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证券公司的发展历史

证券公司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2 02:05:04

①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之一。1994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成全国性的证券公司。2001年底,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87.34亿元,成为国内证券行业中资本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证券公司。2005年5月,经中国证券业协会评审通过,海通证券成为创新试点券商,公司发展进入新时期,各项业务继续保持市场前列。2006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券商综合治理的完成,资本市场进入实质转折期。在这一年里,公司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公司在业务、管理、风控、制度和流程建设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启动了上市进程并获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7月31日,公司成功挂牌上市。2007年10月,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100,000万股并已完成,引入了中信集团、平安、太保等战略投资者,优化了公司股东结构,公司资本金达到82.2782亿元。是国内证券行业中资本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证券公司之一。2009年末公司总资产1208亿元,净资产434亿元,净资本344亿元。2009年,公司首次借力专业机构制定公司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2014年1-12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75亿元,同比增长71.93%;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的总资产为3526.46亿元,较年初增长108.51%。
目前,海通证券拥有91名博士、1175名硕士和6000名学士近万名员工组成的国内一流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现有6家子公司、10家分公司、188家证券营业部分布在全国118个城市,客户总数达300万以上,2010年底公司总资产1154.13亿元,净资产444.64亿元。

②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史

如果从1987年9月国内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正式成立算起,中国证券业则已经走过了21年的风雨历程。从不知股票为何物到现有106家证券公司,营业部从零发展到近3000家。廿一年的风雨之路让中国证券业在跌宕起伏中得到了成长和壮大。
财务状况全面改善
从混沌无知中摸索前行,在不断犯错纠错中改进成长,并逐步壮大,中国证券业正是这样一路风雨无阻地前行着,21年从未间断。如今的证券业,不仅全行业彻底摆脱了困扰已久的沉重包袱,曾经出现的“散、乱、差”等顽症固疾也得以根治。
证券业的壮大首先表现在财务实力普遍大幅增强,经营行为总体趋于规范。随着2003年开始的券商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全面改善。从2006年起,证券业扭转了多年连续亏损局面,盈利能力大幅增强。截至2008年9月底,全行业106家券商净资本3142亿元,净资产3500亿元,管理客户资产接近5万亿元,证券业整体财务实力取得了跨越式增长。
券商内部管理在摆脱杂乱无章的过程中,逐步规范发展,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日渐提升。根据监管层的要求,各公司逐步建立了交易、结算、资金、风控等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制,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了风控能力水平。部分券商还率先建立了动态风控机制和合规管理制度,对风险实行量化监测。
各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也对行业产生了积极变化,证券业格局初步多样化,行业形象明显改善。首先,集团化经营雏形初现,部分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控股基金、期货及其他证券业务子公司。同时,部分中小券商开始尝试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上市券商数量增多,目前上市券商达到8家,还有2家已获批只待发行。
新业务拓展明显提速
长期以来,券商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经纪业务,“靠天吃饭”现象严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的逐步进入,转变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成为国内券商发展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正是基于此,近几年证券行业开始了一轮对新业务的探索,并逐渐走出了一条多样化的业务发展之路。
2004年5月,“保荐人制度”全面实施,给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券商从简单的“包装上市”的定位,转变到了真正关注企业的内在质量上。同时,由于拥有保荐代表人数量的多寡问题,也加速了券商投行业务的优胜劣汰进程,致使部分券商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转守为攻,采取了主动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从单一承销股票向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及财务顾问等多种渠道发展。
Wind统计显示,2007年年底,65家券商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达100.98亿元,是2004年的5.72倍,由保荐业务带来的承销收入成为券商重要的利润来源。同时,保荐代表人向优质券商集中趋势明显,根据证监会公布数据,目前国内券商拥有保荐代表人最多的有88位,最少的才3位,保荐代表人的集中必然带来保荐及承销业务的集中。2007年,在统计范围内的99家券商中,34家券商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为零,较之2004年该业务为零的券商数量增加了29家,而同期几家大的证券公司承销业务却出现成倍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根本好转,券商自营业务得以重新开张。2007年,全行业自营业务一改之前违规和亏损常态,全行业出现大幅盈利局面。其中44家证券公司自营收入达560.6亿元,自营业务一时成为国内证券公司赢利的功臣。
走出去引进来并举
随着2007年股市的持续火爆,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开展也日趋成熟,创新业务收入也逐步成为券商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随着合资券商闸门的重新开启和国内券商海外业务的逐步试水,证券业开放格局也开始形成。
今年6月,方正证券与瑞士信贷共同出资设立瑞信方正证券获批,标志着自2005年年底外资投行参股国内券商暂停后的再度重启。截至日前,国内合资券商数量已达8家。同时,QFII无论是数量还是投资额度上也得以提升,根据统计,目前共有53家QFII获得了106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在引进来的同时,国内证券公司也在尝试着走出去。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2家证券公司在香港设立了证券经营机构,9家公司获得QDII业务资格,中金公司已经发行了首款券商QDII产品———中金大中华。

