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历史就是文明发展史书

中国历史就是文明发展史书

发布时间:2021-02-12 05:15:17

⑴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是本什么书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被誉为“纸上的纪录片”,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朝代为顺序,围绕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教育、科技、文化、风俗、宗教、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用文物阐述我国历史的、卷数最多的鸿篇巨帙。这套12卷17册的大部头,共计使用文物图片9654张,用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高水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历时60年,涵盖200万字、9654张文物图片

很少有一套书像《中国古代历史图谱》那样,一编就是一甲子,期间编纂工作曾三度中止。

195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所决定立项编纂《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由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专家、版本目录学专家同时也是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张政烺先生担任主编。

次年3月,张政烺就制定出《“中国历史图谱”编辑计划》和《“中国历史图谱”资料目录》。在历史所没有一张图片的情况下,他还用自购相机拍摄和聘请摄影师拍摄等方法,带领“图谱”组成员从1960年到1964年将近4年的时间内,跑遍了陕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黑龙江等十七个省份及有关县市,拍摄收集照片六七千张,为“图谱”的编纂打下了良好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因社会环境变化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图谱”组人员流散,工作停顿,编纂工作中止。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此后,“图谱”编纂工作重启,张政烺重组课题组,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特别是出版方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图谱”编纂工作曾两度中止。2004年,“图谱”项目再度上马,并于2007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2011年结项,入选国家出版规划资助项目。今年上半年,该书终于问世。

编辑到作者家里办公

编纂工作一波三折,张政烺大受打击,他曾撰文如是描述:“一九五八年我开始从事主编《中国历史图集》的工作。我倾注全力,想编成这部物质文化史,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虽降格以求,也终须放弃。不能以此对学术界做一份贡献,是此生一大遗憾!”那是1998年,距离“图谱”最初立项已过去整整40年。7年后的2005年,先生去世,直到临终也没等来“图谱”的问世。

图书出版单位湖南人民出版社官微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70多岁的明清史专家栾成显先生一人承担四册书的写作,任务繁重,2015年中旬,老先生糖尿病加重,工作进度受影响。最终,编辑入驻他家现场办公,文字部分采用“先生口述+编辑打字”方式来完成,配图则现场解决。老先生为了赶进度,早上九时开工,晚上九时才收工。经过十几天连续冲刺,《明代卷》与《清代卷》上下册共四册的组稿终于完成,整理文字近90万,图片2934张。

“图谱”问世,离不开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曾瑜的力推,当年正是他以自己和张政烺的名义,申请重启项目并获得批准,他也参与了组织项目和审稿工作。然而,最终成书中并无他的署名。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图谱”常务编委黄正建告诉记者,这是老先生主动要求的,不挂名,不沾利,连稿费也没拿。

图片挑大梁

这样一套大部头之所以“难产”,还因为它对作者的学养积累要求极高。

黄正建介绍,作者须具备历史、考古两方面知识,并系统掌握所涉断代的全部历史资料和文物资料。“各卷作者必须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所有已经公开的考古文物资料全部翻检一遍,以自身的历史知识予以鉴别,挑选出最能反映本断代历史的数百张图片。”这背后意味着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绝非东拼西凑就能应付。而且,一旦这一过程被打断,或搜集的资料被打散,或原作者被替换,工作就要从头开始。加之近二十年来,新出文物层出不穷,更加大搜集资料难度。

“图谱”顾名思义,以图片为主,图片占据每页的中心地位,文字则是“配角”,全书共11卷、17册,涵盖文字200多万、图片9600余幅;内容包含原始社会卷、夏商西周卷、春秋战国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西夏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以及《中国历史图谱资料目录(封建社会部分)草稿》。每卷又细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

每件文物可回溯

“图说历史”的书并不少见,这套书有何独特之处?

