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导电纤维的历史
最初的导电纤维是采抄用直径约为8μm的不锈钢制成。70年代各种导电性的有机合成纤维蓬勃兴起,各种牌号、各种类型的导电纤维大量被研制开发出来。已开发的导电纤维主要有金属纤维、碳素复合纤维和腈纶铜络合纤维等,国内使用的抗静电织物大多是用金属纤维或腈纶铜络合纤维和其他纤维混纺、交织而制成的。
Ⅱ 天然纤维、橡胶的发展历史
1.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人类使用天然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我国于4000-5000年前已出现蚕丝及麻类织物,3000年前出现毛布,2000年前出现棉类织物。天然界除棉花、麻类外,树木、草类也大量生长着纤维素高分子,然而树木、草类生长的纤维素,不是呈长纤维状态存在,不能直接当作纤维来应用。将这些天然纤维素高分子经过化学处理,不改变它的化学结构,仅仅改变天然纤维素的物理结构,从而制造出来可以作为纤维应用的而且性能更好的纤维素纤维,这个技术称为人造纤维技术。人造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另一种。目前的人造纤维仅有“粘胶丝”(称人造棉)一个种类,它的化学成份是纤维素高分子。 以造纸浆粕的纤维素高分子为原料的 “人造纤维”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未叶,1890年出现了将纤维素分子硝化改性后溶于乙醇或乙醚做成溶液,而后经喷丝板挤出成丝,在凝固浴中凝固成型的湿法纺丝“人造纤维”技术。1905年进一步改进成将纤维素分子直接溶于碱性二硫化碳溶液,然后再湿法纺丝的技术,这种纤维称为粘胶丝。之后又出现铜氨溶液技术。以二硫化碳为溶剂的纺丝技术和铜氨溶液技术一直应用到上世纪60~70年代,后因所用溶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渐渐被淘汰。上世纪8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可溶解纤维素高分子的“N-甲基吗啉氮氧化合物”的新溶剂,这种溶剂无毒而且可以回收,因此出现了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粘胶丝”新工艺(Lyocell)的研发,并于90年代初工业化。我国的绿色粘胶丝技术(Lyocell),从2000年起开始逐步产业化。
2.天然橡胶发现很早,考古发掘表明,远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就已使用橡胶球做游戏和祭品。1493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探险到美洲时,看到印第安人手拿一种黑色的球在玩,球落在地上弹的很高,它是由从树中取出的乳汁制成的。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黑西哥和南美洲的过程中,将橡胶知识陆续带到了欧洲。
进入18 世纪,法国连续派遣科学考察队奔赴南美洲。1736 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明(Charles de Condamine)参加了南美洲科学考察队,从秘鲁将一些橡胶制品及记载橡胶树的有关资料带回法国,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纪略》。该书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当地居民采集胶乳的方法和利用橡胶制成壶和鞋的过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68年,法国人麦加(P. J. Macquer)发现可用溶剂软化橡胶,制成医疗用品和软管。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当时将这种用途的材料称为rubber,此词一直沿用至今。1828年英国人马琴托士(C. Mackintosh)用胶乳制成防雨布,但制品热天发粘,冷天变脆,质量很差。
天然橡胶的工业研究和应用始于19世纪初。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发现橡胶能被煤焦油溶解,此后人们开始把橡胶用煤焦油、松节油等溶解,制造防水布。从此,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于1820年在英国哥拉斯格(GLASGOW)建立。为使橡胶便于加工,1826年汉考克(Hancock)发明了用机械使天然橡胶获得塑性的方法。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法,解决了生胶变粘发脆问题,使橡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韧性,橡胶才真正进入工业实用阶段。因此,天然橡胶才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橡胶的需要量亦随之急剧上升。
在19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1888年英国医生邓录普(Dunlop)发明了充气轮胎。随着橡胶用途的开发,英国政府考虑到巴西野生橡胶树生产的橡胶终究不能满足工业的需要,决定在远东建立人工栽培橡胶树的基地。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H. A. Wickham)把橡胶树的种子和幼苗从巴西运回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繁殖,然后将培育的橡胶苗运往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种植均获成功,至此完成了将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人工栽培种植的十分艰难的工作。
