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1-02-03 03:05:21

㈠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内在联系如何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救中国”的内历史使命;1949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容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强中国”之路;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富中国”的目标勇敢前进.

㈡ 简述机场的历史发展概况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机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的历程,其发展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早的飞机起降地点是草地,一般为圆形草坪,飞机可以在任何角度,顺着有利的风向进行起降,周围会有一个风向仪以及帐篷机库,因为那时的飞机一般由木头和帆布制成,不能承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随着飞机材质从木头、帆布发展到金属材料,草坪机场阻力较大的缺点开始显现。为避免草坪增加的阻力,土质机场开始被使用。但是土质机场不适合潮湿的气候,一旦遭遇雨雪等天气,跑道就会泥泞不堪,对飞机的起降造成重大影响。同时,随着飞机制造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飞机需要承担的任务更加广泛,飞机的重量也不断增加,其起降要求亦随着提高。在水泥、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硏制成功后,由水泥、混凝土制造的机场跑道出现了,这种新型的机场在任何天气、任何时间皆可适用。
关于哪一个机场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场的问题,目前仍有争议,但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园区机场( College Park Airpor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老且持续经营的机场。另一个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比斯比一道格拉斯国际机场( Bisbee- Doue las International Airport),1908年,道格拉斯航空俱乐部在此成立,其飞机主要是滑翔机,由两匹马拉动可以飞过道格拉斯青年会大楼后方。1909年,飞机开始装设马达和螺旋桨,亚利桑那州又成为首架动力飞机的飞行区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一封信中称该机场为“美国的第一座国际机场”。
真正意义上的机场最早出现于1910年的德国,用于起降“齐柏林飞船”。这个机场只是一片划定的草地,安排几个人来管理飞机的起降,设有简易的帐篷来存放飞机。很快帐篷变成了木质机库,但仍然没有硬地跑道,被被划定的草地并不像一个机场,反而更像当时的公园或者高尔夫球场,当然,就更没有用于与飞行员通话的无线电设备,也没有导航系统帮助飞行员在恶劣天气情况下起降。空中交通管制也仅仅是由一人挥动红旗来作为起飞降落的信号。在这种条件下,飞机只能在白天飞行。由于这个时候的飞机在安全性和技术方面尚不稳定,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还未被社会所广泛接受,使用用十分有限。直到1920年飞机还多是用于航空爱好者的试验飞行或军事目的飞行,并不搭载乘客,所以机场也只是为飞机和飞行人员服务,基本上不为当地社会服务。这一阶段是机场发展的幼年期,只是“飞行人员的机场”。
第二阶段:1919年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东,飞行技术得到迅速应用,欧洲些国家率先开始对机场设计进行初步改进,当年修建完成的巴黎勒布尔热( Le Bourget)机场和伦敦希思罗( Hounslow)机场保证了巴黎至伦敦的定期旅客航班的开通,欧洲开始建立起最初的民用航线:1919年2月5日,德国的德意志航空公司开辟的柏林至魏玛之间的每日定期民航客运是欧洲第一条民航飞机定期航线;1919年3月22日,法国的法尔芒航空公司使用“法尔芒一戈立德”飞机在巴黎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之间开辟每周一次的定期航班飞行,是世界上第一条国际民航客运航线;1919年8月25日,英国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空运和旅游有限公司使用德哈维兰公司的D.H.16型飞机开通的伦敦至巴黎每日定期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每日定期航班。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机场大量建设起来,特别是在欧洲和美美国,机场建设得到了稳步而快速的发展。1920年至1939年之间,欧美国家的航线大量开通。同时为了和殖民地联系,各殖民国家和殖民地之间开通了跨洲的国际航线,如英国开通了到印度和南非的航线,荷兰开通了由阿姆斯特丹到雅加达的航线,美国开通了到南美和亚洲的航线,与之相伴随的是机场在全世界各地大量出现。同时,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飞机对机场的要求也提高了,机场建设中出现了各种新兴的需求,如航管和通信的要求、跑道强度的要求一定数量乘客进出机场的要求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出现了塔台、混凝土跑道和候机楼,现代机场的维形已经基本出现。这时的机场主要是为飞机服务,是“飞机的机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发挥的重要作用使航空业得到快速发展,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刺激了机场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以更好地保卫美国国防及美国利益为由,拨巨资进行专项资金建设和改进了数百个机场,其中最大的和最好装备的机场由政府接管,确保机场设施最为先进,以保证适应大型军用飞机的使用,同时继续鼓励私人建设机场。美国政府对机场建设的支持一起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机场数量最多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更成熟的航空技术及飞行技术,加上全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国际交往得到增加,航空客货运输量快速增长,开始出现了大型中心机场,也叫航空港。194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成立,标志着对世界航空运输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的出现在它的倡议下,52个国家在美国芝加哥签署的《关于国际航空运输的芝加哥公约》成为现行《国际航空法》的基础。它在国家机场设计方面和空中交通规程标准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ICAO标准和推荐的规程包括跑道特性、机场灯光和大量有关安全的其他范畴。20世纪50年代,ICAO为全世界的机场和空港制定了统一标准和推荐要求求,使全世界的机场建设有了大体统一的标准,新的机场建设已经有章可循。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大型喷气运输飞机投入使用,使飞机变成真正的大众交通运输工具,航空运输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发展也给机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它要求全世界范围内的机场设施必须提高等级。一方面,先进的飞机性能要求各个机场的飞行区必须有很大改进,不仅是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的硬度和宽度、长度,还涉及飞机起降设施水平的提高、空管系统的改进等。另一方面,载重量更大、航程更远的喷气飞机的使用,也造成乘机旅行、客流量和货运量的增加,原有的候机厅不能满足需要而要重新设计或改扩建,以满足新增加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机场需要改进,而改进大量的机场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以以美国政府执行的方针为代表,他们在确保机场基金的情况下采用向用户征收(包括旅客)机场使用费的办法获取机场改扩建所需资金,促进了机场设施等级和水平的提高,机场得到的有效改进20世纪60年代后,机场的建设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增加蓬勃发展,跑道延伸至3000米长,并利用滑模机筑出连续性的强化混凝土跑道,现代化的机场航站楼开始使用空桥系统,旅客不必走出室外登机逐步出现了固定式旅客登机桥、候机楼与飞机间的可伸缩式走廊;出现了因候机楼面积扩大而供旅客使用的活动人行道(电梯)和轻轨车辆;出现自动运送行李和提取系统;出现了在候机楼与远处停放飞机之间的运送旅客的摆渡车;也出现了许多新建或扩建的先进货物处理设施。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喷气飞机发动机带来的严重噪音问题,不少机场开始搬离市中心。
总而言之,得到了技术改进提升的机场的发展,不仅保证了航空运输行业日益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带动了机场所在地的商业、交通、旅游、就业等,它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机场的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随着飞机起降速度的增加,跑道、滑行道和停机坪都要加固或延长;候机楼、停车场、进出机场的道路都要改建和扩建;航班数量的增加使噪音对居民区的干扰成了突出问题等。但无论如何机场还是成了整个社会的一个部分,因而这个时期的机场是“社会的机场”,这种情况要求机场的建设以及管理要和城市的发展有协调的、统一的、长期的考虑。

