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长治风土人情
长治 民俗风情之——古会庙会
说到庙会,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寺庙里供奉的大大小小的泥胎和偶像,联想到无数信徒那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笃信与虔诚,并由此而得出迷信的结论。其实并非如此简单。神是在人类的童年形成的,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神几乎无处不在,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门有门神,囤粮有仓神,做饭有灶神,上山有山神,过河有河神,种地有小土地神,在天有玉皇,入地有阎王……大至开山破土、婚丧嫁娶,小至出门访友、更衣沐浴,甚至夫妇之私,几乎都要选时日、择方位,迎福避凶。因为神的队伍巨大而又庞杂,为了便于识别和操作,便产生了寺庙,进一步将神形象化和具体化;在寺庙的节日或神的纪念日举行祭祀活动,于是就又产生了庙会。
然而,人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人们终于发现,原来所有的神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神灵的一切本领都是人类赋予的,是人类在现实中痛感本身不具有才在幻想中安到神灵身上的。于是,神的尊严便日渐衰落,人的尊严日渐恢复。而寺庙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而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和研究探讨的对象,庙会则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庙会中,尽管仍然有人焚香礼拜,但其含义已远离了迷信,而靠近了民俗,成为融商品交易、戏剧游乐、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特产名吃于一体的大市场。
庙会从唐代开始兴起,历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自然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庙会都有固定的地点、名称和日期。一般一会一年只举行一次,但就一个大的区域来说,庙会的次数是相当可观的。笔者对上党地区的庙会(古会)进行了粗略研究。仅长治市的245个乡镇、3500多个行政村来说,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庙会,一年四季会不断。有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名会,不仅轰动本市城乡,而且波及周边数省,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会期少则一天、数天,多则数月,其商品成交额相当可观。即使在商品流通已相当活跃的今天,这些庙会仍然为城乡的商品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庙会是农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农民的节日。因此,志书往往把它与传统节日一并记入“岁时”之中。
我国的传统集市贸易基本上是因庙兴会。境内以“关帝庙会”为名的庙会最多,分布最广,并且往往一庙数会。其它名称的庙会,还有因祈雨酬神而形成的玉皇庙会、昭泽王庙会,因祈拜城隍而形成的城隍庙会、因祈祷圣母保佑子女而形成的圣母庙会,北境和南境的煤铁生产区则流行老君庙会,等等。少数村镇还有节令会,如清明会、立冬会等。
庙会的盛衰随着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变化。明清之际,境内规模最大的庙会是四月十九五龙山会,其次是五月十三的新街关帝庙会。清代初期,七月初一迎神赛会产生,其规模逐渐扩大,至19世纪末,成为境内最盛大的庙会。解放后,七月初一迎神赛会演变为一年一届的物资交流大会,发展为上党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历古会。
民国年间,境内庙会具有鲜明传统色彩和地方特色。会期一般不长,多数只有一日或半日,大型庙会也不过三天,交易活动充分体现了小生产的特点,普遍以牲畜、农具及农副产品的交易为主。同时,还有一些专门交易土特产的庙会。如荫城一带有交易铁货的庙会,市西郊有交易皮麻的庙会。进香祈神的香火活动是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庙会举办的社戏、社火本来都属于酬神活动,后来,实际上却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娱乐。
解放后,庙会风貌大为改观,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庙会成为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促进流通的重要形式。多数庙会废除了香火迷信活动,同时保留了积极有益的传统娱乐,真正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愉悦的节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传统庙会迅速恢复和发展。不少村镇兴起一些新农历会,有的还兴起了阳历会,交易活动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喜人景象。庙会的传统娱乐活动,也获得了新生命。群众自发筹钱请剧团演出传统戏,是庙会采用的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有些庙会,还举办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如闹社火、放烟火、搭秋千等。
❷ 长治风土人情
我是长治人,我只知道长治的物价是全国最低的城市之一。饮食以面为主。根据规定长治最低工资为700元。
❸ 山西长治市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49 '~ 37°07 ',东经111°59 '~ 113°44 '。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长治市东西长150 千米,南北宽140 千米,总面积为13955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90%。
长治市域主要由长治盆地及其周边山区两种地貌单元组成。武乡—襄垣—潞城—壶关以东的中山区,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襄垣—长子县之间的长治盆地,主要为新生界松散堆积的红土、黄土分布区;
武乡—沁县—屯留—长子一线以西的低中山区,主要为上古生界碎屑岩地层分布区;太古界变质岩、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及石炭系铁铝岩仅零星分布。地层出露总厚度约11500米。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从全市整体地貌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41米,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海拔标高380米,最大切割深度为2161米。
长治市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4种类型。2016年,长治市土地总面积13955.2平方千米,其中平川占15.9%,丘陵占33.4%,山地占50.7%。
(3)长治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新中国时期长治市的建制沿革
1945 年10 月8 日, 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
1946 年6 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
1950年3 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
1952 年3 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
1953 年7 月1 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
