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饮食历史
中国的饮食力九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我觉得中国的饮食注重的不仅是口味,而且还非常注重火候
Ⅱ 西方餐饮历史简介
现在西方的很多主要的食品在中古时尚还未传入欧洲,如土豆、番薯、玉米、西红柿等等,而在上古时甚至连豆子都没有,除了主食小麦大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外(但是烹饪方法今古也差别很大),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今古是区别很大的。
百年战争的时候,人们吃面包,奶酪,腌肥肉,炖菜,家禽,蛋类,那些封建领主还有野猪啊、鹿啊什么的野味可以吃,还有甜食,做成城堡形状的烤面团、用面糊、蜂蜜和水果做成灰白色猪肠子状的甜食等等。
那个时候的面包~~~味道不会很好。古代欧洲因为没有充足的饲料,所以在过冬的时候经常把不留做种畜的牲畜都杀掉做咸肉。没有肉桂、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咸肉的味道也是很恐怖的咸肉的一大好处是出门不用另带盐了,吃饭是切下一小片和其他菜一起煮就行了,这也说明了咸肉为什么都咸得让人受不了的原因。 。所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在探索香料航道。
香料、黄金、丝绸,这是中世纪西方国家梦寐以求的东西。前者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每一艘自东方满载香料回来的航船,获得的巨额利润,驱使人们不畏惊涛骇浪,远涉重洋,倒霉的成了异国亡魂,幸运的一夜暴富。由此出现的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掠夺行径,殖民时代的血与火……
一磅豆蔻可以换一群羊,一磅丁香等于三倍重量的黄金,这样的买卖,就是杀头都有人会抢着做!
“南洋一个穷困的土人每顿饭使用的香料是在欧洲的国王也不敢想象的奢侈享受…”
还有,我看过一个描述东南亚穷孩子饮食的话,谈到他每天只能吃和捣碎的香料(不知道是那种香料)混在一起的米饭………………我想他每顿所吃香料的价值如果在欧洲足够享受满汉全席了吧^-^!
熏肉的香味跟熏的木材关系很大
以前德国农村也像我们这边一样
用柏树等的树枝熏,会有很不错的香味
其实真正熏肉的香味不在于香料
而在于肉和烟熏相互作用后释放出来的香味
这才是最自然的
中世纪欧洲其实一般老百姓哪里能天天吃肉
多半有些面包就不错了
一天到晚忙死忙活,也没什么功夫注意烹调
只有贵族老爷才那么讲究
(不过比起现代人,路易十四和腓特烈大帝也不过如此罢了,hehe)
这边有些主食面包估计很多人吃不惯
比如这边经常用原麦粒做成面包
有的时候加上向日葵种子(没炒过的)
吃起来有股酸味,不过据说营养丰富
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营养是相当不好的
19世纪的德国人平均身高也不过一米六几
从那些城堡和骑士盔甲就可以看出来了
现在真正的古代城堡很多地方都很狭窄,矮小
那些骑士盔甲极其窄小,连我都穿不上
骑士如此,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阶级差别和地域差别肯定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绝对化
(对了,南欧的烹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酒调味
酒中的醇能够和动物组织中的脂肪酸生成有强烈香味的酯
并可以去除鱼中的腥味,对于海洋文化的南欧是很有用的)
但是地域差别确实是有的
同样是穷人,某些地方的可能就要会烹调一些
据说吉普赛人就经常用死狗死猫以及欧洲人扔掉的下水
做出美味佳肴
欧洲人身高增长之迅速从他们的设施就可以看出来了
很多十几二十年前的设施比如电车对于现在的人的身高已经变得很勉强了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把东西造大一点,节省材料?
