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在十九世纪崛起的历史启示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是一个铁与血的历程。那是以武力为后盾,以战争为武器,借助铁腕手段,自上而下实行强制统一的过程。但是,任何民族的统一历程,战争不是其唯一的有效的手段。如果说,普鲁士德国依靠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那么它的崛起和强大,绝不单单是依靠战争,依靠枪杆子。更有其丰富复杂的内涵,并给后人以启迪。
第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以合纵连横之术,远交近攻,孤立敌人,实施各个击破。首先在外交上立于不败之地。
俾斯麦明白,妨碍德意志统一的不仅是各邦国的领主势力,封建贵族。还有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希望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出现的法国、丹麦、奥地利和俄国等。而事实上,只有战胜这些列强,取得军事上的优势,才可以消除与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宪法纠纷”,使其建立议会制,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共和民主期望落空,并借此强化王权,以无比的权威,赢得容克地主和百姓的支持拥护。历史赋予了俾斯麦这样的时机。因为1860年前后,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土耳其背后的英法削弱,一向由俄国扶持,对抗普鲁士的奥地利在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转而支持英法,双方关系恶化。英国深恐路易·波拿巴独霸欧洲,于是支持普鲁士。波拿巴则坐等普奥之战,以坐收渔翁之利。俾斯麦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这样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予以各个击破,先后对丹麦、奥地利、法国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树立了空前威望,促成了国内反对派的噤声和内部空前的团结统一。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共有的利害关系,统一的经济物质基础上的政治联合体,才有可能成为稳固的,相互不可或缺的统一国家。
这一改革的关键是以普鲁士为领导的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各邦权衡切身利益,不得已做出这一决定。首先是各邦的财政需要,国库空虚和财政赤字造成大多数邦国严峻的维系难题。为了消除关税壁垒,实行税制改革,增加税收,促进商品流通和工业发展,德意志各邦国意识到,必须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机构,在邦国内实行统一的税制、税率,以协作互惠,互利互赢。于是,以最早实行关税改革的普鲁士1818年的税法为蓝本,开始制定统一的关税政策。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从1834年起废除全部关税。在对外贸易方面,倾向自由贸易,但对从英国进口的棉织品和呢绒等则课征保护性关税。关税同盟还致力于统一货币、度量衡制度和商业法规。于1838年和1857年签订一些专门协定,开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票据,实施共同商业章程。其后关税同盟先后与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和比利时签订了商业协定,得到国际承认,国际地位很快得到巩固。
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体。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它也促进了19世纪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
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各邦基于经济政治诸多方面考虑,某种程度上抑制分立主义思想的结果。它的产生既不具备向现代社会发展的明确思路,也不单纯是传统的封建复辟。它不是德国未来民族统一体的大胆设想,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德国经济统一的形成,逐渐打破了德国分立主义力量,并最终为德国的政治统一创造了物质前提。
俾斯麦的作用则在于对关税同盟的灵活利用和掌握,使其构成德国民族统一不可忽略的因素。俾斯麦非常重视关税同盟对普鲁士的政治价值,也明确表示要通过普鲁士领导下的关税同盟建立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的思想。但他从来不把关税政策看成是孤立的问题,而是把它置于普鲁士全局政治的考虑之中。应该说,单纯的关税同盟并没有决定意义,它只有通过政治家理智而谨慎的判断,灵活而巧妙的运用才具有政治价值。俾斯麦和威廉一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以柏林为中心,把铁路网由此通向各个邦国,构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的紧密联系,实际上用一张蜘蛛网般的交通网络紧紧把德意志南北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第三,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上帝赐予德意志民族的福祉。早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以前,德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升华了启蒙主义。使充满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狂飙突进运动成为那个时代哲学文化的顶峰和终结。17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不久,处在分裂状态和封建领主统治下落后愚昧的德国就开始了自己真正的思想启蒙,到1832年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歌德辞世,德意志基本完成了启蒙的第一阶段。德国哲学的先哲康德、戏剧家莱辛、音乐大师贝多芬、哲学大师黑格尔、费尔巴哈、诗人荷尔德林、席勒和许多世界级的重量级思想文化人物都出身和活动在这个时期。也是这个时代玉成了他们,因为他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正如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那样:“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个年代就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他们亲历了这些历史事件,成为了世界历史进程的见证人。而德国哲学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而德国哲学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等显著的特征。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为俾斯麦自上而下的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的不彻底性体现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势力妥协,也促使了德国政治的变革并非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民主和共和。由于改型中的封建王朝以其铁腕人物领导了这场变革,所以不可避免地使德国成为军事贵族占主导成分的,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制,为军国主义产生,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的诞生开启了潘多拉的匣子。