㈢ 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类社会共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内会五个阶段容。
每个阶段的时间因为所处地点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像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中国是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时才进入奴隶社会,而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甚至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中国的封建社会起始于公元前475年,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定是在1956年。
欧洲由于国家太多,进入各个阶段的时间也不一样,一般的说法,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近代确立的,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㈣ 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手工业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形态在16世纪成为一股显见的潮流,这个世纪出现的宗教改革,德国的农民战争,新航路的开辟、尼德兰革命、英圈地运动的扩大、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重商主义的兴起等现象,无一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后果。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还处在童年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还没有明显分开,基本上商业资本控制工业,两种类型的手工工场,即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都是由商人开办的(分散的手工工场是多数,集中的为数甚少)。商人作为早期的资产者,不仅控制着工业,而且其上层即大富翁还逐渐成为金融家,这就是金融资产阶级,也被称为大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主要是通过包税和放国债发迹并形成为一个阶层的)。他们是整个资产阶级当中的最富有、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阶层。商业资本控制工业,金融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中雄踞首位,并不意味着工商业发展平平,少有起色;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已相当可观,进出口贸易也相当发达,17、18世纪的商人们,尤其是组成海外贸易的商人们,奔波于世界各地扩张殖民,谋求霸占市场和原料场地。三次英荷战争,英法十年战争等国际战争,本质都是商业战争,争夺市场,达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过来也可证明工商业的发展已达到了前所没有的高度,国内市场的容量已难以满足其需要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当时经济领域的大趋势,以圈地运动为例,说明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过程。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经营方式的改变: 建立资产阶级农场和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