此后,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扩种建立胶园。188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芮德勒(H. N. Ridley)发明了不伤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在原割口上重复切割的连续割胶法,纠正了橡胶树原产地用斧头砍树取胶因而伤树、不能持久产胶的旧方法,使橡胶树能几十年连续割胶。
1904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土司刀印生由日本返国,途经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8月9日独立)时,购买胶苗8000多株,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度50分、海拔960米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东南坡,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橡胶种植历史。 1888年英国人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不久,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尔默将帘布(见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1906年,美国人G.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1912年S.C.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见塑炼)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到20世纪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战后即停止了生产。30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聚丁二烯橡胶(即丁钠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繁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年,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同年,无内胎轮胎也问世。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热塑性橡胶,无需化学硫化,而采用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形。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1956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1972年,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70年代初期,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从橡胶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胶量为2.3Mt,1973年达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稳定发展时期 70年代中期,石油涨价,严重冲击汽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随之出现了危机,不景气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世界耗胶量1979年为13.0Mt,1982年下降到11.6Mt,1982年以后开始缓慢回升。世界橡胶工业开始进入了较为缓慢的增长时期。橡胶企业的主要注意力由扩大产量转移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努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橡胶生产的技术水平。橡胶制品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促进了橡胶应用技术从技艺向科学的过渡。轮胎浇注工艺突破了原有的轮胎制造技术。热塑性橡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橡胶工艺的根本性变革。
希望这能帮助到你ˆ_ˆ
Ⅲ 粘胶纤维发展史
我国第一家粘胶短纤维生产工厂,是1939年日本“东洋纺”在丹东建的粘胶短纤维厂。它曾号称日产10吨纤维,实际上只有几吨。后因战争影响于1945年停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开始复工建厂,1957年恢复生产,规模很小,年产仅1500吨左右。
1947年,我国上海办了一家人造丝企业,引进法国纺丝机,但一直并未生产。1956年,我国引进东欧(德国)设备和技术,在保定正式建人造长丝厂,年产人造丝达5000吨。从此我国有了“半连续纺丝机”(该纺丝机是中性纺丝),这种机型在我国加工制造一直延用到现在,成为我国粘胶长丝的主力设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还引进了苏联的技术,仿制了R531型纺丝机,分别在丹东、南京、新乡、杭州四个粘胶厂使用。随后,我国一共建了粘胶长丝生产厂13家,粘胶短纤维生产厂20多家,为我国奠定了粘胶纤维生产的基础。
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上合成纤维的潮流,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合成纤维上,从而使粘胶纤维的发展出现了停顿。直到80年代对粘胶纤维又有了新认识,才又重新有了较大发展。