第四,从16世纪以来,由于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欧洲人眼里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正是这种长期受屈辱、受轻视的状况激发了这个勤劳、守纪律、注重效率的日耳曼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普鲁士崛起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促使他们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事物,大力兴办教育。邦国中最大的王国普鲁士树立了这方面的楷模。为贯彻民族主义教育, 1717年,普鲁士就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1763年,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颁布《学校法规》,强制5-14岁的儿童必须上学,否则要面临刑罚处罚,并任命老兵为校长,对学生进行准军事训练。这一切都为日后普鲁士组建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军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809年洪堡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推行教育制度改革,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文化、基数发展的基石。1810年,威廉二世以仅有的家财成立柏林大学,罗致人才,建立实验室、图书馆,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职能,吉森以及其他大学又将这一职能给予强化和拓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最终把德国科学推向了世界的前列。
在普鲁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据统计,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各主要国家中,德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国人无论在读、写、计算能力上,还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方面都要领先于欧洲各国。这样高素质的国民不仅推动了德意志思想文化的发展,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且使德国的科学技术后来居上。由于德国各大学进行改革,德国人很乐意从大陆近邻法国人那里接受新科学、特别是化学,科学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所以,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科学事业显然已经至少在数量上名列前茅,赫尔姆霍茨从数学和力学角度出发,独立发现能的转化与量上的守恒。1833年,数学家高斯和物理学家韦伯发明了电磁指针电报机。1861年,德国物理学家赖斯制成了第一台电话机。1867年,德国西门子制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1876年,德国奥托研制成功第一台实用的煤气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1892年,狄塞尔发明了结构更简单、燃料更经济的柴油内燃机。1895年德国伦琴利用改进的真空管发现了X射线。德国制造业似乎也比英国制造业更善于吸收科学资源,能够同时交叉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美国一样,德国以电力技术和营运高速发展经济,到十九世纪晚期,国民总产值已趋于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第五,威廉一世的父亲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继承了乃祖条顿骑士团(中世纪东征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骑士的军事组织)的军事专制传统,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严以治军,全民皆兵,使普鲁士成为了一个完全军事化的国家。他虚心学习,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从启蒙运动主将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致力于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几代普鲁士国王励精图治,以朴实、节俭、勤奋作风率先垂范。使德意志官吏严于自律,廉洁奉公,以恪守职责,讲求效率、服从命令为道德准则和军人天职。在十九世纪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造就了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政府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王国。才得以铁与血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并成为世界军事政治经济格局中历经波折而不可摧毁与衰落的大国强国。
第六,丛表面上看,统一的德意志是一个容克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其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必然异常严酷。但事实不尽其然。由于帝国是一个高效率的廉洁执政的国家,为了使全民族牢固地统一在德意志的旗帜下日趋强大,同时化解社会问题,淡化阶级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德国率先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福利政策。该政策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避免社会分配不公、贫富严重分化而动乱不安,由政府和社会慈善团体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通常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俾斯麦执政以后,强化了这一措施。通过1883年、1884年和1889年的法律,建立了直至今日对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险业产生影响的3项除了工人也包括部分职员在内的义务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以及当时被称为伤残保险的老年保险。1911年,上述各项保险一并归入除此之外还实施供养死难者家属的孤寡抚恤金的帝国保险法。迄今为止,德国是世界上福利制度最慷慨的国家之一,一个四口之家的补贴每月可以达到1600欧元,但同时该国却面临着高失业率。政府为了社会安宁,宁可冒部分懒惰者安享高福利不事生产的风险,仍然坚守着这一制度。这也是德国社会除战争因素始终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差不多经过千年的努力,这个一度分裂、经济落后、人民愚昧,由封建领主分而治之的民族,在外患重重、饱受凌辱,经济落后、民生凋敝中逐渐自省、自强,从腓特烈大帝开始励精图治,探求富国强兵之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以其精华——普鲁士人为当仁不让的中坚,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手中,自上而下实行了统一。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如果枪杆子始终维持一个以暴力屠戮天下的政权,那他不过是历史上无数昙花一现的帝国,如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王国、波斯帝国、蒙古帝国,甚至后来的希特勒纳粹帝国一样,只是流星一瞬间,即化为乌有。