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翔镇的发展变化
人多、车多,环境不堪重负。
2. 南翔古镇有多少年历史了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南翔人杰地灵,拥有1500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回的历史文化名答镇,历史上就有“金罗店、银南翔”之说。
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明代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园――檀园。
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3. 南翔镇的介绍
南翔镇是上抄海市四大袭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南翔镇扼守大上海西北门户,距虹桥国际机场12分钟车程,距人民广场18公里。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明代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园――檀园。近年来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称号。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典礼上,由南翔选送的舞蹈《小笼师傅》、女声组合《古镇风情》、音乐剧小品《爱情小笼包》3部作品,以及百花合唱团全部脱颖而出,问鼎中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4. 上海南翔古猗园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原名猗园,取“绿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内筑亭、台、楼、阁、榭、立柱、椽子、长廊上无不刻着千姿百态竹景,生动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时更名古猗园。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猗园》记:“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山,指园内竹枝山,它体现了竹叶青山,竹山青青,绿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绿、素雅、清秀之姿,给人以淡雅秀美之情。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历任光禄寺良酝署署正、河南府通判、代理嵩县知县、汝州知州的闵士籍,以宦囊在南翔兴建宅园。园的规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说。该园由擅长竹刻、书画、叠石的朱稚征(三松)设计布置,园中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因园内广植绿竹,园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句,名为“猗园”。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改名古猗园。重修后的园门位于园北,西向。园南围墙外有河,船可进入园内。园中以逸野堂和戏鹅池为中心置景,山有小云兜、小松岗和两座无名土山,水有戏鹅池、泛春渠和通园外的河道,亭有幽赏亭、孕清亭、梅花亭、怡翠亭、孤山香雪亭、嘉树亭、仿雪亭、荷风竹露亭,廊有承香廊、绘月廊和一无名曲廊,轩有鸢飞鱼跃轩、西水轩、柳带轩、听雨轩,楼、阁有环碧楼、翠霭楼、浮筠阁、岭香阁,桥有磬折渡桥、浮玉桥,此外还有春藻堂、清馨山房、坐花斋、书画舫、蝶庵、药栏等建筑。园内除广植竹以外,还专辟了一个竹圃,体现“绿竹猗猗”的意境。
乾隆五十三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经募捐整修。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战后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撒退后,园内房屋残墙断壁,假山倒坍,树木被砍,花草枯败。翌年4月,由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李梁才等60人署名发起,成立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此时全园的面积为27亩(1.8万平方米)。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南翔遭受战火,园内大部建筑被毁,仅存的缺角亭(补阙亭)、小云兜、五老峰等假山也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因为仅作局部修复,所以景色已远不如战前。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由市园林处设计科柳绿华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87.6亩(5.84万平方米)。主要的工程有:园四周围起了竹篱,把原城隍庙前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改建过的北大门前;在竹枝山南部开挖新河道,其两端与戏鹅池相通,并重建湖畔的浮筠阁;在新河上架九曲桥,桥中建湖心亭;在桥东筑曲廊联接临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园南辟大草坪和儿童乐园;其他原有建筑也修葺一新,并移栽了大雪松、广玉兰、水杉、紫藤等一批乔灌木。
上述工程竣工后,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1959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此后,又将陈少芸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给古猗园长期在南厅展览。王鸣一捐赠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红牡丹给公园,移植于五曲长廊北边。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117亩(7.8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有名的“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毁或被没收,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
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工程由市园林管理处设计室柳绿华规划,由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施工,主要是改建公园围墙,重建绘月廊、柳带轩和配置花卉。1979年又投资78万元进行修建和扩建,除被外单位占用的土地外,公园面积为92亩(6.13万平方米)。重点是在松鹤园内叠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种松竹,将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鹤寿轩和改建柳荫桥。部分古建筑的修复由南京工学院杨廷宝、齐康设计。
