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榆林的历史文化

榆林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2 14:20:15

㈠ 榆林有什么名胜古迹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数千载。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县治城池,在榆林的鱼河镇和榆林的古城滩村。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现存榆林市区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今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二)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即“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三)古城墙之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
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

㈡ 榆林在汉代是什么

榆林汉代属上郡管辖。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回明朝九边重镇“答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㈢ 关于榆林的近代史

我国约有2000多座城市,国务院自1982年先后4次公布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榆林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第二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列第54位,这足以说明榆林古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及含金量。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别称榆阳,雅号驼城。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民族争战古战场的前哨要地,明朝中叶,置为万里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多有名将镇守,各朝关于榆林边务之疏奏论策,国史方志典籍多有记载。据《榆阳文史资料》第七、八期,由杜相唐老先生整理的“榆林大事记”中,从夏商至清末共438条,其中涉及战争的有215条,占总数的49.1%。其中:夏商至元末有262条,涉及战事的有93条。明朝267条,涉及战事的有96条。清朝有109条,涉及战事的有26条。因此而演育了浩繁跌荡的残酷与悲壮的民族争战史诗和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人文历史。是民族争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戍边开发和发展了榆林。从榆林古城历史沉积的丰富的文物遗迹所承载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突显了位居万里长城中部的榆林古城所蕴涵的独特的丰厚的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蒙汉民族和睦共处的边商文化底蕴,这就是榆林古城应该向世人展示的历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遗迹特色

据史料记载,榆林古属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时为鬼方,西周为猃狁所据。春秋时又为林胡、白翟地。战国初属魏地,置上郡,归秦后,设上郡制所肤施县于榆林城南米家园子沙滩山。汉因秦制,仍置上郡,并设龟兹属国城于榆林城北古城滩。三国时为匈奴所据。宋代被西夏国占据。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为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延绥镇由绥德迁于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至清代。先后有商武丁、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太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亲临榆林征战巡边,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达3个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迹,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一桩桩边塞要地的史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遗迹呈显出古长城遗迹多、古城墙拓展扩建多、衙门多、卫星营堡寨子多、庙宇多、楼及牌楼多、九龙壁多、中药铺店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为特点的历史文态与风貌,被世人誉为大漠里的“小北京”。

据考证:榆林是全国唯一遗存魏、秦、明三个朝代修建的古长城和秦直道并存的城市。在明长城上所建的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脚下建有明清时代蒙汉民族贸易互市的易马城和接待纳贡议事洽谈使者的款贡城及历代名人将士提撰的红石峡摩崖石刻宝库。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榆林古城墙,经过三拓一缩,形如长方形古刀币状,周长曾达8920米,面积3.9平方公里,现为周长6322米,面积2.14平方公里,属三里方城建制。2004年11月27日出版的《我国九大古城墙》一文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六。城墙上城门、瓮城、城门楼最多时曾达7处,是全国少数没有北城门的城池之一,城墙另建有文昌楼、魁星楼、文昌宫、大仙楼各一座。城内有2道山,3条街,75条蜿蜒小巷,呈棋盘井字格局,2000多个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如繁星点缀,布满全城。市井以南北大街为抽线,街道两旁明清风格的商贾店铺林立,其中中药店铺多达40多处,累计达70多个这在全国也是少有。大街上由北到南,从明到清,先后建有古楼、凯歌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钟楼6座,在6楼中间建有功德牌坊5座相互辉映,其中以新明楼纯木结构建筑精巧奇特秀丽而著称,三楼上保存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稀世珍宝——明代大宦官魏忠贤铜像一尊。城南建有明代隐誉文笔的凌霄塔和隐誉玉砚的水上桥、桥上水的榆阳桥及清代乾隆皇帝御书赐奖的“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御碑亭,同城北的镇北台构筑出一幅“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踦街天下名”的在全国独无仅有榆林古城景观风貌。从名代万历年间始,古城内和近郊建有大型寺庙建筑群近10处,共有儒、道、佛三教庙宇83座,其中关帝庙最多有6座,城隍庙次之有3座,文庙有1座。全城有各种官衙、功德、百岁、褒奖、记事、庙宇、贞节牌坊、牌楼66座。为了加强和巩固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御体系,先后曾设置过道台署、道尹署、知府署、知县署、巡抚署、总兵署、中营署等7个衙门。在古长城沿线设置卫星营堡寨子36个,形成了长城中部的立体防御体系。为了保障戍边将士人才培养和身体健康,早在明代弘治8年(1495年)在新明楼西创办了书院,以榆林别名命为榆阳书院,于明清两代培养出进士38人(文10人,武28人)、举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贡生43人。明代成化年间,经上疏获准在榆林开设了“医学”,时至崇祯年间因破毁而停办,共计维持办学170年之久。清同治年间,榆林最先开设了“牛疫局”,预防天花病在戍边将士中发生与流行。综上所述,事实证明:是民族争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戍边开发发展了榆林。