历经两世界大战的损耗和摧残,德国今天仍然强大。国民总产值位列世界第三,不能不归功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尽管历史因为他们是军国主义的鼻祖而曾经非议他们,但是历史却掩盖不了他们璀璨的光辉。他们以哲学为先导,以现实为基础,以思想的魅力开启民智、抛弃封建糟粕,接受启蒙思想,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非凡的能力为德意志创造了未来。他们建立了德国统一的经济基础;以马丁·路德、加尔文新教作为统一的信仰,廉洁奉公精神的原动力;以灵活机智、游刃有余的外交周旋于各种势力和危险之间,为德意志民族争取了最大的生存空间;他们以教育为百年大计,从儿童抓起,以开拓创新,研究进取的高等教育全面升华提高,全方位地培训了高素质的国民,在科学技术上后来居上,不但在学术界出现了许多世界级的大师,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学以致用方面,也别具一格,领先世界;他们真正体恤民众,注重民生,并没有以权贵攫取天下财富以为己有,而是率先实行社会福利,缓解阶级矛盾和缩小贫富差异,并且保证每个德意志公民幼有所养、长有所用、老有所依,避免冻馁和赤贫,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他们以法律为准绳、致力于建设一个高效率的廉洁的政府,并取信于民。由于这种稳定持续、行之有效、为国民拥戴服膺的治国方略,百余年来贯彻如一,不论政党如何轮替,政府如何走马灯似地换届,甚至遭遇战争重创,德国仍然是一个巨人,不曾倒下去,不曾萎靡不振。不消几年,又焕发了活力,重新站立了起来。这一切正是在改革开放中谋求民族长远出路和持续发展未来的中国需要借鉴和效法的地方。
⑵ 介绍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及对帝国未来历史影响
简介:《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宪法,标志着德专国走上资本主义属发展道路。《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4月,到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帝制被推翻时为止。《德意志帝国宪法》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影响:1、积极性:①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②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③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④宪法的颁布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日本帝国宪法和中国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有很大影响。2、局限性: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③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⑶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带来了什么影响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各侯国的居民一体化,培养了德意志国民意识。但是,这个理论旗帜并没有马上被德意志帝国的所有部分接受。现实当中,德国的统一步伐首先遵循经济一体化的路线,以结成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形式踏出第一步。
1862年就任普鲁士宰相的俾斯麦大力推行增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政策,在实现普鲁士强国化目标的同时,也希望通过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北德意志联邦的形式,实现以关税政策为基础的政治一体化。但是,在同一个德意志,敌视普鲁士集权趋向的南部各侯国并不赞成,并开始叛离。结果,德国的国家统一以与宿敌法国间的战争为契机才得以实现。1871年,普鲁士主导下的德意志各国获得军事胜利,趁着胜利,各地区拥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皇帝,在宿敌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帝国建立后的第一任首相俾斯麦,促进原本分属各侯国的居民的一体化,为了培养作为帝国一员的德意志国民意识,他将国内的波兰裔居民和南德意志地区的天主教徒居民等国内少数派视为“帝国的敌人”。这就是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开展的文化斗争的政治。
标榜为“帝国”的德国并没有像法国那样彻底实行中央集权制,也没能导入单一国民教育教学计划,但是在公共教育的所有方面,仍然强调爱国教育这一新的内容。
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宰相。为了培育民族意识,敌视波兰裔居民等少数派希望推动民族形成的理念,在强调组成国家的国民是由独有特征集合在一起,即正当地拥有可以统一成国家的历史性根源这一点上是共通的。结合了浪漫主义神秘性的勇敢的日耳曼精神,以及以之为基础的高贵的德国精神就是其代表。前文已经几次提到过的费希特也是推波助澜的典范。
他甚至断言单独的国家最终必然被欧洲联盟所取代。国家并不是不朽的先验性的存在,简要而言,它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事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作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国家说法,给20世纪末民族国家论以极大的影响,风靡一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所宣扬的民族历史传统多数与事实不符,实际上诸多事例明确证明,那些不外乎在19世纪民族形成过程当中被创造或者捏造出的东西。
而完成民族主义研究基础工作的厄内斯特·盖尔纳则认为,以语言为基础的同质性高度文化构成民族主义的必要条件,而且正是在必须高效行动的产业社会才会产生民族主义的必要性。尽管上述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在认为民族、民族主义是近代之物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在此,我个人的立场是试着在与本书课题—近代欧洲的霸权—相关的问题范围内理解国家和民族主义。
本书的目的是进行历史过程的考察,并不打算进行理论的讨论和评价。不管是将民族主义看作有关国家正统性的历史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是看成政治领袖为统合国民而进行的意识形态的操控,还是为了追求作为国家的自立、行使政治决定权的运动,还是产业化进展中的社会的文化性整合的理念,但确定无疑的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民族主义顺应各个时期的历史脉络,带有多样的含义,给现实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带来重大的影响。通过本书此前的阐述,各位应该明白了nation这一理念和民族主义的产生,与法国大革命间有着极大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绝不是单调的,反而可以说是一种稍微扭曲的政治和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前面几次提到的,在法国大革命当中,人们明确提出了唯有国民才是国家的主权者、唯有国民才是正统权威的唯一源泉的思想。但是,国民位于政治核心的位置、担负国家和社会的重任的想法并没有马上作为一种实态反映到政治当中,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收到效果。可以说,到19世纪末,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约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将主权在民这一思想在制度层面上变为了现实。