阶级结构的变化: 新贵族的形成,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劳动力条件: 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

政治: 那时的资本主义力量也同样处在童年时期,已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才四个,其余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封建主义或封建主义之前的发展阶段,从力量对比来看,资本主义所占的分量实在是微乎其微,不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它终将取代前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基本上不外乎革命与改革两种方式,英、法等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但是多数国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显示出将封建统治一举击溃的威力,这是改革的方式难以比拟的,因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头脑和长远眼光的原封建统治者进行的,由于不发生政权易手的斗争,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着演进、温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从经济方面着手进行,一时间极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必定是个较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还会留下较浓厚的封建残余,但改革很少引发大的动荡,有利于保护生产力,这一阶段还没有通过改革完成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运动:当时的殖民主义者实行的统治政策并不完全相同,一种是偏重于把殖民地当作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一种是以抢劫掠夺财富为主。前者是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的殖民者,如英、荷;后者是封建国家,以西、葡为代表,两者都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不同,就使殖民经济的后果有了区别.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企业,而在西葡的殖民地,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这就使得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结局显而不同,在美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合众国,而拉美各国建立的是独裁性质的有浓厚特点的专制政权(考迪罗制)。尽管如此,推翻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仍然是进步现象,是民族运动的胜利。

意识形态:这一时期的主潮流同样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兴盛的客观规律,17世纪时启蒙运动从英荷兴起。18世纪更是被称为“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一大批法国的伟大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顶峰。

国际关系:这一阶段之中,发生了一场震撼全欧洲的国际战争——拿破仑战争。不管对拿破仑及其政权作出什么样的评价,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拿破仑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势力,他的对手反映的是各国封建王朝的意愿,至于英国,只要是将法国视为竞争对手。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力量最为强劲的欧洲,也还是封建势力更强大些,更不用说世界其他地区了。从资本主义本身的情况来看,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无力将封建制度彻底消除,资产阶级要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够实现。

第二阶段: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的历史实际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从经济和政治上极大的加强了资本主义力量。尤其是工业革命,使有关国家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力量的加强,推动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义运动日趋强大;工业革命造成的新阶级——无产阶级从诞生后不久便开始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工人运动使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的生命线。资产阶级掀起了殖民扩张的狂潮,引发了民族运动的高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交错存在的历史潮流。其中自由主义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以及工业革命前老式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

自由主义:即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在还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国家里,其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里,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势力与工业革命前的旧体制作斗争;从国际范围看,则是推翻1815年维也纳会议炮制的反动秩序。

史实:19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和希腊独立革命,30年代法国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响下的比利时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英国则进行了一系列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国会改革,1846年废除“谷物法”,40年代开始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国会改革。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废好,德、意统一,法兰西第二帝国推行的新型经济政策,(这是工业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奥匈二元制帝国建立,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这一切都是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取得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即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得以确立。资本主义确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还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领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独立、却在经济上被资本主义列强所左右的国家(如拉美),这样,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真正的工人运动是从三大工人运动开始的。

史实:三大工人运动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活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这一阶段的工人运动大体有如下的特点:

(1)自发性;(2)暴力多;(3)政治斗争为主。

出现这样一些特点,是当时的社会条件造成的.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之外,其余开展工业革命并出现了工人运动的国家。在政治上并未进行大的顺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变革,依然保持着以往传统的统治方式,有的国家(如德国)还是封建性质的.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立法,处理社会反抗运动时,以高压政策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业资产阶级,也受到压制。资产阶级当然更不被当权者放在眼里,政治上没有权利,公民的选举权也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包括财产资格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工人很自然的认定,自己的悲惨遭遇是由于没有社会地位、缺乏政治权利造成的,一旦起来斗争,便将争取政治权利和选举权利的口号喊了出来,甚至要求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或者直接去争取政权.所以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多半是政治斗争。

