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代武帝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那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啊
我国古代向来是儒表法里。独尊儒术是加强封建统治的表现,目的是消除其专他学说维护思想的属统一。而儒家尊君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也为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不能否认的是,儒家有片面的消极思想,为中庸之道,一旦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孔子当初的片面也就导致了后期中国国力的衰弱,没有人去敢打破儒家学说的束缚这是消极的。以上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Ⅱ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就是让儒家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其实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独尊儒术是一件进步很大的事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在公元前134年提出来的,之后为了满足实际发展需要,汉武帝实施了这种思想。
因此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出来了,独尊儒术,这个时候的如数并不是春秋时期的单纯儒家思想,而是融合了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多种思想,这个时候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理念和君臣纲常,已经很合汉武帝的胃口和想法。于是汉武帝就很高兴的,把儒家奉为治理国家的灵丹妙药,此后儒家的影响从上而下深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Ⅲ 汉代独尊儒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版界首开“罢黜权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消极作用: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Ⅳ 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儒家思想承自《周礼》,主要教化人们要注重德行,当然,这对统治者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家思想的阶级尊卑思想受到统治者喜爱。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等观念。使用儒家思想对天下进行教化,可以是纲常有纪,尊卑有序。更重要的是,这种阶级观念会让臣民从根本思想上服从君主。统治者当然喜欢让天下人都认同和学习这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所以汉朝,以及后世基本都选用了儒家思想。
Ⅳ 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首先,汉代是一个大一统的和平时期。在“独尊儒术”之前,主流思想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在治世上比较保守,为汉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休养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活分起来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遗产还在,信奉什么思想的都有,为了方便统治,汉武帝就采纳了董仲舒提出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当然,在这之前,儒家思想已经被董仲舒改编过了,和法家、道家思想有一定的融合,并不是孔老夫子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
后世的君主,觉得这样更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沿袭下来了,当然,儒家思想也不断与别的思想融合,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
Ⅵ 为什么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
儒学创始于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从儒家整体的发展史来讲,绝对的孔子真传是说不清的,韩非子就说过这样的话: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移为三,他们都在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区分先秦的时候儒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知识创造时期,号称百家争鸣,但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再无此景。历史走到了秦始皇改天换日,秦朝用苛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帝国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李斯建议焚诗书,百家争鸣一去不回。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截点,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真正的“思想家”。后来的那些最多称得上文人或政论家,他们的存在也仅仅是帝国的鹰犬。时代走到了汉武帝,把所有的思想都废掉,采取董仲舒改编的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儒家”的思想作为所谓的治国纲领,但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政局里还是在用刑治,儒家只不过是忽悠百姓的幌子