西方人的主食当然是面包,但面包的主要成分却未必是小麦,在整个中世纪,西欧经常处于阶段性的粮食危机中,危机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一个主要方面是低产--知道一点农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小麦的单位产量在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中是最低的,加上农业水平的低下,欧洲的气候又比现在冷的多,所以在整个中世纪(可以说这个匮乏时代几乎延续到17世纪)小麦的产量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下。所以各式各样的代用品包括大麦、黑麦、双粒小麦之类的谷物都被做成面包,甚至用栗子和豆子磨粉来做面包。穷人长期以来食用成分复杂的面包,白面包则归富人、贵族和教会特权者享用。当时的一种白面包叫做司铎面包,还有一种加入牛奶并且用啤酒酵母来代替普通发面的精白小面包,叫做皇后面包。按法国革命家的说法,体现了教会和王权一体的丑恶。
肉类: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时的欧洲人吃肉很多,但不是现在我们印象中的牛排,而是猪肉。当时的欧洲森林和公共荒地很多,猪基本上是放养,所以有牧猪人这样的职业。猪肉在中世纪一直是西方的主要肉食。牛肉和羊肉也占一定比例,但不高。养羊主要是为了获取羊毛和乳品,大规模养牛供食用当时还比较少见,主要也是为了获取乳品--奶酪和黄油。
顺便说一句,现在欧洲人对我们食用猪下水不解,其实当时的欧洲人也食用猪下水和猪血。这个习惯到20世纪在东欧还有保留。
野味也是肉食的一大来源,但这基本上归领主贵族享用,包括鹿、野猪、野兔和淡水鱼。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第一大娱乐就是狩猎,因此严厉禁止私猎。但农民偷猎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的,到城市兴起以后,野味也开始渗透的市民的餐桌上来。
禽类:
阉鸡(为了肉质肥嫩)和肥鹅是中世纪的美食。还有许多野禽可供食用,天鹅和孔雀一度都是美食家的大菜,至于味道如何,不敢想象。
鱼: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在欧洲中世纪,青鱼是一位历史人物。在天主教的斋戒期内,鱼和蛋类是唯一可以食用的荤菜。因此腌制的青鱼(也包括其他的鱼类)是极受欢迎的商品,穷人几乎常年食用以作为蛋白质的来源。青鱼洄游路线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萨的衰落和阿姆斯特丹的兴起(这个说法不是很妥当,只是说说而已)。
油脂:
地中海地区主要食用橄榄油,北方则食用黄油。
酒类:
葡萄酒和啤酒是当时主要的2种酒类,与中国不同,酒是欧洲人的常备食品,而非庆祝宴会上的兴奋剂。无论穷富高低,酒都是每餐的必须品。当时的军需供应表上每个士兵应当每餐可以发多少葡萄酒多少面包都是有详细规定的,其地位简直不亚于面包。当然酒有好坏之分,也是有三六九等的。一般说在葡萄酒产地(欧洲的南部),葡萄酒是大众饮料。当时的葡萄酒已经有红白之分,但葡萄烧酒(既帖主所说的白兰地)还没有出现。酒主要用木桶装运,当时可能在酿酒技术上还不过关,当年新酿之酒一般价值都十倍于隔年的陈酒--因为后者往往会变酸,无法入口。
中世纪的啤酒概念与我们的不同,不很恰当的说,与现代啤酒的相似程度还不如与我们的黄酒的相似程度来的高,当时的一些现在的基本啤酒工艺还没有出现,使用蛇麻子则是晚近的事情。啤酒就是一种谷物酒的代名词,但它仍旧是一种发酵酒,而非蒸馏出来的谷物烧酒(威士忌就是谷物烧酒)。啤酒主要在不产葡萄的地区流行,上层人物一般以喝葡萄酒为贵,啤酒主要是下层的饮料。
香料:
简单说,欧洲的中世纪,冬季比现在冷得多。缺少饲料使得喂养牲畜的农民必须在冬季来临前屠宰无法喂养的牲畜,腌制咸肉和烹调都需要香料.
要忆苦思甜,非用原版咸肉不可,要教育后人先辈创业之艰难,不然总以为先人每天就是法国面包配英国奶酪,配菜是德国酸菜小香肠呢。哈哈哈!