同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仍然保留着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的剥削方式,如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雇佣童工、女工等手段,这也是劳动生产率相对不高的反映。这种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满愤怒,一旦起来斗争,满腔怒火便爆发出来。这是工人运动多采取暴力斗争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体现了上述特点)。

民族起义: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在亚洲,即亚洲革命风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寻求和扩大海外市场成了资本主义的当务之急,列强的殖民扩张基本上是将商品输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强使被侵略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中,都把开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这一时期殖民主义的特点。

亚洲革命风暴有其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造成其失败结局的原因。总的来说,这些斗争都是传统的中世纪反抗斗争的继续,缺乏近代的内容。

①有些运动仍带着改朝换代的封建性传统;

②一些起义打着宗教的旗号;

③所有的运动都没有提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领;

④运动的领导者都是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

指出这些特点,决不是贬低亚洲革命风暴的意义,那些反抗者及其领袖们,仍是名垂史册的英雄.这些特点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时亚洲各国除日本之外还没有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这说明民族运动有一个从旧类型向新类型演变的过程,并不因为发生在近代史时期便都是一个模式。

意识形态:第一阶段的启蒙运动将“天赋人权”当作主题,几乎完全是针对封建专制与特权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进入蒸汽时代以后,机器生产将商品输出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由竞争的学说随之兴盛起来。同时要求进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也提上了历史日程.反映到意识形态上,自由主义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内容,即不仅要反对特权和封建传统,而且要将自由主义当作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的导向性理论。

还有一股是社会主义思潮,工人运动兴起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此外还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各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科学共产主义诞生后,也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能取得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指导地位,只有一些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学说,如威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他们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估计上有误差,未能预计到大工业的发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为增强。所以在半个世纪以后,恩格斯非常实事求是地宣告,原来的估计是不对的,“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巴黎公社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巴黎公社的失败早已注定。即便不犯任何错误,也必然要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国当时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之间,小生产还占绝对优势,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阶段,无产阶级夺权的时机并不成熟,这次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击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击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晚期的腐败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巴黎人民的义愤而引起的。

国际关系: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发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演变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垄断组织作为组织经营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议制为主要政治体制,实行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可以说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变本加厉,将整个世界瓜分完毕。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确立。

社会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在特点上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有组织的斗争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装斗争几乎不现,最后是经济斗争已多过政治斗争。(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这主要是西欧、北美的情况.东欧的俄国另当别论,那里盛行专制主义,既没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许随意罢工,更不用说抗议和反对政府了,因而那里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争方式开展,走武装起义道路。西欧、北美工人运动出现这些特点,是社会环境与条件的变化造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大大发展,工人的生活状况也大为改善,工资提高的速度明显超过了物价上涨的速度。根据人之常情,人们生活上能够维持温饱,必需的方面还差强人意,那么谁还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险去进行斗争呢?历史上的武装起义、暴动,都是“逼上梁山”的结果.政治上,各国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获得了普选权,集会结社和出版报刊的权利也已获得.第二国际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国开过多次代表大会,从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扰,既然当年奋力争取的政治权利已基本获得,且以成为工人运动正在运用的工具和手段,那么斗争目标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经济要求方面。

民族主义:这一阶段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旧式民族运动演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与革命。同时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诞生,通常是无产阶级诞生在资产阶级之前,因为先行设厂的外资企业所雇佣的工人都是当地人。

民族资本主义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后国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族运动的旗手,提出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奋斗纲领和口号,这就改变了民族运动的性质,其突出事件是亚洲的觉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资产阶级革命。

体现新型特点的民族运动,常常有个从改良到革命的发展过程,印度国大党温和派19世纪末领导的运动,以及20世纪初国大党激进派以提拉克为首进行的斗争,就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史上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转变为革命的典型表现。

意识形态:同样,由于环境与条件的改变,社会主义思潮也有了一些变化,主张以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学说兴起并流传开来,这就是修正主义学说。另外还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哲学领域中的民众的权力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体现帝国主义争霸的背景)。

国际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㈤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矛盾:阶级矛盾
社会性质:半殖专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阶级:中国国民属党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矛盾:民族矛盾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

㈥ 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

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

(二)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由于受世界性石油危机极其触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研究经费来源枯竭,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鼻祖泰勒。