但是,19世纪前半期,在明确采取保守立场的维也纳体制下,这样的想法逐渐与批判当时体制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运动结合在一起。国家和地区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自由主义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其中有要求政治发言权和扩大选举权的,也有为改善现状而要求实行某种政策的,涉及方面广泛。运动主体也包括从实业家到工人、学生等各个阶层。与当时的自由主义联动的民族主义认为,在国家政治方面必须以国民为中心,作为国民、国家的nation的权益和价值应该最优先考虑,表达这种思想的词汇逐渐被翻译为“国民主义”。
⑷ 德意志宪法的特点及其意义
《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宪法,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内主义发展道路。《德意志帝国宪法容》颁布于1871年4月,到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帝制被推翻时为止。《德意志帝国宪法》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积极性:①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②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③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④宪法的颁布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日本帝国宪法和中国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有很大影响。
2、局限性: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③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⑸ 德国详细历史
这个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帮你理一下线索吧。
意志国家位于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东段)之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德和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纪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进到德国中部和南部,赶走了生活在那里的凯尔特人,并开始与高卢的罗马人有了接触。
之后多次侵扰罗马帝国。
1、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奠定了今日德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德国的前身。)
也就是说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则是我之前讲的,那是公元前几世纪的事情了。
2、东法兰克王国之后,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建立了后来大家称呼的既非神圣,也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一直统治到1806年。
3、德国1806年之后,就是一个分散的状态,而此时普鲁士是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4、1871年,在通过几次王朝战争之后,德国完成了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就以不可遏制之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保留来了一些军国主义的传统,最终导致了其成为一战与二战的主要发动者,二战后,德国被分成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由于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员从业素质较高、重视科技与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大大激发了经济,使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先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民主德国发展不如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欧共体中,联邦德国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欧共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国,在世界上处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写的,可能不尽如你意,因为现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会懂的更多一些。
⑹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 ,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⑺ 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1871年,长期处于四分五裂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实现了统一,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实施官僚与警察的严酷统治,在思想领域确立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服从忠顺价值观念,同时在教育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尽快将教育纳入服务帝国利益的发展轨道,1872年帝国政府按照《普通学校法》的规定,确定6—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并向已经就业且年龄不超过18岁的青年提供必要的职业补习教育;国民学校实施分段教育,前四年为“基础国民学校”,后四年为“高等国民学校”。在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自1872年起,在基础学校之上增设六年制的“中间学校”,其程度稍高于高等国民学校,但又不及九年制各类中学的教育水平。中间学校的教育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一般普通教育及初等职业教育。进入中间学校学习的学生需缴纳一定费用,但数额不及中学收费标准。
中学主要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类。随着德国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在中等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实科中学地位的提高。1901年,三类中学的毕业生均拥有报考大学和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权利。
1889年和1890年国王威廉二世先后发布敕令,就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加强宗教教育、主张一切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务于国家的精神,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