不得不说。儒学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 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 i 而且在汉朝公元前220年建立了。然后分开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明帝永平年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在汉朝的时候汉朝统一郡主和制度了。然后他们需要一个有效的道德制度。因此他们商量了很多,然后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和“独占”地位。他们通过儒学作为诸子学改为“独尊”之学,通过私学改了为官学。在这样的情况内,儒学复兴了很多,还有发展了很多。这个形势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形成为一个转折点了。还有,从这个时候开始很长时间上儒学当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再生产,还有对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了。 儒学是汉代必修的官学 ,官吏选拔以德为尚 ,兴廉举孝 ,被推举的“孝廉”们 ,在被“试职”以后 ,有功、有能、有绩、清廉者 ,才得以委任。汉代官吏选拔尊崇儒学 ,对否暂且不论 ,但以德论功取人 ,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在汉代时建立官学的儒学了,汉代里面一边有先秦儒学的仁礼之教的遗产,比较重要的是荀子的礼学思想,还一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跟儒学有兼容性,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大一统理论。儒学对汉代的帮助很多。比如说儒学对汉代有助于稳定汉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还有助于汉朝文官制度的建立,从这方面来说,汉代儒学实现了先秦儒家的经世理想,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汉代儒学发现、整理并传授了儒家经典,还有以儒学成为专门之学经学,这个形势对中国的艺术化有很大的影响。但汉代儒学也有其历史局限。在四个部分内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情况。第一,汉代儒学在政治上汉儒在政治上依附性强,极力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失去了先秦儒者的平民性格与独立精神。第二则为了神化君权,力图使儒学神学化,并以谶纬形式开展大规模的造神运动,失去了先秦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三则为抬高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不仅神化孔子和经书,而且把经书法典化,甚至把它作为平讼断狱的法律依据。如酷吏张汤便以《尚书》、《春秋》决大狱。第四则第四,学术政治化。学术上的是非, 如论五经同异今古文学的争论,都与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纽结在一起,难解难分,乃至要由皇帝来“临决称制”,充当裁判经过东汉末黄巾起义、三国鼎立,两汉经学日渐衰落,玄学抬头。可以说玄学是儒学的“异化”。但是,在两晋南北朝,玄学并末取代经学的官学地位。在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儒学的尊奉,更甚于南朝各代统治者。北魏孝文帝命人译《孝经》教于国人,即为一例。儒学推动了当时北文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及其与汉族的文化融合,最后是民族大融合。唐宋以后,君主制度已相当稳固,中国封建制社会继续信前发展。当时社会的主要变化是:随着豪门士族集团的衰落,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科举取士制的确立和发展,为寒门庶族的士子跻身于各级官僚机构堤供了机会,也因此要求儒学本身有所变化。北宋仁宗朝范仲淹的改革(史称“庄历新政”)促进了宋学的肇兴。宋学还以排斥佛、道而又善于吸收佛、道哲学为其思想特色。然而,宋学并非“异教”化了儒学。从思想渊源看,宋学的主源仍是先秦儒学,尤其是思孟学派。康熙皇帝在其《孟子庙碑文》中就曾指出: 孔子没后百有余年,浸假及于战国,扬墨塞路,祸烈于曩时,子舆氏起而辟之,于是天下之人,始知诵法孔子,率由仁义。斯道之有传,至于今赖之。是以后世学者如韩愈、苏轼之徒,咸推其功以配大禹。而洛闽之儒,咸遵为正学之宗传。于戏,盛矣。宋学不是又一次儒学复兴,而是对汉学的革新:宋学重义理,不以记诵章句为专;宋学疑经(怀疑由汉儒训释的经典),主张返回本经(指孔子所删定的经典),重新疏解,以发明圣人之道;宋学恢复了先秦儒学的人文精神,冲淡了两汉经学的神学色彩。然而,宋学本身又有不同的流派:有注重社会现实问题的事功派,如北宋的荆公(王安石)新学,南宋的永康、永嘉之学;有注重性命天道的道学(理学),如濂、洛、关、闽之学;还有兼餐道家倾向的蜀学等。 有宋一代,党争与学禁交织一起。学术之隆替与政治势力之消长紧密相连。尤其是程、朱理学,迭经元祜党争与庄元学禁的打击,终于在南宋理宗时得到了朝廷的尊崇,此后,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思想。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它与程朱理学既对立又统一,都是思孟学派的继承者。只是程朱主“道问学”,陆王重“尊德性,”而他们对于“性与天道”的探讨,都能“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形成各具特色的哲学与政治伦理学浑然一体的理学思想体系。程、朱、陆、王的思想学说是儒学的理论顶峰,后儒是难以企及的。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市场经济在沿海和长江流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而此时盛行的阳明心学,对“愚夫愚妇”即普通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出现了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平民儒学,这是两汉以来所没有的。明清之际的学者李二曲说: 象山虽云单传直指,然于本体犹引而不发,至先生(王阳明)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诚可循之入道,此万世之功。 与此同时,一些激烈批评理学的“异端”思想家提出了若干赋于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新现念,但被统治者“极力划削,渐次消除”掉了。 理学在清代已呈颓势。一部分学者因清算宋学而回归于汉学,一部分学者则因逃避文字狱而藏身于历史考据学。清代汉学与两汉经学有很大不同,其中最主要是清代汉学与政治联系不很紧密,政治对学术的干扰减少,加之长期以来的学术积累(其中也包括宋学的学术积累),因而使清代学术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乾嘉汉学,可以说是儒学史上最后也是最高一座学术巅峰。秦始皇废掉了儒家,汉武帝时儒家东山再起 而且尽可以有一种儒家思想,隋朝开科举 儒家变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宋代广开言路,儒家思想达到一个高峰,明代的科举八股最变态 儒家文化彻底变成了考试章程 绝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清代也很重视文化,儒家思想用得也实际,忠君爱国的汉臣也一大批,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来临,清朝末期的科举八股,阻挡了真正人才的任用。
望采纳!