还有由于比较管理学受当时流行的一般系统论的影响的启迪,而一般系统论的衰退,对比较管理理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公司文化》《成功之路》为标志。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采用数理决策方法,并在各项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研究重点由过去的以概念分析为主转向以实践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

(6)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扩展阅读:

管理理论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过程及其功能,并以管理职能作为其理论的概念结构。

2、经验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

3、行为科学学派:主张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组织成员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

4、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必须采用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及合理的决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人员是交流中心,并围绕这一观念建立起管理理论体系 , 而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并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

㈦ 简述中国史学演变的三个阶段

楼主若问的是当代史学发展的阶段
可参见【参考资料】的连接,如下所示:

㈧ 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㈨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关于唯物主义的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简述如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在缺乏科学实证基础的情况下从主观直觉出发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所决定的,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可以决定意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更多出于猜测而没有科学依据,但和早期的辩证法(即辩证法的萌芽)有自发的结合,没有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萌芽。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8世纪法国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网络全书派”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实证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思想与辩证法紧密结合,但他在历史观上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被马克思称为“战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早期辩证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对辩证法、只承认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思想。相对于战斗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史上的巨大倒退,这种唯物主义被马克思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当代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同时他们还提出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相对应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去世后,唯物主义者内部又继续分化,出现了客观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的“新辩证唯物主义”等众多流派。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㈩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可考的历史已有约7000多年,史学家将其分为若干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所依据的主要是其经济制度的不同特征.
人类早期选择群居,大概主要是为了生存——和许多个体弱小而群居的动物一样.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人类内部的争斗开始多了起来,人类社会的管理问题开始日益浮现出来.以什么方式来管理好日益庞大的人类社会,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基本模式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按其不同特征分类,人类历史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人管理的社会.在社会规模较小,人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社会群体中,往往都是采取的这种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会和由几个氏族联合起来、规模相对较小的部落社会.这个管理者,或是长者——同族中辈分最高的人;或是强者——最有力量、最强悍、最能带领族人战胜敌人和自然灾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办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人.这要根据这个社会群体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敌人来确定.个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理的范围比较小,一个氏族或一个小部落,人口几百或几千人(太大了不便进行管理,这一体制的效用就会受到影响);2、群体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缘关系(血缘是一条纽带,往往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纷争);3、管理者相比较于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显的优势,被公众所信服和推举;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决,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独断的权力.这种社会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战,是最高管理权的转移与交接,有时候这一过程是和平的,有时却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们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很多制度设计,同时还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会.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战争中俘虏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规模越来越大,旧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人类就需要创新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只是这个创新过程比较血腥罢了.当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发展到一个个人再也无法管理的时候,人类社会就进入到家族管理的时代,这个时代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和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其主要主要特点是:1、规模增大,大到了一个人再也无法实行有效管理的程度(当然,规模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可能是几个部落的联盟,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口;也可能是一个小公国,有几十到上百万人口;还可能大到如俄罗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国的人口);2、同一社会中不再有同一血缘关系;3、社会管理者不再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集团;4、管理者集团中核心人员往往有紧密的血缘关系;5、统治权的更替往往采取世袭制;6、往往有一个官僚系统来协助完成对整个社会的管理;7、统治者往往会用联姻的方法,来维系其它家族集团的关系,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8、这类国家(或王朝)中一般不会有真正的平等,统治家族永远都会为自己保留一份特权;9、旧的国家或王朝被推翻,不会带来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往往只是以一个新的家族来替代旧的家族.这种情况曾沿续了几千年,在中国、在西方都很普遍.这种家族统治的国家(王朝),不管其在一个瞬间多么强大,都会受到一个铁的规律的制约:优秀人才逐代减少,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彻底消亡.也就是黄先生所说的“王朝兴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会.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显现出来.近几百年来,这些国家(王朝)一个个被推翻,代之以一种更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会(或国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觉醒的结果,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而尤以经济的推动力为大.平民管理社会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具体的形式,并不是西方奉为经典的议会制、普选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1、不再有一个或几个家族集团对公权力的垄断;2、权力系统相对开放,让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进入其中;3、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对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4、建立有效机制平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保证社会平衡发展.

阅读全文

与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