举行,每次要进行两、三天,程序甚为复杂。凡农桑歉收之年,于冬季选祭地,次年农历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众神。祭台前以长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宝塔状,曰柴宝塔,高数米,四周用绳固定,送神毕由强壮农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丰歉,祭祀长达一昼夜。除祭神外,还有奏乐、唱书、送龙舟等项目。仪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赞符官”,并由主东君(乡村长老)操办。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兴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动。解放前后只在郊区建设乡一带流行,其保留的遗风已不完整。
斋天 即祭天,是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上天给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此俗古老,盛行于殷周,为中原文化现象,清以后逐渐消亡,现在已少见,唯嘉善留存有“斋天”活动,保留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遗风。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还在春秋季举行“斋天”一两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各户准备香烛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烛诵经直到天明。其特点是,请道士先生主持赞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实际是民间赞神歌手,仪式中由其请神、“发遣”、“燃香桥”、领祭、唱长短篇的赞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远古之风,整个祭祀活动由老年妇女组织的庚申会负责,妇女起主要组织作用,为别的风俗活动所少见,学者认为“恐与古俗有关”。
祭田祖
民称“祭田公田婆”,实际是古代祭后土之遗风。解放前农村有此习俗,有的地方田边立小庙曰田祖庙,于庙前致祭;有地方径于田边祭之。此活动大都在清明前后、插秧前后、夏至时及秋收开镰时举行,备线香、黄纸、肉饭等拜祭,致祝祷及叩谢之辞。清明时曰“许愿”,插秧时曰“尝甜头”,秋收时曰“还愿”。夏至时祭者穿蓑戴笠,祷雨水充足;秋收时插黄熟稻谷于供饭上,有荐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绪年间,温、台、绍移民来嘉兴垦荒者渐多,在余新建翻田庙,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称翻田庙村。
庆作物生日
旧时民间相传花果粮菜均有生日,民俗学家以为此是古代对作物崇拜的表现,解放前嘉兴有此风俗。古时各地均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嘉兴府志》载,是日“俗以为百花生日”,并说:“花朝日晴,则百果多实”。旧时民间于是日多用红纸或红布条系于花盆或花茎枝上,以示庆贺,亦有的用红纸制旗帜、纸伞插于花盆中。嘉兴郊区王店一带多于是日吃糖糕和甘蔗。农村还有于该日为桃树做生日的习俗,都由妇女在果上贴红纸,裹以稻草,于枝叉里压石头,扶树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脱哦?弗脱!”甚动听,唱毕举小竹刀向树砍一刀。砍树的本意是用威胁的手段迫使果树多结果实。马来西亚、日本以及我省的东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树(仅为动作并非砍断)的仪式,嘉兴风俗与之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催生仪式。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七为菱生日,初八为稻生日,初九为豆生日,初十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以各日晴好为丰收之兆。
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作卜,以之卜雨晴。开秧门时,农民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粮(实亦供耘田时补株用)。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是日必须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亦须请工帮助,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嘉善一带有请田歌手于是日唱歌风俗。请人种田的则须于关秧门日办一桌酒菜,吃“关秧门酒”。关秧门后,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民谚云:“插好黄秧,看望爷娘”。
抢水与祭车神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求雨
旧时天旱无雨,各地都有求雨之举。古时嘉兴一带求雨,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传说中的龙的祟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如祈求无效就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如下雨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嘉兴城郊多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求雨活动,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带抬刘猛将出巡,沿海滩至乍浦陈山龙揪泉边,以鱼虾投泉祭神;乌镇一带抬关羽部将周仓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于烈日中;嘉善大云、惠民等则晒龙王神牌;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旧时民众求雨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无奈,官府及迷信职业者则用以愚弄群众,扩大迷信,甚至藉机敛财,成为恶俗。
扫晴