③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国信证券源起于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三家营业部之一的深圳国投证券业务部,该营业部成立于1989年,90年代初期其股票交易量占整个市场的30%以上。1994年,深圳国投证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国投证券在业内开创了多项第一:率先采用电脑辅助经纪交易系统,率先采用证券交易电话委托系统,率先走出深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最早一批在国内尝试发行业务。
1996年,深圳市政府为振兴深圳证券市场,在深圳国投证券的基础上战略性改组成立国信证券,历经1997年和1999年两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20亿元。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步入漫长熊市,先后有30余家证券公司被关闭、托管或重组,国信证券稳健经营,渡过了行业低谷,并扩大了优势,2004年获得创新试点资格,成为前八家创新类证券公司之一。2007年在中国证监会主持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评级中被评为AA级,成为全国最高等级的两家证券公司之一。截至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646.4亿元,净资产107.7亿元,净资本93.1亿元。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排名,国信证券2007年六项主要财务指标排名行业前五名。
目前国信证券正在实施“由优秀到卓越”的战略,提出用四年时间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

④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福建兴业证券公司。 1991年10月由福建兴业银行设立证券业务部,1994年4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银复[1994]160号文《关于成立福建兴业证券公司的批复》批准,在福建兴业银行证券业务部的基础上,改组设立福建兴业证券公司,为福建兴业银行全资专业证券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亿元。 1999年8月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机构字[1999]73号文《关于福建兴业证券公司与福建兴业银行脱钩及增资扩股方案的批复》批准,福建兴业证券公司与福建兴业银行脱钩,进行改制及增资扩股。 1999年12月19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2000年3月15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机构字[2000]52号文《关于核准福建兴业证券公司增资改制及更名的批复》,福建兴业证券公司成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并经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闽体改[1999]125号文《关于同意筹建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为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9.08亿元。 2005年9月,经中国证券业协会规范类证券公司评审委员会第一次评审会议审议、表决,公司通过了规范类证券公司评审。2007年8月,经中国证券业协会从事相关创新活动证券公司评审委员会审议、表决,公司通过了从事相关创新活动证券公司评审。 2007年9月2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机构字[2007]246号文《关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正式批复了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申请,批准增加注册资本人民币5.82亿元,公司的注册资本由原来的人民币9.08亿元变更为人民币14.90亿元。2007年12月3日,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签发了经注册资本变更后的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公司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350000100007510,2007年12月24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换领了新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 根据2008年12月2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08]1441号文《关于核准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公司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向全体股东送股4.47亿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共增加股本人民币4.47亿元,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9.37亿元。2009年2月20日,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签发了经注册资本变更后的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2009年4月1日,