附:
查理大帝的皇庄的财产清单。
我们在阿斯那匹木地方皇庄上看到了一座皇家的石头宫殿,建造极好。有三间大厅,全部房子有阳台环绕,有十一个妇女住的房间;下有一个地下室,正门前有二个回廊;此外在院庭内,又有寸十七个木房,具有同样数目的房间,并有其他设备。建筑甚佳;此外又有—马厩、—厨房、—磨房、一仓房、三草料房。
遮盖物有:为一床用的床单、一桌布、一手巾。
用具有:二铜壶、二酒杯、二青铜釜、一铁锅、一炒锅、—法码秤、铁薪架一双、一灯、二手斧、一磐(应为金字底,而不是石字底)、二钻、—斧、一刀、—大木扳、一小木板、二长柄镰刀、二镰刀、二铁刃铲,并有充足的木器。
农产品:去年收获的德意志小麦九O筐,可磨成面粉四五O磅,大麦一百米伊德;今年收获德意志小麦一一O筐,巳用去六O筐播种,其余部分保存;小麦一百米伊德,六O米伊德用于播种,余存;裸麦九八米伊格全部用于播种;大麦一万八千米伊德,一千一百米伊德用于播种,余存;燕麦四三O米伊德;大豆一米伊德;豌豆十二米伊德,在五个磨房中,有面粉八00小米伊德;在四个酿酒房中有酒六五O小米伊德,除已付庄园教士二四O米伊德外,余存;在两桥梁处,存盐六O米伊德,钱二先令;在四个园圃中,十一先令。蜜三米伊德;黄油的一米伊德;去年存下猪油十片;新猪油二OO片,带有碎肉及肥肉,今年收酪干四三磅。
家畜:大牲口五一头、五头三岁的、七头两岁的、七头一岁的;十匹二岁小马、八匹一岁的、三牡马;十六母牛;二驴五O头带小牛的母牛、二O头小水牛、三八头一岁小牛、三头公牛;二六O只猪、一百只小猪、五口公猪;一五o只带羔羊的羊、二OO只一岁羊、一二o只公羊、三。只带小山羊的山羊、三O只一岁山羊、三只公山羊;三O只鹅;八O只鸡;二只孔雀。
属于上述宫廷的庄园:在格里修庄,我们看见有庄园建筑物,共中省三个草料房,一个被篱笆圈起的院子。又有一个花园,其中有树木、十只鹅、八只鸭、三O只鸡。
在另一个庄园我们看见有庄园建筑物;一个具有篱墙的院子,其中有三个草料房;有一个葡萄园、一个树园、十五只鹅、二O只鸡。
在第三个庄园上,有房屋、存二个草料房、一个谷仓、一个花园、一个又有篱笆的院子。那里和宫殿中一样,有干量器与湿量器。没有金匠、银匠、铁匠、猎夫或其他服役之人
Ⅲ 饮食的历史
我国的烹调技术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殷,周时代就有了高度的发展。在调味方面,已能够酿造酱油,醋,酒,且能制作多种多样的酱,烹调方法也相应地多样化了。
在秦以后到近代的2000年间,我国的烹饪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烹饪技术融汇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使中国菜点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风格的特点,如选料讲究,刀工精细,配料巧妙,精于运用火候,调味丰富多采,烹调方法多样,菜点品种丰富,讲究器皿等。
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廷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Ⅳ 张家界的历史餐饮文化
张家界的土家族饮来食既具有浓厚的民源族特色,又融合了湘菜的精华。辣,是湖南菜的特色,土家菜也不例外。除了辣以外,土家人还特别钟爱腊、酸、腌制菜食,风味独特。特色菜有腊猪头、“团年菜”、血豆腐、合渣、酸鱼肉、泥鳅钻豆腐、乌鸡天麻汤等;风味小吃有社饭、猪血稀饭等
Ⅳ 餐厅的发展历史
可以看出,作为主题餐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凸显所表现的主题,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这方面是回其中的重答要组成部分,因为客人就是通过对餐厅的环境装饰这方面来认识其倡导的主题文化的,而进入主题餐厅所得到的特别享受,更多的来自于餐厅的美妙环境。因此挖掘主题文化的...