1981年整修南大门,并把北大门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此,在门内新建仿砖雕照壁一座。同年向东征用土地33亩(2.2万平方米)。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1985~1987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在园东部扩建2.2万平方米的青清园,使全园面积增至9.19万平方米。扩建工程由市园林设计院谢家芬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张永来负责建筑设计。青清园以竹造景,并在园中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青清园等景点。1985年熊山改建为龟山。
5. 上海南翔古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上海嘉定南翔镇好玩的地方:
1、古猗园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古猗园距市中心21公里,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2006年,古猗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云翔寺
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目前能见证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如果说历史上的云翔寺曾经蜚声江南,那么复建后的云翔寺正以其崭新的面貌饮誉沪上和海外。重建后的云翔寺又名留云寺,寺名源于上海南市区的留云寺。现在的寺庙占地15亩,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严谨,共分三进院落,于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
云翔寺以唐风复建,在江南地区,完整的仿唐寺庙,这还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刚劲雄健,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而且这还是一座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仿木的寺庙,在上海地区寺庙建筑中,能将古建形式,民族风格与现代工艺、技术、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云翔寺是第一次。
3、五代砖塔
南翔五代砖塔位于嘉定区南翔镇,为南翔寺遗留建筑。在南翔老街报济桥北堍解放街两侧的十字街口,有一对砖塔并峙。这对砖塔古时处于原南翔寺山门旁,如今南翔寺早已毁废,而留下了双塔,乃是这座古镇的历史见证。
4、南翔老街
南翔老街(Old Nanxiang Street)(即市政府公布的双塔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坐落于南翔古镇的中心区域,规划面积14.34万平方米。内有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胜利街,为传统的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经过整修,恢复了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史风貌:粉墙黛瓦、屋舍参差林立,大小商铺鳞次栉比;小桥、流水、花园、长廊、画店各具风韵。
6. 南翔小笼的文化或历史说一下,多一些最好
是南翔小笼包吗?南翔小笼是南翔镇的传统名产,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后曾称南翔大馒头,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由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创始,后日华轩的小笼师傅分别受雇于古猗园或自行开设松鹤轩经营,全镇酒菜馆争相仿制,旅沪的南翔人也邀请南翔师傅,分别在上海城隍庙和西藏路开设南翔小笼店,经常顾客盈门。
http://ke..com/view/37391.htm你到这个网址上看一下,上边有介绍南翔小笼的,我觉得介绍的还是很详细的,你看一下啦,希望能帮的上你
7. 南翔的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翔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赶超战略、服务跨越战略,现有一个与市级配套的高科技园区,一个都市型工业园区,五个民营企业密集区。到 2006年,全镇已引进外资企业264户,总投资12.4亿美元。引进内资、民营企业34000户,总投资500亿元。2006年全镇实现增加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消费品零售额17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位于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81位。
南翔欢迎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地区总部及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企业前来投资、创业,并可享受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享受优惠的办公场地和网络基础设施服务,享受政府的奖励政策。
千年古镇银南翔 南翔历史文化悠久,有唐代经幢,五代砖塔,宋代普同塔,明代园林,是闻名遐迩,名人辈出,经济繁荣的名镇。本书以史话体裁较全面地收了从古代至当代的南翔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话题。我国古籍有诗话,词话,未见有史话,它是新兴的著作体裁,将历史文化的话题与传说、掌故融合为一,颇有新意,为人喜爱。本书是一本地方的综合性史话,体现了历史的南翔传统精神与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南翔新精神。 南翔的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达,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从而使南翔的经济发展绵延到十九世纪中叶。在此期间,南翔孕育了著名的书画艺术家、诗人、工艺大师及名门望族,他们是南翔历史文化的缔造者,也是南翔历史文化的见证人。
如今的南翔又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型社区的建设和东社区高端物业的引进必将给南翔带来更多的人气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一环、两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布局让南翔的未来更加让人期许!