⑤ 证券的发展历程

1603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如今他们又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 教授 维姆·范登德尔: 是的,可以这么说。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不过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 些股票分红,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法。
荷兰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馆长洛德韦克·瓦赫纳尔:
他们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那时候,这些钱值几十亿,用这些钱他们建立了公司。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
成千上万的国民愿意 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一方面是 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政府将一些 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 公司的权限和信誉。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 教授 维姆·范登德尔:
(政府给东印度公司的特权是)可以协商签订条约,发动战争,这样它就成了在亚洲的独立主权个体,或者说从南非到日本的整个地区,它都可以像一个国家那样运作。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出航了。西班牙国王几乎是用鄙夷的态度对待这个不自量力的挑战者。但是,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这个数量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队数量的总和。
荷兰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馆长洛德韦克·瓦赫纳尔:
前十年他们(东印度公司)没有付任何的利息,因为投资者喜欢把钱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亚洲建立一个贸易王国上面。做完这些,十年后,公司第一次给股东派发了红利。
连续十年不给股东们分红利。这样的经营方式为什么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这是因为: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 ,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经活跃着超过1000名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了。
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院子,流入荷兰国库 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 旧中国
证券在中国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也是由外商开办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上市证券主要是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债券。
1872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推动了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
1918年,中国人在北平成立了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新中国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中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券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4月,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7月3日正式营业。
1991年7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以准确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以后上海股市价格的总体走势,为投资者入市及从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1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向市民公开发售。谁会想到,就是一张售价仅30元的认购证,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股票认购证的发行象征中国的股份制改革一个开端,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从即日起视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指出:“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1992年2月2日,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与上海联合纺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定协议,发行中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特种股票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张上市交易的B股股票。
1992年3月2日,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年3月21日,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并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
1992年8月11日,上海股市第一次狂泻,三天之内,上证指数暴跌400余点。
1992年9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深圳时表示:“股票上市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深圳和上海要办成全国的股票交易中心,为全国服务。”
1992年10月19日,深圳宝安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992年认股权证,发行总量为26403091张。这是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1992年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部、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各大专业银行及证券公司等联合编审的《上海证券年鉴·1992》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证券年鉴。
1993年4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亚运村的建行北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传送行情在中国尚属首次。
1993年4月22日,经李鹏总理签署的国务院令第112号,《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1993年5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分类股价指数首日公布。上证分类指数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
1993年5月5日,中国首部期货市场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公布。
1993年5月2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决定,STAQ和NET两系统的法人股交易市场进行整顿,暂不批准新的法人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正式向各会员公司和国内外信息媒介发布,这是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又一“界标”。
1993年6月29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
1993年7月7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共分8章,分别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

⑥ 南方证券的发展历程

1992年,创立之初,南方证券位于国内证券行业金字塔尖,当时中国国内的证券公司大多数注册资本不过几个亿,仅有华夏证券、国泰证券和南方证券三家证券公司注册资本大手笔的达到了10亿元。中国证监会在迁入位于北京市金融街的办公楼前,曾经在南方证券位于北京市方庄小区的办公大楼里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
1999年,5·19行情之时,南方证券启动虹桥机场、以中关村科技置换琼民源;
2000年,南方证券承销业务排名位居全国第一,主承销股票达37家,募集资金总额201亿元,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均为业内第一;经纪业务亦跃居业内第三;总资产达到368.20亿元,利润达到11.69亿元。
2001年南方证券完成春兰股份增发,此项目均被业内认为是其得意之作。同年2月25日,南方证券在剥离了其早年积累的大量不成功的实业投资之后,宣布成功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10亿增资扩股至34.5亿元,老股东将截至2000年6月30日的全部净资产16.65亿元折股投入新设立的股份公司,新增股份溢价发行,每股发行价为1.1元人民币,实际募资21.38亿元,股东由46家变为68家,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初开始,南方证券重点开拓委托理财业务。南方证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上海汽车2001年与南方证券签订了4个亿的委托理财合同。
2002年,南方证券与华德资产签署了3个亿的委托理财合同。华德资产管理公司是南方证券全资控股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7月,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注册地在上海。
2003年8月,南方证券在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上公布了其2001和2002年的未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2000年,南方证券受托资产为26.22亿元,2001年的受托资产为45.92亿元,2002年的受托资产为31.51亿元。不过,按照现行的证券公司财务制度,证券公司代客理财属于表外业务,证券公司完全可以把委托理财业务放在资产负债表外,因此南方证券的委托理财的真实规模有多大,市场一直不清楚。
2003年10月,南方证券爆发大范围信用危机,委托理财客户纷纷上门索要投资本金和收益,南方证券生死悬于一线。当时,南证客户保证金存款约为80亿元,委托理财规模也约在80亿元。
2004年1月2日,由于挪用客户准备金高达80亿元以及自营业务的巨额亏损,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宣布对南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行政接管。
2005年2月,央行提供80亿元再贷款以助南方证券偿付保证金。
2005年4月29日,南方证券进入清算阶段,其经纪投行业务被剥离出来独立营运,并整体打包进行招标重组。