黄正建介绍,用丰富的文物资料全面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是本书最大亮点之一。纵向看,本书所涉范围从原始社会直至清朝,涵盖了全部“中国古代历史”。以往所忽略的,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几个政权,只要有确定文物,就都予以分别展示。横向看,每个断代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中外交流等十几个门类,特别是加重社会生活类的分量。

这套书用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黄正建告诉记者,书中各卷都有专章用文物展示制度。以法制为例,许多卷都有专章或专节,展示出土的法典、诉讼文书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每件文物的选择以“历史价值”为第一标准,而且所有文物图片都注有出处,包括出土年月、出土地或收藏地、尺寸、质地、形制等,保证每件文物真实可回溯。该书还尽可能吸取最新考古成果,出土文物的翻检和选择截至2014年,个别文物为2015年、2016年出土。

⑵ 中国的文明历史发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一直是中国人的历史基本认知。但是,实际上中国可证实的文明史只有3000多年,另外的2000年根本无法证明!中国硬意淫出5000年文明历史更多的只是一种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宣传手段罢了。 大家都知道,敢称文明历史必须满足三个标准条件:1,出现城邦 2,青铜器的大量使用 3,创造并使用文字, 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国际公认的标准,中国历史学界也同样承认。那么本后按照这个标准算了一下,中国正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是从商代后期开始,也就是前14~前11世纪,这样算下来确实是3000多年左右!况且,国际上也只承认中国文明历史为3000多年!说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不服,因为根据你们的历史教科书,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从黄帝,“大禹治水”开始的,距今也就大约4200年,不过文中一向都是笼统表述的,但目前还没有什么文物能证明的确存在“大禹治水”这个段历史,如果不能证明给世界看,那么“大禹治水”就只能像“盘古开天地”一样只是一个传说!还有你们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夏朝,国际上认为中国历史根本就没有夏朝。 虽然你们小学教科上都把夏朝当做中国第一个朝代来讲, 而大学历史中,明确指出了,夏朝是一个“纸上的王朝”。 与黄帝,炎帝一样,夏朝实际上是中国神话史中的朝代。 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土过能够证明任何夏朝真实存在的证据。 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就连商朝的文献中,都没有哪怕蛛丝马迹能够看出“商”之前还有过一个夏王朝的影子。即使真的存在,他们当时也只是原始部落,连文字都没有,跟本谈不上文明史。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ree&idArticle=1814105

不知道这个答案你满不满意!我个人也认为文明出现的应该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标志!

⑶ 中国古代文明和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社会复杂化到古国诞生;二是从古国向王国转化;三是从王国到帝国建立。

