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袁姓的历史发展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舜帝姚重华后裔。舜帝的33世嫡长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在袁葵离任时,这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孩儿永记袁葵的恩德,世代称己是袁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
㈡ 姓袁是怎么由来的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关于袁姓之由来,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认为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南宋人郑樵将袁姓列入“以字为:氏”类,其《通志·氏族略》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相传,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阳。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的儿子穷蝉时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冀州人。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又在负夏赶集做过小生意。舜的父亲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续弦娶了后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欢后妻所生儿子。他的后妻也讨厌舜,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而舜每到大难临头时,都能逢凶化吉。事后,他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 舜20岁时,有孝顺之名。30岁时,主持中原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四方诸侯领袖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尧就让他们尽量推荐贤人。四位向尧推荐虞舜,尧说:“我听说过此人,他到底怎么样呢?”四位都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却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什么差错。”帝尧答应试试他。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9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转湾处,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9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能让出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岸边做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之后,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后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尧于是赏给舜细葛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库,送给他牛羊。瞽叟和象并不因舜成为帝尧的贵婿而有所收敛,仍然想法设法谋害他,以夺取其家产。可是舜都巧妙地摆脱了灾:难,仍然孝顺瞽叟,友爱弟弟。尧对舜十分满意,就让他用心宣扬五种伦理,这五种伦理都为人民所乐为。尧又使舜担任各种公职,他把事务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方的宾客如归,一片和睦,从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宾客都肃然起敬;尧又使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中,舜能够不迷失方向。尧经过3年之久的考察,认为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着意栽培他。20年后他从帝位上退下来,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视天下。舜30岁时被重用,替尧办事20年,50岁时代行政事。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丧 3年。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一反常道,传给了舜。尧在世时权衡了很久,这样说道:“把天下传给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处,只有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总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帝尧三年丧过后,舜为了要让位给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朝见丹朱而去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颂政德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岁时,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葬于长江之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舜于是早作打算,立禹为继承人。禹登帝位后,封商均为诸侯,封于虞(今属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饰、礼乐都独自拥有,并用客人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专有天下。由于舜曾在妫水边居住,其子孙便以地名为氏,形成妫姓。夏朝时,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时,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负责陶器的烧制),生下儿子名满,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 (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卒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9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11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 (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6家,爰姓也作袁、辕、渍、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涛涂字仲,死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但当时人又把袁姓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左传》中把辕涛涂的儿子写成袁选,孙子写成袁侨,即是证明。《北史》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鲁僖公四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诸侯霸主齐桓公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被驳得理屈辞穷,又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辕涛涂怕齐军过境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提醒挤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敌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他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世子孙代代为陈国上卿。鲁哀公十一年、陈(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涛涂裔孙辕颇为陈国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负责田地管理和征发劳役),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其族人辕糠。郑被韩国所灭,辕颇裔孙又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们又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众避难于河洛之间 (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代,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从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为袁姓的立姓始祖。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
㈢ 袁姓最早出自何处
百家姓,袁姓排在第59位,袁姓起源有三大说法:
袁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出自“妫”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家族名人:
袁绍 (?~202) 字本初,东阳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曾起兵讨董卓,后据河
北,与曹操战於官渡,大败,发病而死。
袁崇焕 (?~1630)字元素,明东莞人。有胆略,好谈兵。万历进士,天启间以御清兵著
绩,累官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崇祯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闻警入援京
师,遭谗而被磔於市。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清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乾隆进士,由翰林为
知县,后弃官,筑随园於江宁城西,以吟咏为乐,世称随园先生。论诗主性灵,品评古今,
时有新解。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廷,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清末,为李鸿章所赏识,戊戌政变,