旧时逢积雨,农家妇女剪纸为女形手持扫帚,悬于屋檐下求晴,称为扫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至春秋时,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载于《诗经》、《礼记》等古籍。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伴以歌舞,并一起聚餐。此俗近现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盐一带仍保留遗俗,称做社,亦名结社。清《平湖县志》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醪祭神,以祈丰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钱为会……以祈丰年”。其大致格局较古时相似,所祀神灵则由社神变成庞杂神灵体系。现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举行,称“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称“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历法,其仪式特点是以古老的宗教职业者“太保先生”为赞礼人。结社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七、八户至二、三十户结合,各户轮值为社主,亦 称当社,负责置祭品、酒礼、 祃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杂孔子、玉帝、观音、关公、财神等,唯无佛像)、香箔等,社日抬着奏乐至附近社庙祭拜,次日分享酒肉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为聚会所进行活动,以太保先生为赞神人。致祭中,太保领路,领众行礼,唱“请符官”请神,中间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锣鼓书”娱众,称“说因果”,“封神榜”、“说唐”、“说岳”及才子佳人书目皆有,已非远古内容。复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纸锭、神妈,太保致词,结束仪式。做社风俗中,太保处于突出地位,太保当系古太卜的传讹。我国自殷商时即有太卜,历代专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师的变形,即所谓沟通鬼神者。做社与卜巫结合,其时必在上古,遗传至今。至现代平湖仍有以太保为职业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军”首领太保阿书,全国属罕见。平湖现代多已只做春社,四乡出产生姜,秋天姜熟时亦做社,称“青姜社”,不供“神妈”。解放以后,庙宇多废毁,做社仪式改在社主家举行。1962年前后,此俗终于消失。
养猪羊祭祀
旧时嘉善等地于除夕夜,在猪舍置方凳摆香烛致祭,名“斋猪栏”;桐乡百桃等地初养羊或养羊中遇羊病弱时,备蛋鱼肉等请棚头神,均表现了小农祈祷养畜平安的愿望。
息夏
旧时农历六月初六,农事稍闲,农民于是日休息,食馄饨、南瓜等,出嫁姑娘于是日回娘家探望。现时耕作制度改变,农村多于“双抢”结束后才休息。是日旧俗“浴猫狗”,现时有的地方仍说是日为“猫狗猡猡生日”。
③ 嘉兴本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优势
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所辖县(市)均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0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5.30亿元,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的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4个,AAA级景区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④ 嘉兴风俗习惯
1、嘉兴禾帮菜
浙江餐饮一度引领全国餐饮潮流,嘉兴只是浙江的一个小角,但餐饮却是重头,与上海、杭州、苏州为邻,嘉兴餐饮却不为上海本帮菜、杭州杭帮菜所同化,个性、特色是嘉兴餐饮最大的特点。用嘉兴当地大厨的话说,可独成一帮,就叫“禾帮菜”。
2、马家浜文化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境内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44];同时也是吴越文化的传承地 。
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改革发展的实践,嘉兴既凝炼了“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又彰显了“越韵吴风”、“水乡绿城”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特征,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
3、嘉兴人爱讲嘉兴话
嘉兴话,俗称“嘉兴闲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嘉兴话和北部吴语中的其他方言如苏州话、上海话、湖州话、绍兴话、杭州话等基本能互通。
嘉兴话拥有29个声母,具有全浊音。嘉兴话拥有43个韵母,具有入声韵。嘉兴话拥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4)嘉兴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嘉兴的著名人物:
嘉兴历代名人辈出。西汉有辞赋家严忌、严助,南晋有小说祖师干宝、唐朝有名相陆贽、宋代有皇帝赵昚 、元代有大画家吴镇、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吕留良;
近现代涌现出晚清大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坛巨匠茅盾、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艺术奇才李叔同、最早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新中国第一代西医金学曙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中国大网络全书》记载的1800名全国名人中,嘉兴占了80余人;清代浙江共出进士2800多人,嘉兴就有695人;现有嘉兴籍“两院”院士39名。
⑤ 嘉兴的历史有几年了
历史沿革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期,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县为禾兴县,三国是赤乌五年(242年)禾兴县改称嘉兴县。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天宝十年(751年)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占领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37年11月5日,嘉兴被侵华日军占领,惨遭践踏达8年之久。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均隶属嘉兴专员公署,期间撤并频繁。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1986年11月,海宁撤县设市;1991年6月,平湖撤县设市;1993年5月,桐乡撤县设市; 1993年11月,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5月,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市)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嘉兴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日渐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⑥ 嘉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古城的原因