⑷ 中国的文明史因从什么时间开始

中国文明史从西周开始,大约3000年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时间不明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约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46年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朝: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三皇时代本来就是传说,不能作为历史;五帝时代,五个皇帝执政400多年,其可信程序可想而知。这些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世界公认的中华文明史,从公元前商朝开始,大约3500年。
事实上,现在的中华历史的传承是从周朝开始的,周和商属于完全不同的文明,周灭商就标志古中华灭亡,新中华文明开始。
古代的商朝文明是发源于黄河下游的。而所谓的三皇、五帝、夏朝,其实只是周朝人的祖先,发源于黄河上游。其实,只是周人为了增加历史长度,强行将周作为商的继承,而周人将自己的祖先——真真假假,传说的三皇、五帝、夏朝又强行加到商朝的历史前面,如此拼凑了中华文明历史,延长到公元前2500年。
现在我们所说的炎黄子孙,至少根本不是商人的祖先。华夏族(炎黄子孙)的后裔也可能包括羌族、匈奴、鲜卑等民族。但是商人,绝不可能是华夏后裔,而且商人记载的历史中,也没有关系炎黄、夏朝的踪影。
因此,商朝作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古国,它的文明并没有传承下来,中华文明实际上从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⑸ ```中国的文明史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我们听惯了以往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之说,乍一听说中华万年文明史有点耸人听闻,不,这是客观事实,是历史的真实。如果按西方史学界的说法,中华文明只有明确纪年的3000年左右的历史,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也曾一度甚嚣尘上。但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史上,在他们有文字纪年之前,一定走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文明发展到了文字记载的阶段之前,一定也会有一个未有文字记载的但已是文明发展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远古神话传说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更漫长,何况我们的有纪元文明史也不和西方说的那样只有3000年,而是要长得多。 1996年,我国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将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年。更可喜的是因近年来的大量考古的重大发现,我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呼之欲出。在此之前的1997年8月,“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文明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曾提出“中华文明史可追溯到万年前”的论点,并由中华民族史学会会长史式和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共同起草了《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主张中华古史应从一万年前写起,此建议得到了海内外数百位专家学者的赞同(签名),公开发表。我们确信经过海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华文明史绝不再是“上下五千年”而应该是“上下一万年”。 一、提出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原因 提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原因,主要有三: 1、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 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主要沿用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旧说。在100多年前,中国的考古工作还未起步,用碳十四测定古物年代的方法尚未发明,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的一些说法尚未传入中国。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列“三皇”而是把黄帝列在《五帝本纪》之首,以黄帝作为我们的远祖,这是不错的,但在黄帝之前,司马迁没有记载,但也没有否定,给后人留下了研究的余地和空间,证明司马迁治学是严谨的,不轻信在当时尚无考古根据的史料。 但是,他的这种记法有明显的缺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第一位出场的主角——黄帝,就被描绘成为一位垂手拱衣而天下大治的大皇帝,一切发明创造都集于一身,一切文治武功都记在了一个人帐上,这显得太突然了。这种写法,砍掉了黄帝之前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砍掉了辉煌的母系氏族时代,砍掉了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砍掉了世世代代流传的美丽动人的、丰富多彩的创世神话传说,以致于有些西方学者强加给我们民族的没有完整“创世神话”传说的观点,本来是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后人的主观臆断。 在辛亥革命时,由于“革命”的需要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要恢复中华,于是就提出了“黄帝纪元表”,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后来以此推算的年表,又被《辞海》等广泛采用,所以影响很广,那么这个年表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一:是宋代的邵雍《皇极经世》一书所称尧年为甲辰年,再经卢景贵考定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而邵雍并非史学家,而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极经世》又是一部“术数”书,这样严肃的文明史纪年问题,决不是一本“术数”书就能解释的,而且卢景贵的考定又缺少可靠的数据,即便是以《史记》中的黄帝纪年的推算也极不准确,辛亥革命时以此为根据提出中华民国纪年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 根据二:既知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再根据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推算,认为尧以上共有五帝,历时341年,其中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高阳氏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依此推算,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然而,这位皇甫谧也不是史学家,而只是一位晋代的医生,他所精通的是中医针灸之术,《帝王世纪》只是他的一部业余著作,它的可信度如何?只要看看他所列的五位帝王在位的年数,就不难推想了,不要说五位帝王在位的年数,就是五位帝王的寿命也很难使人相信。试想,几千年前的人类寿命能达到100多岁吗! 因此,辛亥革命时,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个别人的大胆地推测估计而已,全然无可信的根据。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现在大约4700年,不是5000年而接近5000年,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5000年文明”说的真正来源。如果说辛亥革命党人出于宣传的需要而提“黄帝纪元”可以理解的话,我们现在还要继续沿用这种不正确的提法,就显得不够严肃了。 3、西方学者的偏见和贬低。 自从西方人取得海上霸权,他们用炮舰在全球各地推行殖民主义,西方学者对于许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又往往带有一种白种人的优越感和种族主义偏见,如对中华文明史的所谓研究就有极重的种族色彩。1894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克伯里写