因告密而得宠,山东巡抚,进直隶总督,嗣官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辛亥革命事起,以内
阁总理大臣,挟北洋兵力,与民军议和,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先生力辞大总统让之,遂为民
国首任大总统。后谋行帝制,孙中山先生号召全国声讨,忧愤而死。
地望分布:河南汝南郡,河南陈郡,江苏彭城郡。
袁姓起源参考之二
中国河南省的汝南县,地处中原之中,素有“天中”之称,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教天下百姓学会播种五谷的地方,袁姓就发源在这里。
袁姓,是舜的后裔。西周初年,周武王把舜的后裔妫满封于陈地,建立陈国。妫满死后,他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字爰,作为自己的姓氏。爰、辕、援、古时通用,所以爰涛涂又写作“辕涛涂”。秦朝末年,辕涛涂的后裔告避难迁徙于河、洛之间,告的儿子政将姓氏“辕”字的“车”旁去掉,就是现在这个袁。袁政就是袁姓的立姓始祖。
作为中国大姓之一的袁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其中袁安是汝南袁氏官职最高、年代最久的一位人物,他的家族是汝南最兴旺的一支。袁安的后代有的迁徙到河北一带;有的分散到江淮间;还有一支居住在襄阳,也就是湖北一带。
袁姓在历代出了不少名人,三国时期的袁绍、袁术;南北朝时代的袁山松、明代“公安诗体”的创始人袁宏道、清代诗人袁枚等。
袁姓起源参考之三
袁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在台湾排名第八十九位。袁姓出自妫姓,是古帝王舜的后代。舜的裔孙妫满被封于陈,死后谥号陈胡公,因此又叫作胡公满。胡公满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用自己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瑗。因为瑗与袁同音,经过一断时间的演变,产生了袁姓。发展与演变:袁姓得姓以后,开始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发展,有一部分发展到了江苏。三国时,袁姓由于战乱而分布到山西,湖北,陕西等地,唐朝时开始迁入福建,南宋时期,袁姓开始迁入广东,并于清代迁徙到台湾。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汝南,汝阳,陈郡,阳夏,彭城,淮南,安陵,扬州,寿春,河东,东光,襄阳,京兆,华阴等。
您自己看看吧
㈣ "袁"姓的来历
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㈤ 袁姓的由来
袁姓,主要源自妫姓,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舜帝后裔。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
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
袁隆平
(5)袁姓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袁姓的其他由来传说
1、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
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2、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
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姓
㈥ 袁姓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为舜帝姚重华后裔。舜帝姚姓妫姓的33世嫡长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源流二
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在袁葵离任时,这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孩儿永记袁葵的恩德,世代称己是袁氏。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秃马)”。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
㈦ 袁姓历史
姓氏起源
妫姓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轩辕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少数民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拓跋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
外族
5.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东汉末,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编辑本段]名人
历史名人
袁崇焕: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杀毛文龙,杀毛文龙是与满清议和的条件之一,将之比作秦桧杀岳飞,实乃姓“袁”的耻辱!!!1630年(崇祯三年),被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 北京满学学会会长阎崇年则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事权,是为了抗金大业,除掉了骄横不法,抗拒议和、跋扈一方的毛文龙,对明朝是有利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体现了“大智、大勇” 袁盎:汉楚人,太常。 袁安:东汉司徒、思想家。 袁绍:东汉,诸侯;邺侯。 袁术:东汉割据军阀。 袁枢:南宋史学家。 袁嵩:东晋史学家、文人。 袁枚:清代诗人、文学家。素有”南袁北纪”,南有袁枚北有纪晓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年间中进士,曾做过江宁、沭阳等地的知县,自父亲去世以后,再没有做过官。他的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派。著有《小苍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袁天罡:唐代著名预言家、道士。 袁世凯:清代,中国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一位总统、坐过八十三天中华帝国皇帝。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人。 袁中道: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头居士’,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 袁嘉谷:清代文人,状元出身。 袁翔甫:清代诗人,从事主持过早期上海的新闻工作。
当代名人
袁义达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创始人,中国姓氏遗传研究会副主任、研究员。 袁隆平(Yuan Longping,1930.9—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伟民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足球协会荣誉主席,生于1939年7月,江苏 苏州人。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 袁腾飞: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精华学校教师,被学生誉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编写者之一;曾参与北京市高考历史命题工作。于2009年7月13日-8月11日应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讲授《两宋风云》。 袁天骄;银川著名银川美女 袁莉:笔名袁立,内地最受欢迎的女演员。1973年7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92年,在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失败之后,袁莉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就接拍了《女人花》、《英雄无悔》、《绝对情感》等影视剧,开始崭露头角。1998年赵宝刚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永不瞑目》让袁立和陆毅两位新人一炮而红,随后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更令袁立扮演的“杜小月”红遍大江南北。
㈧ 关于姓袁的历史和现状.
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2个回答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任司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权势显赫。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
袁姓分布
宋朝时期,袁姓大约有26万人,以人数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湖南。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区、惠阳区等地。
明朝,袁姓大约53万,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
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4]
●当代分布
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㈨ (袁)家历史祖宗来源于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袁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在版台湾排名第八十九权位。【袁姓出自妫姓,是古帝王舜的后代。】舜的裔孙妫满被封于陈,死后谥号陈胡公,因此又叫作胡公满。胡公满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用自己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瑗。因为瑗与袁同音,经过一断时间的演变,产生了袁姓。发展与演变:袁姓得姓以后,开始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发展,有一部分发展到了江苏。三国时,袁姓由于战乱而分布到山西,湖北,陕西等地,唐朝时开始迁入福建,南宋时期,袁姓开始迁入广东,并于清代迁徙到台湾。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汝南,汝阳,陈郡,阳夏,彭城,淮南,安陵,扬州,寿春,河东,东光,襄阳,京兆,华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