Ⅵ 餐饮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则在秦朝制定货币政策后,民间社会开始有大规模的交易现象,市集应运产生,民以食为天的本性自然在交易现象中流露无疑一交易的本质在为生活餬口,交易的性质则免不了以物易物或以钱易物,所谓的「物」,自然就是指一些生活用品与食物,既然食物可以从交易中获得,餐食贩卖于焉蕴酿而生,具体言中,餐饮业宜溯源人类开始有交易现象之时,算来也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从史前时代的生食到发现食物可以熟食后,餐食烹调一直不断在变化。餐馆在古代当时称谓很多种,文献尚有考据的有「旗」、「酒家」、「酒肆」、「客栈」等。早期的旅行者或商人,通常借宿于庙宇或民家,提供粗简的餐食。
而餐饮业真正普遍流行大概约在汉、唐时代,此时是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交通发展迅速,各处通商大邑都设有「客舍」与「亭驿」,方便来往的官宦与客商有个落脚解决食宿的地方,大街小巷到处都可看到肉店、酒店、熟食店,民间的交易行为较秦汉时期更络绎不绝,烹调技艺更讲究以提高竞争力,尤其在大唐时代,官廷中更因为有外邦使节频仍进贡,皇帝威权统治,官宴每顿都有名堂。
从厨房到上菜,百余人服侍,可谓极度奢华考究而且非常富有创意,民间烹调技术简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官宴菜色每样都是御厨潜心精究的,多少有些秘方成分,蔚为中国餐饮文化的一种特色,或可称之为宫廷菜,今日若欲享用类似的餐宴,唯有满汉全席可与之媲美,但恐怕还不足其万分之一的豪华澎湃,可称为中华美食文化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环。
Ⅶ 求一份餐饮行业历史的完整版
餐饮业大约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初期,并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出现而逐渐发
展起来。餐饮业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等诸
多因素影响,中外餐饮业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并相互渗透、促进和推动。
(一)中国餐饮业发展历史
中国餐饮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明显的分段: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突出的发展特点,每个发展阶段也就有自己所独特的
表现内容:
◆距今50 万年前的北京人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烹饪由此发端。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河
姆渡人已经大面积种植水稻并饲养牲畜,食物的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为餐饮业的
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商周时期,金属工具、原始瓷器、酿酒作坊和河食盐的出现为餐饮业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掌握刀工与火候技术,烹饪方法有烧、烤、煎等多种。由于当时尚
未产生餐桌椅,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用芦苇或其他植物编成筵铺在地上,用较细的料编成席
铺在筵上供人坐,酒食菜肴至于筵席之前。因此筵席两字虽是坐具的称谓,但含有进行隆重、
正规宴饮的意思。所以将设宴待客或聚会称为“筵席”,这一阶段称为筵席阶段。筵席阶段
宴会活动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所享用。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引
进了国外食品、饮品及文化,中国餐饮业博采众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唐宋时期一是表现在食源继续扩大,瓷餐具风行,工艺菜新兴,风味流派显现,烹饪
技法也有长进,热菜制作进入成熟期。二是表现在餐饮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唐朝以后的餐饮
宴席已从席地而坐发展到坐椅而餐,并且形成主次分明的宴会气氛,“宴会”一词在这一时
期被正式使用。南宋时期,在西湖上还出现了提供餐食的游船,其中最大的游船可同时提供
百十人的宴会,这种把宴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的做法一直保留到今天。三是表现在宴席的规
模变化,北宋时的酒店已经可以将三五百人的酒席立即办妥。
◆明清时期我国餐饮业继续发展,技术更加精湛,菜点更为丰富,以豪华宫廷大宴为标
志的中国烹饪达到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以乾隆时的“千叟宴”和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最为典