⑹ 介绍中国历史的书什么书比较好

我的来老师推荐了我一本李伯源钦主编的《中国通史》,是图文普及版的,我看后感觉这本书比较系统而且可读性强,内容上深入浅出,而且还记载了一些具体的小故事,像吕布和貂蝉、陈圆圆等。
具体跟你介绍一下这本书:
内容简介:

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本书提词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这是一套人人可读的、全面展现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历程的全新版中国通史。本书可以当做中国大历史、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集,甚至中国文化史来读。
整套书共八卷,分为卷一《史前

⑺ 有哪些关于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书推荐

《中国古代简史》《国史十六讲》《开明中国历史讲义》和《中国史纲要》等,《全球通史》和《大国纲要》这些都是比较不错的书。

⑻ 想了解中国历史看什么书好要全面系统的

我的老师推荐了我一本李伯钦主编的《中国通史》,是图文普及版的,我看后感觉这本书比较系统而且可读性强,内容上深入浅出,而且还记载了一些具体的小故事,像吕布和貂蝉、名妓陈圆圆等。
具体跟你介绍一下这本书:
内容简介:

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本书提词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这是一套人人可读的、全面展现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历程的全新版中国通史。本书可以当做中国大历史、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集,甚至中国文化史来读。
整套书共八卷,分为卷一《史前•夏商•西周》、卷二《春秋•战国》、卷三《秦•汉》、卷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五《隋唐》、卷六《宋•辽•西夏•金•元》、卷七《明》、卷八《清》。

这是一部新鲜的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国史,整套书以“人”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们在不同时代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这是一部开放的置于全球视野中的国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来叙述中国历史,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关联;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触摸到的历史,在文字叙说过程中配上了五千余幅精美插图,直观展示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是一部好看的能产生阅读快感的国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历史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中国通史的价值与特点:

三大价值:
1. 具有普世价值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普及图文版《中国通史》吸收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倡导的“大国学”的全球史观;在揭示历史演进规律、民族兴衰因由和人物成败奥秘的同时,这部通史亦重视引导读者从历史预知未来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这是今天读者解读历史智慧的最佳范本。

2. 具有可读性
这部《中国通史》,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知道原来历史这么有趣。既可以读到有很高文学水平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又可以当历史科学的教科书。可以说,本书是目前为止出版的通史当中最具可读性的版本。

3. 具有图说的美感
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字叙说,应该是充满美感的、直观的历史。为了生动表现历史。本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图史体系,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国通史。

四个特点:
1. 以严谨科学的学术成果为坚实基础儿以说故事方式细说历史
从中华民族的形成之时、发祥之地开始直至进入到近代社会的清朝结束。一部五千年历史文化作现代的、生动的表述,带领着读者进入历史的隧道--不,这是历久弥新的辉煌的殿堂。娓娓道来的讲析,使尘封的历史换发了神采。鲜活的历史化作了真实的故事,历史潜伏其中的规律与真乡昭然若揭。摆脱了抽象的术语,赋予历史以激励人心的魅力,让读者兴趣盎然,充满生机。
2. 立足现实观察历史,揭示其深邃的智慧
历史的功能在于据往以知来,遇见未来是最大的智慧,而这种大智慧就寓予历史之中。西方史学家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赶到世界在迅速缩小,未来充满了挑战,要瞻望未来,历史的智慧就越来越重要。本书在美一卷中都有当代水平的历史观和历史智慧的总结。这是一部“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的“足以供社会之需”的历史书。回顾中国的过去,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具有宽宏气质,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尽管经历过太多的忧患、坎坷与灾难,但每次都能够汲取历史智慧,重新崛起,焕发。

3. 是一部历史网络全书式的中国大历史
完全不同于过去通史比较单一朝代更迭的政经内容。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民族创造的政治文明、经济成就、礼乐文明、军事智慧,以及汉字、中医药、艺术、四大发明等科技文明。阅读本书,犹如参观最新展陈、最全内容和最详实讲解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4. 这是一部让人得到审美快乐的历史书。
大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必资图画。”本书创造了一个紧密配合文字的图史体系,如人物图史、文物图史、军事图史、艺术图史、科技图史、服饰图史等。以前所未有的经典、精美、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动人心魄而又赏心悦目的直观的历史,让历史充满美感。