在粘胶纤维发展的过程中,从技术上讲,是一个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学习苏联、东欧的技术,并成套模仿他们的设备,在中国发展。这时候的技术主要特征是单线能力小,设备台次多,自动化程度差。直到80年代,丹东化纤厂等从德国引进成套的闪蒸技术和设备;90年代九江化纤厂又成套引进瑞士毛瑞尔的技术和设备;唐山化纤厂又继而引进了奥地利兰精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以后又有好几家化纤厂引进了意大利斯尼亚的连续纺丝机及技术;与此同时,在环保方面引进了毛瑞尔的废气治理装置和兰精的废气治理装置;直到2003年丹东化纤公司又引进了日本东洋纺的高湿模量纤维(波里诺西克纤维)的技术和设备。
在这一系列的引进过程中,我国的同行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先进的粘胶纤维企业都有了考察和了解,从他们那里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上述引进,我们实现了单机产能大,单线产量高,自动化水平高,并对这些设备基本上都实现了国产化,对我国粘胶纤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进和仿造的过程中,我们的重大缺陷就是在我们引进国外技术后,缺少研究和提高,更谈不上有哪一块技术是我们自己的新技术,从技术上讲我们还是处于模仿阶段,所生产的纤维在国际市场也属于较低的档次。
我国粘胶纤维工厂的布局,由于受当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全国大大小小约40家工厂(长丝最多时16个工厂,短丝32个工厂)现已有一些小厂停产,它们被分布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大多为一些不具规模的小厂,即使在国内算是大厂的粘胶纤维企业,在国际上也只能算是中型工厂。
日本在上世纪40年代就进行了结构调整,从33家公司48个工厂逐步调整为5家公司6个工厂,这几家化纤公司又分别与大商社取得固定联系,而商社又是由几个财团做后盾,这就将生产企业、商社、财团联系在一起,使得企业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也有国内外商贸上的渠道。
世界上许多化纤行业都在重组,以强化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粘胶纤维亟待资产重组,进行结构调整做到,组建大集团,壮大经济实力;形成几个较具规模的垂直产业链(从原料供应、纤维生产、纺织染整、服装设计制作、模特队、科研开发机构);强化交流协调能力,避免重复研究开发,统一对外(国外市场);以迎接未来发展的挑战。
Ⅳ 聚酯纤维的发展历史
1941年,英国的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以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在实验室内首先回研制成功答聚酯纤维,命名为特丽纶(Terylene)。1953年美国生产商品名为达可纶(Dacron)的聚酯纤维。随后聚酯纤维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聚酯纤维的世界产量超过聚丙烯腈纤维,1972年又超过聚酰胺纤维,成为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
指由多种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经缩聚生成的聚酯为原料所制得纤维的统称。
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是其主要品种,故习称聚酯纤维即指这种纤维。这类纤维外观挺括,热稳定性好,但吸湿性稍差。它们主要用于制作各种衣着用品、床上用品、室内装饰用品等;个别品种如: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纤维主要用于工业方面。
聚酯纤维是指由多种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经缩聚生成的聚酯为原料所制得纤维的统称。具体品种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纤维,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纤维,以及多种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如:CDP,ECDP,EDDP)等。
Ⅳ Lyocell纤维的发展历史
1980年由德国Akzo-Nobel公司首先取得工艺和产品专利、1989年由国际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委员会正式命名。目前,全世界生产能力约为12万吨,分布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印度、韩国以及我国台湾。A.Lyocell纤维以其优异的服用性能用于服装。可纯纺或与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和粘胶纤维混纺,改善其他纤维的性能。由其纱线织造的织物富有光泽,柔软光滑,自然手感,优良的悬垂性,良好的透气性和穿着舒适性。纯Lyocell织物具有珍珠般的光泽,固有的流动感使其织物看上去轻薄而具有良好的悬垂性。通过不同的纺织和针织工艺可织造不同风格的纯Lyocell织物和混纺织物,用于高档牛仔服、女士内衣、时装以及男式高级衬衣、休闲服和便装等,新近开发成功的细旦和超细旦Lyocell纤维使之在高档产品开发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目前Lyocell产品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日趋流行,销量不断增加。B在工业用途上,Lyocell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力,干强力与涤纶接近,比棉高出许多,其湿强力几乎达到干强力的90%,这也是其他纤维素纤维无法比拟的。在非织造布、工业滤布、工业丝和特种纸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yocell纤维可采用针刺法、水刺法、湿铺、干铺和热粘法等工艺制成各种性能的非织造布,性能优于粘胶纤维产品。欧洲的几家公司正对Lyocell纤维在缝纫线、工作服、防护服、尿布、医用服装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日本的纸张制造商也在开发Lyocell纤维在特种纸方面的用途。