1958 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
1971 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
1975 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
1983 年9 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 县。
1985 年5 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 区11 县。
1992 年11 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1994 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
2015年2月,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❹ 山西长治的民风民俗
长治过年习俗:
每逢年节,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揭开了年节的序幕。长治,古称上党。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神话传说均诞生于此地,被誉为中国的"神话之都",由此这里的"年"民俗也格外独特。在长治的大多数农村,大年初一人们起床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点年火。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会飞出四处觅食。
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在这里,每逢年节,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就揭开了年节的序幕。
(4)长治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其它民俗: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400万人,省内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❺ 长治有什么历史名人
王常月、法显大师、冯奉世、李业兴、尧雄、苗晋卿、李继隆等。
1、王常月,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龙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真教在13世纪左右曾一度非常兴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处机创立了龙门派,使这一派在元朝广泛流传。但是丘处机死后,道藏被毁,大批道家经典彻底失传,北方以这一派为代表的道教就开始衰落了。直到17世纪,王常月重新改革了这一派别,又使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兴旺。
2、冯奉世平定莎车,讨平羌乱,为汉朝边疆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3、法显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4、李业兴一生对于天文历法上的贡献很大。北魏时使用的是赵陬制定的历法,由于年久岁远,运算差误较大,致使节气相差甚远。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年),李业兴制定了一部《戊子元历》献上,当时献给朝廷的还有屯骑校尉张洪、荡冠将军张龙祥等9家制定的历法。宣武帝诏令把10种历法参定为1种,张洪等9家共推李业兴负责,于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制订成《戊子历》颁行。
5、李继隆西征党项,雍熙二年(985年),李继隆赴西北,讨伐党项首领李继迁,于浊轮川一战杀敌五千,迫其狼狈逃走;又平灭其余各族反叛势力。
淳化五年(994年)后,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二年(996年),再讨李继迁,虽多次获胜,因部署欠周密以及粮草不足,最终无功而返。至道三年(997年),重建军事要塞镇戎军。
❻ 长治的历史文化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6)长治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景点介绍
1、太行山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境内,由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和紫团山组成,占地面积5848公顷,共有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太行山大峡谷园内还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
2、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壶关县树掌镇,原为紫团山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由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名为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4000公顷。
3、灵空山自然保护区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沁源县五龙川乡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1334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595万余平方米。
❼ 山西长治历史
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接晋中市,东与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南与晋城市毗邻。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总人口316万人(2003年)。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长治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唯一)。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英雄中路,邮编:046000。代码:140400。区号:0355。拼音:Chang Shi。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历史背景】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发端于此。长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这里创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华北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武乡、潞城等地,使这里成了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❽ 长治最有名的文化遗产是什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潞安大鼓、民间社火、上党八音会和上党梆子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八音会、上党乐户班社、武乡顶灯、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沁州三弦书、黎侯虎(布艺老虎)、上党堆锦艺术等
❾ 长治上党文化的介绍
上党,取“以天为党”之意。现存的上党门和两侧的钟鼓楼则为明代知州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马暾在其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建,“朴素浑坚,雄伟固壮”,这就是今天的钟鼓楼,这就是今天的上党门。