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学,由进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长,聘请共产党革命知识分子魏野畴、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员,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刘志丹、刘澜涛、王子宜、髙岗、贾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级将领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学内的斌丞图书馆,在陕北建党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红石峡雄山寺翠然阁,1928年、1929年是中共榆林县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和中共陕北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的会址。在抗日战争期间,居住在榆林古城南郊金刚寺桃林山庄的国民党邓宝珊将军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榆林古城为陕北革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榆林历史文化遗迹的劫难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遗迹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来,榆林的历史文物遗存却遭到几次灾难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载中国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边商文化特色,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貌全非,文物古迹逐年消失,所剩无几,目前已经到了该向国家申报摘掉榆林历史文化名城殊荣的地步。纠其原因:一是战争性破坏,二是政府领导无知的野蛮性行政破坏,三是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的破“四旧”性破坏,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可依性破坏,五是自然融蚀性破坏,六是城内人口密度超越城市承载能力性破坏,七是建设性破坏等。其中以战争性破坏、领导无知野蛮行政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最为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榆林古城在清末民初,城乡有大小寺院、庙堂、宫观、石窟达200多处,连同其它文物古迹加在一起达近300处,仅古城四郊有文物古迹80多处,约有民居四合院2000多。1986年普查时,文物景点仅剩170处,四合院1100处。2003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的文物保护景点有4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县级36处。其类别是古遗迹4处,古墓葬6处,古建筑24处,石窟、寺庙及石刻4处,重点史迹及代表性近代建筑3处。有四合院700处,其中具备基本规模的有9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仅有9处。据不完全统计:毁于1947年战争炮火或拆毁的文物建筑约90多处,四郊原有的80多处文物建筑仅剩凌霄塔、榆阳桥、御碑亭、南关阁、金刚寺五处,其余的荡然无存。解放前后,先后被机关单位、学校占用的有50多处。历年被行政强行拆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的文物建筑约80多处。古城墙上的两处城门、4个城门楼被拆,先后在城墙上扒开5处缺口,长度在千米以上,约有上千米的城墙夯土层被机关单位、居民挖空,只剩砖墙体,有300多米城墙砖土分离,悬空塌陷。详见附录《榆林古城历史文物损毁记事》、《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总体概括为::“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和“修旧不如旧,变成四不象”。1986年12月8日,榆林古城被国务院第二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榆林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前,因财力所限,工作重点只能放在榆林民间习俗、饮食、建筑、宗教、艺术、曲艺等的挖掘、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调查上。对镇北台进行了修复,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古长城墩台3个。1996年,成功地向国家推荐将镇北台列入国家重点保单位,于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镇北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榆林撤地建市,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步入快车道。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万元,向全国公开招标,在1988年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榆林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中、远期目标,确定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原则,提出了“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6种模式。2002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城市规格管理办法》、《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技术规定》和《违章建设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由专家、有关领导、市民代表组成的榆林市规划委员会,确定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措施。2000年以来,市政府累计投入15亿元,对城市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供热供气、给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电缆线路等进行了硬化治理。用了4个多亿对榆林古城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相继完成了:古城街面巷道改造、西城墙维修、修复了南城门瓮城、凌霄塔、梅花楼、万佛楼、钟楼,重修了古楼、凯歌楼、文昌阁、新明楼及牌楼等。对通往红石峡和镇北台的道路进行扩展改造、对步行街两侧的不合理建设进行拆除,并将全部铺店进行了恢复原貌整修。目前,榆林城区面积扩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达27万,自来水普及率达96%,天然气普及率达4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8.8%。通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品位。但是,在修复文物古迹时没有遵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部分古建筑没有达到历史的记忆要求。如镇北台残体无首,原顶层的哨棚和旗杆至今没有恢复,失去了当年雄威。南瓮城、西城墙的修复其宽度没有按原有标准修建。大街上的古楼、凯歌楼、文昌阁的匾额题词与原来不符等。特别是在2001年拓宽开发二街时,数以百计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毁于铲土机下。2006年,大街两旁的店铺修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色调,失去了原有风貌,真是“拆了真古董,建了假古董”。