Ⅶ 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武帝做了皇帝之后,需要加强他的中央集权统治,老子的宽容回思想就不再合适了,于是,汉答武帝就提倡等级思想,尊重皇帝的权力。
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对汉武帝说,现在推荐的官员,都是喜欢法家的思想,但不利于统一思想,他们的言论经常有扰乱舆论的危险。汉武帝于是让各地官员推荐懂得儒家思想的人,他亲自主持考试。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问题时,回答得非常好。从此,汉武帝就开始重视儒生了,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有的还做了丞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很多的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而且法官也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Ⅷ 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个,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第二个,使儒家思想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封建专制的主流思想奠定基础。
Ⅸ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独尊儒术明显害人抄。诸子百家时代袭的儒学有积极作用,之后到汉朝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到了一个转折点,被修饰系统化完善,沦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朱熹更是进一步加深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影响深远(个人认为遗害千年)。
学说应该包藏万千,任何思想都有优缺。取百家之长,补一家之短。
个人认为儒学优点在于修身治学。荀子从儒学中脱颖而出形成新的理论,甚至反对孔老二的人性本善论,并且教出两个法家的人物。是儒学自由发展和思想进步的体现。
大众言论上,一种是往死了黑儒家思想禁锢中国人思想和孔子历史罪人。另一种是往死里独尊儒家,宣传儒家百家之首,中国千年唯一正统文化。
两边掐架一样的煽动了很多盲从大众为之呐喊助威。 搞的正常人都不能愉快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现在思想开放,墨家法家道家杂家都可以学习,任你喜好自由选择,崇拜法西斯纳粹也没人管你。 这么多的思想文化,还有伪思想伪科学,自己辨认,又不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吸取精华,去其糟蹋,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就行了。
Ⅹ 汉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外无资料,仅凭个人领悟回答:
首先回答,为什么是儒家?因为儒家是显学,从战国以来的显学。这在战国的很多书里都可以体现。哪怕是庄子和韩非子里,孔子也是以大贤的样子出现的,虽然可能是过时的或者没看到最根本的人…但你可以体会到孔子的地位。还有一个关键,在于儒家特别注重教育,基本上除了具体技能以外,儒家的精神教育是最出色的,在上层人士中影响最深。所以儒家复兴的种子一直埋在知识人的心中。在汉高祖的时候,就有复兴帝王礼制。在汉文帝的时候,又有一次儒家复兴的尝试,但是失败了。所以一直以来儒家的努力并没有中断过。只要有良好的根基,总会出现一个天才的人物遇到良好的运气可以复兴,董仲舒就是这样的人。而前面法家的思想已经臭了,道家的思想给政权带来的合法性不够。再怎么说也该轮到儒家了。
其次,为啥要独尊。其实我认为,独尊儒术并不是断绝其他先秦思想。不过是在儒家的框架下统合先秦的各家思想。而且独尊并不是灭掉其他思想。只是官方支持一种思想而已。汉武帝下面实际上啥人都有,而且以纵横之流为多,但是都以儒术自饰。所以汉武时期所谓的独尊儒术不过是一个儒学架子。而这个架子是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
再次,为啥是汉武时期出现这个改变。当时汉朝承平日久,大家肚子吃饱了,就自然开始搞文化。汉朝搞的文化必然是整合先秦文化。当时有两大文化整合系统,一个是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系统,一个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系统。其实都是大杂烩…所以,汉武时期的文化整合有其历史时机。最后董仲舒代表的儒家思想比较适应大一统的环境,又比较能支持有为的君主,于是被武帝看重也是自然之理。
独尊儒术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儒家解释了国家的合法性,儒家垄断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的知识,进而垄断了教育。而宋以后,更是深入基层,一道德,同风俗,决定了传统中国的思想底色。但是这都是后续的影响,在当时,其实也就那样,大家可能并不感到惊奇。