Lyocell纤维制品在湿态下,经机械外力摩擦作用,会产生明显的原纤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纤维纵向分离出更细小的原纤,在纱线表面产生毛羽。原纤化产生的原因是Lyocell纤维具有较高的轴向取向度,微原纤间的横向结合力较弱,在湿态下纤维的高度膨化更加减弱了这种结合力,这种结合力的减弱使纤维在自身或金属的摩擦作用下,皮层纤维脱落 ,残留的皮层纤维纵向开裂 ,形成较长的不均匀的原纤茸毛。Lyocell原纤化的特性使这种纤维织物成品风格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利用纤维的原纤化特性,通过初级原纤化、酶处理和二次原纤化,生产出桃皮绒风格的产品,另一种为在酶处理后不进行二次原纤化,生产出表面整洁的光洁面积物。Lyocell纤维易于原纤化的性能虽然给生产无纺布、过滤材料和桃皮绒风格的织物带来了方便,但却给光洁织物的生产和使用带来麻烦,如生产中加工工艺的控制、设备和助剂的选用;使用过程中织物易起毛、起球,并且色光会发生变化。另外Lyocell面料制成的服装经过多次日常洗涤后的严重原纤化,使服装具有很强烈的陈旧感。
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Lyocell纤维品牌有两种:英国阿考迪司公司生产的TENCEL及奥地利兰精公司的LENZING LYOCELL。在这两个品牌中,TENCELL(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有极大份额,成为全球最有名的LYOCELL纤维的品牌名称。
Ⅵ 毛纤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动物毛纤维,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我国利用毛纤维纺织的历史和利用各种回植物纤维的历史一答样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由于毛纤维易腐烂,在地下难以长久保存,因此早期的毛纺实物出土不多,而且出土地点也都集中在比较干燥的地方。
Ⅶ 有谁知道化纤的历史
中国的化纤史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最初引进的13套重大装备中有几项涉及到石油化工的化纤产品。例如,辽阳化纤厂、江苏仪征化纤厂。
1991年,我在担任国家计委投资司原材料及加工工业处处长时,仪征化纤厂是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企业,厂长任长俊是从辽阳化纤厂调来的,后来相继担任纺织部副部长、中石化副总经理。当时,仪征化纤厂是9个单元,每个单元6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以后改造提升到9万吨。
聚酯所需的原材料精对苯二甲酸(PTA),由邻近隶属中石化的扬子乙烯的一套年生产能力22.5万吨的PTA装置提供。在当时,22.5万吨PTA和6万吨聚酯均属最大规模,设备全部靠进口。那时聚酯和长丝、短丝都是市场的紧俏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上了一批6万吨聚酯和22.5万吨PTA项目。例如,浙江绍兴的地方国营企业浙化联,湖南湘潭聚酯和海南省海口聚酯等,这些企业曾经辉煌一时,可惜的是,后来在发展大潮中装置显得落后,有的破产了。
这段时期,外商投资的化纤原料企业也纷纷建设起来,例如珠海美国阿莫科公司的22.5万吨PTA(现在归BP公司了)、厦门的台资企业翔鹭等。一批民营的化纤企业也成长起来,并且以江浙一带居多,例如浙江荣盛石化 、浙江恒逸化纤、江苏三房巷等。
后来一些民营化纤原料生产企业居然超过了国有大企业,当年鼎盛一时的仪征化纤已经不再是行业的龙头老大。而民营企业浙江恒逸的聚酯年生产能力达到370万吨,超过了仪征化纤。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产装置的国产化和生产规模的大型化起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之前,60条聚酯生产线全部是引进的,后来大力抓了化纤装备的国产化,单套聚酯的生产能力可达30万吨,仅国产化后价格的降低就至少为企业节省1000多亿元的投资。
同时,还向印度出口了900吨/日生产能力的聚酯装备。
2002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拨专款支持作为聚酯原料的PTA的国产化研发,我国已经成功研制了年产百万吨级的生产装置,最大可达到年产150万吨,设备价格降低了40%。民营的逸盛石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TA生产商,年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
中国一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同时也是化纤设备的重要生产国,这才使化纤占了全部纺织原料的80.4%,不再与粮争地。
(7)纤维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化纤的发展情况