平遥古城的借鉴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踞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第二批命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平遥古城文物众多,内容丰富,价值极高,保存完整,为全国罕见。全县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3处,市级4处,县级77处。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武时期,现在的古城墙从明代洪武三年开始,在旧城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墙周长6163米,高约10米。市井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门;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两旁完好地保存着220多家商贾店铺。保存传统民居3797处,有488处保存非常完整。古城内及近郊保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物珍品,双庙寺的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日升昌票号是民族银行业的“乡下鼻祖”;镇国寺万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古城墙在国内保存最完整,名列全国四大古城墙之首。平遥古城由古城墙、古县衙、古寺庙、古店铺、古街道、古民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平遥也曾是中国明清时期最繁荣的金融中心,有中国古代“华尔街”的美誉。平遥古城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正是祖先们留下的珍贵财富,通过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保护,才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也正是由于平遥古城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才使平遥古城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名片”,最终发展为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城市。平遥古城与榆林古城于1986年12月8日同时被国务院第二批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隔11年,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因此,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学习的,现就他们的特色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一、 关键时刻是专家学者挽救了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有过晋商文化的辉煌,也有过衰败,甚至险遭厄运。它曾经饱尝过战争炮火的洗礼,更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7年汾河泛滥,水库垮塌,一场洪水过后,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而古城墙却垮塌17处之多。因无人管护致使单位和个人扒下墙砖修厕所和仓库,将象征孔子3000弟子的城墙垛子和72贤人的敌楼拆毁,所剩无几。改革开放初期,平古地方官员雄心勃勃,为平遥古城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化篮图,规划在城墙上扒7个口子,拆掉市中心的市楼及周边的明清民居、店铺建筑,建成环形交叉路口,拓宽街道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并付诸实施在东城墙上扒开了口子,拆毁东大街两旁的民居和店铺180多米。这一消息和举措震惊了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教授阮仪三、罗哲文、郑孝燮等,经他们大声疾呼,联名上书,终于从铲土机下抢救了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幸免了一场建设性大破坏。

二、 保护古城墙量力而行、坚持不懈。

从1980年开始,平遥县政府在专家的指导下,坚持“新旧区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区,发展新城区,修复如旧”的方针,开始了漫长的城墙修缮工程,历时14年,到1993年结束,除中间停顿2年外,每年少则数百米,多则上千米,终将古城墙、瓮城、城门楼、敌楼恢复了历史原貌。

三、 保护店铺、民居实施了“赎买”和“补贴”政策。

平遥县政府为了掌握保护街道两旁商贾店铺民居的主动权,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逐步将县城内三分之二的店铺和民居赎买在政府名下,由房产部门管理。对有保护价值的私人店铺和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在维修时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要求必须保持原貌。

四、 党、政机关带头搬出古城、实施降低人口密度策略。

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在2.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内有5.5万常住人口,其人口密度高于北京和上海,据专家评估,古城内适宜人口却仅为2万人。为了减轻古城的人口承载能力,县委、县政府将党政机关率先搬出古城,随后将学校、医院等90多个事企业单位迁往新城区。他们在“保护老城区、发展新城区”的思路指导下,一方面严格控制古城内空闲地建筑,只搞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修建住宅,并将将建国以来修建的30000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原貌。另一方面在新城区实施了土地集中储备和公开出让政策,扶持发展房地产和旅游相关产业。1997年以来,用于古城保护资金共计4.2亿元,其中动员社会力量投资2.8亿元,占总投资的67%。同时在新城区启动了3个上亿元项目工程,即:上亿元学校、上亿元宾馆、上亿元市场建设项目,拉动人口从古城区迁往新城区,以达到保护与发展同步目标。