⑼ 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这本书怎么样

《中华文明史》(1-4卷)是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1-4卷)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理论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尤致力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但不是各专门史的简单拼合。本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并着重描述了那些对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揭示了文明的发展规律。
《中华文明史》(1-4卷)认为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文明可以分解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应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人类的心灵世界。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中华文明史》(1-4卷)以人和人的创造为中心,以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为三根支柱,系统描述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特别注意用浓墨重彩描绘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中华文明史》(1-4卷)的作者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认真钻研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历史事实做出准确的描述、考证与概括,概括就体现为理论。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中华文明史》(1-4卷)体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力求写出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史》(1-4卷)探讨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种种原因,分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书打破了简单地按朝代更迭进行分期的做法,着眼于文明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呈现的阶段性,分为四期:
从远古至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期。本书提出“先夏”的概念,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期。用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夏代的存在,将夏商周三代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三代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三代的标志性成果,对辉煌的青铜文化、铁器冶炼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铁器的应用、都邑与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等等,都结合文献和新的出土文物做了新的阐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史的第二期。本书着重论述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对经学的兴起、史学的兴盛、造纸术的发明、西域的开通、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有翔实的阐述。对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原移民南下、促成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也有深入的说明。玄学的兴起,文学的自觉,艺术更加精致,这些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亮点。
隋唐至明中叶是第三期。本书着重阐述国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意义,强调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南北的交融和中外的交流促成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高峰。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和时代精神。中下层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科举制的推行,促使文化重心下移。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文明带来新的气息。禅宗的兴盛为本土思想和异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范例。宋代是这一时期文明史的另一座高峰: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官制度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宋代兴起的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代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宋词的高度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宋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居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对边疆的开发与建设有显著贡献。元代的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但杂剧和南戏,白话小说和书画,都有出色的成就。明代前期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但白话长篇小说成绩突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件壮举,比哥伦布的著名远洋航行时间更早。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中华文明史的第四期,本书强调明中叶的划时代意义,世俗化、商业化、个性化成为一时之风气,与此相应的是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向理学禁欲主义发起冲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整个社会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气息。同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国达到了在原有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极致,“康乾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经济总量居于当时世界的首位,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学术文化呈现集大成的态势。但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经济全面迅速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官僚腐败无能,故步自封,以至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阶段的主要景观:一方面是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救亡图存和求新变于异邦成为社会的主调;另一方面,国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文明固有的缺陷,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成为强烈的时代呼声。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华文明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劫难而绵延不断。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明及其发展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学界日益密切的关注。《中华文明史》(1-4卷)力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本书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同时,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直到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是尚待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华文明史的研究尤其显得重要。本书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同时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深刻的文化交流,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要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要坚持文明的多元与自主,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文明生态。
北京大学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985”工程的支持下,发挥人文学科的综合优势,从文、史、哲、考古四大专业方向中遴选了36位专家学者,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系统阐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在7年的时间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召开了60多次大大小小的研讨会(编写了近30期工作简报),从全书的总体方案、编写要点、编写体例、章节安排到内容提纲、初稿、二稿、乃至三稿、四稿,一一进行研讨和修改。每次讨论会都是一个多学科交融互补的学术平台,与会者各抒己见、相互辩难、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在组织队伍时也非常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调动每一位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尊重学者的学术个性,又尊重主编的修改权。大家由衷地表示:“参加《中华文明史》的编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工作经历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如同系统地学习了一个文明史专业,受益匪浅”。

⑽ 我想读一些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书。。

中国的看二十五史比如《史记》之类的就行了,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版
世界历史的权话就看《全球通史》吧。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就是文明发展史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