随着全球化纤生产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中国化纤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60%以上。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动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从穿补丁到化纤生产大国 中国靠什么解决穿衣问题
Ⅷ 详细介绍一下竹纤维的发展历程!谢谢
摘 要:全球变暖让人们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绿色产品的开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纺织行业注重天然、绿色、环保成为新产品研发的标准,竹纤维应运而生,并发展更多其他天然纤维的研究与利用,例如牛奶蛋白、大豆、玉米、松树及各种树木的纤维素及甲壳素纤维等。本文简略描述了竹纤维的发展,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绿色产品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竹纤维 绿色 环保
一、 竹纤维的起源
竹子广泛分布在亚洲,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十分广大,种类繁多,现有竹林面积421万公顷,储蓄量1.27亿吨,约占全球竹资源的三分之一。竹子属快速生长植物,生长周期较短,2到3年即可砍伐,由于竹子本身生长周期较短,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竹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竹子的广泛应用已有千年的历程,竹筷子竹椅子还有竹席子等。中国对竹资源的利用,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但将竹子作为纤维原料直到20世纪末才投入商品化应用。
竹纤维是用3-4年生色泽鲜亮、健壮挺拢的新竹,经高温蒸煮成竹浆、提取纤维、制成棉状,采用水解碱法及多漂白精制而成浆柏,进而加工成纤维,最后纺织而成。竹纤维韧性、柔软性强,属天然绿色材料,保留了竹子抗菌、除螨、清热、解毒的特性和天然清香。它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其质地、柔韧度均达到最优状态,是一种天然、环保型的纤维。 竹纤维是继棉、麻、毛、丝四大天然纤维之后的第五大天然元素,同时,它亲肤性强,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独特的回弹性、瞬间吸水性,因此被称为“会呼吸的生态纤维”。
中国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首家从事竹纤维研发生产企业,自1999年开始着手竹纤维的研究实验,相继成立了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究开发中心,并于200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竹纤维产品。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种类、蓄量均居世界之首,被世界誉为“竹子王国”。竹子资源极其丰富,规模加工竹纤维的成本将远远低于棉布。在中国继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竹纤维以来,成百上千家企业陆续加入竹纤维产业链,中国竹纤维研发生产基地逐步形成。
二、 竹纤维的优良特性
1、抗菌性:竹纤维中含有一种名为“竹琨”的抗菌物质,具有天然抗菌、防螨、防臭的药物特性,竹沥有广泛的抗维生物功能,竹纤维中的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具有较好的除臭作用。经高科技工艺制做的竹纤维织品可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清洁人体周围空气,预防传染病。其抑菌功能经反复洗涤后也不会衰减。经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对竹纤维的抗菌性进行的检测,结果证实竹纤维上的抑菌率达到75%。
现代医学认为“竹元素”中的抗氧化化合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生物功效;其中的酯类过氧化合物,能阻断强致癌物质 N- 亚硝酸氨化合物,显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竹纤维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皮肤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竹纤维素、竹密、果胶具有滋润皮肤和抗疲劳的功效。
2、保健性:《本草纲目》中有24处阐述了竹子的不同药用功能和方剂,民间药方更达近千种。竹含有丰富的果胶、竹蜜、酪氨酸、维生素E以及SE、GE等多种防癌抗衰老功能的微量元素。“竹元素”中的抗氧化化合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生物功效;酯类过氧化合物能阻断强致癌物质N-亚硝酸氨化合物,显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竹纤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皮肤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竹纤维素、竹密、果胶具有滋润皮肤和抗疲劳的功效;能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血流,激活组织细胞,使人体产生温热效应,能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竹纤维不带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