⑦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2009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正式批准了华泰证券的IPO申请。
2008年7月,在券商最新评级中,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评定为A类AA级证券公司。
2008年4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同意,华泰证券可为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IB)。
2008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华泰证券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资格。
2007年12月,出资受让信泰证券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2007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45亿元。
2007年7月,在首次券商分类监管评审中,被中国证监会评定为A类A级。
2006年12月,出资认购江苏银行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6年8月,获准筹建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7月,出资控股长城伟业期货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6年7月,注资控股联合证券,成为其控股股东。
2005年4月,托管亚洲证券,并顺利成为亚洲证券证券类资产的受让方。
2005年3月,被中国证券业协会批准,获得创新试点券商资格。
2004年,与美国AIG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友邦华泰基金管理公司。
2003年,出资控股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2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注册资本增至人民币22亿元。
1999年3月,增加注册资本为85,032万元,更名为“华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同年被核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
1997年6月,注册资本增至40,400万元,同时更名为“江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994 年6月,改制为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20,200万元,并更名为“江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江苏省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

⑧ 兴业证券的发展历程

1991年5月25日,作为兴业银行属下的一家证券营业部,兴业证券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初创而拉开事业的序幕。
1991年5月,营业部成立之初仅有十几个职员,1000万元资本金。相对于1988年来已经有不少证券公司成立而言,兴业证券营业部不过证券市场的新兵。
1991年10月29日,营业部正式对外营业,业务品种单一,主要从事国债柜台买卖和少数的企业债券代理发行。
1991年,第一批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并当选理事单位。
1991年,实现利润20多万元。 1992年2月,与中国40多家证券经营机构一道,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会员申请并获批,成为首批13家异地会员之一。
1992年10月,福州开始实施股票异地交易系统,克服了大量的手工操作的问题,业务发展进入质的飞跃。
1992年,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同年加入深圳证券交易所。 1993年,福建省成为中国股份制改革试点省份,兴业证券担任省内股票认购证申请表发行主干事。
1993年,共主承销福建省5家上市公司中的3家新股(福建水泥、福建东百和闽东电机)发行,并推荐上市,是投资业务的里程碑事件,由此一举打开业务局面,并奠定了兴业证券在福建省内的行业龙头地位。 1994年4月29日,福建兴业证券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1亿。
1994年,代理证券交易总量首次进入上海交易所10强,列第4位。
1994年,投资银行业务主承销福州东百和闽福发配股,首开国家股、法人股以权证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的先例,实现收入6000多万元。
1994年,在熊市的大环境中实现当年利润5000多万元,利润指标在中国400多家证券经营机构中排名第6。 1995年,在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基本规避由3.27国债期货事件等引发的全中国性市场风险。
1995年9月,主承销福建豪盛配股,开创法人股非定向转配的模式,实现1000多万转配股在1分钟内销售一空的记录,引起市场各方热烈关注。
1995年,代理证券交易总量仍居上海交易所10强,列第6位。
1995年,实现利润3530万元,列全中国第8位。 1996年,市场回暖,全年代理证券交易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再度名列上海交易所第4位。
1996年,主承销股票发行3家,主承销福建省地方铁路建设债券2亿元。
1996年,公司业务立足福建,同时重心开始向上海转移。
1996年,实现利润巨幅增长,达3亿多元。 1997年,由于资本金和地方监管机构的因素,失去收购专业银行下属信托证券经营机构的机会。
1997年9月,开始部署和实施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1997年,继续实现利润增长,达4.28亿元,列中国第7位。, 1998年4月,公司在设立北京联络处,
1998年5月,控股经营福建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1998年5月,举办“98年度资本市场研讨会”
1998年6月,在国际互联网开设网站,开始网上交易的准备。
1998年主承销6家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成功策划实施巴士股份定向增发法人股案例,开创了通过定向发行法人股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的先河,被评为当年“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重组案例”。
1998年,规范管理,稳健经营,全年实现利润2.78亿元 1999年,投行业务主承销福建天香
1999年,投资银行业务成功策划浦东大众以部分经营性资产认购大众出租
股份,开上市公司间业务与股权整合之先河。1999年8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进行改制增资。
1999年12月19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公司二次创业开始。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08亿,净资产12.88亿。
1999年12月19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在福州召开,二次创业正式开始。