五、 紧扣文化性主题,坚持走特色化城市之路。

文化性是一个城市永葆魅力的关键。平遥古城蕴涵了较为完整的汉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浓缩。平遥古城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修复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按照封建礼仪建制特征、格局及明清时期原貌,对历史街区、文化遗址、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建设。对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商业票号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与抢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原有文态和晋商文化特色,将平遥古城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军事、吏制、建筑、经济、宗教、民俗、饮食、艺术和晋商等诸多文化的历史记忆,科学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依托平遥古城世界品牌开展大型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将平遥古城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六、 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为了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开发、发展的管理,于2000年在全国县级城市首家推行了城市行政处罚相对集中制度,成立了管理行政局。组建了山西首家股份制旅游企业,即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平遥古城游览景点“一票制”的门票管理办法。新组建了由26名公安干警组建的平遥古城旅游派出所等,探索出一条符合平遥古城管理体制的新路子。他们还在经营理念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按照“保护前提下搞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的基本思路,实践了“取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用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投资与保护共赢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 依法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如何实施科学保护、依法保护是他们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他们从立法和编制规划两个层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成功经验。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法规,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大纲,在它的领引下,省政府出台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县人大出台了《加强对平遥古城内房屋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县政府颁布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等,逐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体系,推进了古城保护法制化。同时,他们根据平遥古城的全面发展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总体思路,聘请了近百名国内知名学者、设计师、策划师、分析师等,编制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平遥县城总体建设规划》、《新城区建设详细规划》、《平遥旅游目的地发展及五年行动计划》等,描绘出平遥古城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在一系列规划指导下,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实行分区、分级保护和修缮,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基本恢复了平遥古城明清时期的小社会风貌。

平遥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其成功的特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附 录:

榆林古城文物遗迹毁损记事

民国时期

定慧寺、普济寺被井岳秀开办的惠记工厂占用,后改为医院。

1916年古6月19日晚,万佛楼失火,上千尊佛像毁于一旦。

位居宽巷的排楼失火,1920年改建钟楼。

龙泉寺、福官庙被井岳秀炮厂、兵工厂战用,后改为毛纺厂。

上帝庙被驻军军营占用,后改建为制革厂。

朝阳观被驻军改作营房,解放后改设二中,后改为财校。

马王庙被驻军改作营房,解放后改为党校。

三教庵被驻军改作营房,现为民宅。

寿宁寺,大龙王庙被职业学校占用,解放后改为农校。

准提寺建为平民小学,解放后改为二完小。

三官合移作三官会小学,解放后改为三完小。

1939年,因日本飞机轰炸,为防空疏散人口,东城墙凿一小东门。

1946年,为减轻镇远门(南城门)人流压力,在新建路南端城墙打开一缺口,约50米。

1947年,攻打榆林时,南城门楼、文昌楼、魁星楼、东方境、兴隆寺、东岳庙、三义庙等城外四郊80多处庙宇文物被毁。仅存凌霄塔、榆阳桥、御碑亭、南关阁、金刚寺。

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清代建文昌阁拆毁,木料制作办公用具。

大街上五座牌楼相继拆除。

关王庙、小寺被地党校占用。

戴兴寺、关帝庙、大庵被粮食二门市占用。

财神庙被县法院占用,现为四中所占。

天神庙、忠义词被榆中所占。

旗纛庙、灵官庙、新楼观被县公安局占用。

报神庙被报社占用,现为家属院。

娘娘庙被县广播站占用。

六十年代

1960年,南郊南关阁拆毁,即现气象局处。

“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将城内外各种牌楼、匾额一扫而空。

西城门楼拆毁。

西方境被地运司占用。

天主堂被药材公司、工农医院占用。

天神庙、关帝庙门前九龙壁拆毁。

新明楼巷道署衙门被地区公安处占用,现为家属院。

青云寺被化工厂占用。

雄山寺石窟遭破坏,神像全部被毁。

大草场大仙楼拆毁。

红石峡关王庙、药王庙、镇北台顶部哨棚被拆毁。

军分军司令员陈令学批准拆毁南城墙约500米供地运司使用。

文庙拆毁被军分区占用。

七十年代

1970年,北大街明代最早建筑文物古楼被拆毁。

1975年,北大街明代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门,后改为凯歌楼破拆毁。

拓展人民路西城宣威门被拆,城墙拆毁100多米。

1977年,拓展二街时数十处古色古香民居四合院拆毁。

府县城隍庙拆毁,政府修建家院。

镇北台下建军营。后改为艺校。

南门瓮城被梳毛厂占用。

八十年代

西城墙南端约280米墙体墙体下沉。

清代刘公祠被黄航拆毁改建办公楼。

东城墙八狮巷处扒开约30米缺口一处。

钟楼山北城墙扒开约20米缺口一处。

九十年代

南城墙东段约200米墙体悬空成为危墙。

戴兴寺内建小楼一座。

新世纪

开发新建路,数以百计的民居四合院拆毁。

建世纪广场,莲花池公园拆毁。

建二凌霄广场,榆林标志性建筑物巨型骆驼雕塑被毁。

明代新明楼被山西大吨位货车拖挂受重创,迫使拆毁重建。

2006年,大街两旁明清风格的铺店改头换面,千篇一律,一种模式,一种色调,失去原有历史风貌。

㈣ 为什么说榆林历史悠久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小北京”之美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1] ,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2]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
战国时的陕北上郡(古榆林)
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
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18]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米脂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如果满意,求采纳。

㈤ 榆林的特色有什么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一座年代久专远的国家级历史属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榆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古庙建筑 100多处:这里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观所在地——佳县白云山、高原要塞 ——镇北台等,而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红碱淖、以及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更为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
此外,榆林古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所以榆林亦称小北京。石子铺就的小路,灰色砖房的院落,木制门窗上的精美铜环……无一不透出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
网络里会查的更详细。。

㈥ 陕西榆林简介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辖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常住人口340.33万(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385.04万(2017年)。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6)榆林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

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

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

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

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20条航线26个通航点。

㈦ 楡林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榆林
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一曲民谣,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别样美丽,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
榆林,又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接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长城沿线,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丘岭沟壑,梯田层层,花果满山,堪称“塞上江南”。晋陕峡谷,黄河涛声,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特异景观。
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万里长城蜿蜒横贯榆林700余公里,高耸在榆林城北的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县杨家城是宋代杨家将镇守过的古麟州,米脂县的盘龙山是闯王李自成的行宫。还有统万城、佳县白云山庙、神木县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书法宝库红石峡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优美的神木县红碱淖……。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功业和光辉足迹。来到榆林旅游,你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行政区划:榆林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榆林市。
国土面积: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
最佳旅游季节:春夏秋冬,各有其景
榆林必游:统万城、镇北台、李自城行宫、二郎山
注意事项:榆林夏季多雷阵雨和冰雹,如果您夏季去旅游注意备好雨具

建西部经济强市 楡林未来20年锁定三大目标
市况简介

人口面积:辖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共1区11县,人口333.7万,面积4.3578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我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财政状况: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1.4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

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在西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以及歌曲《东方红》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20年的时间完成三大目标,即把榆林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建设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同时,我们不但有信心使榆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而且有信心使她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接受采访时,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坚定而又自信地对记者说。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面对当前难得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总结过去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新一届榆林市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今后20年奋斗的“三大目标”。

建设“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地处华北、西北结合地带,截至目前,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的储藏量都非常丰富。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作为国内外少有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榆林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新时期榆林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此带动相关和其他产业,实现榆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神华、长庆两大集团先后进入榆林,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从此拉开序幕。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建设阶段。基地的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抓转化”的原则,聚集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输出与转化并举,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国家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以上规模的火电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包括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在内的6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榆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明显加快。周一波说:“榆林又一次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我们将把榆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市委书记罚县领导栽树100株

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多年来,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给榆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建设山川秀美的人居环境的目标,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的各项政策的同时,榆林提出并开展了“三个一百”工程。

“三个一百”工程是指从今年开始的10年之内,全市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栽树100株,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每户栽树100株,鼓励和支持榆林籍在外工作的各界人士每人为家乡栽树100株。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已完成造林面积24万亩,98万人次参加了植树,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48万元。在树木的栽植中,由于广泛使用了覆膜、保水剂、生根粉和其他节水抗旱措施,树木成活率几近100%。