3、抗紫外线性: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0.6%,是棉的41.6倍。竹纤维不带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竹纤维制品质地柔软,亲和肌肤,能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血流,激活组织细胞,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使人体产生温热效应,改善睡眠质量。
4、吸湿排湿性:在2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竹纤维的横截面凹凸变形,布满了近似于椭圆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细管效应极强,可在瞬间吸收和蒸发水分,在所有天然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放湿性及透气性好是最好的,在温度为36°C、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竹纤维的回潮率超过45%,透气性比棉强3.5倍,被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用它制成的纺织品被称为“人的第二肌肤”。
5、舒适性:服装的舒适性取决于三个主要感观因素:即热舒适、触觉舒适和压力舒适。竹纤维吸湿性强,透气性好,因此符合热舒适的特点。我们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采用不同工艺,使竹纤维产品产生冬暖夏凉的触感。同时竹纤维产品亲肤性优良,触感柔软,肤感舒爽。竹纤维制品蓬松轻盈,润滑而细腻,柔软而轻爽,具有棉一样的柔软感,丝绸一样的滑爽感,柔软贴身、亲和肌肤,悬垂性好,给人一种零压力的舒适度。夏天使用竹纤维制品,人体会感到凉爽无比,而在冬春季节使用既蓬松保暖,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份,不上火,不发燥。
6、美观性:竹纤维单位细度细,白度好,染色后色泽儒雅,鲜艳真实,光泽亮丽,丰满挺刮,飘逸大方,悬垂性佳,具有一种天然朴实的高雅质感。
7、环保性:所谓环保绿色产品,是指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对人类生存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最高,能耗最低。例如,服装产品从它的纤维原料生产→原料的加工→纺织面料形成→服装生产加工→穿着消费→废弃回收处理(再生或降解),这样一个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保持环保性。竹纤维称得上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竹子大多生长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中,极少受到农药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在原料提取和生产制造过程中采用物理方式,无任何化学成分,无污染,因而竹纤维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特点。竹纤维100%可生物降解,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型、功能性绿色纤维。
三、 竹纤维发展
竹纤维产品属于高科技绿色生态环保产品,以其优越的特性,应和现代人消费习惯,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自1999年开始着手竹纤维的研究实验以来,随着竹纤维技术的不断成熟,竹纤维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新产品开发接连不断。
2001年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出第一代竹纤维产品,从此添补了世界纺织行业的一项空白。
2002年5月29号中国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竹纤维服饰在北京王府井金街公开发布隆重上市。同一时期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山东省潍坊四棉纺织有限公司,江苏省太仓第三棉纺厂等,相继进入竹纤维纱线生产领域。河北省保定依棉公司,苏州利飞纺织品有限公司,广东省艾佳谊纺织有限公司等,先后开发了竹纤维与棉纤维合纺,竹纤维与涤纶合纺,竹纤维与莫黛尔,以及用竹纤维与海岛纤维的纺织面料。
2003年3月28号第二代竹纤维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原国家纺织部长)会长杜钰州先生亲切接见北京梦狐公司总经理张士军先生,业界誉称张士军先生为“中国竹纤维第一人”。
2003年7月日本野村产业公司的竹纤维生产技术在获得了日本专利局颁发的专利,对象包括以竹子为原料、通过粘胶湿法纺丝工艺制成的布匹和针织品。
2003年11月12日中国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竹材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副产品工艺方法”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证书。
据海外媒体报道,日本东丽株式会社计划进一步开拓使用以竹子为原料的纤维素纤维市场。 以竹子为原料,利用粘胶方法制造的竹纤维与聚酯纤维或微细腈纶纤维、中空尼龙纤维等复合的纤维,也有与聚乳酸纤维复合的产品,对环境影响小。东丽株式会社发现,这种复合纤维具有竹子的高吸湿性、接触冷感、柔韧性以及竹子的抗菌防臭和负离子发生功能,进而开发出高级加工设计技术,广泛应用在流行服饰、运动服和内衣等衣料或居家产品上,在百货公司、专门店和成衣店出售。东丽每个月可售出50吨复合纤维。