⑻ 简述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背景
德意志是一个民族分合无定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系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最多时全国竟分有上千个邦国;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然而却又因两次大战的失败,国家再度分裂,直至近年才重新实现统一。可以说,一部德国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就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为什么我们讲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就因为德国的统一大业最终是由普鲁士完成的。那么,身处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欧洲和一个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间,人口和领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鲁士,又究竟是凭借何种“神奇的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呢? 从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逃脱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干预而获得了胜利,却使德意志彻底衰落。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战场,德意志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诸侯林立的名义上的“国家”。根据威斯特法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和瑞典有权保证德意志各邦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各邦有充分权利同欧洲任何国家签定条约。这样,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最后确定下来。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种程度,有这样一组数据很能够说明问题:当时在德意志境内,共有360个独立的邦国和1500个半独立的领地。绝大部分的邦国版图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亚地区,每个邦国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但是所有这些邦国的君主却都很自负,无论其邦土大小都一样建立起自己整套的专制制度,国家机构健全,也拥有军队。一支军队有时只有12个士兵组成。 在这种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政府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显得十分与众不同。须知近代欧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是温情脉脉、和风细雨的曼妙之旅,在那个弱肉强食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火与剑来铺就它的王者之路。
⑼ 德意志介绍历史
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第二帝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47年。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
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
⑽ 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意义
答:《1》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德意志长期以来一直四分五裂,邦国林立,在17世纪中期,全境分布着360个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领地,盛行“诸侯君主专制”。直到维也纳会议以后,德意志还仍然只是一个地理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的三次王朝战争使德意志结束了几个世纪封建割据局面,成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名副其实的国家。
《2》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可是德国的分裂状态却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一批商品从柏林到瑞士,中途要经过10个国家,兑换10次货币,缴纳10次关税,单单关税的数额就已经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商品难以流通,另外,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开拓海外殖民地,为本国提供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世界市场,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德国的统一,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德国统一以后,颁布了1871年宪法,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使德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近代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德意志帝国统一也是一场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革命,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
《4》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本来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曾多次试图称霸欧洲大陆。德国统一以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欧洲强国,打破了法国独霸的局面,出现了两强并立,欧洲的政治格局被改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也很快步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实力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极大的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5》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普鲁士原来就是封建专制国家,统一后的帝国宪法又赋予皇帝最高的权力,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日尔曼民族崇尚武力。而德意志的统一又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这使其军国主义色彩进一步增强。正是这种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加上其实力的不断增长,使它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给世界人们带来保留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