8. 南翔镇的历史
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
一个叫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南翔人杰地灵,拥有1500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就有“金罗店、银南翔”之说。
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明代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园――檀园。
南翔位于上海的西北,是嘉定联接上海的门户,距外环线3公里,市中心18公里。
现辖12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33.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万人,居住人口11万人。 南翔,古名槎溪。梁天监四年(505),建白鹤南翔寺于此,因寺成镇,遂以寺得名。位于县境(今上海市嘉定区)南部,距县城约12公里。明初,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全县各市镇之首。嘉靖年间,屡遭倭寇焚掠,万安寺以南民房被毁殆尽。
至隆庆、万历年间,逐渐复兴。镇上,布庄林立,成为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镇周围四乡所产的刷线布,又名扣布,光洁厚实,畅销远近。外省市商以徽商居多,携巨款来此收购土布。万历年间,因受无赖蚕食,徽商稍有避徙,景况一度衰落。清初,人口增多,市场繁荣,花豆米麦,百货骈集,舟车纷繁,遂有“银南翔”之称。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设县丞署。
清末,街衢南北2.5公里,东西3公里。宣统初,自南街至沪宁铁路车站兴筑马路,士商侨寓纷至沓来。东街、南街有大小商铺400余家,晨间午后两次集市,以棉花、土布、洋纱、米麦、蚕豆、鲜茧、竹木、油饼、水产、蔬菜为大宗贸易。
沦陷期间,日军实行物资统制,禁运粮食。南翔地处江苏省临近上海处,成为粮食集散地,有米行粮店130余家,碾米厂10家,另有酒馆、茶楼30多家,烛箔店13家,鸦片烟铺5家,赌场1处,居民约6000人。
抗战胜利后,因物价暴涨,不少商店倒闭。解放后,市场渐有复苏。1950年有座商656家,从业人员1721名,摊贩667户。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镇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268家,手工业合作社6个。之后,商业网点几经调整,逐步减少。1979年,商业网点逐渐增加。至1987年,全镇有商业网点121家,从业人员1401名,社会商品零售额760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33万元。
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拥有江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古猗园、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天恩桥、千年古刹云翔寺、五代砖塔等历史遗迹,体现着深厚的古韵文化,而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南翔小笼依然汤汁鲜美,已成为了南翔的特色和象征之一。
此外,古镇历代辈出风流人物,明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清代竹刻名家吴之璠、当代国画大师陆俨少等风流才俊更是南翔人的骄傲。
9. 南翔鹤槎山的历史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南翔的鹤槎山除了是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驻军时所筑的烽火墩之外,其实在很久以前还有一个名字叫“鹤蛇山”。原来在鹤槎山还是一墩烂泥墩的时候,这里住着一只鹤和一条蛇,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吃”与“被吃”的两种敌对动物竟然在同一个地方存在了下来。不过后来,这里来了个尼姑,搭起草棚就住了下来,“鹤蛇岂能相容?”烂泥墩上同时出现鹤和蛇的事情让尼姑有些蹊跷,但也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把看起来有些吓人的蛇给赶跑了,只留下了鹤和自己作伴。后来,有一天,这里又来了个和尚法号走方,走方和尚认定这个地方风水很好,造个庙宇也一定能人声鼎沸,佛光普照。于是他对尼姑说:“我准备在这里造一个庙宇,不知你可同意?”尼姑心想在这样的烂泥墩上造庙宇,简直就是疯了,周围又没有多少人家,即使造起来也是白白浪费物力人力,哪里会有人来烧香拜佛呀。 “要造你自己造,我可没有这力量。”