竹纤维项目同样得到国家政府的扶持,2004年中国国家政府将竹纤维项目列为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扶持项目,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承办单位,继而竹纤维研发生产进入规模化阶段。
2004年,日本的Marumasa公司用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竹子生产的竹纤维用于春夏服装服饰制做,一件竹纤维制做的女式大衣市场售价高达500美元,“纸衣配竹裙”已经成为日本女性消费的时尚,成为市场新宠。欧美市场目前还是空白。
2005年6月,日本环境省推出了“夏日着装”活动,鼓励政府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穿着便装,并且不系领带,希望此举能够减少耗电量。著名设计师菊池武夫为了配合“夏日着装”相关活动,专门在2005夏季休闲运动装中采用了竹纤维面料。菊池的作品发布会还别出心裁地邀请了财界、体育界知名人士光临秀场,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奥田硕、著名棒球教练星野仙一等甚至还客串了一次“男模”。
同年中国北京梦狐公司又推出第三代高品质竹纤维产品,成功登陆北京西单商场。为了宣传奥运精神,使广大消费者建立理性、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培养未来消费。北京西单商场结合“绿色奥运”的主题,利用“消费课堂”向广大消费者推荐介绍生态、环保、健康商品的商品知识、鉴别方法等,引导大家选购“绿色”商品,开拓未来消费市场。力争将 “竹服饰”推荐为奥运指定商品,西单商场为奥运绿色商品指定商店。
竹纤维近来确实逐渐成为新宠。从T恤衫、短袜,到可再生的三角裤式尿布,到处可以找到用竹纤维面料制作的日用纺织品。 国内一大批竹纤维销售企业如北京可欣阳光工贸有限公司、浙江安吉绿卿竹纤维有限公司、北京竹一佳竹纤维纺织品有限公司、安吉谈竹庄等竹纤维产品相继投入市场。
2006年2月在巴黎举办的世界最大的服装面料展览会“PremièreVision”上,已经出现部分用100%竹纤维,或者竹纤维和其他纺织纤维混纺的面料。如竹纤维和聚酰胺混纺,面料更加柔软、光滑、鲜艳;和25%的羊毛以及15%的丝混纺,面料比麻制品柔顺,可以用于高档西服。
竹纤维系列产品开始入住国际性连锁超市。沃尔玛超市梦狐品牌、家乐福超市Tex品牌的枕头、浴巾和浴衣;邮购公司Damart、3Suisses以及品牌服装Camif的T恤衫和套头衫都是以竹纤维为原料生产的;连美国户外运动品牌Timberland也在法国推销他们用竹纤维生产的袜子。
四、 竹纤维的市场及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借助技术、资金、文化和传统市场的优势,加大了对服装纺织品行业的改造力度,巩固原有地位,在技术水平上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拉大。他们是以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性为竞争手段。一种是走“高档次、高价位”的道路,像意大利的呢绒面料。一种是走“高技术、低价格”之路,像韩国的化纤产品。
竹纤维产品是符合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性,不仅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很多其它产品无法比拟的功能,而且其生产成本仅略高于一般棉布,竞争力极强。
前景广阔,商机无限。现在中国国内全面推出了全竹、竹棉、竹麻、竹毛、竹真丝、竹天丝、竹莱卡、混纺丝、梭织、色织系列产品。
在日本一件竹纤维制作的服装,市场销售价高达500~1000美元,虽然价格不菲,但仍有许多消费者争相购买。在香港一件竹纤维夹克服装,售价为4000港币。在国内一件高尔夫T恤衫售价为800元RMB左右;一件普通文化衫售价也在200多元。
在中国竹纤维通过近5年的大力推广,人们对竹纤维已经由不了解到比较熟知,尤其在京城夏日避暑竹纤维产品已经成为人们选购的对象。
竹纤维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具有可观市场发展前景,竹纤维产业作为纺织行业新动力必然会在市场中大放异彩。
Ⅸ 化学纤维的发展历程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纺织品输出国,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全球最主要的纤维消费国家。中国人造纤维的生产量70%~80%供应国内消费使用,但是在不断的扩产增建下,中国的人造纤维的出口比例将会渐渐增加,预测至2020年全球的各种纤维需求量更将推升到9500万公吨。未来纤维需求量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及东欧。
化学纤维发展
中国2004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6.6公斤,尚低于全球人均7.5公斤的水平。目前中国服装、服饰和工业用纤维所占比重构成为52∶27∶21,到2010年前后其结构比重将为49∶30∶21。 中国化纤产量在今后5至10年期间,化纤产量将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化纤累计产量高达2388.89万吨,较2006年增长18.04%。其中浙江省产量为977.11万吨,所占比重为40.90%;江苏省产量为803.35万吨,所占比重为33.63%;福建省产量为137.69万吨,所占比重为5.76%;山东、上海、广东产量分别为78.89万吨、51.48万吨和50.42万吨,所占比重分别为3.30%、2.15%和2.11%。2008年9月中国化学纤维产量为203.92万吨,环比增加10.35万吨,增长了5.35%;同比减少3.20万吨,下降了1.54%。而2008年1-9月,中国化学纤维产量累计为1797.79万吨,同比增加42.77万吨,增长了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