型。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冲开后,西方的经济、文化、生活习惯蜂拥而至,
西餐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沿海城市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纷纷登场。鸦片战争以
后,进入我国的西方人越来越多,口味的不习惯使得洋人在东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各
种家乡美食,而西方的烹饪技术也在此时逐渐传入我国。到光绪年间,广州,上海等地已经
出现以赢利为目的西餐厅(当时称为"番菜馆"),附之还有咖啡厅和面包房等。最早是洋人自
己为自己的同胞们开的餐馆,但后来崇洋媚外之风开起,中国人有的也就加入了开设西餐馆
的行业。 从此,我国就有了西餐业。
◆当代,中国餐饮业经过20 世纪最后20 年的改革与调整,已经以新的格局和面貌出现。
不仅是餐饮企业的数量、餐饮从业人员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而且营业额也保持了快速增长
势头,餐饮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尤其是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战
略上,正在向着科学、系统、理性、强大的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历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餐在礼仪上讲究席位排坐、尊卑有别、
长幼有序、男女分席,餐饮过程严格有序,菜点的设计十分注重造型,并且取名也有讲究,
这些均包蕴了儒家的思想观念。
(二)国外餐饮业发展概况
国外餐饮业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的繁华国家,基本定型于中世纪。主要体现在综合型
的饭店餐饮、餐馆餐饮、非商业性餐饮的形成与发展上。这些不同的餐饮方式在不同的历史
阶段、不同国家也各具特色。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1700 年,已有酒店存在。考古发现同一时期或更早时期的菜单。
◆古希腊:早期的酒店多设在各种庙宇旁边。牲畜首先被人们送到送到庙宇中敬奉神灵,
祭扫之后把牲畜抬到酒店举行宴会,让大家分享,并开怀畅饮。约在公元前三世纪,雅典人
发明了第一辆冷盘手推车,厨师将大蒜、海胆,用甜葡萄酒浸过的面包片、海扇贝和鲟鱼装
在盘子里,推入餐厅供人们选择享用。这对今天的餐饮业仍有影响。
◆古罗马:创造了西餐的雏形,餐饮业已颇具规模
最早的西餐源于今日的意大利。就餐时使用餐巾,在餐桌上放置玫瑰花,重大宴会时叫
报每道菜的菜名等做法,均由古罗马人最早在餐厅中使用。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客
栈、餐馆和酒店十分兴盛,至今仍能分辨出119 家酒店或餐馆酒吧的遗址。
◆法国:18 世纪中期,法国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
餐饮业迅速发展。法国菜选料广泛、烹饪方法讲究、烹饪技艺和菜肴组合比较科学,形成独
具特色的法国菜肴风格。20 世纪60 年代,法国又提出“自由烹饪”的口号,改革传统烹饪
工艺,力求更符合人们的要求。法国被公认为世界烹饪王国,法国菜在世界上广为传播。
◆美国:美国餐饮业形成于18 世纪末,随着移民进入美洲,促进了美洲大陆餐饮业的迅
速形成和发展。20 世纪初,为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需求,餐饮业出现了
革新性的变化,注重营养、求新、求快。至今,其“营养丰富、快速简便”的餐饮特色,随
着国际经贸交流的迅猛发展推向世界各地,餐饮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服务产业之一。
Ⅷ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概述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Ⅸ 体现出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餐厅有哪些
四世来同堂、很久以前。
四世同堂的大源赤包捉五魁。
大赤包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坏人物,而在这里,不提人物的事,单说这造型一上桌,我们皇城脚下的兄弟姐妹就不由得拍手叫绝。北京人不会打麻将的少,每逢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摆上一桌,一边聊天一边搓着麻将。想到小时候,可没少替大人们摸一把,现在长大了,时不时的还是会陪家人打打牌,这其中的乐趣只有玩的人懂。
很久以前的装修风格是冰川时代与石器时代的融合。
Ⅹ 说说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到清朝时的"满汉全席"使中国的饮食文化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