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大禹发展历史

大禹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3 02:57:15

A. 大禹的资料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治水--汉魂故事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国家刚刚形成时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反而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解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龙门山口,口宽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我国的历史从此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

B. 大禹是什么时期的人

禹,远古时抄期中国神话人物,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后世尊称为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生于公元前2123年,卒于前2055年。

传说中,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开创者,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在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史书又称伯禹、夏禹。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王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2)大禹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夏禹王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帝王室历史沿革发展。

道教中,禹被尊为三官大帝中的水官大帝,诞日为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另有人尊其为水仙大王。

C. 关于大禹的故事有哪些

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

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3)大禹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D. 中国夏朝之前的历史(大禹之前)

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原始社会后期,是两个部落的首领。当时,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居住在现在陕西省境内的黄河边上。后来,又先后沿黄河两岸向东部迁移。为了争夺一块土地,炎帝族同住在中国东部的九黎族发生了战争。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打败了炎帝族。炎帝族向黄帝求援,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九黎族失败后,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二族。后来,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炎帝族失败后,加入了黄帝部落,黄帝族的力量就更大了。从此,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使这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从此,这些原来不同部落的居民,都认为自己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黄帝庙;湖南省炎陵县也保留着炎帝陵。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们,世世代代缅怀这两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E. 历史人物 大禹的资料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版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权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F.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如何导致了大禹时代结束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原始社会是大禹时期的原始部落。大禹治水被人们津津乐道,大禹的统治和治理之道也被人们所称赞。然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却导致了大禹时代的结束,他的儿子启开创了奴隶社会。

纵观历史,统治者们为了争夺权势和利益经历了无数的斗争。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建立,其中除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存在着很大的人为因素,而奴隶社会以后,王朝的更替就变得更加频繁,奴隶社会的压迫和剥削慢慢地超出了人们的承载力,社会制度再次发生变化。在王朝的更替中,人们期盼着有个优秀的统治者出现,以带领他们走上一条安稳的道路。然而,奴隶社会却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君主的替换、王朝的更替导致暴政和压迫的出现,而奴隶社会时期的王朝频繁更替运动和斗争也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原始部落时期,继承人的选拔方式是禅让制,这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公平的选拔制度,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只要谁有能力就可以成为继承人,这与动物世界中的适者生存无异,可以大大地促进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然而这只是禅让制带给人们的一些假象,其实原始社会终究被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形态的进步。

因此,从禅让制度到世袭制度的转变,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们为争夺统治者的地位而进行血腥和暴力的杀戮。虽然后期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都有众多的领导人物为了争夺统治者的地位而杀戮,但是其性质不一样,后期的争夺性质是因为当时统治者的自身原因和其残酷的暴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统一和治理,因此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而原始部落的这种禅让制却是十分落后的。

其次,在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而启开创的夏王朝超越原始社会,形成了一个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众所周知,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原始社会是石器时代,生产力十分落后,而在后期,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于是就产生了阶级分化,而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渐渐地被私有制代替,部落之间发生冲突出现的战俘也就成为奴隶,首领就成为奴隶主。在这样的机制下,人们的生产力也逐步提高,那时候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铜器制品,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从石器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产时代。于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就必须要有一个更进步的社会体制和王朝来与其匹配,那就是奴隶社会和夏王朝。

在农业方面,奴隶社会较之前有了飞速的进步。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发展十分有限,而且当时是以捕鱼和打猎为主,后期才出现原始的农耕制作和畜牧业的发展。然而在奴隶社会,农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耕作的农业类谷物也逐渐增多,耕种面积也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这标志着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总之,奴隶社会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地提高,这较之原始社会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G. 大禹的历史地位

贡献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参《论语•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威严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H. 大禹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贡献