可是走方和尚还是执意要把庙宇建起来,东去化点缘,西去讨点银两,几年下来,一座庙宇终于被他盖了起来,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里面还是蛮有气派的,不仅有佛祖像,观音像,就连土地爷的塑像也一应俱全。看到自己的辛苦终于修成正果,走方和尚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香客们前来祈福的热闹场面。再说尼姑看到和尚把庙宇给盖起来之后,刚开始有些不太高兴也很妒忌,但慢慢的也深受启发,心想将来盖座自己的尼姑庵那该有多好啊。但鹤蛇山已经有了座庙宇,总归不能再造座尼姑庵吧,且不说过程有多困难,假如到最后真能造起来也会遭到老百姓的耻笑,庙宇旁边就是尼姑庵会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于是就收拾好自己的被褥,同和尚道了声别就立即起身,离开此地到处化缘去了。庙虽然盖好了,可香火却怎么也旺不起来,即使来过这里烧香拜佛的人回去之后也觉得不怎么灵验,于是来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走方和尚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这里明明是一块风水宝地可就是旺不起来呢,费尽心思盖起来的寺庙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承认呢,于是他开始寻找其中的原委。一日,他正在晨练之时,突然注意到寺庙的东南角上时不时会飞来一只白鹤驻足停留,迷离的眼神似乎在寻找什么。“一定是这只该死的白鹤在这里捣乱,把这里的风水给破坏了,把我的也赶跑了。”想到这里,走方和尚二话没说就操起手中的扫帚朝白鹤砸了过去,受惊的白鹤扑扑的拍了几下翅膀,但仍然不肯离去。走方和尚顿时火冒三丈,又从脚边拾起几块大石头朝白鹤扔了过去,接连几个回合,白鹤终于非常不舍地飞走了,走方和尚也开心地舒了口气,认为这下寺庙一定能起死回生。可是,一段时间下来,走方和尚发现寺庙的香火不但没有任何起色,而且比以前更加糟糕了,来的人寥寥无几。这下走方和尚又开始头痛起来,到底是哪里出了状况呢?摸不着头脑的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于是左打听右打听,终于得知在南翔住着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已经过了百岁之年,不但在当地德高望重而且对南翔的历史了如指掌,深受大家的爱戴。想必他应该知道点其中的原因吧,于是和尚计划向老者讨教讨教。一天一大清早,走方和尚出门了,经过打听终于知道老者住在什么地方。他轻轻敲开老者的门,毕恭毕敬的问:“老师,你可知道我的寺庙盖得这么好,为什么没有人来烧香拜佛呢?是不是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走方和尚看着老者,一脸的无辜,感觉自己很受委屈,明明想做点好事却适得其反。坐在太师椅上的老者微微睁开双眼,拿起自己的茶壶先是呷了口茶水,然后摇着头说:“其实你造的庙宇非常好,也是你辛苦付出得来的。但是我觉得有两出你错了。”“愿听老师教诲。”走方和尚打起精神仔细聆听着。“其一,是因为你过于功利,老是想着寺庙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赏识,多烧香多捐香火钱,这违背了你当初盖寺庙的宗旨,应该为广大苦难老百姓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听到这里走方和尚不住地点头称是。“其二,是因为在你盖寺庙的地方原来住着一只白鹤和一条蛇,鹤和蛇本来是不共戴天的动物,但在这里居然一起生存了下来,现在鹤和蛇都被赶走了,这里的灵气自然就没有了。”恍然大悟的走方和尚顿时觉得后悔不已,虽然蛇是那个尼姑赶走的,但当初也是自己一时怒起又把白鹤赶走了,错上加错才导致如今庙宇香火不旺。可惜后悔已经于事无补了,唯有行动才能挽救。从那以后他常常利用空闲时间给老百姓讲佛法,论佛道,经过他夜以继日的努力,渐渐的寺庙里的香火开始旺盛起来。同时,他在寺庙周围种下了许多竹子,也开垦了许多良田,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寺庙周围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景象。被他赶走的白鹤也从远方飞了回来,丛林里也常常会有蛇出没,而寺庙的香火也一天比一天旺盛。由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当地老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物阜民丰,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鹤和蛇对于这里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象征着和睦相处的内涵,所以就有人把此地改名叫做“鹤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