上党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内西街,是古上党郡衙署大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恻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右侧鼓楼则为天顺年间增建。钟鼓二楼平行排列,一曰“风驰”,一曰“云动”,以示高耸如云之意。现已成为长治市的象征。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市貌尽收眼底。
上党门是长治的象征和标志。它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是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是个地名,殷商时已有,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地区的安泽县。关于“上党”的含义,《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方志中说:“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也就是说,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上党郡。郡府设在今长治市。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公元581年至600年)。它的门楼海拔1500米,与太行山的山顶齐高,十分雄伟壮观。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庸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宋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在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现在的上党门更加雄伟壮观,青春焕发。 在山的半山腰,一尊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屹立于耸翠叠嶂之中。炎帝像之东新建有始祖百草堂,占地500亩,属山地公园。建有九个花苑,划有九个树区,设有快餐、沐浴、美容、美发、住宿、品茶、野餐、祭祀等场所。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❿ 哪里有关于长治地区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1 长治 民俗风情之——古会庙会
说到庙会,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寺庙里供奉的大大小小的泥胎和偶像,联想到无数信徒那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笃信与虔诚,并由此而得出迷信的结论。其实并非如此简单。神是在人类的童年形成的,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神几乎无处不在,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门有门神,囤粮有仓神,做饭有灶神,上山有山神,过河有河神,种地有小土地神,在天有玉皇,入地有阎王……大至开山破土、婚丧嫁娶,小至出门访友、更衣沐浴,甚至夫妇之私,几乎都要选时日、择方位,迎福避凶。因为神的队伍巨大而又庞杂,为了便于识别和操作,便产生了寺庙,进一步将神形象化和具体化;在寺庙的节日或神的纪念日举行祭祀活动,于是就又产生了庙会。
然而,人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人们终于发现,原来所有的神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神灵的一切本领都是人类赋予的,是人类在现实中痛感本身不具有才在幻想中安到神灵身上的。于是,神的尊严便日渐衰落,人的尊严日渐恢复。而寺庙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而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和研究探讨的对象,庙会则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庙会中,尽管仍然有人焚香礼拜,但其含义已远离了迷信,而靠近了民俗,成为融商品交易、戏剧游乐、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特产名吃于一体的大市场。
庙会从唐代开始兴起,历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自然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庙会都有固定的地点、名称和日期。一般一会一年只举行一次,但就一个大的区域来说,庙会的次数是相当可观的。笔者对上党地区的庙会(古会)进行了粗略研究。仅长治市的245个乡镇、3500多个行政村来说,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庙会,一年四季会不断。有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名会,不仅轰动本市城乡,而且波及周边数省,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会期少则一天、数天,多则数月,其商品成交额相当可观。即使在商品流通已相当活跃的今天,这些庙会仍然为城乡的商品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庙会是农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农民的节日。因此,志书往往把它与传统节日一并记入“岁时”之中。
我国的传统集市贸易基本上是因庙兴会。境内以“关帝庙会”为名的庙会最多,分布最广,并且往往一庙数会。其它名称的庙会,还有因祈雨酬神而形成的玉皇庙会、昭泽王庙会,因祈拜城隍而形成的城隍庙会、因祈祷圣母保佑子女而形成的圣母庙会,北境和南境的煤铁生产区则流行老君庙会,等等。少数村镇还有节令会,如清明会、立冬会等。
庙会的盛衰随着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变化。明清之际,境内规模最大的庙会是四月十九五龙山会,其次是五月十三的新街关帝庙会。清代初期,七月初一迎神赛会产生,其规模逐渐扩大,至19世纪末,成为境内最盛大的庙会。解放后,七月初一迎神赛会演变为一年一届的物资交流大会,发展为上党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历古会。
民国年间,境内庙会具有鲜明传统色彩和地方特色。会期一般不长,多数只有一日或半日,大型庙会也不过三天,交易活动充分体现了小生产的特点,普遍以牲畜、农具及农副产品的交易为主。同时,还有一些专门交易土特产的庙会。如荫城一带有交易铁货的庙会,市西郊有交易皮麻的庙会。进香祈神的香火活动是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庙会举办的社戏、社火本来都属于酬神活动,后来,实际上却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娱乐。
解放后,庙会风貌大为改观,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庙会成为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促进流通的重要形式。多数庙会废除了香火迷信活动,同时保留了积极有益的传统娱乐,真正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愉悦的节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传统庙会迅速恢复和发展。不少村镇兴起一些新农历会,有的还兴起了阳历会,交易活动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喜人景象。庙会的传统娱乐活动,也获得了新生命。群众自发筹钱请剧团演出传统戏,是庙会采用的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有些庙会,还举办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如闹社火、放烟火、搭秋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