嘉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古城的原因
1、嘉兴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证明了嘉兴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区域,有着令世界瞩目的史前文明。
2、嘉兴古称檇李,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主战场。檇李之战就是春秋时期吴越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浩瀚太湖,浪花淘尽英雄,诸如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名将范蠡、伍子胥……
3、三国时期嘉兴是东吴粮仓,孙权改名为禾兴,至今人们还常以“嘉禾”代称嘉兴。
4、隋炀帝杨广的一大历史功绩是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嘉兴是苏杭结点,运河催生了沿线两岸后世的繁华以及多少民间史话。
5、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杰作,嘉兴的盐官自古就是观潮胜地,唐宋以来人文璀璨、遍地芳华。
6、嘉兴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水乡,千年古镇世界闻名,诸如乌镇、西塘、盐官……
7、嘉兴人才辈出、星光灿烂,诸如:唐朝大臣陆贽,元代大书法家吴镇,明代思想家吕留良,明清之际历史学家查继佐,清代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近、现代有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国学大师王国维,艺术家、教育家李叔同(弘一法师)、文学巨匠茅盾、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宗师丰子恺、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家金庸……
8、1921年7月,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完成,使得嘉兴成为了我党的诞生地,成为了开天辟地宏图伟业的起源地。
综上所述,嘉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古城。
-----------------------------------------------------------------------------------
满意即请采纳,谢谢!
⑦ 嘉兴新塍的文化历史
新塍古称“新城”,历来为嘉兴西部重镇。形成于唐代会昌元年(841)。新塍之名始见于宋代周辉《清波杂志》“绍兴处,曾鲁公丞相权嘉禾新塍税”的记载。明清时,新塍既已成为秀水县四大镇之冠,是嘉兴西北区域内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新塍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古镇,是中国共产党浙北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地区。
古镇地处江南水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该镇枕河而建,市河新溪自西向东贯穿市镇,西接严墓塘,东连新塍塘,全长1680米,街衢临河而建,形成以市河为轴线,两街夹一河的布局。市河两岸老街是嘉兴现存较具规模、保存较完整的古镇街区,民居依水造势,鳞次栉比,布局规整精练,“人家枕河,小桥流水”,延续了水巷、街巷组成的江南水乡传统格局。临街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排门式店铺,布局严谨对称,风格朴素简洁。几座较好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前厅后堂模式,布局多天井、院落、石库大门,门楼、梁枋雕刻精细、繁缛,封火墙多带地方特征的观音兜构筑。白墙黛瓦、河埠驳岸、小桥流水人家相互映衬,轮廓优美,色彩淡雅,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古镇风情。
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许家故宅)、吴家浜遗址,文物保护点沈本千故居。其他还有能仁寺、蚕王殿、问松桥、观音桥、凤鸣桥、小灵鹫山馆图泳刻石、小蓬莱等文物古迹,保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有吴润昭私院、朱氏老宅、丰乐街西小桥弄2号旧宅、西南大街249号旧宅等。
传统文化以信仰佛教文化为主,每年的“三月半迎神赛会”最具规模。还有传统民俗节日——鳌山灯会和传统制作工艺纸凉伞等。
⑧ 嘉兴的人文特点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习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香樟为常绿乔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绿荫蔽日,气势雄伟,为优良的庭院、行道树种。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工业及医药等用,木材坚硬美观,是良好的家具用材。樟树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嘉兴种植也比较普遍,而且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树,市区内列入大树、名木档案的樟树有90株。
⑨ 嘉兴地名的历史及由来
嘉兴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源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长江下游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马家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嘉兴是吴越争战之地。
嘉兴秦时置县,称由拳。三国吴时,更名为禾兴,后称嘉兴,地名已有1700多年。隋凿江南运河,穿城而过。至明代,嘉兴已有“江南—大都会”之称,历来被誉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