12月19日,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选举兰荣为董事长、并聘任兰荣董事长担任总裁。经兰荣总裁提名,聘任郑苏芬、王君恩、左兴平、吴怀坤为副总裁。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召开,推选陈永耀为监事会召集人。
12月31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937.45万元,利润11931.38万元,净利润6885.56万元。 1月,与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第四届上市公司发展论坛。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研讨会。
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获准进入金融同业拆借市场。
1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北京、武汉营业部获批设立。
3月,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增资改制方案及更名,同时核准公司为综合类证券公司。随后,公司总部迁入福州湖东路99号标力大厦新址办公。
4月7日至8日,2000年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明确公司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与思路。
7月,在2000年研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业务重心向上海转移的发展思路。
9月,新成立的资产管理部开始运作。
10月,位于上海浦东黄金地段的新办公区投入使用。
11月,参加“福建省赴美国招聘留学人才工作团”,招聘留学归国人才。
12月,外聘华信惠悦管理咨询公司,着手重组人力资源体系。
2000年,二次创业的第一年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经纪业务实现A股基金交易量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部均交易量第六。投行业务全年主承销5家,担任2家副主承销和21家分销商,融资额高达26.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0年实现营业收入7.96亿元、利润3.38亿元,年底公司净资产达14.9亿元。 2月,召开工作会议,首次确立走“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道路的战略指导思想。
2001年,杭州、南京、成都、西安、哈尔滨等5家营业部相继开业,全国性营业网点布局初步形成。
2002年,各项业务仍旧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中经纪业务A股基金市场份额上升60%,交易量排名从上年第19位上升到第16位,部均交易量排名从上年第6位上升到第4位。
2001年,B股市场向国内个人投资者开放后,首家获得经纪业务资格。
2001年,投行业务融资额20.4亿元,市场份额上升68%,承销金额和家数排名分别从上年的第19和第17位上升到第16和第13位。
2001年,受托投资管理业务在下半年市场大幅下挫的系统性风险下,风险控制不当,业务受挫,出席潜亏,公司经营压力显现。
2001年公司股票主承销家数、主承销金额、股票基金交易总额、净资产和净资本等5项指标跻身中国20强。 1月,召开工作研讨会,分2阶段分别在福州和上海召开。分析总结上年经营成败得失,研讨下一步项业务发展。
3月,成立证券分析师委员会。
4月,召开工作会议,提出2002年工作思路与措施。
5月,组织优秀客户经理队伍前往香港考察。
上半年,投行业务继续稳健发展,成为上半年首发、增发和配股金额均跻身10强的唯一券商。
7月,证监会核准受托投资管理业务。
8月,部署并全力实施营业部营业成本与费用大削减。
9月,兴网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证券网站”
9月,召开经纪业务点评会,提出业务战略转型。
10月,举办“生物医药世界论坛”
11月,召开投资银行业务点评会。
12月,华润集团来访,商讨公司再次增资扩股事宜。
2002年,证券市场延续持续低迷。公司经纪业务发展遭遇瓶颈,增长法理,首次出现亏损。但是,承销业务仍旧保持良好势头,全年主承销金额27.7亿元,主承销家数6家,排名从分别上年第16和第13上升到第7和第3,连续3年增长水平居业内前列。
2002年,证券行业出现整体性亏损,造成公司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对资产管理业务亏损进行了如实的披露与释放。 1月,兴业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
1月,公司主承销16亿元的新钢钒可转债成功发行,开创了投行业务承销特大型发行项目之先河,大幅度提升投资银行业务的业内地位和品牌价值,
2月,主承销三房巷5500万A股,承销业务一路高歌。
2月,调整公司组织架构体系
3月,召开工作研讨会,提出公司整体战略转型
3月,开放式基金代销业务资格获准
4月,部署签订部门和个人业绩合同,建立公司绩效文化。
7月,广州营业部开业。
8月,组织学习贯彻中国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精神。 10月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权代码SH601377

⑨ 证券的发展史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在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倒闭后,虽先有1904年梁启超提出了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后在1907年又有上海买办商人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组织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视和采纳。华商证券交易一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中。光绪末年,上海买办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关桥开设了专营证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买办商人孙静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开设了另一家专营证券的"信通公司",但规模和功能远不能与原先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专营的证券公司外,许多茶商、钱商、皮货商、古董商和杂货商以及买办也兼做股票买卖。这些股票掮客经常出入茶馆,在经营本业的同时,还洽谈股票生意。约在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总之,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现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便存在华洋两个不同体系的市场,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性质的写照。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期的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证券公司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