过去,很多人一向认为大禹只是一个神话人物,然而,诚如杨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论· 序言》里所提出的:“吾人证夏以上古史传说之出于神话,非谓古帝王尽为神而非人也。盖古史传说固有多出于神话,而神话之来源有纯出幻想者,亦有真实历史之背景者。”我们要了解大禹,首先要探索大禹的“真实历史之背景”。在这方面,作家骆宾基的学术专著《金文新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法家工笔楷书,影印200册),通过对古金文的考证整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氏族之称,在古金文中都有音标谱系可查”。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各个上古青铜彝器铭文之间的连系规律”。证明“尧、舜、禹”既不是神话中的人物,也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见之于四千年前古金文记载的历史人物”。
对大禹的看法,历来颇多分岐,众说纷纭,而骆宾基则一反旧习闻与旧观念,以古金文为实证,认为大禹是个真实的存在。因此绍兴的大禹陵为其葬地也是可以足信的。
一、禹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作为上古人物的大禹,他与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终究是个什么关系呢?据考,炎帝主父足牛氏,生母是有(虫乔)氏;黄帝生父是熊氏,生母是有(虫乔)氏;故《绎史》卷五引《新书》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据原始社会时婚配制度,也就是说有(虫乔)氏这个氏族的女子可以与牛氏和熊氏两个氏族的男子通婚。这种既按父系方面计算世系,又按母系方面计算世系的现象,正说明炎黄时代是母权制衰亡,父权制确立的转化阶段。
炎帝氏族从母氏族中分离出来后,在陕西的渭水流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黄帝氏族从母氏族分离出来后,有一部分从渭水流域迁到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区,逐渐强大起来,在扩展中发展成为黄帝部落,其活动的范围较大,表规出其势力的强盛。
后来,由于种种无法查清的原因,炎帝部落的一部分离开了渭水流域向东迁徒到中原地区。在黄河南岸发展起来,并与早已游徒到中原的黄帝部结成了部落联盟。可是,不久两者发生了矛盾。据《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大约是为争夺落联盟首领的权位。然而,”诸侯成归轩辕“,最后却被黄带夺过去了。《吕氏春秋·荡兵篇》载:“兵所自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即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部落的矛盾水火之不相容,终于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最后,炎帝一败涂地,黄帝部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五十二战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从而巩固了自己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
以黄帝为首的炎黄部落联盟与夏民族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国语·鲁语上》说:“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据〈礼记·祭义〉:“不王不禘,王者帝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可见“禘”是一种专祭礼始祖而特设的祀典,夏后氏禘祭黄帝,足见黄帝部落与夏民族有着悠久深远的族源关系(血缘关系)。夏民族应该是炎黄部落联盟中黄帝部落的后裔。
由此可考大禹世系。《大戴礼记·帝系》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也”。古本《竹书纪年》亦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根据古代 “神不歆非类,民不祭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的祭祀原则,把大禹的世系说得更为详细:“禹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也”。
当然,在原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殖,时间的推移,逐步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史记·五帝本纪》即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这些所谓新的族姓实际上应是从黄帝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一些新氏族,夏后氏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象这样的姓氏变更并不打乱该氏族所依据的亲属关系”。骆宾基在《关于〈金文新考〉的报告》中亦说,由于氏族之变化,有“在命氏彝器所刊载的氏族文字上相互连系的规律可循。不会是各自孤立的、静止的(氏族不变)”。所以,夏氏族虽然其姓氏、名称与黄帝部落不同,但人们历来确认大禹是黄帝的后裔。因而大禹也是我们最早的先祖之一。
二、大禹是史前时代的抗灾英雄
既然大禹亦为我们民族的祖先,那么他所处的究竟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环境呢?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炎黄集团中的一支——夏部族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黄土地带。这就是中国史前的尧、舜、禹时代。这时中国原始社会开始崩溃,即氏族公社制度瓦解,阶级出现,国家和民族处在孕育之中。
当时的严峻局势是部落联盟正处在质变中的量变阶段。本来,早期部落联盟的成员之间是完全平等的,联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敌对部落的侵袭和掠夺。但是,到了尧、舜、禹时代却发生了新的变化,联盟成员之间的平等已被联盟首领的权威所代替,最突出的事实是尧、舜在部落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并不是真正由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也不历史上文人学士赞不绝口的“禅让制”(那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是他们凭借武力争夺来的。例如尧,据《淮南子·本纪训》载:“尧乃使羿诛凿齿于寿华之野,杀九婴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与射十日而下杀猰?,断?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尧的部落首领的位子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再如舜,向来盛传因舜贤,故 尧让位于舜,其实当舜作尧的助手时,尧就不放心,“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五帝本纪》),而舜一旦羽翼丰满便凭借武力取代了尧的首领地位,《韩非子·说疑》称:“舜?恳ⅰ保

I. 大禹治水的历史时期

算是“三皇五帝”时期,也叫“远古时期”、“神话时期”等,三皇五帝也不是真正的皇帝,特指原始社会中后期为人类社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

J. 大禹历史背景

夏禹 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

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禹,姒姓,也称大禹,夏后氏部落首领,为远古传说中的著名治水人物。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尧命崇地伯鲧领导治水。鲧用“障水法”,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水患,被杀于羽山。舜即位后,命鲧子禹继续负责治水。禹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尚书·禹贡》)这段记载,就是夏禹治河活动和禹治水后黄河河道的描述。

在古籍和传说中,夏禹的治水事迹十分动人。《尚书·益稷》称:禹娶涂山氏女,结婚后生子启,“启呱呱而泣”,禹顾不得照抚幼子,径自治水而去。《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时至今日,黄河两岸仍广泛流传着夏禹治水的传说:如宁夏的青铜峡,晋陕之间的龙门,伊水流过的伊阙,都说是禹用神斧劈开;著名的黄河三门峡砥柱石及三门——神门、鬼门、人门,也说为夏禹所凿,甚至鬼门岛上的两个圆坑,也被说成禹从狮子头骑马跃过三门时,马失前蹄所留下的印记。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吟咏夏禹治水的诗篇。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艰险驯服洪水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阅读全文

与大禹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