同时,“三个一百”工程也被列为干部政绩考评的一项标准。周一波说,我看一个干部的政绩,就是要看“项目引进来没有、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没有、地上绿起来没有”。他还告诉记者,前不久,有一个县的一位主要领导犯了一点小错误,他就罚其栽了100棵树,由此可见市委对“三个一百”的重视程度。周一波说,“三个一百”工程一定会成为榆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和载体,成为展现榆林风采,体现榆林人民精神风貌的生态精品工程。

盖起洋楼留人才

为了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榆林提出了建设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而在文化大市的建设当中,人才队伍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周一波说,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榆林就是要在加大人才培养、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胆引进一批急需适用的各类人才,腾出好位子给人才坐,盖起洋楼给人才住,拿出百万元给人才奖,浪费人才的要重罚。今年,榆林计划在省级机关、大专院校引进30名博士生、硕士生,充实到县级和市直领导班子,同时制定实施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通过交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在干部的任用选拔上要坚持“以德入围、以德入选、以才取胜”的原则,使领导干部成为“学习型、创新型、制度型、服务型、激励型”氛围下形成的“五型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到最关键的岗位。

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其他各项文化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1986年,榆林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建设一个开放、文明、特色鲜明的新城市,榆林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为突破口,优化人文环境。今年,榆林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建设中心广场、南门广场以及榆溪河广场等3个广场,同时启动红石峡摩崖石刻的保护和开发、榆林古城墙修复和榆林古城一条街建设,届时,榆林将再现“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雄伟历史风貌。

正如周一波所说,有了当前国内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有蕴藏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巨大支撑,有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的有力支持,有高素质的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和全市人民的努力,榆林实现又一次腾飞是有希望、有把握的!在不久的将来,榆林必将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亮点,成为让世界瞩目的能源竞争大市场!

㈧ 榆林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能否帮我介绍下榆林的历史和有机会来榆林的话首先要去哪些景点

您好!1.你可以去榆林的镇北台,距市中心大约5公里。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也是蒙汉两族办理交涉的地方!2.红碱淖,在榆林以北140公里处,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有“沙海明珠”之称。湖面面积60平方公里,烟波浩淼,景观别致。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湖水,还可观赏沙鸥、天鹅和湖中自在的鱼群,十分惬意。湖西南岸有一个半岛,名为红石岛,岛上有许多野生的沙生植物,值得一去。3.红石峡,在榆林市北郊3公里处,又名“雄石峡”,是一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红石峡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岩石刻群,吸引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参观游览。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绿洲而来。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4.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5.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之滨,因山上建有古迹白云观,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遐迩。白云观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万历四十六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亲颁圣旨一道,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从此声名大震,当 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修,白云观共占地8.1万平方米,建成以道为主,兼有佛、儒教庙宇54座,各类古建99处,并存有古建、雕塑、绘画、书法、音乐等丰富的文化精萃,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陕北最具影响的道教文化旅游胜地。白云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和宗教活动场所。6.香炉寺.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北的黄河崖畔,因其山下有一巨石形如香炉,所以得名。寺院建于明万历年间,有正殿、配殿、山门、石牌坊等,站在香炉寺中,可以俯瞰黄河,其势壮观雄浑,尤其是每到黄昏时分,夕阳下的寺院建筑倒映在黄河水中,景色迷人,,,,,至于吃的 很多,,例如,油旋 、羊杂碎、 拼三鲜、菠菜烩豆腐、炸豆奶、粉浆饭,还有很多,别的呢还要等您来了之后吃,呵呵,这些都是价格便宜而且好吃的东西,欢迎您来榆林玩!

㈨ 榆林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
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米脂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僭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榆林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

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9号)批复同意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以原横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横山区的行政区域,横山区人民政府驻横山街道北大街9号。

㈩ 榆林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榆阳区和府谷、神木、定边、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子洲、吴堡、绥德、清涧11个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代九边之一,全民皆兵,战力极为强横。明成化七年(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明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召集万余榆林军马,屡次击败义军。崇祯九年七月于子午谷重创高迎祥大军并将其擒获。李自成攻击京城时,无人能敌,榆林守军全民上阵,支撑了八日,城破后榆林城内人烟皆无。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阅读全文

与榆林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